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第1页
    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第2页
    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共18页。

    考点1 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学生用书P278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2.种群数量的增长
    (1) “J”形增长
    提醒 确分析“λ”曲线
    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但增长速率明显减缓。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2)“S”形增长
    3.种群数量的变化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
    (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基础自测
    1.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群增长都为“J” 形增长。( × )
    2.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 )
    3.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
    4.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 )
    5.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 )
    6.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单一性的。( × )
    7.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 )
    8.气温、干旱、天敌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
    9.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2021湖北,T14B]。( √ )
    10.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形,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至少答出两点)[2021辽宁,T23(1)节选]。
    情境应用
    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科学依据是什么?
    提示 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深度思考
    1.种群的“J”形增长是理想条件下的增长形式,在实际条件下是否可能存在?
    提示 可能存在,在实验室条件下或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J”形增长。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数量维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为了获得最大日捕鱼量呢?
    提示 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数量维持在K/2,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后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为了获得最大日捕鱼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数量维持在K值,因为此时鱼的数量维持在最大值。
    学生用书P280
    命题点1 辨析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和“J”形曲线
    1.结合图示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B.“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C.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D.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 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现“S”形曲线,A正确;“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形曲线代表的种群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B正确;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呈现“J”形曲线,C正确;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随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种内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阻力不断增大,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定水平,D错误。
    命题变式
    [条件拓展型]在题干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只要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就会呈“J”形增长
    B.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C.种群数量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
    D.在“S”形曲线的加速期,环境阻力在逐渐减小
    解析 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J”形增长,A错误;K值表示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为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C错误;根据阴影部分的变化可知,在“S”形曲线的加速期,环境阻力在逐渐增大,D错误。
    2.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注:种群增长速率为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
    A.图1、2、3所示的曲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种群在图1中a点和图3中f时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c点对应
    C.在a、c点和e时,种群数量都为K/2
    D.在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 图1、2、3所示曲线中,种群都呈“S”形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数量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在a、c点和e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2,在f时,出生数等于死亡数,种群数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0,B错误、C正确;在b、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所以在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D正确。
    命题点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3.[2023广东]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C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解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本题中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会导致次年该地区蝗虫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C符合题意。
    4.[2021浙江6月]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解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气候、食物等因素均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以生产者为起点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因此该昆虫幼虫和落叶松分别属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上的第二营养级和第一营养级,C正确;由题中信息不能得出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D错误。
    命题点3 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分析
    5.[2023山东,不定项]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C )
    A.初始密度介于0~a 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 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
    解析 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增长速率相对值小于0,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逐渐减小,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增长速率相对值为负值,种群数量减少,推测此时段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错误;初始密度为c时,种群增长速率相对值最大,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捕获后种群数量最容易恢复,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种群的出生率降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b点将右移,D错误。
    6.[2024长郡中学模拟]图1表示将某食草动物种群引入草原后Nt/N0随时间的变化情况(N0表示种群起始个体数量,Nt表示第t年个体数量)。图2表示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图1 图2
    A.图1中种群数量维持在a/2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B.图1种群在第0年和第6年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
    C.图2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D.图2中(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
    解析 第15年及以后,Nt/N0值不变,达到了该食草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故图1中种群数量维持在Nt/2(t≥15)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即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图1中第0~3年种群数量下降,不一定说明种群为衰退型,可能是受环境条件影响,第6年后种群数量增长,第6年时的年龄结构很可能是增长型,B错误;图2为“S”形增长曲线的另外一种呈现形式,在“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不是负相关,C错误;图2中(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说明种群数量与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的差值越大,因而说明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D正确。
    考点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生用书P282
    1.实验原理、过程及结果分析
    2.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中方格(共5个)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16×25) (25×16)
    计数方法:大方格长、宽均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计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计数中方格中的小方格数)×400×104×稀释倍数。
    基础自测
    1.酵母菌需要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 × )
    2.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 )
    3.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培养液的成分、温度的影响。( × )
    4.对酵母菌计数用逐个计数法。( × )
    5.吸取酵母菌培养液时,吸取上层液体即可。( × )
    6.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需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才能进行计数。( √ )
    7.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均予计数。( × )
    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 √ )
    深度思考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若长时间封闭培养,菌群数量如何变化?为什么?
    提示 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数量会下降甚至变为零。因为随着酵母菌代谢活动的不断进行,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pH不断下降而使酵母菌生存环境恶化。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为什么?重复实验呢?
    提示 不需要再设置对照实验,因取样时间不同已经形成自身前后对照;需要设置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平均值。
    3.若进一步探究酵母菌培养液的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有无影响,应如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提示 设计多组不同量的酵母菌培养液(浓度相同),分别接种等量且适量的酵母菌,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分别定期估测各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通过比较各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得出结论。
    学生用书P283
    命题点1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1.[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解析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时,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2.[2024南京六校调研]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图1 图2
    A.从培养瓶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前要充分振荡,否则计数结果一定偏小
    B.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
    C.计数图2所示的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目为24个
    D.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
    解析 从培养瓶中吸取培养液前要充分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否则会导致结果有误差,但结果不一定偏小,A错误;K值大小与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无关,但接种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B正确;在酵母菌计数时,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故图2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有24个,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由于观察到的细胞中含有死细胞,故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D正确。
    命题点2 实验的拓展和应用分析
    3.[2022江苏]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解析 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小球藻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以利于小球藻增殖,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含小球藻的数量为5~10个较为合适,C错误;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
    4.[海南高考,10分]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原因是 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 营养物质 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 不换培养液 。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
    解析 (1)由于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故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这是因为种群增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2023浙江6月]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规模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A )
    A.充沛的降水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解析 根据题干,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因此充沛的降水会影响受精卵孵化,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肥沃的土壤、连片的麦田则促进东亚飞蝗的繁衍;仅取食种子的鸟类不会使植物幼嫩的茎、叶减少,因此不会影响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A正确。
    2.[2023山东]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解析 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不是指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估算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用标记重捕法不能准确统计种群数量,B错误。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某年出生的灰松鼠,而不是该地灰松鼠种群,故据图不能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C错误。据图可知,幼龄灰松鼠死亡率较高,因此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3.[2022全国甲]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质量和种群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质量、种群总质量的曲线分别是( D )
    A.甲、丙、乙B.乙、甲、丙
    C.丙、甲、乙D.丙、乙、甲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在鱼池中投放的是鱼苗,随着时间的推移,鱼苗会长大,个体质量会增加,故图中表示个体质量的曲线是乙;再结合题中信息“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可推出鱼的种群数量不会增加,考虑到竞争,鱼的种群数量会减少,故图中表示种群数量的曲线是丙;由于前期种群中个体增重比较快,个体死亡数量比较少,前期种群总质量会逐渐升高,而后期个体死亡率增大,且个体增重速率减小或基本不再增重,所以后期种群总质量会逐渐减小,即图中表示种群总质量的曲线是甲。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4.[2022浙江1月]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解析 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错误;沙蝗种群的年间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B正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5.[2021山东,不定项]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BC )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解析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加剧,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正确;据图可知,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种群数量增长并不一定是最快的,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水蚤的种群密度超过24个/cm3时,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学生用书·练习帮P501
    1.[2023永州一中检测]种群呈“S”形增长时,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等于环境容纳量的时候,种群就会停止增长。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描述错误的是( C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对应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通常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C.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通常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B正确。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C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D正确。
    2.[2024泉州联考]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
    B.春夏季节动植物种群数量普遍迅速增长与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延长、降水增多等因素有关
    C.食物的充足与否会影响捕食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变化
    D.气温和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3.[2024广东七校第一次联考]某海域采取系列举措保护渔业资源等,规定准许捕捞渔具的最小网目尺寸,定期禁止出海捕鱼。下列关于这些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B.伏季休渔有利于过度捕捞的鱼类资源的恢复
    C.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的数量呈“J”形增长
    D.休渔期结束后渔民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解析 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等气候因素),A正确;伏季气温高,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鱼类的食物充足,繁殖快,B正确;由于食物和天敌的限制,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的数量呈“S”形增长,C错误;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正确。
    4.[2024贵阳模拟]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终身致力于蝗虫防治工作,提出了“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理论,即大旱容易导致河流面积萎缩,松软湿润的河床成为蝗虫卵的“天然温室”。研究发现,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蝗灾的发生是在特定条件下种群数量爆发式增长的结果
    B.蝗虫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密度制约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减弱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蝗虫出生率下降,使其种群密度下降
    D.治理河流、加固堤坝等措施可影响蝗虫出生率,降低其种群密度
    解析 一般情况下,蝗虫数量会受环境的制约,当环境发生特定改变时,就可能发生蝗灾,即蝗灾的发生是在特定条件下种群数量爆发式增长的结果,A正确;超过K值时,密度制约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增强(知识链接: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蝗虫出生率下降,使其种群密度下降,C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治理河流、加固堤坝等措施可以减少蝗虫卵发育的场所,可通过影响蝗虫出生率降低其种群密度,D正确。
    5.[2024张掖段考]山东荣成天鹅湖是中国北方大天鹅最大的越冬地,被誉为“东方天鹅王国”,每年冬天都有大天鹅、野鸭、灰鹤、东方白鹳等数万只水鸟来此越冬。生态学家连续数年对湖中大天鹅与东方白鹳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t2时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大于t1时
    B.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一直在增加,t3时达到K值
    C.影响该天鹅湖中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
    D.在t3时以后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
    解析 据题意进行分析可知,0<λ<1时,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λ=1时,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λ>1时,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如题中曲线所示,t1~t2,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无法确定t1和t2时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大小,A错误;如题中曲线所示,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先减少再增加,在t3以后,λ>1且保持稳定,大天鹅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B错误、D正确;天鹅湖是东方白鹳的越冬地,影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6.[2024安徽六校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培养酵母菌,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各组均用10毫升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同学们发现培养的温度不同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C.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这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
    D.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能在K值左右长时间保持稳定
    解析 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A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培养温度不同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因素有关,另外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由于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所以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繁殖的速率不同,其种群数量到达K值的时间也不同,C正确;本实验中没有营养物质的补充,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废物的积累等,酵母菌种群数量会减少,D错误。
    一、选择题
    7.[2024武汉部分学校调研]入侵物种福寿螺可危害水稻,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防治福寿螺的措施主要有投放灭螺剂、水旱轮作、放养鸭群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投放灭螺剂属于化学防治
    B.放养鸭群对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在入侵早期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可能呈“J”形增长,但不会一直保持“J”形增长
    D.投放多种灭螺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福寿螺对单一种类灭螺剂的抗药性增强
    解析 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密度制约因素常指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这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鸭与福寿螺之间为捕食关系,故放养鸭群对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8.[2024济南模拟,多选]将酵母菌接种在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放在适宜条件下连续培养七天,每天定时取样,稀释100倍,用25(中方格)×16的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最终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估算酵母菌的数量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B.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向营养充足的培养液中通入氧气不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
    D.若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量为30个,则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5×109个
    解析 估算酵母菌的数量可以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抽样检测法),也可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B错误;营养充足的条件下,通入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繁殖,会使其K值增大,C错误;依据所给数据进行计算,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30÷16×400×10×100×1 000÷0.1=7.5×109(个),D正确。
    9.[2023开封模拟]如图表示我国某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其中b点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形曲线,则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B.环境容纳量为K2时,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若b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的时间点,曲线Ⅰ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因此而改变
    解析 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形曲线,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A正确;当环境容纳量为K2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可能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B正确;若图示b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的时间点,则b点后大熊猫种群数量会上升,因此曲线Ⅰ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其可能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提出防治鼠害的方法/2023重庆外国语检测,11分]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图甲表示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甲虚线表示Nt+1=Nt,其中Nt为当年种群数量,Nt+1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 r对策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点,因此种群通常能在一定数量水平上保持稳定。
    (2)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用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 偏大 (填“偏大”“相等”或“偏小”)。某干旱地区环境变化导致降水增加,鼠的种群密度明显升高,该鼠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决定因素是 出生率增大 ,这体现了 非生物 (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图乙是可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 数学模型 (填“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若鼠的数量出现图乙中曲线Ⅰ的增长趋势,出现该增长趋势的前提条件是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 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硬化室内地面,减少鼠类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等(合理即可) 。
    解析 (1)题干关键信息分析: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寿命短),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生殖能力强),应属于r对策生物。题图关键点分析:
    (2)假设用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进行标记的个体数量,b表示第二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的个体数量,c代表第二次总捕获量,则N=a×c/b。鼠记忆力较强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个体数偏少,即b减小,由此可推知该调查结果N比真实值偏大。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某干旱地区环境变化导致降水增加,鼠的出生率增大,种群密度明显升高,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3)图乙是可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曲线Ⅰ代表“J”形增长,“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为了防止鼠害,应降低环境容纳量,可采取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硬化室内地面,减少鼠类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等措施。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
    五年考情
    核心素养对接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3.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2023:辽宁T10和T23(4)、山东T11和T19、浙江6月T5、全国甲T31(3)、浙江1月T14、广东T6;
    2022:山东T19、全国甲T5、浙江1月T14、海南T8、辽宁T11C;
    2021:山东T10和T19、湖南T4AB、河北T22(2)、广东T6、重庆T19、浙江6月T21、浙江1月T16;
    2020:浙江7月T26(1);
    2019:浙江4月T12
    1.生命观念——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科学思维——构建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培养建模能力。
    3.科学探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社会责任——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2:江苏T9;
    2020:海南T24、山东T11、江苏T10;
    2019:江苏T14、全国ⅠT6、全国ⅢT31、海南T24
    命题分析预测
    1.本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关于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主要以微生物的培养为切入点,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试题信息呈现形式多样,以曲线图为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常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考查综合运用能力。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2.预计2025年高考可能以文字、曲线或表格等形式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还可能结合生活实际以某一具体的种群来考查考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社会责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关教案

    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1种群的数量特征: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生物精品教案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1种群的数量特征,共12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苏教版),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填空默写,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课时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及种间关系(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课时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及种间关系(苏教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填空默写,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