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pptx
    • 练习
      板块八 对点练案33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专题练).docx
    • 教师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教师版).docx
    • 学生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学生版).docx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第1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第2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第3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第4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第5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第6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第7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第8页
    板块八 对点练案33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专题练)第1页
    板块八 对点练案33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专题练)第2页
    板块八 对点练案33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专题练)第3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教师版)第1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教师版)第2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教师版)第3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学生版)第1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学生版)第2页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学生版)第3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板块八 学案68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八学案68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pptx、板块八对点练案33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专题练docx、板块八学案68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教师版docx、板块八学案68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结合语境精准辨析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是高考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考生最容易拿高分的科目之一、为了顺利应对高考语文考试,考生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复习策略并采取合适的复习方法。1、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份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复习的第一步。根据自己的复习时间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表,并将复习内容分配到每天的时间点上。2、掌握考点。语文考试题目的结构往往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套路,知道这些套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3、多做题。语文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目,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根据高考真题、模拟题、习题册等进行练习,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题目,培养答题的技巧和方法。4、记忆技巧。语文考试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记住相关知识,可以采取一些记忆技巧,如联想法、归类法、构建故事法等。记忆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卡片等工具帮助记忆。5、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考生可以积累分数的地方。复习过程中,需要多做写作训练,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范文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6、时间管理。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各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7、注意健康。复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考生需要注意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8、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时常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基础
    ——结合语境,精准辨析
    1.能够在语境中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重点是代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在语境中准确辨析近义实词虚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1.实词:含有实际意义,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虚词:大多只有语法意义,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下列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A.①动词 ②方位名词 ③量词B.①介词 ②方位名词 ③动词C.①动词 ②助词   ③介词D.①介词 ②助词   ③量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词性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他画的画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A.①动词 名词 ②动词  副词B.①名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C.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D.①动词 动词 ②副词  介词
    (二) 高考重点考查实词——代词
    另有:(1)复指代词:自己、自身、自个儿。(2)旁指代词:别人、人家。(3)统指代词:大家、大伙儿、大家伙儿。
    另外,“每、各、某、本、另、该、别的、其他、其余”等也都是指示代词。
    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交际环境就是通常说的语境。语境包括语言表达的上下文,也包括表达的时间、场合、交际对象等具体情境,以及社会文化、时代背景等。语境会制约交际的方式,对话语的语义、形式及风格等都有影响。对于词语、句子和篇章的理解和运用,都应联系语境。
    语境可分为三类:第一,局部的上下文环境,即话语前后相毗邻的语句;第二,话语的微观使用环境,或者说“情景语境”,包括言语交际行为的主题、目的、表达方式、当时当地的情景、对话双方的关系、距离等因素;第三,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包括话语活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
    语境制约和影响着语义的理解。在具体语境中,会产生增义、减义或反义等现象。“增义”是指由于语境的影响,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有所增加,可能是表达者有意增加的附加义,接受者也可依据语境,凭借自己的理解获得。如鲁迅《藤野先生》:“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联系语境,上下文中有学生会干事曾怀疑作者的解剖学作弊,由此可知,这特地加圈的“漏”字另有增义,是影射作者得到了教员透露的考题。
    “减义”则是指由于语境的限制,所表达的内容在话语体系中的意义减弱,甚至丧失了一部分含义。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宝钗探望时劝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联系语境,宝钗所说的“人”“我们”都由泛指弱化为特指她自己,从而准确地表达了言说时的用意、心理,也表现出她的性格特点。
    “反义”是指由于语境的影响,话语体系中的意义发生了与本身的意义完全相反的变化。如孙犁《荷花淀》中,丈夫参军之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商量着要去探望,一个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嘴上说的是“有什么看头”,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惦念之情。她的话语只有借助语境,利用共同经验才能被准确理解。
    语境可以消除歧义,明确语义。比如,“游击队对日寇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他没有听取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变更全文的结论”之类的句子,孤立地看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在特定语境中,语义却是明确的。结合语境,也可以分析言外之意,如理解陈涉所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安石所说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用意,并可深入研讨语境对形成语言风格、表现人物性格的影响。同样,也可以清楚地分析在特定语境中有意误解语意的原因。
    根据语境,请你对网友甲的问题在横线处作出恰当的解释回复。每处不超过30个字。网友甲:“燃”本来是指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可是,最近常听人说,××歌曲好“燃”,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燃”爆了!这里的“燃”,到底该如何理解?回复:这里的“燃”是个网络热词。××歌曲好“燃”,是指①__________;而在说电影“燃”爆了时,则常常是指②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歌曲节奏感强,充满激情,能够让听众有随着乐曲起舞的冲动 ②影片充满正能量,振奋人心,能够让观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一)多义词的语境义理解现代汉语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多义词,多义词往往具有几个义项,但在具体语境里多义词所包含的义项只能有一个被显现出来。如“要”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多义词,它的义项有:(1)希望得到;(2)希望保留;(3)重要;(4)将要;(5)应该;等等。“我要这本书”,显示义项(1);“这捆资料我还要呢”,显示义项(2);“摘要记录了今天会议的精神”,显示义项(3);“马上要下雨了”,显示义项(4);“路很滑,大家要小心”,显示义项(5)。由此可见,多义词可以在不同语境中显现不同的义项,语境能制约多义词的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在同一语境中使用多义词的两个义项,必将造成歧义,使人无法明白语意,甚至闹出笑话。
    1.(2023·全国乙)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颜色的“能”(见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A.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2.下列句子中的“就”和“这时外界灰尘、花粉、病原体、化妆品等物理、化学刺激就很容易进入皮肤,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春天就要来了,可也不要忘却寒冬里紧紧呵护着你的人儿。B.试着去了解一个人,爱一个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C.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就大会议程和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D.这些年他就爱书法,对唱歌、跳舞、运动等似乎兴趣不浓。
    (二)词语结构性语义的理解词语的结构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像2023年高考所考的AA式叠词和“像……似的”“A是A,B是B”等语义理解,皆属此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有一部分能够重叠,重叠结构多种多样,如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它们重叠后的语义也有相应的变化,如AA式,名词的AA式带来周遍义,强调全部、每一,如“人人”“家家”;动词的AA式有尝试义、短暂义,如看看;形容词、副词的AA式有程度加深或恰当义,如“长长”“大大”。
    词语重叠是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考生较为熟悉。至于考查“A是A,B是B”的句式结构义则显得专业和冷僻,但是它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只不过我们习焉不察而已。像“丁是丁,卯是卯”“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等,有很多。试题试图引导我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加深对我们丰富、博大的语言的理解。
    1.下面文段中有三个重叠形式“一簇簇、刚刚、欢欢喜喜”,说说它们和“一簇、刚、欢喜”相比,语义上各自有什么不同。茶汛开始的辰光,一簇簇茶树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桠梢上一枪一旗刚刚展开,叶如芽,芽如针。茶汛到了,一年中头一个忙季到了,头一个收获季节到了,个个都开开心心的,真像是过节一样。就连小学生也欢欢喜喜地读半天书放半天茶假,背个桑篮去采茶。
    答案 “一簇簇”与“一簇”相比,突出了聚集成堆(群)的茶树之多。“刚刚”与“刚”相比,更能突出“一枪一旗”展开的时间之短。“欢欢喜喜”与“欢喜”相比,更能突出小学生对放假采茶的喜悦之深。
    2.(2023·全国乙)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斩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水。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三)高考重点考查的实词——代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近几年,词语意义和用法成为高考的热点。词语中的代词多义,用法灵活,尤其受到高考命题人的青睐。其命题方式有两种:一是用选择题形式考查语境中代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用简答题形式考查人称变化的表达效果。代词理解起来很简单,一旦用起来就相当复杂,它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换指代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主要有:
    (1)特指与泛指。特指指具体的人、特定的人或事物,而泛指指普遍的、不确定的人或事物。特指局限于特定的一些人或事物,而泛指指的是普遍的人或事物。如“你要是觉得有用,就留下吧”中的“你”是特指,特指对话一方;“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中的“你”是泛指,可以换成“叫人不得不佩服”。(2)任指与确指。任指,指代所说范围内的任何人或事物。如:“你爱看什么就看什么。”这句话中的“什么”指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确指,有明确的指代对象。如:“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什么”虽表示疑问,却是确指,也是实指。
    (3)虚指与实指。如“你看什么呢?”这个“什么”是实指,但是“你看什么看?不准看!”这里的“什么”则是虚指。所谓辨析,就是能够在语境中准确分清它指代什么,是哪种用法。
    1.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颜色处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钟先生清醒地意识到,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理论建设的学术工作十分繁重。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中,他说:“作为文化科学之一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那主要的任务,不消说是在于阐明以下各方面的问题:这种对象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呢?简单地说,这种科学的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一般的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和说明。”其实,这些仅为民间文艺领域的基本学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远不足以构建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
    A.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B.都到这个时候了,你倒是快说呀,还装聋作哑啊?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 也就是“树叶”。D.前行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能失去追逐梦想的翅膀。
    2.人称代词虽然有第一、二、三人称之分,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三种人称有时是变换的。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指代义。(1)这个人不喜欢讲话,你问他十句,他才答你一句。(2)那天你在大街上遇见的白衣女子便是我,她是你的一个学生。
    答案 “你”指代“我”。
    答案 “她”指代“我”。
    (3)赵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4)大家这样看重我,我决不辜负大家的希望。
    答案 “我们”指代“你们”。
    答案 “大家”不包括说话人在内。
    准确辨析近义实词、虚词
    (一)准确辨析近义实词要掌握和运用好实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使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美,是中国最靓丽的幸福底色。这些年来,我国坚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各地把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案头来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________地方发展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风化人、深入人心。巨变的背后,是中国________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行动。加快立法步伐,夯实生态多样性保护法治根基,50余部法律法规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实________。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________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A.汇聚 笃信 保障 秉持B.凝聚 笃定 屏障 秉持C.汇聚 笃定 保障 秉承D.凝聚 笃信 屏障 秉承
    (二)准确辨析近义虚词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连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辨析角度主要有:
    (2020·全国Ⅱ)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一、专项训练(一)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和例句中加颜色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A.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时代重任。B.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C.打卡井冈山,重走红色路。D.移除绊脚石,奔向新时代。
    2.下列句子中的“春秋”和例句中加颜色的“春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经历千百万个春秋的日晒与风蚀后,距今4 000多年时,盐湖终于等到寻盐而来的中华上古先民。A.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B.几度风雨,几度春秋。C.春秋无义战,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老人家,请教您春秋几何呀?”
    3.下列句子中的“训”和文中加颜色的“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甲骨文“舞”字,像人两手持舞具而舞之形。金文承甲骨字形而来,舞蹈与脚有关,所以加脚形而为小篆的“舞”。《说文解字》训“舞”为“乐”,《礼记·乐记》说:“舞,动其容也。”A.“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良好的家规家训能让孩子受益终生。B.夏雨雨大运夺冠,得益于清华“学训结合,以学促训”的育人理念。C.像音韵、训诂这些穷幽极微的“小学”,王力先生都讲得深入浅出。D.赛后王霜的采访虽不足为训,但她对中国足球的看法也有独到之处。
    4.(2024·九省联考)下列句子中的“给”与例句中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各种鲜花)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5.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颜色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在这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我似乎听到了风的呼唤,那是一种悠远而神秘的声音。它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这家餐厅的菜肴味道仿佛和我妈妈做的一样美味。C.夜幕下的那座高塔,仿佛一盏古老的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D.站到队列前,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指挥官,所有人都在等待 我的号令。
    6.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中的“自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么着。B.我记着这样的话:为了人类,牺牲自己。C.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D.“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的说。
    7.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 拼劲。”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它”一类的标语。
    8.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A.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B.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踔厉奋发,不负韶华!”C.我们要照顾好各自学校的“小菜园”,劳动基地不能虚有其表啊。D.有了我们这位小皓歌手,你想听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多少。
    9.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重重叠叠、娇娇俏俏、柔柔弱弱”,说说它们和“重叠、娇俏、柔弱”相比,语义上各自有什么不同。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是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则像国画大师醉酒后随意洒上去的笔墨。山坳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像几根新发芽的昂藤,不过得以青翠的山色为背景,一旦高出山脊,就淡了,虚了,散了,缥缈了,与云天一色,再也看不见了。山洼的荒塘里,白水的中央,则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在音乐响起之前摆出的一种造型。动心之处,似乎比柔柔弱弱的花更胜二三分。最奇的是,每口池塘的水面都俏立着这么一群精灵,难怪湘潭被人称作莲城。
    答案 ①“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比“重叠”表达的数量更多,更能凸显葱茏的绿意。②“娇娇俏俏”意为柔美俊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③“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更能表现其他花娇小、令人怜惜的特点,凸显荷花的“娇羞、俏皮”,更让人心动。
    10.下面两段话中的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一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人类的大脑是终生可塑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塑造大脑神经网络连接的过程,掌握信息越多,越利于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问题,但如果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大脑会越学习越僵化,最后变成了“书呆子”。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
    (2)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被忘却了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
    答案 (1)表类比,将“书呆子”和守财奴进行类比,说明“书呆子”不能将知识转化为价值。(2)表比喻,将进步刊物比喻成火星,说明进步刊物能够点燃他们的热情。
    (二)辨析近义实词、虚词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历史生命之悠长。后学通过回溯、诠释经典而推陈出新,应对现实问题,________让经典永葆活力。无疑,《论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儒誉之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数百年后的宋儒仍奉其为________。但历代学者对这部经典的认识绝非千篇一律。这首先体现在不同时代对《论语》中孔子形象的看法不同,孔子的形象历经________,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A.进而 鼻祖 演变B.进而 圭臬 嬗变C.从而 圭臬 嬗变D.从而 鼻祖 演变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语言一直是传媒的工具,偶被提及也只是作为文艺作品中的配角。央视纪录片频道在兔年春节长假的黄金时段开播的最新纪录片《中国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语言为对象的纪录片。该片________我们:语言学既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学科,语言需要我们给予关注,需要我们积极发展。
    在横向空间的尺度上,除却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同样是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持与载体。就我国而言,中国的语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该片定名“中国话”而非“汉语”“中文”,一方面是因为使用口语化的称呼更加亲切,另一方面则是彰显中国的语言________范围十分广泛。在纵向时间的尺度上,语言是维系我们与祖先、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纽带之一。价值、情感、公共记忆无不以此为________,更深受语言本身的影响。所以民间才有“宁卖祖先田,不忘祖先言”的说法。可以说,继承中华语言是对中华文化最关键的继承,而传播中华语言也是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播。
    因此,推动语言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我们希望每个个体都能有意识地过好自己的语言生活,教育者重视语言的关键性地位,政府部门努力推动语言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发展,共同________我们的语言文化。A.警醒 涵盖 媒体 宏大B.提醒 涵盖 媒介 光大C.提醒 覆盖 媒体 光大D.警醒 覆盖 媒介 宏大
    二、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②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节选自鲁迅《祝福》,有删改)13.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明明、切切、吞吞吐吐”,说说其和“明、切、吞吐”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选择一处加以说明)
    答案 (1)“明明”意为“显而易见,非常明显”,比“明”程度更重,更能说明祥林嫂是直奔“我”而来,同时也侧面反映了“我”在祥林嫂心中的地位和她迫不及待地问“我”的心情。(2)“切切”同“窃窃”,象声词,表示“声音轻细、微小”,比“切”更富有秘密的效果,更能表现出祥林嫂不想让别人听到的心理,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她病弱的身体状况。(3)“吞吞吐吐”表示“说话有顾虑”,比“吞吐”程度更重,更能突出“我”内心的纠结。(择一处说明即可)
    14.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对比原句和改句,分析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改句①:她一手提着内中有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改句②: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
    答案 (示例一)选择第①处。分析:原句“内中一个破碗”单独成句,定语“空的”后置,句式简短灵巧,强调了祥林嫂用于乞讨的碗是空的、破的,表明她乞讨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示例二)选择第②处。分析:原句中逗号将“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起突出强调作用,一则说明祥林嫂用的时间长,无暇也无心换一支更好的,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之差;二则说明竹竿长期承受较大的重量,可见祥林嫂全身都要靠这支竹竿支撑,体现出她身体状况之差。

    相关课件

    板块八 学案71 辨析并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和结构混乱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八 学案71 辨析并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和结构混乱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八学案71辨析并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和结构混乱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pptx、板块八对点练案36辨析并修改病句二专题练docx、板块八学案71辨析并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和结构混乱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教师版docx、板块八学案71辨析并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和结构混乱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八 学案70 辨析并修改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八 学案70 辨析并修改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八学案70辨析并修改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pptx、板块八对点练案35辨析并修改病句一专题练docx、板块八学案70辨析并修改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教师版docx、板块八学案70辨析并修改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病句找准病因精准修改学生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六 学案64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六 学案64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六学案64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pptx、板块六学案64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教师版docx、板块六学案64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学生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