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上拍手歌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二上《拍手歌》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二上《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二上《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二上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教案
展开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2.学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陆老师要向大家展示一个新本领,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不仅会上语文课,还会画画。请睁大眼睛仔细瞧。
(师画简笔画大象)
师:看出来了吗,陆老师画的是什么?
生:大象。
读课题,引入小古文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曹冲称象》。请大家伸出手,跟陆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曹”字真有趣,不是横就是竖,间隔要匀称一些。“冲”是两点水,“称”是禾字旁,后鼻音。“象”的笔画最多,要写紧凑了。来,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
生:曹冲。
师:干了一件什么事?生:称象。
师:短短四个字的课题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课题)
2.欣赏小古文,引入课文
师:你们知道吗?其实《曹冲称象》是一篇历史故事,选自《三国志》。原文只有短短几个字,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生:想。
(师范读《三国志》原文,生鼓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师:谢谢你们的捧场。古代的语言就是这样高度凝练,短短几句,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了。那么用现代的语言把它演绎出来,会呈现怎样的语言魅力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2.巧用识字方法
师:谁愿意来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请你来。
生:(领读)秤,称,杆,柱。
师:小老师当得不错,同学们也读得认真。课前陆老师还做了一个小调查,整理了属于我们班的识字工具箱,一起来读一读。你们都已经积累了哪些识字方法?
生:(齐)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换一换,同部首,形声字。
师:识字方法真多呀。今天你会用哪一种识字方法来记住上面的哪一个生字呢?
生:我会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秤”。“禾”加“平”是“秤”。
师:左右结构的字和上下结构的字都能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生:我会用“换一换”的识字方法来记“称”,把“你”的单人旁换成禾字旁就是“称”。
师:把已经学过的字换个部首就能记住新字了。
生:我会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杆”。右边的“干”代表字的读音,左边的“木”代表它是用木头做的。
师:你找到了形声字的特点,就是声旁代表读音,形旁代表意思。
生:我会用同部首的识字方法来记住上面的“秤”和“称”。“秤”“称”和粮食有关,所以都是禾字旁。
师:“杆”和“柱”这两个字也是同部首,和木头有关。
生:我会用猜一猜的识字方法。把粮食平均分一分,请大家猜一种工具。
生:秤。
师:你们这么有本事,我也来露一手。我给你们一个识字好方法,叫编口诀。“秤”和“称”这两个字其实特别容易混淆,“称”是一个动作,而“秤”是一种工具。我们理解了意思之后,可以编一句口诀,一起来读一读。
生:你要称粮食,用秤最公平。师:希望同学们能携带着识字
工具箱认识更多的汉字。
3.认读词语,发现特点
师:词语会读了吗?第一组谁来读?
生:一头大象,一堵墙,四根柱子。
师:第二组谁来读?
生: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赶到一艘大船上,画一条线,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师:声音真响亮。同学们,第一组词语和第二组词语在课文中是分别描写什么的呢?
生:第一组词语是描写大象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称象步骤的。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来,请神气强壮的男生一起读描写大象的词语,请聪明可爱的女生读描写称象方法的词语。
(男女生分读)
三、细读感悟,品读表达魅力
1.学习第2自然段—读好这头大象
师:曹冲是如何用一杆大秤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大象的句子。
(生默读)
师:谁来读?
生: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发现大象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又高又大。
师:大象又高又大。谁再来读好这个词语?你来读。
生:又高又大。
师:比你还要高,比你还要大。谁再来读?你来读。
生:又高又大。
师: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出大象的又高又大呢?你说。
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师:把身子比作了—
生:一堵墙。
师:把腿比作—生:四根柱子。
师:你看,用了带有数量词的比喻,把大象的特点写得深度具体。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往下说吗?
生:大象的耳朵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师:“大大的”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还有谁要补充?
生:大象的耳朵像两把大大的蒲扇正在驱赶蚊子呢。
师:你看他补充了大象在干什么。真棒!看来你一直在观察大象的生活特点。
生:大象的鼻子像一根又长又粗的水管。
师:“又长又粗”用得真妙!
生:大象的鼻子像我们经常玩的滑梯。
师:乐园玩的滑梯,就你玩得最开心了。
生:大象的鼻子像一根又长又粗的水管,正在帮它的孩子洗澡。
师:你学会了加动词,了不起!
生:大象的牙齿像两把匕首正在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师:真棒,你说的句子真生动!还有谁想来说?
生:大象的牙齿就像又弯又锋利的镰刀正在保护自己和孩子们。
师:我们三班的小作家可真多。说得好还要读得好。我们把这个句子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它的又高又大。
师:面对又高又大的大象,官员们在议论什么呢?
生: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师: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能不能把“到底”去掉?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去掉的话,就显示不出这帮官员们想知道大象重量的心情有多着急了。
师:对,太着急了。到底有多重,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一起读出我们迫切想要知道大象重量的心情。
(生齐读)
师:第2自然段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大象的又高又大。“到底”又凸显了官员们迫切想要知道大象重量的心情。你看,课文的语言是多么生动有趣。我们一起来读好第2自然段。
(生齐读)
2.学习第3、4自然段—找称象方法,比一比妙处
师: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绞尽脑汁想办法。陆老师也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谁来读一读?(出示)
生:(读)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师:干脆利落。你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做哪些事情吗?
生:一共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步是朗读第3~4自然段,第二步是画出两种称象的办法,第三步是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师:表达清楚。你们清楚了吗?生:清楚啦。
师:一共有三步,一读二画三说。开始吧。
(生合作学习)
师:哪一组派代表交流一下?
生:我们组找到的第一种称象的办法是“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第二种称象的办法是整个第4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官员的办法。这个官员的办法其实就是要干什么?
生:造大秤。师:怎么造?生:砍树。
师:简单的概括就是“砍树造秤”。那么,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呢?有点长,数一数引号里有几句话?
生:五句。
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生读)
师:同学们听了这一组朗读,清楚曹冲称象的办法了吗?
生:清楚了。
师:陆老师也清楚了。看,我都概括好了。(出示)
生:不对。
师:哪里不对,什么错了?生:顺序错了。
师:那谁给我排排序?(生写数字排序)
师:谢谢你纠正我的错误!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很快就排出顺序来了。
生:课文里都讲了,我认真读了课文。
师:他告诉我一个真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文中还藏着两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快速找找。
生:“再”和“然后”。
师:还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你说。
生:先,再,接着,然后和最后。
师:我们在语文园地二里面学习查字典的时候,也学到了一组表示顺序的词语,还记得吗?
生:(齐)记得,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师:是的。刚才我们用数字快速地把顺序排出来了,但是要讲清楚,还需要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哪一个学习小组愿意加上这组词语连起来给我们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生:先赶象上船,再在船舷上做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最后称称石头的重量。
师:那谁愿意来做小曹冲,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看着图片,当然也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介绍你的好办法?先自己说说看。
(生自己试说)
生: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这个时候船会下沉,当船下沉到一定的位置后,在船齐水面的地方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然后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要装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师:自信响亮。现在曹操知道了两种称象的方法,可面对这两种办法,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待官员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对待曹冲的办法,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从曹操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曹操对于官员们的办法不满意,所以直摇头,但是他很满意曹冲的办法,所以微笑着点了点头。
师:那为什么曹操会有这样的举动呢?曹冲的办法比官员的办法到底好在哪儿呢?
生:因为官员的方法要砍大树,还要做大秤,太费时、费力了。
师:还要去砍棵大树,浪费时间,浪费力气,还浪费资源,怪不得曹操听了直摇头,对吧?还有哪些?你说。
生:官员的方法无法实现。
师:哪里看出来无法实现的?
生:因为没有人可以提得起这棵大树。
师:对,有一个官员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谁来读读?
生: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啊!
师:也就是说,哪怕做好了这杆大秤,也没有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来。官员的方法真是太不合理了,无法实现。比较下来,曹冲的方法行得通,还不浪费资源,可以实现。他的方法到底为什么能够实现?到底好在哪儿呢?这里面还有数学知识。陆老师特地请来了我们学校教数学的周永彬老师,掌声欢迎周老师。
周老师:同学们好,我是教数学的周老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还真有数学道理。想不想来听?
生:想。
周老师:在船上画一条线,记录这个时候船的排水量,有了这个小小的记号,就能保证大象的重量等于它的排水量,同时也能保证船的排水量等于装入的石头的总重量,这样大象的重量就等于石头的重量。这样来想问题,在数学里可多了。比如1+9等于10,10可以分成2+8,那么1+9就等于2+8。我们还可以想一下,10不仅等于1+9和2+8,还能等于……
生:5+5,4+6,3+7……
周老师:厉害,这就是数学里的等量相等,相等关系可以传递下去。有了这个小记号,装入船里的材料还可以换成沙子,还能换别的材料装船吗?
生:士兵、兵器……
周老师:都说曹冲办法好,你看他用的是石头,这个石头的重量到底是多少,也不能一次称出来,怎么办?
生:要分成好多个……
周老师:这又是数学的一个道理,分量加分量等于总量。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多称几次,加起来,就可以算出石块的总重量。同学们,曹冲的办法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周老师:好,有请陆老师。
师:我们把掌声再一次送给周老师。现在知道曹冲的办法到底好在哪儿了吗?
生:知道了。
师:谁再来说说看?
生:他用的是大自然中的大河和大船,代替了大秤,船放到水里会浮起来,然后让大象走上去,沿着齐水面的地方在船上画一条线,再让大象走回岸上,然后把石头放进去,让水面到那条线上,排水量就相同了,最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师:对,他重点讲到了那条线是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不对?谁还想再来说说看?
生:而且他的方法科学、有效。他把不能分割的活的大象变成了可以分开来称的石头。
师:这么好的办法体现了举一反三、善于推理的数学思维。那么这个方法真的科学有效,真的能准确称出大象的重量吗?我们就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了。接下来掌声请出我们学校的科学王子李崧老师,掌声欢迎。
李老师:今天我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否可行。准备一些水,为了能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加了一点色素。同时准备一条小船,把这条小船放入代表河流的水中,同时有请今天的主角闪亮登场。现在这个实验需要一个助手,我来请一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上来当我的实验小助手。首先把这头大象放到船上,看一看是不是大概到了这里。然后老师把大象请下来,请小助手在这个地方画一条线。最后我们要做的事和曹冲一样,把石块逐一放入船中。依次加入足够量的石块,调整一下小船的平衡,看一下,请问水面到刚才画线的地方了吗?
生:到了。
李老师:我们把这艘船上所有的石块都用秤称出它们的总重量,看一看石块到底有多重呢?
生:155.18克。
李老师:155克左右。大象的重量是不是也是155克左右,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有请大象上秤,来,我再请一位小助手读出这个数字。来,你上来读读看。是155克左右吗?
生:对。
李老师:好,那么请其他同学大声告诉我,曹冲称象的方法有效、可行吗?
生:可行。
李老师:掌声送给曹冲。
师:好的,谢谢李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曹冲的方法科学有效。一起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今天这堂课我相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因为在这堂课上我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的表达,还学到了数学的推理思维,更学到了有趣的科学实验,你们一定比七岁的曹冲更聪明。
四、小老师教生字
师:课后的两个生字该怎么写?谁来说说?(出示“称”和“秤”)
生:这两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要写得左窄右宽。
师:你发现了它们相同的结构特点,还有谁来说说它们的一些重点笔画?
生:“称”的部首“禾”的捺变成点。师:还有没有容易写错的地方?
生:“称”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横钩,不是横折。写“秤”的时候,横要写在横中线,竖是悬针竖,不是垂露竖。
师:对,这笔竖还要比禾字旁的竖写得稍微长一点点。谢谢小老师,真棒!
五、课后拓展
师:下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延伸作业:1.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2.做一做曹冲称象的小实验。3.背一背《曹冲称象》的小古文。好,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297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妈妈睡了教学设计</a>,共10页。
语文二年级上册4 曹冲称象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二年级上册4 曹冲称象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4 曹冲称象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4 曹冲称象教案及反思,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