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43470/0-17256897309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43470/0-17256897310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43470/0-17256897310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43470/0-172568973111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43470/0-172568973112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43470/0-172568973114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43470/0-17256897311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43470/0-172568973117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课件,共60页。
目录导入新课,解读诗题壹“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在山里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山居秋暝》【唐】王维mínɡ初读古诗,感知大意贰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学习提示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3.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明月松间清泉竹浣女莲渔舟空无一人的山里刚下了一场雨,秋天的傍晚天气很凉,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诗意: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再读古诗,想象诗境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空旷的山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新雨】刚下过的雨。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首联呼应古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明月高照——静态美清泉流淌——动态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竹林中的欢歌笑语。【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景——一静一动人——以动衬静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静态画面,读得轻缓由静到动,语调活泼由景入事,节奏明快首联颔联颈联走近作者,体会诗情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春天的花草。【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满足于这种隐居生活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归隐山林的心愿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目录“枫桥”是地点。“枫”是季节,即秋季。“夜”是时间。“泊”是停船。枫桥夜泊张继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张继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上部的“秋”要写紧凑,下部的“心”写扁平,注意“心”三点的位置。“寺”字的“土”要扁,下横长。“寸”竖钩的竖与“土”的竖不要写成一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乌啼:乌鸦的啼叫。霜满天:其实写的是诗人的感受,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天气很冷。对愁面:指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chāng)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听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以动景衬静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孤独凄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避难江南,途径枫桥个人遭遇,家国命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唐 张继《枫桥夜泊》和《山居秋暝》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所闻:乌啼 钟声 枫桥夜泊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3.目录《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 相 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也称“长短句”。长 相 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ɡēnɡyúpànɡuō上阙/上片下阙/下片词牌名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狂风暴雪的。词意:长 相 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想象画面,讨论交流:词人的“身”在哪里?路上山上船上营帐里身在征途之中北京山海关路途遥远身在征途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将士们行军的路途遥远与艰辛“山一程,水一程”灯火万千军帐之多“夜深千帐灯”队伍庞大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风雪交加苦寒持续不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人的“心”在哪里?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是什么碎了?你们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思乡梦碎思乡心碎孤独、思乡、期盼、煎熬、痛苦、伤感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词人?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古道边,芳草萋萋,朋友伤感地问他——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惆怅地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目录导入新课,解读诗题壹“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在山里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山居秋暝》【唐】王维mínɡ初读古诗,感知大意贰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学习提示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3.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明月松间清泉竹浣女莲渔舟空无一人的山里刚下了一场雨,秋天的傍晚天气很凉,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诗意: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再读古诗,想象诗境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空旷的山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新雨】刚下过的雨。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首联呼应古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明月高照——静态美清泉流淌——动态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竹林中的欢歌笑语。【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景——一静一动人——以动衬静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静态画面,读得轻缓由静到动,语调活泼由景入事,节奏明快首联颔联颈联走近作者,体会诗情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春天的花草。【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满足于这种隐居生活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归隐山林的心愿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目录“枫桥”是地点。“枫”是季节,即秋季。“夜”是时间。“泊”是停船。枫桥夜泊张继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张继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上部的“秋”要写紧凑,下部的“心”写扁平,注意“心”三点的位置。“寺”字的“土”要扁,下横长。“寸”竖钩的竖与“土”的竖不要写成一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乌啼:乌鸦的啼叫。霜满天:其实写的是诗人的感受,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天气很冷。对愁面:指诗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chāng)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听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以动景衬静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孤独凄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避难江南,途径枫桥个人遭遇,家国命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唐 张继《枫桥夜泊》和《山居秋暝》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所闻:乌啼 钟声 枫桥夜泊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3.目录《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 相 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也称“长短句”。长 相 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ɡēnɡyúpànɡuō上阙/上片下阙/下片词牌名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狂风暴雪的。词意:长 相 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想象画面,讨论交流:词人的“身”在哪里?路上山上船上营帐里身在征途之中北京山海关路途遥远身在征途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将士们行军的路途遥远与艰辛“山一程,水一程”灯火万千军帐之多“夜深千帐灯”队伍庞大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风雪交加苦寒持续不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人的“心”在哪里?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是什么碎了?你们感受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思乡梦碎思乡心碎孤独、思乡、期盼、煎熬、痛苦、伤感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词人?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古道边,芳草萋萋,朋友伤感地问他——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惆怅地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