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意见不同怎么办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伯牙鼓琴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案
展开1.认识“耙”“荞”等5个生字,通过结合语境、借助背景资料,理解“疙瘩”“耙”“蹚”“打完场”“公粮”等词语意思,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2.借助关键句,梳理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结合诗句,通过借助资料、感情朗读、拓展阅读等方式,体会农民重获土地后的欣喜。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关键句,梳理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结合诗句,通过借助资料、感情朗读、拓展阅读等方式,体会农民重获土地后的欣喜。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师:今天是位新老师给大家上课。我姓张,名玉栋,(出示:张玉栋)就是这三个字。我叫—
生:张玉栋。
师:你们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生:非常好,听起来感觉很好。
生:我觉得这个名字有来源,不像有些名字,就是随便取,如二娃、三娃之类的。
师:看来你接触过农村的孩子,听说过这样的名字。张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这么一个人,他叫——(板书:三黑)来读一读这个名字。
(生读)
师:刚才你说这名字怎么了?
生:像随便起的,没有文化,就是给他一个名字,让人知道他是谁。
师:不像我们的名字,都得查字典,绞尽脑汁想那些有美好寓意的字。听了“三黑”这个名字,你还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土里土气,不像张老师的名字,高大上。
师:哈哈,你叫什么名字?生:我叫蔡宇梵。
师:“宇宙”的“宇”,“梵高”的“梵”,你的名字更高大上。
师:他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觉得这个名字好土。三黑的身份是一个—
生:农民。
师:对,他是个农民,是在土地上劳动、耕种、收获的人。(板书:土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诗人苏金伞的这首诗,题目叫《三黑和土地》。(板书:和)
二、温故铺垫
师:说到农民和土地,我们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都会背的古诗—
生:《悯农》。师:背背看。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同学们,这首诗里,农民苦不苦?
生:苦!
师:累不累?
生:累!
师:太苦了,太累了!所以诗人李绅直接用《悯农》来作题目。知道什么叫“悯农”吗?
生:就是可怜、同情农民。
师:你们可能有所不知,这只是《悯农》的其中一首。它还有另外一首—(出示)来读一读。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师:如果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其一》的关键句,那《其二》的关键句是—
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师:这两句诗是说普天之下的农田都被种上了庄稼,但是农民仍然有饿死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粮食都被那些富人给收去了,农民自己却没有东西吃。就算你要卖出去,也只能卖几块钱,不可能卖出高价。
师:尽管他知道得不多,说得不那么准确,但是我能够听出来,这个孩子还是博览群书的,他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这些历史知识有助于学习这首诗。
师:《悯农》这两首诗,写的是农民在土地上耕种、收获的事儿,表现的是农民的辛苦和世道的不公,表达的是诗人对农民的同情。那《三黑和土地》这首现代诗又会写什么事?抒什么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三、预习考查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有信心把这首诗读正确的请举手。(生举手)先来看一组词语。(出示:土疙瘩、顺溜、闺女)谁来读?他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一组词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师指名读,生没有读出轻声。)
师:有不同的读法吗?(另一生读)
师:他读得太好了,不用第三个人读了。这一组词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我请一个离他最近的同学说。
生:每个词最后一个字都是轻声。
师:这三个轻声词不常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土疙瘩其实就是——
生:土块。
师:顺溜就是——生:顺畅。
师:是吗?诗里用顺溜说什么呢?
生:说土地。
师:对了,土地怎么了?生:光滑、平整。
师:这是顺溜。闺女就简单了,是指—
生:女儿。
师:你们瞧,这些语言也土。(出示第二组词语:麦籽儿、蝈蝈儿、打滚。指名读。)
师:我很欣赏你第一个举手的勇气,但是有两个词读得不那么准。(另请一位学生)参考第一行,你发现第二行词语都是——
生:儿化音。
师:请你读一读第二行。
生:麦籽儿、蝈蝈儿、打滚。
师:好极了,虽然“打滚”没有加“儿”字,但是它也要儿化,这样读才自然。
(师范读,生跟着一起读。)
师:虽然是深圳的小朋友,但是刚才大家的儿化音读得真不错。这首诗里有很多的轻声、儿化音,朗读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师:还没完,第三行。(出示:白霎霎、痒抓抓、蹚坏)
(师指名读,生犹豫。)师:第一个不会跳过去。生:抓痒痒。
师:看仔细,再来一遍。生:痒抓抓。
师:很好,第二个读对了。第三个。
生:táng坏。
师:形声字,你认了半边读了。怎么说呢,你还是有语文学习的常识、功底的,但是预习得不够充分。接下来的时间,你要更加认真地听讲,好吗?他第一个词没读出来,第三个词也没读对,我来帮他,也是教在座的不会的同学。
(师范读,生跟读。)
师:你来正确地读一遍。(再请刚才的学生读词语,生都能读对。)
师:我相信你学会了。请坐。这三个词你们以前见过吗?
生:没有。
师:也难怪读不出来,头一回见。别说你们了,我也是头一回见,这些词语比第一行更土。土到什么程度?是河南当地农民的方言。你看诗人就直接把它写进诗里了。
师:最后一行。(出示:打场。指名读。)
生:打chàng。
师:声音倒是够响亮的,但是没读对。谁会读?
师:仍然是老师要教大家,注意听怎么读。打cháng。再读一遍。
(生读)
师:打场其实就是用拍打或者碾压的方式,让麦粒从壳里边脱出来,这就叫—生:打场。
四、聚焦第一个关键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师:这些词语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把所有的词语放进诗歌里。打开书,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朗读整首诗。一边注意读正确,一边找一找《三黑和土地》这首诗写了三黑在土地上做的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
师:三黑在土地上做的第一件事,你找到的是—
生:翻地。
(生上台板书:翻地)
师:翻完地之后干什么了?
生:耙地。
(生上台板书:耙地)
师:翻完地,耙好地,哎呀,他有点累了,于是这个时候他就—
生:歇了一下。
师:好,用诗里的词叫什么?生:歇一歇。
(生上台板书:歇一歇)
师:同学们,三黑在歇一歇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看见了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了。
师:真好,你看课文也看得仔细。(生上台板书:看花开)他还听到了什么?
生:蝈蝈叫。
(生上台板书:听蝈蝈叫)
师:看见荞麦花开,听见蝈蝈叫的时候,他——
生:他想到他小时候。
师:回忆。光是回忆过去了吗?
生:还想了明年。
师:明年,跟过去相反的,叫什么?
生:未来。
师:很好,他回忆过去,畅想未来。
(一生上台板书。事件呈一竖列。)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这首诗所写的事,三黑在土地上翻地、耙地,然后歇一歇。他歇的时候看荞麦花开,听蝈蝈叫,想过去,想未来。这么看来三黑好自在,好清闲。他真的那么清闲,那么自在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犹豫。)
师:咱们六年级一班的同学,干过农活的请举手。
(十几个学生举手)
师:也不少,我来采访一位。这位女同学,你来跟大家说说你干过什么农活。
生:帮我爷爷耙地。
师:了不起,耙了多久?
生:只有十几分钟,因为那个东西太重了。
师:什么东西太重了?
生:就那个耙地的。
师:那叫耙子。
生:耙子特别重,我耙了一会儿之后就很累了。
师:就腰酸腿疼了,是吧?请坐。我再采访一位。这位男同学,你干过什么农活啊?
生:在老家的时候,我拿着锄头去山上挖莴笋。
师:你当时什么感受?
生:很累。
师:有多累?
生:一回到家就躺下来,不能动了。
师:哈哈,累瘫了。同学们,你看,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干了一会儿活,就累成那样儿了。今天借着这首诗来了解一下,看看什么叫翻地。(出示图片)认识这个工具吗?
生:铲子。
师:那不是铲子,它叫铁锹。翻地要用脚把铁锹用力地踩进坚硬的土壤里,把土翻过来,让它变得松软。但是翻过来之后是大块的土疙瘩,所以还得—
生:耙地。
师:用耙子把土块都耙碎了、抹平了,所以耙过的地就显得特别的—我看谁会学习,会运用。
生:顺溜。
师:凭借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知道了干农活是很累、很辛苦的。但这首《三黑和土地》有没有表现三黑的辛苦?他写的是三黑在土地上劳动的什么心情?哪位同学能一下子定位到关键句。
(生举手)
师:好几个同学都找到了。你好像还没发过言呢。来,这个机会给你,请读出你找到的话。
生: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师:请带着你的理解读出来。
师:“甜”字,咱们换个词,意思不变,你会换什么?
生:开心。生:喜悦。生:乐呵。生:愉悦。
(生上台一一板书,另成一竖列。)
师:你们看这句话,三黑“心里真甜”,有个前提。
生:翻身。
师:都发现了,越来越会提取关键信息了。因为“翻身”了,所以他“心里真甜”。知道什么叫“翻身”吗?
生:不知道。
师:哈哈,你倒是挺诚实的。从课文当中发现的问题,答案从哪儿去找?
生:从课文里找。
师:找找看,这首诗里有两个小节就体现了翻身,你们一定能够找得到。找到的把手高高地举起来。
生:第11、第12小节。以前他逮蝈蝈儿会被地主骂,因为地是地主家的,不是三黑自己家的。踩坏了地主的庄稼,地主就要骂他,甚至有可能揍他,而现在蝈蝈儿在自己的地里叫。
师:这就是翻身。“翻身”确实是一个特别有时代感的词儿。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张老师带来几段资料。
(师出示背景资料)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我们再看这句话:“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从“甜”字里还读出什么?
生:自由。生:希望。
师:现在这块地是“我的”,“我”有自己的地了,这是什么感觉?
生:自豪。生:幸福。
(生上台一一板书,成第三竖列。)
师:你们好厉害!“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甜”里面不光是开心,不光是乐呵,还有幸福,有希望,有自由,有自豪。因为他翻身了,所以他——(出示,引读。)
生: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师: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他是这样的——
生: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师: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他——
生: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师:翻地耙地是很土的事,可是这几句毫无疑问是诗啊。
师: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
生: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暖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师: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那像软床一样的土地——
生: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师: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那个土里土气、只知道干活的农民三黑——
生: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师:是呀,他也看到了美。因为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所以当他听见蝈蝈叫,他觉得吱吱叫得人—
生: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师:同学们,我们又遇到了那两个土里土气的词,哪两个?
生:白霎霎、痒抓抓。
师:老师经常说写作文要用上好词,这两个词是好词吗?
(生自由答,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这位同学你一直坚定地喊“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几个字很不常见。
师:不常见就是好词吗?为什么这是确凿无疑的好词?在这首诗里边就是百分之百的好词,换任何别的词都不好,就这两个方言好吗?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两个词很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师:很好。而且三黑的身份是什么?
生:是农民,所以他用的是农民的语言,用的是土里土气、土得掉渣的语言。
师:(在第一竖列左侧板书“土”字)土不要紧,要看跟人物是不是统一。更何况,这土里土气的语言包含着那么真、那么深的情感。(在第三竖列右侧板书“情”字)所以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诗。(在课题上方板书“诗”字)
五、关注“更甜”,拓展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
师:我们刚才读了那么多,几乎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就没有这首诗。这一句太重要了。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甜,我们一直写甜不就完了吗,为什么第11小节还要回忆过去的苦?我们把第11小节去掉,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这里是在对比。
师:好极了,对比,衬托。如果一直写甜,(画示意图,先画一横线)怎么样?
生:很平淡。
师:突然写苦(向下画折线),还写将来更甜(向上画折线)。
师:(指示意图)“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一来,诗就好玩了,文章也好看了。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两个小节。咱们班朗读水平第二好的同学是哪位?好,你来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掌声送给他。
师:他只是做了明年的打算。我们再帮他打算得长远一些。这首诗写于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如果再过三四十年,那块土地会怎么样?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写的就是距离《三黑和土地》三四十年之后的场景(出示歌词)。看一看那时农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找一找证据。
(生自主阅读,圈画。)
生:他们盖新房子了,“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师:你还从哪儿看出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生:“西村纺纱,东港撒网”。农民不光种地,还开拓了其他业务。
生:“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证明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师:这盛世真如三黑所愿。
六、聚焦第二个关键句:“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师:在词作家陈晓光的笔下,他把那一片土地称为希望的田野,但这是诗人的话,是词作家的话。对农民来说,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放在《三黑和土地》这首诗里,就浓缩在一句话中,请你找找是哪一句。
生: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师:你真厉害,找得准,读得也好。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看出了农民对土地怎样的感情?
生:珍惜。
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师:那是深深的爱。
(请生上台在第三竖列板书“珍惜”“深爱”)
师:在苏金伞看来,这一句尽管浓缩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但是还不够,于是他把这句话又写成了三小节。农民对土地的深爱,对土地的珍惜,对土地的用心,就在这几小节了。请大家仔细听,我请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用心读。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下课之后,还可以再好好地读一读。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就是这么深,但是也很复杂。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电影《隐入尘烟》的两个小片段,也是讲农民和土地的故事。两个主人公是一对夫妇,男的叫有铁,女的叫贵英。他俩在田间劳动完了以后坐在那儿吃馒头,有一块馒头掉地上了。来看他俩的对话。
(师播放电影片段)
师:从这段电影对白里,你又发现了农民对土地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他们对土地毫不嫌弃。
生:不但不嫌弃,他们还说土不看人的,不管你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只要肯劳动种麦子,土地就会给你收获。他们对土地很信赖。
(师请生在第三竖列板书“信赖”)
师:农民最信赖的就是土地,只要有一块地,只要肯耕种,就饿不死。因为他们知道,土地是可靠的,是慷慨的,这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师: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很复杂。还有一个片段接着看。这是夏天收完粮食之后,他们在地里种秋天的菜,贵英在前边走,一边撒种子一边拿脚把种子埋起来,留下一串串脚印。
(师播放电影片段)
师: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农民很依赖土地,就好像地里的庄稼发生什么都只能干挨着,离不开土地,离开就没法活了。
(师请生在第三竖列板书“依赖”)
七、呼应导语,留有余音
师:农民的生命跟土地是捆绑在一起的,离开土地就没法活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农民的悲哀。我们今天中国有多少人口?14亿人口。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农民吗?有6亿农民。而这6亿农民当中有差不多3亿离开土地去了城市,所以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农民工。我们深圳从2004年开始就完全城市化,是全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的城市,但是在我们的城中村里居住着大量的农民工。
师:《三黑和土地》是教材里非常少有的写农民和土地的课文,大家平时能够看到这个题材的作品也很少。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这首诗,能够让农民和土地也进入同学们的视野,因为正像单元导读所说的—
生: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师:而那个“我们”既包括在座的所有师生,也包括那些农民。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5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黑和土地教案</a>,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6115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1* 三黑和土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1* 三黑和土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