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pptx
    • 练习
      板块五 对点练案19 理解文言实词(一)(专题练).docx
    • 教师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教师版).docx
    • 学生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学生版).docx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第1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第2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第3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第4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第5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第6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第7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第8页
    板块五 对点练案19 理解文言实词(一)(专题练)第1页
    板块五 对点练案19 理解文言实词(一)(专题练)第2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教师版)第1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教师版)第2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教师版)第3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学生版)第1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学生版)第2页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学生版)第3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板块五 学案47 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学案47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pptx、板块五对点练案19理解文言实词一专题练docx、板块五学案47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教师版docx、板块五学案47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分古今义究源流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是高考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考生最容易拿高分的科目之一、为了顺利应对高考语文考试,考生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复习策略并采取合适的复习方法。1、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份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复习的第一步。根据自己的复习时间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表,并将复习内容分配到每天的时间点上。2、掌握考点。语文考试题目的结构往往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套路,知道这些套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3、多做题。语文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目,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根据高考真题、模拟题、习题册等进行练习,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题目,培养答题的技巧和方法。4、记忆技巧。语文考试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记住相关知识,可以采取一些记忆技巧,如联想法、归类法、构建故事法等。记忆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卡片等工具帮助记忆。5、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考生可以积累分数的地方。复习过程中,需要多做写作训练,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范文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6、时间管理。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各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7、注意健康。复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考生需要注意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8、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时常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
    ——词分古今,义究源流
    掌握理解五类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活用词)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两类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和多义实词,两类特殊实词——通假字和偏义复词。
    Ⅰ.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
    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它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1.古今义完全不同的单音节词
    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是两个词,须拆开来讲,不要将它误认为是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何爱一牛 爱:吝惜,舍不得B.比及三年 比:比较C.吾与点也 与:赞成D.族庖月更刀 族:众
    (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是否为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如不是,请解释其义。①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指“突然爆发出”
    “至于”不是,指“来到”;“颜色”不是,指“脸色、面容”;“憔悴”是;“形容”不是,指“外貌、模样”;“枯槁”是
    多义实词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在以单音词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来说,词的意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之分。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确定多义实词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或形旁推导出其本义。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该字的本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疏有密。例如: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由此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
    “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了解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
    Ⅱ.特殊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可分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分,只要能够在语境中判断出来即可。学习通假字,一方面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据通假特点来推断语境中的通假字。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君子生非异也C.悟言一室之内D.奚暇治礼义哉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就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关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契阔,义在“契”,“阔”是衬字 久别重逢
    去来,义在“去”,“来”是衬字 离开
    (1)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 距离远
    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释义。
    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实词,实词的问题解决了,文言文学习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文言实词是高三文言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难就难在它面广量大,需要长时间的记忆、积累。对于高考文言文来说,考生到底要积累多少实词?具体包括哪些实词?如何做到有效而高效地积累呢?
    (一) 文言实词积累的范围和数量
    一般而言,凡是教材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高中文言教材中的文言词语,均属于积累、掌握的范围。
    一级核心实词:120个(见《高考必背》)。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二级核心实词:80个。
    1.核心实词:200个
    (说明:除一级核心实词外,其余实词是梳理近十年来各地高考卷实词出现频率而得出的。如果掌握了这些词,就可以较好地作答文言文阅读题。如果要想学得更加扎实稳妥,自然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二) 文言实词积累方法
    文言实词浩繁复杂,适当地归类识记,效果很好。例如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表授予的,如征、召、辟、拜、除等;表罢免的,如黜、罢、免、削、夺、废等;表调动的,如迁、调、改、转、出、徙等。例如表示人物类的词语,表年龄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聪、狡、佞、贪等;表修养、才华的,如精、修、通、博涉、善属文等。又例如表示社会状态的词语,如治、乱、兴、衰、盛等。
    (1)与学校有关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少数民族称谓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
    庠、序、太学、书院、国子监、童生、诸生等
    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
    对于多义实词,可以根据其本义,再引申到其他义项,由源通流,十分好记。
    对于复杂的多义词,可以把它们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记忆。如对于常见的120个实词,已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如“疾”:蔡人有足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病痛)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可依据此例自己也编制一些小故事来记忆实词。在这里特别推荐《乌有先生历险记》,该篇两千来字的文言文,囊括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复习、掌握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答案 (示例)①奇: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认为……奇异)之,叹曰:“天下奇(奇异)才多矣!”②属: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属(恰逢)天下反秦,举大业,属(随从)者百万。后沛公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同“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数举酒属(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且为所虏矣!”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接)。
    试以“奇”“属”为主体,编写历史小故事,把这两字的义项尽可能地罗列进来。
    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单个实词的发散联想,可以有效地进行归类,极大地丰富拓展实词,最终形成实词网络。如“望”的义项思维导图:
    请以“疾”“族”为例,结合其义项,画出它们的义项思维导图。
    此法是把文言文中表达同一种意思的几个实词放在一起识记、学习。如“望”“疾”都有“恨、怨恨”之义,我们可以将之归为“怨恨”类,并将其他表示“怨恨”的实词归纳到一起,可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如图所示:
    (1)表示“责备”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赞许”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示“私下、暗暗地”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示“掌管”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示“去、到、往”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望、谴、非、尤、咎、责、诛、诘等
    多、嘉、誉、与、称、叹、许、道、褒等
    阴、潜、微、间、私、窃、暗、偷、
    典、知、守、职、执、序、司等
    之、适、如、道、造、诣、至、趋、徂等
    (6)表示“轻视、看不起”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表示“拜访”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表示“告诉”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表示“违背”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表示“劝说”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表示“继承”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表示“丰收”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表示“收成不好、荒年”的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易、轻、少、鄙、薄等
    顾、访、拜、谒、诣、过、造、存等
    诏、敕、诫、白、禀、谓、喻、陈、谕、赞等
    违、背、乖、忤、逆、牾、倍(同“背”)、迕等
    说、劝、讥、讽、谏、规等
    继、续、承、绍、嗣、袭、缵等
    丰、登、熟、稔、穰、岁、年等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对一词多义或一词兼属数类的现象,常常采用异句比较法来辨析。而运用同句比较法,既减少了所比较的例句,易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加深对文言词义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鸿门宴》中,“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两个“置”,第一个是“放”义,第二个则是“扔、弃”义。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答案 前“惑”,指遇到疑难问题,作动词用;后“惑”,指疑难的问题,作名词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答案 前“为”,治理,作动词用;后“为”,被,作介词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思。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 前“下”,降低身份,作动词用;后“下”,下等,作名词用。
    (4)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答案 前“骑”,骑兵,作名词用;后“骑”,骑马,作动词用。
    (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答案 前“就”,完成,作动词用;后“就”,靠近、趋向,作动词用。
    掌握理解四类实词的方法
    Ⅰ.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一)古今异义词:存同求异,区分单双请联系古今词义演变特点,参照下面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方法,完成后面题目。
    1.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思。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1)其实所用不过三石:_________(2)左右皆试引之:___________(3)所用不过三石:_______(4)而终身自以为九石:_____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他实际上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身边的近侍看,身边的近侍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还能使用这张弓呢?”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难道不可悲吗?
    反训词在古代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或买入。
    (二)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参照下面理解多义实词的方法,完成后面题目。
    1.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及所提供的例句,按要求答题。
    回:象形字,甲骨文像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例句: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写出序号)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A.用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B.用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的意思。(1)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
    (2)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答案 安抚、安慰,使……安顿
    一个词的引申义,不管有多么纷繁,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所以,抓住了一个词的本义,就是抓住了这个词的诸多意义的纲。——语言学家蒋绍愚
    Ⅱ.特殊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请根据“通假条件”导图,分析下面文段中有无通假字。如有请找出来并解释其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____同____,意思:_____(2)______________同____,意思:______(3)____同____,意思:____(4)____同____,意思:_____(5)____同____,意思:_____
    (二)偏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判断偏义复词,一要关注其构成,两个词的意义相对或相近;二要看语境,两个词中只有一个适合语境,另一个只作衬字。请根据这一判断方法,完成下面题目。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词义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掌握实词活用的规律特点
    Ⅰ.掌握名词、动词活用的规律特点(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包括:①时间名词,如“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如“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____(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3)良庖岁更刀:____(4)蝉蜕于浊秽:____(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__(6)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8)大石侧立千尺: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能”“可”“欲”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__________________②二月草已芽:____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⑤君子不齿:____⑥未云何龙: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②左右欲刃相如:____③云青青兮欲雨:____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____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____②鹪鹩巢于深林:____③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____⑤风乎舞雩: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怒,蹄之:____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____③塞者凿之,陡者级之:____④策之不以其道:____⑤我树之成而实五石: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以膏泽斯民:______②武能网纺缴,檠弓弩:________③曾皙后:____④籍吏民,封府库:____⑤函梁君臣之首: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名词(或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根拳而土易:____②扣舷而歌之:____③客逾庖而宴:____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一般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追亡逐北:_________(2)瓶无储粟,生生所资:____________(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_____(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7)而其见愈奇: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Ⅱ.掌握形容词活用及使动、意动的规律特点(一)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让形容词作定语。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____(3)此其志不在小:____(4)屈平疾……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___(5)宾主尽东南之美:_____(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3)(4)(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则活用为名词,如(2)(5)。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____________(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_____(3)不知东方之既白:_____(4)素善留侯张良:____(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6)明道德之广崇: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3)(5)。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1.使动用法(1)试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______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③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④宜皆降之:_____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___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③既来之,则安之:____④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_③却宾客以业诸侯:____④阙秦以利晋: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试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单于壮其节:____(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3)驼业种树:____(4)悦亲戚之情话:____(5)吾从而师之:____规律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例如下面两个句子:小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①句中的“小”是“使……小”,即“使大木小”。②句中的“小”是“以……为小”,即“认为鲁地小”“认为天下小”。
    由以上两句可以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必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罢了。
    动词的为(wèi)动用法为动用法中,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因、给、对)宾语而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只有动词(包括活用了的名词、形容词)才有为动用法。其中“为”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如“死国可乎”中的“死”相当于“为……而死”,“名我固当”中的“名”相当于“给……命名”。
    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来形容现在那些溺爱孩子不计后果的家长也非常恰当。(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面对此景,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3)阅读古代诗词时,小明非常欣赏由山与水构成的雄浑阔大画面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二、专项训练2.根据通假条件找出下面画横线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①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③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④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节选自《论语·阳货》)
    答案 ①“归”同“馈”,赠送。②“时”同“伺”,等候。③“涂”同“途”,道路。④“知”同“智”,聪明。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愿见他,(阳货)便赠送孔子一只小猪。孔子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以还礼,在路上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跟你讲话。”(阳货接着)说:“有才能却怀揣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作仁爱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答应你去做官。”
    3.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表格。
    4.阅读下面的文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古今异义词。周经,字伯常,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节选自《明史·周经传》)
    (1)授检讨: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刚介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_________(4)以为奔竞无耻之戒:___________(5)若无干涉:___________
    官职名,明代隶属翰林院
    正直,端正不偏(刚正不阿)
    周经,字伯常,天顺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一职。周经倔强正直,喜欢勉力劝谏,即使多次违反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并且忌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物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物进献李广),就惩治我勾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把这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的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牵涉,也请皇上替我洗脱罪名,以期望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君王。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氏遁而怨匈奴    遁:逃跑B.径匈奴,匈奴得之 径:途经C.大宛闻汉之饶财 饶:丰富,富足D.诚得至,反汉反:背叛
    6.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唯王使人道送我A.《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吾从而师之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跑而且怨恨匈奴,但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汉王朝正想发动消灭匈奴的战争,听到这些话后,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扣留张骞十多年。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却找不到机会。
    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离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能用语言描述。”大宛认为可以,就送张骞他们离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节选自《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
    7.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羡余钱十万贯  羡余:盈余,剩余B.以防刻剥 刻剥:侵夺剥削C.河东困弊 困弊:困顿疲惫D.缓急不失应援 缓急:缓慢,急迫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后,向欧阳修进献十万贯盈余的赋税,他拒绝且不接受,以防侵夺剥削。自从陕西用兵之后,黄河以东地区困顿疲惫,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不足,主谋划的人请求放弃麟州,有人请求移兵到合河津,有人请求废弃五寨。欧阳修出使黄河以南地区,写了四个奏议,来讨论麟州的利害关系,请求移兵驻扎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遇到情势急迫时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麟州得以保存下来。
    三、综合训练(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唐李靖①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
    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按《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 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督兵 疾 进 行 至阴山 遇其斥候 千余 皆俘 以随军。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画“√”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9.下列对材料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 意思相同。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 意思不同。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 意思相同。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中“其正色邪”的“正色” 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突厥首领颉利在战争中败给了李靖,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希望能率 领整个国家归附唐朝,唐王朝派遣唐俭等人为使者,对突厥进行抚慰。B.李靖认为,使者到达后,突厥人一定以为危机已解除,如果此时能抓 住机会出兵袭击,一定可以像当年韩信破齐一样,一举击溃敌军。C.颉利见到唐俭等人十分高兴,完全没有料到唐军会发动进攻,李靖趁 其不备,指挥大军杀到,突厥大败,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D.世人传言李靖以唐俭作为死间,一举打败了突厥,唐太宗就此向李靖 求证,李靖表示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传言不实。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觐见,但心怀犹豫,李靖揣测到他的心思。
    (2)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为维护大义杀掉犯罪的亲属,更何况一个使臣呢?我明白(确然)无疑了!
    12.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①战争中机不可失;   ②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   ③为了消除国家大患而顾不得今人小情义。
    材料一: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明知敌人有可以战胜的道理,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唐朝时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守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全国归附。唐太宗命令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觐见,但心怀犹豫,李靖揣测到他的心思。此时,太宗下诏任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
    “皇上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那里,敌人必定会安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出兵对它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说:“主上已经与突厥约定接受他们的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
    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李靖的前锋部队冒着大雾前进,距颉利可汗牙帐仅七里的时候,突厥才发觉。突厥列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李靖派出军队猛攻。斩杀万余人,俘获突厥男女十多万,活捉颉利可汗的儿子叠罗施,杀死颉利可汗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逃走,后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并献给朝廷。在此形势下,唐军为朝廷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漠一带大片疆土。
    材料二:太宗问:“当年我派遣唐俭出使突厥,你却趁机袭击,大败突厥。人们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死间,我直到今天对此仍抱有怀疑态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李靖拜了两拜,回答说:“我与唐俭同在朝廷并肩侍奉主上,料定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顺服、归附,所以我趁机派兵进攻它,这是因为为了铲除国家大患,也顾不得保全与唐俭的私人小义了。有人说我把唐俭作为死间,这不是我的本意。按照《孙子兵法》所说,用间是最下策。我曾经在写的文章末尾这样论述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用间而获得成功的,也有用间而招致失败的。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起辅佐君主,在朝堂上神色庄重,公正坦直,忠心耿耿,

    相关课件

    板块五 微案3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五 微案3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pptx、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教师版docx、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pptx、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教师版docx、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五 学案48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五 学案48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学案48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pptx、板块五对点练案20理解文言实词二专题练docx、板块五学案48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教师版docx、板块五学案48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