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2讲城镇化
展开考点1 城镇化进程
1.城镇化的概念、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
如下图所示:
2.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情境1 倒“U”形曲线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速度变化可用倒“U”形曲线来表示。
(1)依据城镇化速度曲线图简要描述城镇化发展的特征。
【提示】仔细读图,根据曲线变化简要描述即可。
【参考答案】 从M点开始,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到了P点,城镇化速度达到最快,P点之后城镇化速度逐渐变缓,N点的时候城镇化速度趋于停滞。
(2)英国是城镇化最早的国家,说出英国城镇化目前处在图中哪个阶段。
【提示】英国是世界城镇化最早的国家,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
【参考答案】 N阶段。
情境2 城市“势差”
在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的新的发展时期。从一省范围看,公共资源首先重点配置在省会城市,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形成了省会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势差”。在城市“势差”影响下,人口向拥有资源优势的高等级城市聚集,呈现阶梯式迁移。
(1)分析影响城市“势差”形成的最大因素。
【提示】要充分理解“城市‘势差’”的含义。
【参考答案】 形成城市“势差”的原因是“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而出现发展机会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前提条件则是经济发展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就越能为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分析在城市之间“势差”的影响下最大的人口迁移方向是农村到城市还是城市到城市。
【提示】“城市‘势差’”是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
【参考答案】 城市“势差”是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在这种差异影响下人口向拥有发展优势的高等级城市聚集,在一省范围内人口主要向省会城市迁移,因而受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方向是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受城乡之间“势差”影响。
命题点 城镇化进程分析
[2022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解题思路】 1965—2005年,该国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始终在75%以上,可算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25%以下,结合该国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可推知其第一产业产值低,A错误;该国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从1965年的20%左右增长到2005年的38%左右,可算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从1965年的80%左右下降到2005年的62%左右,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一直较高,B错误;1965—2015年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75%左右上升至85%左右,变化幅度较小,增速缓慢,C错误;1965—2005年城镇化率虽然持续上升,但始终低于40%,因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低,D正确。
2.该国该时期( D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解题思路】 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25%以下,但从业人口比重一直较高,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落后,D正确。该时期该国的城镇化率始终低于40%,说明其工业化和服务业水平不高,A、B错误。一般第二、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但该国该时期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较低,说明就业机会并不充足,C错误。
命题拓展
1965—2005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C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城镇化率缓慢提高
D.城镇化进程加快
【解题思路】 从图中无法判断该国乡村人口是否持续增加,A排除;由图可知,该国城镇化率在缓慢上升,城镇人口不太可能缓慢减少,B错误;该国城镇化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但城镇化率在缓慢提高,C正确。该国城镇化率上升极为缓慢,城镇化进程没有加快,D错误。
考点2 城镇化的影响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弄清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须要知道城镇化地域的主要特点。其主要特点是“[1] 密、高、硬 ”。城镇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建筑物密集、知识与技术密集、能量物质的调入与排放密集;城镇建筑物高;城镇地表硬化的面积比重大。抓住这三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打开分析的思路。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2.保护和改善城镇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镇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镇经济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镇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生态城镇建设: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镇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镇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的区别
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各类空间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和处理;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情境1 “撤街设镇”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靠近主城区的一些乡镇被改为城市街道,以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近年来,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如黑龙江的伊春市和齐齐哈尔市。目前两市正在推动外围城区的部分街道改为乡镇,即“撤街设镇”。
(1)推断近年来伊春和齐齐哈尔两市人口的主要流向。
【提示】结合近年来东北地区就业机会减少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就业机会较多的大城市。
(2)说明两市推动外围城区“撤街设镇”的主要目的。
【提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据此可分析“撤街设镇”的目的。
【参考答案】 收缩主城区规模,降低城市的管理成本;给予乡镇政策支持,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情境2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例如,自动识别河道垃圾,自动监测工业、城市噪声,智慧监测交通压力等,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宜居。
(1)推断能对河道垃圾自动识别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信息技术。
【提示】根据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
(2)说明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
【提示】根据智慧城市的功能分析。
【参考答案】 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精准定位、实时处理等功能,可促进城市精准管理。
命题点 城市病的表现及其防治
[2023湖北地理卷]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下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据此完成1—3题。
1.架设在高楼层的高空人行天桥数量和分布是重庆智慧交通“大脑”掌握的重要信息。重庆城区高空人行天桥多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地势起伏大B.高层建筑多
C.河网密度大D.地面车流多
【解题思路】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地势起伏大,建设大量高空人行天桥有利于居民通行,A正确;许多大城市高层建筑和地面车流也多,但高空人行天桥相对重庆较少,B、D错误;河网密度大需要架设桥梁,但不一定要在高空建设人行天桥,C错误。
2.支撑重庆智慧交通“大脑”运行的关键数据包括( A )
①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数据
②居民出行时空动态数据
③不同路段的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
④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思路】 智慧交通“大脑”属于地理信息系统,其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因此支撑智慧交通“大脑”运行的关键数据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数据,居民出行时空动态数据,不同路段的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①②③正确;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对城市交通运行的直接影响较小,因而其不是支撑重庆智慧交通“大脑”运行的关键数据,④错误,故选A。
3.为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下列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做到的是( C )
A.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
B.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
C.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
D.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
【解题思路】 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能实时分散拥堵路段的车流,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C正确。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可以为交通建设和交通出行提供建议,但不能实时缓解当前交通堵点压力,A错误;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属于防止未来交通拥堵的措施,B错误;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属于交通建设,不能实时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D错误。
命题拓展
除了智慧交通“大脑”,请提出缓解重庆市交通拥堵的其他措施。
【参考答案】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私家车限号通行;调整上班时间,错峰出行;合理分散城市职能;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让多数人不流动或少流动;建设开放式小区,发挥“毛细血管”型路网作用等。
归纳总结图解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热点情境 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黑龙江省伊春市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大多围绕木材相关行业展开,产业结构与人口就业结构相对单一。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我国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13年伊春市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城市转型势在必行。下表为2015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城镇化水平相关数据表,下图为1991—2016年伊春市三大产业比重统计图。
探究设问 (1)据表描述伊春市城镇化的特点。
(2)说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伊春市如何实现城市转型。
【解题思路】 (1)城镇化的特点主要从地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2)伊春市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大多围绕木材相关行业展开,产业结构与人口就业结构相对单一。因此要优化该市的产业结构,对相关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投资;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活跃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的林业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应当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文明的城市典范。
【参考答案】 (1)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镇化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可以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下图为2017年新疆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图。据此完成1—2题。
1.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居新疆首位,但在生态城镇化方面表现欠佳,主要原因是( D )
A.城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面积大
B.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高
C.科技水平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
D.城镇公园和绿化建设相对落后
【解题思路】 土地利用面积与生态城镇化关系不大,A错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高,生态城镇化应该表现优异,B错误;科技水平和医疗水平对生态城镇化影响不大,C错误;城区绿化面积小、绿化建设落后是乌鲁木齐在生态城镇化方面表现欠佳的主要原因,D正确。
2.促使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合理措施包括( A )
①加快产业布局和优化升级
②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
③打造舒适宜居的城镇环境
④限制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思路】 加快产业布局和优化升级有利于产业与城镇互动,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打造舒适宜居的城镇环境有利于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①②③正确;限制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会制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④错误。
读图归纳 城镇化进程图的判读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可以展示城镇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镇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常见的城镇化进程图及其判读步骤如下:
1.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判读步骤
第一,读数值,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上图,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在70%以上。
第二,读曲线斜率,可推断城镇化速度快慢。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中期阶段后期斜率变小,城镇化速度逐渐减慢。
第三,读转折点,可将城镇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从上图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第四,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变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镇化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2.城镇城区面积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读数量变化。例如上图比较乙和丙,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镇数量增多。
第二,读形态和面积变化。例如上图对比丙和丁,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镇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团状。
第三,读图例及其他信息,推测城镇人口的变化。例如上图对比甲、乙、丙、丁四个阶段,可推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发展形成城市群;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图和a图相比,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8 km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
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人口向郊区迁移。
典例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下图为2009—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流动人口规模与农民工数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2009—2019年,我国
A.城镇化水平降低
B.流动人口规模先增大后减小
C.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
D.农民工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2)流动人口规模和农民工数量变化反映出我国
A.大城镇人口减少B.城镇数量减少
C.农村劳动力短缺D.农村发展迅速
(3)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国应
①控制农民工进城数量 ②加快发展中小城镇
③缩小大中城镇规模 ④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读图指导
【解题思路】 (1)读图可知,2009—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流动人口规模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C错误;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D错误。(2)读图可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先增大后减小,而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本地农民工增加而外出农民工减少,反映出我国农村发展迅速,城乡差距缩小,D正确。(3)目前我国城镇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应加快发展中小城镇,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②④正确;控制农民工进城数量不利于城乡经济发展,①错误;大中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强,不适合缩小大中城市规模,③错误。
【参考答案】 (1)B (2)D (3)C
[2023上海黄浦练习]下图示意1950—2025年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
B.1980—2010年,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比欠发达地区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截至2018年,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解题思路】 对比两类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可知,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很大,A项错误。1980—2010年,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的斜率小于欠发达地区,故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比欠发达地区慢, B项错误。在2025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尚未到60%,而发达地区已接近90%,C项错误。2018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不到60%,而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超过80%,D项正确。
2.由图可知( B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镇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
C.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下降,但城镇化水平上升,城镇人口数量也可能上升,A、C项错误;全世界城镇人口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的比重越来越大,居住在发达地区的比重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镇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B项正确;由图可知,目前全世界城镇人口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的比重约为80%,居住在发达地区的比重约为20%,故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少于欠发达地区。
[2023广东地理卷]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图示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D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解题思路】 比较阶段Ⅰ与阶段Ⅱ可知,从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过程中,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远郊区工业卫星城、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向远郊流动,这种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政府的城市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D正确。社区改造主要在中心城区,A、B错误。工业和城市用地向郊区扩散,会推动人口向郊区迁移,促进郊区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只是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结果,不是推动力,C错误。
2.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B )
A.产业分布均衡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D.居住功能弱化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相较于阶段Ⅰ,阶段Ⅲ远郊区出现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阶段Ⅲ远郊区产业主要分布在产业园、工业区,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城市向郊区扩散,城市规模扩大,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阶段Ⅲ中心城区居住要素向远郊区流动,郊区的居住功能应强化,D错误。
[2024陕西咸阳检测]镇、街道是平级单位,但定位有实质性区别。理论上,镇是由小型城镇及周边少量村庄组成的,街道是市辖区的一部分,实际上,镇往往包含大量村庄。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口外流严重,2023年初,黑龙江省伊春市和齐齐哈尔市将部分街道改为镇。据此完成3—5题。
3.镇与街道最主要区别在于( C )
A.占地面积 B.对外开放度
C.产业结构 D.交通通达度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镇包括村庄,一、二、三产业兼备,或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缺少第二产业,而街道是市辖区的一部分,以二、三产业为主,缺少第一产业,故选C。
4.黑龙江省两市撤街设镇的根本影响因素是( B )
A.人口规模 B.经济发展
C.城市规模 D.城市位置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省两市撤街设镇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大量外流,城市产业发展停滞,尤其是人才的外流,导致人口密度不断下降,经济发展缓慢,逐渐达不到街道设立的标准,故选B。
5.黑龙江省两市撤街设镇的目的是( C )
①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②提高原街道自主发展权限
③减少行政管理成本
④扩大城市服务范围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题思路】 撤街设镇与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关系不大,排除①;相比街道作为市辖区的一部分,镇的自主发展权限更大,有利于城镇化发展,②正确;撤街设镇能够减少行政机构层级,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③正确;撤街设镇并不能扩大城市服务范围,④错误。故C正确。
郊区致密化是指郊区提高建筑密度,改变“小洋房大花园”面貌的过程。巴黎大力推进郊区致密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硬致密化和软致密化两种模式(如下图),硬致密化模式由商住综合楼替代了原有建筑,软致密化模式鼓励居民在自家前后空地上加筑其他房屋用于出租,两种模式的总建筑面积相等。据此完成6—8题。
6.巴黎大力推进郊区致密化的主要目的有( A )
①疏解城区职能 ②集约利用土地 ③改善基础设施
④重塑城乡结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思路】 郊区致密化可提高郊区土地利用率,且能分担城区部分职能,①②正确;郊区致密化与基础设施的改善没有必然联系,排除③;郊区致密化并不能重塑城乡结构,④错误。故选A。
7.与硬致密化模式相比,软致密化模式有利于( D )
A.提升人口密度 B.降低设施能耗
C.美化周边环境 D.减轻实施阻力
【解题思路】 硬致密化模式要拆除原有房屋,实施阻力较大,软致密化模式是鼓励居民扩展屋舍,实施阻力较小,更易推进,D正确;软致密化模式建筑物布局分散,不利于提升人口密度、降低设施能耗,A、B错误;软致密化模式建筑占地面积大,不利于美化周边环境,C错误。
8.部分大城市在推进郊区致密化后,不同收入群体的居住地选择发生了变化,表示住户平均收入随距离变化的曲线是( C )
A B
C D
【解题思路】 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租金高,居住区以高级公寓为主,居住着从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的高收入人群,郊区致密化后,逐渐成为中低收入人群的居所,追求优美环境的中高收入人群向更远的郊区搬迁。故选C。
考点1 城镇化进程
[2023武汉武昌区质检]里仁洞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西南部,2004年一批制衣作坊陆续入驻该村,2009年第一家淘宝店入驻里仁洞村,2019年该村淘宝交易活跃度居国内第一。下表为里仁洞村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面积(单位:公顷)变化表。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里仁洞村土地利用说法正确的是( D )
A.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住宅用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
B.2019年以后工业用地面积将会极大增加
C.2019年无耕地是因为城镇住宅大量占用
D.林地面积增加是因为环境要求不断提高
【解题思路】 结合表中数据计算可知,该村耕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里仁洞村2019年淘宝交易活跃度居国内第一,为了更好地发展网络销售,商服用地面积会极大增加,B错误;2010—2019年,该村耕地面积减少了34.26公顷,城镇住宅用地增加了11.44公顷,说明无耕地并不是因为被城镇住宅大量占用,C错误;里仁洞村城镇化不断发展,为了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会增加林地面积,D正确。
2.促使里仁洞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 B )
A.工业化快速发展B.电子商务发展
C.广州的产业转移D.当地政策支持
【解题思路】 2009年第一家淘宝店入驻里仁洞村,2019年该村淘宝交易活跃度居国内第一,说明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当地城镇化的主要动力,B正确,A错误;2004年制衣作坊陆续入驻该村,受政策、产业转移的影响,里仁洞村开始发展轻工业,对城镇化起步起到促进作用,但其不是主要动力,C、D错误。
3.相比1991年,当地居民2010年的收入来源主要是( B )
A.外出务工B.淘宝业务
C.房屋出租D.农业收入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当地结合服装产业,发展淘宝业务,淘宝业务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B正确;当地依托淘宝业务带动轻工业发展,服装业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外出务工、房屋出租不是主要收入来源,A、C错误;201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小,农业收入不是主要收入来源,D错误。
[新情境/2023山西大同学情调研]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为此2023年初黑龙江省伊春市进行“撤街设镇”,将外围城区的部分街道改为乡镇。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 600万,日本政府正力争把部分东京都市圈人口移居至地方。据报道,日本政府在2023财年加大对搬离东京都市圈家庭的补助力度,除可继续获得最高300万日元的基础财政补助外,育有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或子女已满18岁但未高中毕业的家庭,还将享受每名未成年人100万日元的移居补助。获得补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在迁入地的中小企业就业;通过远程办公继续原来的工作;在迁入地创业。据此完成4—6题。
4.与东京都市圈迁出人口不同,伊春市的迁出人口( B )
A.政策支持力度大B.多流向更发达地区
C.多来自乡村D.多来自城市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城市人口规模萎缩,因此,伊春市人口大量外迁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B正确;东京都市圈迁出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排除A;伊春市迁出人口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城市,具体数量不清楚,排除C、D。选B。
5.东京都市圈人口迁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B )
①振兴衰退的城镇和乡村 ②解决迁入地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③缓解东京都市圈公共服务压力 ④扩大东京都市圈辐射范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题思路】 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当产生的弊大于利时,引导反向迁移有利于变弊为利。分析如下:
6.材料所述伊春市和东京都市圈情况,共同说明( D )
A.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决定作用
B.逆城镇化现象在中国和日本普遍存在
C.城市发展应压缩人口规模,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
D.城市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伊春市人口迁移与东京都市圈人口迁移状况、影响因素都不相同,说明不同城市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状况,合理利用城乡空间,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D正确;东京都市圈人口迁移主要是政策扶持,排除A;逆城镇化现象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在中国并没有普遍存在,排除B;城市发展不应该盲目压缩人口规模,排除C。选D。
[2023山东泰安期中考]大都市化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大都市的区域扩张进程对分析其未来增长趋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甲、乙、丙是世界典型大都市,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下图示意甲、乙、丙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据此完成7—9题。
7.甲、乙、丙分别是( A )
A.纽约、东京、上海B.上海、纽约、东京
C.东京、纽约、上海D.纽约、上海、东京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各时期对应的核心区、内城区、边缘区的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甲、乙、丙,由此可以判断,甲代表的城市为纽约,乙代表的城市为东京,丙代表的城市为上海,A正确。
8.T1—T3期间,乙大都市的发展特点是( D )
A.城市扩张逐渐放缓B.核心区增长已停滞
C.内城区变化很显著D.边缘区大规模开发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T1—T3期间,乙大都市的边缘区范围扩大较多,说明边缘区进行了大规模开发,D正确;乙大都市T2—T3期间扩张速度仍较快,A错误;乙大都市T1—T3期间核心区的范围不断扩大,说明其核心区持续增长,B错误;由图可知,乙大都市T1—T3期间内城区的范围变化不大,C错误。
9.丙大都市未来发展重点需要( B )
A.控制城市规模,弱化各分区功能
B.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边缘区经济发展
C.推进拆旧建新,保证内城区向外扩张
D.疏散密集人口,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
【解题思路】 丙大都市为上海,由图可知,T1—T3期间其边缘区范围显著增大,应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边缘区经济发展,B正确;大都市未来发展要控制城市规模,但要强化各分区功能,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A错误;核心区发展历史悠久,拆旧建新应该针对的是核心区,C错误;上海的核心区主要为商务区,而不是居住区,D错误。
考点2 城镇化的影响
[2023河南焦作定位考试]为了缓解大城市病,国内外都市圈普遍采用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在周边建设新城的治理手段。东京都市圈的新城建设分为卧城建设和业务核都市建设两个阶段,卧城建设阶段新城主要承担居住职能,业务核都市建设阶段新城主要承担研究开发、商务办公、信息物流、医疗健康等职能。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卧城可以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但是容易导致( A )
A.职工通勤距离显著增加
B.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增大
C.中心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D.中心城市住房价格大幅提高
【解题思路】 建设卧城会加大居住区和工作区的距离,职工通勤距离显著增加,A正确。分散居住职能后,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压力、环境污染状况会有一定缓解,B、C错误;中心城市住房价格可能降低,D错误。故选A。
2.与卧城建设相比,东京都市圈业务核都市建设可以( C )
A.增加东京都市圈的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B.保持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防止其衰落
C.形成多中心的都市圈格局,提升整体实力
D.加快大都市圈的工业化进程,增加国民收入
【解题思路】 业务核都市建设阶段新城主要承担研究开发、商务办公、信息物流、医疗健康等职能,不同职能集聚会形成不同功能区。东京都市圈业务核都市建设可以形成多中心的都市圈格局,提升整体实力,C正确。业务核都市建设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不能解决失业问题,A错误。卧城建设也可以保持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防止其衰落,B不选。结合业务核都市建设阶段新城主要承担的职能分析,东京都市圈业务核都市建设与加快工业化进程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2023豫北名校联考]“城中村”是城市建成区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的村庄,传统的“城中村”改造主要是拆迁重建或就地整改。长沙市的黄鹤村地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附近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是典型的“城中村”。该村首创了“迁而不拆、整体开发、综合整治”改造模式(下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此完成3—5题。
3.“城中村”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土地征收成本高B.村民的收入低
C.保护生态环境D.延续社会关系
【解题思路】 传统的“城中村”改造主要是拆迁重建或就地整改,其成本高于征用耕地的新建成本,因此开发商不愿改造“城中村”,从而有了“城中村”的存在,A正确。
4.推测黄鹤村改造过程中发展的主导产业是( B )
A.城郊农业B.文化旅游产业
C.建筑业D.重工业
【解题思路】 黄鹤村地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附近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可见这里文化底蕴深厚,风光秀美。该村首创了“迁而不拆、整体开发、综合整治”改造模式,村民将房屋出租给开发商整体使用,开发商可利用村落文化,开发民宿旅游等项目,可见其主导产业最可能为文化旅游产业,B正确;黄鹤村的改造并非将房屋拆迁变为耕地,而是进行房屋出租,故该村发展城郊农业的可能性较小,A错误;读图可知,该“城中村”的改造主要涉及房屋出租和使用权的流转,这些房屋面积较小,不具备发展建筑业和重工业的条件,C、D错误。
5.相比传统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黄鹤村模式的优势有( A )
①有利于保障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村落文化
③有利于解决产权问题 ④有利于减小财政压力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题思路】 传统的“城中村”改造主要是拆迁重建或就地整改,而黄鹤村模式是对村民自建房进行整合改造出租,有利于保障农民收入,①正确;“迁而不拆”使当地传统的村落文化得到一定保护,②正确;房屋租赁不涉及农民自建房产权性质的变更,③错误;采用企业整体负责开发的方式,有利于减小政府拆迁的财政压力,④正确。A正确。
6.[2023南京二模,2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吴江区是苏州市的市辖区。明清时期,吴江县南部地区以其资源禀赋条件,逐步形成以湖荡蚕区、震泽丝业、盛泽绸业为中心的蚕桑丝织业市镇网络体系,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现今蚕桑丝织业仍然是吴江区的重要产业,2021年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材料二 下图为清代吴江县市镇网络图。
(1)分析水运对明清时期吴江县成为我国“丝绸之府”的促进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当地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内河航运便利,利于各市镇联系;与京杭运河相通,沟通了南北;距海港近,便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联系;扩大了丝绸的销售市场。(任答3点得6分)
【解题思路】 如下图:
(2)与吴江县北部相比,阐述清代蚕桑丝织业对南部市镇体系特征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南部地区蚕桑丝织业发达,多专业型市镇;市镇密度更大(或数量多);市镇等级体系更合理(或市镇分布均匀);市镇之间分工更明确,(合作)联系更密切(依存度更高);南部蚕桑丝织产品销往外地,服务范围更大。(任答3点得6分)
【解题思路】 主要从市镇类型、空间分布和等级体系等方面阐述。市镇类型方面,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南部地区蚕桑丝织业发达,专业型市镇较北部多,综合型市镇较北部少。空间分布方面,在蚕桑丝织业的带动下,市镇数量多,密度大,在空间分布上更加均匀。等级体系方面,在发达的蚕桑丝织业的带动下,市镇之间分工更明确,合作联系更密切,相互依存度更高,等级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南部蚕桑丝织产品销往外地,扩大了市镇服务范围。
(3)立足蚕桑丝织业,从吴江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参考答案】 加强蚕桑保护力度,促进产业稳定发展(或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或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桑叶品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丝绸特色小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或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加大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注重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任答4点得8分)
【解题思路】 具体建议应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回答。社会方面,可以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加强蚕桑保护力度,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经济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桑叶品质,提高原料质量;提高研发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延长蚕丝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丝绸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生态方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综合训练
[2024福州质检]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简称渭库绿洲)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海拔950—1 300 m,是较为典型且完整的山前冲积扇平原绿洲。2009年至2018年,渭库绿洲乡村聚落面积增量是城镇聚落面积增量的1.64倍,但城镇人口增量却为乡村人口增量的6.42倍。下图示意渭库绿洲聚落体系等级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2009年至2018年,渭库绿洲( D )
A.各个等级的聚落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B.平均每个乡镇管辖的行政村数量增多
C.行政村增加的数量高于其他聚落
D.平均每个街道管辖的社区数量增多
【解题思路】 2009年至2018年,渭库绿洲县市的数量一直都是3个,A错误;平均每个乡镇管辖的行政村数量2009年为459÷29≈16个,2018年为478÷37≈13个,因此2009—2018年平均每个乡镇管辖的行政村数量减少,B错误;2009—2018年,行政村增加的数量为19个,而社区增加的数量为27个,C错误;平均每个县城街道管辖的社区数量2009年为68÷7≈10个,2018年为95÷8≈12个,数量增多,D正确。
2.城镇和乡村聚落发展的差异体现了( D )
A.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
B.乡村农业生产的衰败
C.城镇人口出生率较高
D.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解题思路】 结合上题分析,2009—2018年,渭库绿洲平均每个县城街道管辖的社区数量增多,但平均每个乡镇管辖的行政村数量减少,且城镇人口增量是乡村的 6.42倍,这体现了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趋势,D正确。聚落体系等级结构发生变化并不能说明城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A错误。图中行政村和乡镇数量都是增加的,说明乡村农业生产并没有衰败,B错误。我国城镇居民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乡村小,人口出生率较乡村低,C错误。
[2023山东日照二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户籍人口占该地区户籍总人口的比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反映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紧迫性。下图示意我国2016—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该统计图中数据说明我国( C )
A.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B.进入逆城镇化阶段,城镇化速度趋缓
C.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D.现阶段,城镇外来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中期阶段,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A、B错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C正确;图中显示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状况,不能确定人口数量的增减,故无法确定城镇外来人口数量的变化,D错误。选C。
4.缩小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可行措施有( A )
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②解除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限制 ③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 ④引导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题思路】 缩小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即将本地的人口留在当地,可以通过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来实现,①③正确;解除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限制,会导致常住人口骤增,不利于当地发展,②错误;引导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不利于大城市发展,且对缩小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影响较小,④错误。选A。
[2023湖北联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全球城市建成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市用地面积的大幅度扩张以及人口大量涌入促进了超大城市的形成。下图示意纽约、东京、孟买、天津不同阶段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城市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远快于人口增长速度的是( A )
A.纽约B.东京C.孟买D.天津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若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值>1,则说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比值越大,则城市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越快于人口增长速度。读图可知,纽约的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最大,说明其城市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远快于人口增长速度。选A。
6.近些年孟买人口增长较快,但空间扩张速度却较缓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气候B.地形C.文化D.经济
【解题思路】 孟买人口增速快,但是空间扩张速度较慢,说明空间扩张受限,因此是地形限制了空间扩张,B正确;气候、文化对城市空间扩张影响不大,A、C错误;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孟买作为其主要经济中心,经济发展不会是制约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因素,D错误。选B。
7.为缓解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带来的城市问题,超大城市应该( A )
A.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B.控制空间扩张,增加人口数量
C.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扩张速度
D.控制人口数量,加快空间扩张
【解题思路】 超大城市往往存在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为缓解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带来的城市问题,应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A正确;控制空间扩张或者控制人口数量都不利于城市发展,B、C、D错误。选A。
[真实情境/2023贵州贵阳三模]“城,所以盛民也。”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实现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据此完成8—9题。
8.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上,超大城市吸引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要优先考虑( A )
①住房条件 ②教育资源 ③工资水平 ④耕地面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可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因此要优先考虑满足其生活、教育、医疗等的需要。超大城市一般资源较为紧张,因此应重点考虑城市住房和教育资源等要素,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①②正确。选A。
9.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D )
A.加强都市圈功能区改造,让各个城市产业发展均一化
B.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乡村与城市生活的差异
C.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拆除城中村中低端居民楼房
D.加强城乡产业整体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及产业协调发展
【解题思路】 各个城市产业发展均一化会造成内部竞争与资源浪费,A错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对乡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城镇化关系不大,B错误;简单拆除城中村中低端居民楼房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利于外来人口在本地就业,C错误;城乡产业整体规划,有利于让农业人口有序转移,促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协调发展,保障转移人口的居住和就业问题,D正确。选D。
10.[新角度/2024长沙一中校考,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位于湖南中东部的长株潭是长沙、株洲、湘潭的合称。历史上,三城分分合合,如今,三城同城化速度加快,已经变成了长株潭都市圈。
材料二 下图示意2003—2018年长株潭都市圈建成区分布。
材料三 位于长株潭三城之间的生态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
(1)根据图文信息,简述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城市规模(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率大幅提升。(3分)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2003—2018年城市建成区明显扩大,城镇化率大幅提升。
(2)简述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该区域的意义。(5分)
【参考答案】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城市体系。(5分)
【解题思路】 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可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区域内多个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城市体系。
(3)从城镇化问题的防治角度,判断长株潭规划生态绿心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限制城市无序扩张。(4分)
【解题思路】 植被具有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功能;生态绿心可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绿心一定程度上能限制城市无序扩张。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 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城镇化进程分析
2022海南,T1—2
2021湖北,T4—6
2021天津,T9
【区域认知】
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地理位置、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际联系等区域知识。
【综合思维】
从要素综合的角度提出不同区域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将城镇化的相关内容与城乡空间结构、人口迁移等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机制
城市病的表现及其防治
2023湖北,T7—9
2021山东,T10—11
2021福建,T6—8
命题分析预测
高考近年来对城市群体系内部的协调发展,如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之间的协作与竞争、产业的分工与合作等问题考查频率较高。不同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是国家层面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高考也会有所涉及
备考策略
备考中应强化对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其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注重教材中提供的真实案例,将基本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重视城镇化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运用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对各要素的不同影响,以人地协调观作为主要判定标准评价城市发展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3] 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4] 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
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
人口
比重
大小
[5] 大
[6] 较小
原因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
所处阶段
后期[7] 成熟 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8] 加速 阶段
城镇
化表
现及
原因
表现
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不利影响
成因
应对措施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居
住条件差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
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人口转移方向
人口数量变化
经济状况变化
城镇化
人口迁往城镇
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经济繁荣
郊区城镇化
人口移向郊区
市中心人口比重下降
郊区经济繁荣
逆城镇化
人口移向乡村
城镇人口减少
市中心经济衰落、内城衰落
再城镇化
人口回流市中心
市中心人口
再增长
科技、第三产业发展,市中心再繁荣
应用
主要功能
城市信息管理
与服务
主要向城镇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与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信息
城市抗灾减灾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城市公共卫生
提供预警和决策支持
城镇化
率(%)
城镇人
均可支
配收入
(元)
农村人
均纯收
入(元)
养老保
险覆盖
率(%)
医疗保
险覆盖
率(%)
伊春市
80.4
20 844
12 001
23.4
56.6
全国
56.1
31 195
11 422
85.0
85.1
土地利用类型
1991年
2006年
2010年
2019年
耕地
284.85
48.14
34.26
0.00
林地
5.90
63.82
57.73
66.91
农村宅基地
34.63
66.03
61.81
59.82
城镇住宅用地
0.00
116.93
115.68
127.12
工业用地
0.00
25.17
29.07
44.53
商服用地
0.00
0.00
7.91
37.37
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与景观: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与景观,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乡村的土地利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乡村的土地利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7城镇化: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7城镇化,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