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暑假,大一学生小王回到家乡小镇参加社会实践。经过几小时的简单培训后,小王顺利走进工厂的流水线。在与工友的交流中,小王得知他们基本来自工厂周边村镇,家中部分耕地因家人外出务工而撂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小王参加社会实践的工厂最可能是( )
A. 新能源汽车厂B. 电子装配厂
C. 金属冶炼厂D. 仪表厂
2. 该工厂招收周边村镇劳动力作为员工,主要是为了( )
A. 降低用工成本B. 加强信息交流
C. 防止技术外溢D. 节省培训投入
3. 工厂员工家中部分耕地撂荒,反映了该地( )
A. 耕地质量下降B. 机械化水平低
C. 居住环境恶化D. 务农收益较低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中可知,该工厂工作培训时间短,说明工作简单,技术含量低,选项中新能源汽车厂、仪表厂、金属冶炼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电子装配厂技术要求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员工来自周边村镇,劳动力成本低,且工厂可以不提供住宿,能降低用工成本,A正确;该工厂不是技术导向型企业,且与周边劳动力也无需交流信息,B错误;该工厂技术含量低且允许大学生暑假进入工厂工作,说明工厂不怕技术外溢,C错误;该工厂经过几小时培训即可上岗,培训投入低,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耕地因缺少劳动力而撂荒,并非因质量下降而撂荒,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该地居住环境恶化和农业机械使用少,B、C错误;居民选择外出务工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说明务农收益比外出务工低,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
“资源诅咒”的基本观点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四种资源平均资源丰富度都高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平均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
A. 四川省B. 云南省
C. 黑龙江省D. 西藏自治区
5. 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
A. 矿产资源B. 能源资源
C 森林资源D. 耕地资源
6. 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其摆脱“资源诅咒”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 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③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④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4. B 5. C 6. D
【解析】
【4题详解】
读表可知,黑龙江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资源丰度没有高于全国平均值,排除C。表中数据表明,云南省的四大资源的资源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同时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B符合题意。四川省的耕地资源的资源丰度没有高于全国平均值,排除A。西藏自治区的矿产资源的资源丰度没有高于全国平均值,排除D。故选B。
【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资源诅咒的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应该是资源丰度高和GDP增速差别最大的资源。表中数据显示,部分省区的森林资源比全国平均多1496.56%,但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0.27%,则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森林资源,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6题详解】
山西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依赖输出煤炭资源维持经济增长,为此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摆脱“资源诅咒”,②④正确;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会造成资源枯竭,①错误;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③错误。故选D。
【点睛】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深海网箱养殖是指在相对较深海域(通常海区深度大于20米)使用网箱进行海产品的养殖。深海网箱养殖是我国开发蓝色国土,实现“耕海牧渔”的重要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与浅海养殖相比,深海网箱养殖的海产品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深海养殖( )
A. 深海水质好,海产品的品质优B. 饵料丰富,海产品生长速度快
C. 位于外海水域,海域广阔水深D. 受洋流的影响,海产品口感好
8. 为减轻远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深海养殖平台设计时应重点考虑( )
①平台建造成本 ②自动运作水平 ③海底复杂地形
④海洋恶劣天气 ⑤平台结构强度 ⑥水体净化系统
A. ①③④B. ②③⑥C. ②④⑤D. ③④⑤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深海养殖距陆地较远,受沿海工业、港口等人类活动影响小,海洋环境质量更好,海产品品质优,所以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A正确;与深海养殖相比,浅海阳光充足,浮游生物光合作用强,因而浅海饵料更多,浅海水温更高,海产品生长速度更快,B错误;海域空间大小影响生产规模,产品品质决定经济效益,C错误;近海也受沿岸洋流影响,洋流影响浮游生物,可能增加海产品数量而非质量,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由于远离陆地设备维护、人工投食等比较麻烦,设计时要考虑提高自动运作水平,设计成为全自动、智能化的养殖设备,同时考虑抵御海洋恶劣天气的能力平台结构强度一定要高,②④⑤正确。深海养殖平台的建设成本比较高,海底地形复杂,这些与减轻远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关系不大,①③错误;深海自净能力较强,也无需考虑水体净化系统,⑥错误;故选C。
【点睛】深海空间大,水域广阔,水体量更大,自净能力更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水质优于浅海,所以养殖的水产品品质好。
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东南方向,有“南国蓬莱”之称。国内一摄影师常到此地拍摄风景,左图为湄洲岛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右图为该摄影师历时数月于2024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七)拍摄的月亮在妈祖庙后方升起时刻的唯美画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摄影师拍摄月升美图的这一天,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关系可示意为( )
A B. C. D.
10. 摄影师拍摄右图照片时,摄像机位最可能位于左图中的( )
A. 甲方向B. 乙方向C. 丙方向D. 丁方向
【答案】9. C 10. A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照片拍摄日期是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七),地球应位于绕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且应绕过远日点之后,AB选项错误。根据月相变化规律,农历六月十七,月相为刚满月过后,月球应该位于绕地球轨道的远日一侧,根据图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可知,D选项为初一过后的月初,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10题详解】
照片拍摄为满月月相,此月相出现时,在地球上观察月亮与太阳是此升彼落的关系,即太阳落下时,月亮升起,且方位大致在一条直线上。7月份北半球的湄洲岛日落西北方,月升应在东南方,所以摄影师应该从西北方向朝东南方向拍摄,因此甲方向符合题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月相自农历初一到月末会经历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残月)的变化。
甲湖泊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湖泊,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区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甲湖泊区域将全部变为沼泽。下图示意甲湖泊流域位置及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导致甲区域演变为淡水湖泊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温B. 降水C. 蒸发D. 地表径流
12. 到21世纪60年代,甲区域将全部变成沼泽,主要是因为( )
①气候暖湿化 ②人口增加 ③过度放牧 ④降水增多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13. 推测与目前相比,21世纪60年代的甲湖泊湖岸地区( )
A. 沙尘天气更多B. 蒸发量更大
C. 生物多样性更丰富D. 补给地下水更多
【答案】11. D 12. C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甲流域河流挟带泥沙等物质注入里海后,不断沉积,形成水下沙坝并逐渐升高,出露水面,将甲区域与里海隔开,外加河水不断注入,湖水盐度下降,最终形成淡水湖泊,D正确。气温会影响蒸发和水温等,但不是使该区域成为淡水湖泊的主导因素,A错误。降水虽然较多,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地表径流将淡水持续注入,仅靠降水难以使湖泊保持淡水状态,降水不是主导因素,B错误。蒸发会使水分散失,如果蒸发量过大,可能会使湖水盐度升高,而不是形成淡水湖,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湖泊变成沼泽,水域变浅变咸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流域内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用水需求增加,导致湖泊中水量不断减少,②③正确。气候暖湿化和降水增多,会使湖泊水量变大变深,①④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目前甲区域湖泊还是淡水湖泊,到21世纪60年代时,将变成沼泽,水量变小、水域变浅变咸,所以气候会变得干旱化,沙尘天气会增多,生物多样性会减小,补给地下水量会减少,蒸发水量会变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3处采样点的土壤剖面(0-80厘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甲、乙、丙剖面最可能分别位于( )
A. 东南丘陵、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B. 青藏高原、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
C. 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D.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
15. 据采样点剖面图推测,3处采样点景观应为( )
①甲——高山草甸景观 ②乙——温带草原景观
③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
16. 与乙相比,丙剖面腐殖质层较薄,主要是因为丙地( )
A. 降水量丰富B. 气温高C. 地表径流强D. 蒸发旺
【答案】14. D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剖面土层薄,分层少,土壤发育差,应该是气候高寒、生物作用微弱的青藏高原,排除AC;乙剖面腐殖质层厚,应该是地表植被茂密,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的内蒙古草原,排除B;丙剖面分层多,土壤发育程度深,有较厚的淋溶层和淀积层,应该是气候暖湿,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作用强烈的东南丘陵,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根据上题,甲应为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草甸,高寒环境下,生物分解作用微弱,有机质层较厚,但气候高寒,土壤发育差,土层薄,①正确;乙为内蒙古草原景观,②正确;丙为东南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③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丙剖面为东南丘陵地区,虽植被茂密,但气候湿热,气温高、热量足,微生物作用强烈,故腐殖质层相对较薄,而内蒙古草原气温较低,生物分解作用相对较弱,腐殖质累积较多,B正确。丰富的降水使得植物生长茂盛,土壤腐殖质来源充足,有利于腐殖质层积累,A错误。地表径流强主要影响土壤的侵蚀和搬运,不是腐殖质层薄的主要原因,C错误。 蒸发旺对腐殖质层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提出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全球碳中和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氢能逐步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2023年6月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在我国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验证其抗恶劣海洋环境干扰的能力。下图分别为福建兴化湾地理位置图和氢能产业链图。
(1)说明世界各国都重视发展氢能产业的原因。
(2)分析绿氢逐渐成为未来氢能主要来源的原因。
(3)指出未来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水制氢的意义。
【答案】(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2)与灰氢、蓝氢相比,绿氢没有碳排放,符合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使绿氢生产成本下降,使绿氢更具备竞争力;环保意识的提升,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升,使得灰氢、蓝氢生产成本升高。
(3)环境效益:打造绿色生态,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经济效益: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碳中和、氢能产业发展等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各国都重视发展氢能产业原因、绿氢逐渐成为未来氢能的主要来源的原因、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水制氢的意义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故发展氢能产业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由材料“氢能逐步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可知,氢能产业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促进技术进步;由材料“全球碳中和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及“未来几年,德国将投资90亿欧元发展绿氢产业”等可知,氢能产业发展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由氢能产业链可知,灰氢、蓝氢的原料是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碳,而与灰氢、蓝氢相比,绿氢的原料是水,没有碳排放,符合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使绿氢生产成本下降,使绿氢更具备竞争力;而灰氢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品等生产氢气,生产时会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蓝氢已经能够减少90%的碳排放,但做不到绿氢的碳零排放,因此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升,使得灰氢、蓝氢成本升高。这些原因造成绿氢逐渐成为未来氢能的主要来源。
【小问3详解】
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水制氢意义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环境效益方面是:可以发展绿色生态能源,打造绿色生态,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减缓全球变暖,氢能是清洁,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在经济效益方面:发展新能源,可以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氢能是可再生能源,可以增加国家能源安全;氢能可以增加我国的能源供应,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安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于7月20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该台风云系庞大,强度猛烈,影响范围广,生成后逐渐发展增强为今年首个超强台风。25日0时在我国台湾省东部宜兰县登陆,同日19:50前后在福建省莆田市再次登陆,26日合肥市气温较之前有明显下降。下图示意台风“格美”7月26日8时—28日20时的预报路径。
(1)分析台风“格美”登陆后,合肥市气温较之前有明显下降的原因。
(2)台风前进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天气强度和危险程度存在差异,说明台风“格美”危险半圆的位置及理由。
(3)列举台风来临时,居家市民的应对措施。
【答案】(1)台风带来的水汽,使云层增多变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台风带来的降水,水分蒸发,吸收地面热量,地面降温,减弱地面辐射对大气的影响;台风形成的大风天气,促进空气流动,有利于副高控制累积的热量扩散。
(2)危险半圆:位于台风“格美”的右侧(或东北侧、东侧)
理由:台风“格美”的右侧风向与其前进方向一致,风速更大;右侧为副热带高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更大;右侧风来自较低纬度,水、热更充足,云系更发达,降水强度更大。
(3)及时收听、关注气象部门发布台风信息;尽量减少外出;积极参与自救和互救;关紧门窗,检查电路、关闭电子设备,燃气设备等;储备食物、水、手电筒和移动电源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台风“格美"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台风及其危害、防灾减灾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台风登陆会从海洋携带大量的水汽,使云层增多变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台风登陆会带来的暴雨,随着水分蒸发,吸收地面热量,导致地面降温,减弱地面辐射对大气的影响,使大气温度下降;台风还会带来狂风,促进空气流动,有利于副高控制累积的热量扩散。
【小问2详解】
危险半圆:位于台风“格美”的右侧(或东北侧、东侧)理由:读图可知,台风“格美”大致自东南向西北移动,根据气旋的风向判断,其东侧风向与前进方向一致,导致风速更大;副热带高压位于台风东侧,受高气压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更大;东侧风来自较低纬度的海域,水、热更充足,形成的云系更发达,降水强度更大。因此台风前进过程中,台风“格美”危险半圆位于其东侧(东北侧)。
【小问3详解】
台风来临时,居家市民应做好防范措施,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及时收听、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信息;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破坏性大,尽量减少外出;在家关紧门窗,检查电路、关闭电子设备,燃气设备、固定或收回屋外、阳台上的一切可移动物品,如花盆等;储备食物、水、手电筒和移动电源;在外遇到台风,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积极参与自救和互救。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南部山脉之间,有一个半圆形的“岩石碗”,这个“碗”就是杜拉萨盆地,此地历经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在盆地中部形成了一片由石膏(CaSO4)物质组成的白色沙漠,这里的钙早期存在于海洋中,后来形成石膏并以晶体的形式沉淀下来。下图示意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杜拉萨盆地位置。
(1)分析杜拉萨盆地中白色沙漠中白色沙丘的物质来源及动力条件。
(2)说明杜拉萨盆地的形成过程。
(3)推测白色沙漠的环境特征及开发方向。
【答案】(1)物质来源:海洋中的石膏、岩石中的石膏。
动力条件:地壳运动,海洋抬升成陆地,气候变干,海水的石膏物质沉积下来;杜拉萨盆地周边山体及地表石膏物质,随雨水和冰雪融水汇集到盆地中;盆地气候变干,蒸发加剧,石膏物质形成晶体,在风力和风化作用下,破碎成沙丘物质。
(2)此地海洋经地壳抬升变成陆地,板块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杜拉萨所在地区下陷成盆地。
(3)环境特征:干旱。具体表现为:太阳辐射强,降水少,蒸发旺;地表水资源贫乏;生物种类稀少且具有耐旱特征;土壤发育差,沙漠广布。
开发方向:发展沙漠旅游。
【解析】
【分析】本题以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杜拉萨盆地位置为材料,涉及地壳运动、板块构造、风成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杜拉萨盆地盆地中部形成了一片由石膏(CaSO4)物质组成的白色沙漠,这里的钙早期存在于海洋中,溶于海水;后经过地壳抬升运动,海洋抬升成陆地,陆地环境气候变干,海水的石膏物质沉积下来;杜拉萨盆地周边山体及地表石膏物质,随雨水和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汇集到盆地中;盆地气候变干,蒸发加剧,石膏物质逐渐析出,形成晶体,经过长期的风力和风化作用,石膏晶体破碎,成为沙丘物质。
【小问2详解】
拉萨盆地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由上题分析可知,杜拉萨盆地中白色沙漠中白色沙丘的物质来源于海洋,因此该盆地是由海洋经地壳抬升变成陆地,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导致岩层断裂,相对下降的岩块就形成了杜拉萨盆地。
【小问3详解】
由于白色沙漠是在干旱的环境中蒸发析出,因此白色沙漠的环境特征为干旱。在干旱的环境下,表现为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河湖发育少,地表水资源贫乏;动植物等生物种类稀少且具有耐旱特征;土壤发育差,沙漠广布。开发方向:可以发展特色沙漠旅游业,利用独特的白色沙漠景观吸引游客。
资源类型
主要分布省区
平均资源丰富度比全国平均多(%)
GDP 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
矿产资源
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贵州、湖南、江西
4
0.02
能源资源
山西、云南、陕西、贵州、西藏、四川
5.68
0.11
森林资源
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
1496.59
0.27
耕地资源
黑龙江、吉林、云南、宁夏、西藏、甘肃、青海
66.24
056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共6页。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68,5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图所示地区的构造地貌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