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PPT+教师版+学生版+同步练习】
- 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五 微案3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六 学案54 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六 学案55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 板块六 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课件 0 次下载
板块六 前备知识 古诗特点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板块六 前备知识 古诗特点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古诗阅读与鉴赏,前备知识,古诗特点,一古诗体裁,二古诗语言,语言“变性”,理解小练1,语言“变序”,理解小练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是高考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考生最容易拿高分的科目之一、为了顺利应对高考语文考试,考生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复习策略并采取合适的复习方法。1、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份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复习的第一步。根据自己的复习时间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表,并将复习内容分配到每天的时间点上。2、掌握考点。语文考试题目的结构往往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套路,知道这些套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3、多做题。语文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目,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根据高考真题、模拟题、习题册等进行练习,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题目,培养答题的技巧和方法。4、记忆技巧。语文考试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记住相关知识,可以采取一些记忆技巧,如联想法、归类法、构建故事法等。记忆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卡片等工具帮助记忆。5、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考生可以积累分数的地方。复习过程中,需要多做写作训练,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范文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6、时间管理。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各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7、注意健康。复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考生需要注意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8、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时常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
古诗特点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乐诗、诗余等,分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三种。主要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曲又称词余。元曲分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包括小令、套数两种。其特点:有衬字、口语化、对仗丰富。
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练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例如: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意为“戴锦帽,穿貂裘”。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答案 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向南。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答案 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
(3)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案 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例如: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乎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案 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3)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两句诗主要是写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非同寻常——稻米是被鹦鹉偏爱啄食的香稻,梧桐是凤凰栖息的碧梧。杜甫不遵循常规,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与“碧梧枝”,硬是拆开来变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遂使诗句在一种拗折的韵味中,透露出奇崛不平的情味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例如: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案 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
答案 省略宾语,骤雨后海棠花怎样了?省略主语,“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词人自己,“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答案 省略谓语,“自”后省略谓语“成”,“空”后省略谓语“有”。
(三) 古诗的章法结构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①“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律诗首联为起,绝句第一句为起。了解古诗的起笔之法,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文本。如较为常见的点题起笔法,即诗歌首联点明呼应标题。
②“承”起续境承,即承接,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的关联,并紧接起句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例证。律诗第二联为承,绝句第二句为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起”句的简单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③“转”造波澜转,通常指转折,但也有转变、变化之意。律诗之转在第三联,绝句之转在第三句。转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诗人的思路,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④妙“合”主旨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
(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利用“对仗工整”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意相关”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推知诗歌中的难点。
(1)根据对近体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右面图中横线上的内容。(2)中间两联对仗属于____对。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①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
②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练地描绘出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惆怅的感觉。
③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的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谓“造思”。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大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①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如李清照的《声声慢》。②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今,下片怀古。
(3)词的结尾非常重要,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既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地。或以景作结,或以情作结,或以问作结。词的写作结构一般呈直线型。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前半泛写,后半专叙;前面写因,后面写果等。
根据对词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右面图中的空缺内容。
答案 ①主句写景 ②尾句过渡 ③写景 ④承接上阕,表达主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板块五 学案26 《劝学》《师说》-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五学案26《劝学》《师说》pptx、板块五学案26《劝学》《师说》专题练docx、板块五学案26《劝学》《师说》教师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板块五 前备知识 文言文文体知识与整体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前备知识,文言文文体知识,一叙事类文体,杂记类,二议论类文本,文言文整体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板块三 前备知识 散文文体知识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文学类阅读•散文,散文文体特点,二散文种类,教材学考关联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