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PPT+教师版+学生版+同步练习】
- 板块五 学案51 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落实“分点”-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五 学案53 精准概括文意(简答题)——精准定位,分层提取-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五 微案3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六 前备知识 古诗特点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1 次下载
板块五 微案1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板块五 微案1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微案1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pptx、板块五微案1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教师版docx、板块五微案1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是高考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考生最容易拿高分的科目之一、为了顺利应对高考语文考试,考生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复习策略并采取合适的复习方法。1、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份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复习的第一步。根据自己的复习时间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表,并将复习内容分配到每天的时间点上。2、掌握考点。语文考试题目的结构往往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套路,知道这些套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3、多做题。语文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目,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根据高考真题、模拟题、习题册等进行练习,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题目,培养答题的技巧和方法。4、记忆技巧。语文考试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记住相关知识,可以采取一些记忆技巧,如联想法、归类法、构建故事法等。记忆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卡片等工具帮助记忆。5、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考生可以积累分数的地方。复习过程中,需要多做写作训练,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范文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6、时间管理。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各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7、注意健康。复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考生需要注意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8、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时常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
——分类识记,辅以语境
1.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2.了解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点,明确备考方向。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的文化常识。(一)官职自2015年全国卷开始考查文化常识起,官职类的知识点一直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官职包括官署类与官制类,既有中央官职,又有地方官职,重点是中央官职。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官职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第一组1.(2021·全国乙)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2.(2020·全国Ⅰ)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3.(2020·全国Ⅰ)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4.(2020·全国Ⅲ)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答案 错误。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其职责有: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任免。职责范围扩大。
5.(2020·新高考Ⅱ)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6.(2019·全国Ⅲ)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7.(2016·全国乙)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 错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职责范围不清。
8.(2016·全国乙)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9.(2016·全国丙)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第二组1.(2016·全国甲)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2.(2016·全国丙)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答案 错误。“土地、户籍”属于户部的职责,不属于礼部的职责。职责范围扩大。
3.(2015·全国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二)称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传统社会是一个礼法社会,非常讲究称谓,称谓也反映了被称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与皇帝、皇家有关的称谓是重点。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称谓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第一组1.(2022·新高考Ⅰ)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2.(2022·新高考Ⅱ)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3.(2017·全国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4.(2015·全国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第二组1.(2021·新高考Ⅱ)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指后者。
2.(2021·新高考Ⅰ)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3.(2021·全国甲)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4.(2020·全国Ⅱ)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答案 错误。“禁中”指皇帝、皇后、太子等居住的地方。范围扩大。
5.(2020·新高考Ⅰ)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6.(2020·新高考Ⅰ)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用来借指太子。
7.(2020·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答案 错误。“殿下”是对太子、诸王等的敬称,不包括丞相。
8.(2018·全国Ⅲ)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9.(2017·全国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答案 错误。对近侍职权的判断有误,他们“职位”不高,“影响”也不大。
10.(2016·全国甲)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1.(2015·全国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 错误。“太子”专用于储君,不可用来指君主的其他儿子。
(三)礼法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类文化常识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它包括礼仪礼制和政治礼法,后者是考查重点。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礼法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第一组1.(2023·全国乙)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2.(2021·全国乙)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3.(2019·全国Ⅰ)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4.(2018·全国Ⅱ)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5.(2017·全国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第二组1.(2021·新高考Ⅰ)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 错误。庶务,既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也指这些政务的经办人员。
2.(2021·新高考Ⅱ)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3.(2020·新高考Ⅱ)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4.(2020·全国Ⅲ)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5.(2019·全国Ⅱ)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6.(2019·全国Ⅰ)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7.(2018·全国Ⅰ)“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答案 错误。“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属无中生有。
8.(2016·全国乙)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9.(2015·全国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答案 错误。君位应由“嫡长子”继承。对象有误。
10.(2015·全国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11.(2015·全国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四)科举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繁而杂。首先,应精准掌握教材上的相关常识;其次,理清科举类文化常识的大致脉络,并将之科学分类;最后,分类识记,并适当联系现实,重点识记与乡试、会试、殿试相关的内容。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科举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1.(2020·全国Ⅰ)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答案 错误。殿试由皇帝主持。
2.(2020·新高考Ⅱ)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答案 错误。考生来自各地州、府。
3.(2018·全国Ⅱ)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4.(2017·全国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5.(2015·全国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五)刑罚高考对刑罚常识的关注,是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政策一致的。对此,考生既要整体把握我国古代各种常见的刑罚名称,也要熟悉每种刑罚适用的对象及程度,注意类似刑罚的差别。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刑罚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1.(2021·全国乙)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答案 错误。“尸体示众”属无中生有。
2.(2020·新高考Ⅰ)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3.(2019·全国Ⅱ)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4.(2018·全国Ⅲ)“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5.(2017·全国Ⅱ)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答案 错误。“收考”指拘捕拷问。“收”,拘捕犯人;“考”,假借为“拷”,拷问。
(六)文史常识文史常识涉及的范围更广,既有文化、文学层面的,又有历史方面的。不过,高考考查的文史常识是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这一点从下面高考所考过的相关文史常识中就可以看出。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文史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1.(2020·全国Ⅱ)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2.(2020·全国Ⅲ)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3.(2019·全国Ⅰ)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答案 错误。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4.(2019·全国Ⅱ)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6.(2018·全国Ⅰ)《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5.(2019·全国Ⅲ)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答案 错误。“三晋”指韩、赵、魏三国。
(七)军事、地理、历法下面是历年高考所涉及的古代军事、地理、历法方面的文化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第一组:军事1.(2022·新高考Ⅱ)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2.(2021·全国甲)辎重,文中(斩偏将,获其辎重)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2021·全国甲)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4.(2021·新高考Ⅱ)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答案 错误。“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来看,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
第二组:地理1.(2021·新高考Ⅰ)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2.(2021·新高考Ⅱ)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第三组:历法1.(2021·全国甲)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答案 错误。“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2.(2021·新高考Ⅰ)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是纪日。
3.(2017·全国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掌握文化常识题的答题原则和方法
近两年高考有关文化常识的考查点随文设置,涉及面广,规律性不强。答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1.“三结合”原则(1)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2)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3)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专有名词时,可联想生活常识、共识性话语作答。
2.五方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①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中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②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有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做题时可结合它们来进行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或罢免;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C项对“部曲”的解释: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而原文是“(祖)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将”是带领,“百余家”指其军队共有一百多户人家。显然,选项解释不合乎语境。
(4)借助逻辑帮判断通过分析选项的语言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如2020年全国卷Ⅲ项中解说“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行政长官”管理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军事、科举”类的事务不由“行政长官”掌管。(5)遇生判对灵活断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所以,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五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贞观元年,太宗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
A.三槐,相传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 后以之喻“三公”。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为“死刑”的通称。C.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 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D.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 有赌博色彩的游戏。
贞观元年,太宗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
了解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1.张冠李戴:2020年全国Ⅰ卷第11题B项,殿试本由皇帝亲自主持,却被说成“由丞相主持”。2.扩大范围: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A项,乡试考生本是来自各地州、府,却被说成“来自全国各地”。3.不明职责:2020年全国Ⅲ卷第11题A项,太守的职责本来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却把“军事”“科举”强加进去。4.跳脱背景:2015年全国Ⅱ卷第5题C项,解说“嗣位”,本来是由嫡长子继承君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之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板块五 微案3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pptx、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教师版docx、板块五微案3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pptx、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教师版docx、板块五微案2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识记文化常识,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答案正确,设误手法点拨,对点练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