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时教学课件+教案
数学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师生合作,探究新知,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教海拾遗,反思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页例1、第5页例2,第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第6~8页练习一中的第2、4、8、9题。
内容简析
例1 学习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
例2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会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2.会计算经过的时间,能根据经过的时间推算开始或结束的时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知识的实际价值,增强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时间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时,主要是利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通过时、分之间的进率,让学生自主探讨2时等于多少分;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时,首先在钟面和时间轴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计算,用直观手段形成表象,使学生充分理解前一时刻和后一时刻,进而利用减法直接进行计算。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总结、归纳概括等方法来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延学:掌握24时记时法,熟练掌握12时和24时记时法间的相互转化方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时间单位秒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分和秒之间的进率,进行形如2分=( )秒的练习。
学习:掌握时间单位间的换算,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解决有关时刻和经过时间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谜语导入法: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好朋友,说它们是好朋友是因为我们每人都离不开它们,它们中一个高个儿,一个矮个儿,矮个儿走一步,高个儿走一圈;矮个儿走一圈,高个儿走一晚。你能猜出它们是谁吗?真聪明,它们就是时针与分针。(出示钟面)这是什么?这是一个钟面,谁来介绍一下这个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品析:创设谜语能激发学生对时间问题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60个小格是60分,也就是1小时,直观理解时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故事导入法:开学了,喜羊羊和沸羊羊从羊村出发去学校,喜羊羊用了2小时,沸羊羊用了120分钟,喜羊羊说它用的时间少,沸羊羊说它用的时间少,它们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
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给它们两个当裁判,好吗?
【品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喜羊羊和沸羊羊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课件导入法:课件出示出示小明离开家和到达学校的时间挂钟。离开家的时刻是8:05,到达学校的时刻是8:20,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学生提出: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开始本课新知的讨论学习。
【品析:通过播放课件能够使学生直观地发现小明从家出发的时刻和到达学校的时刻,并提示“数格子”的解决思路。】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例1,整理从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的方法。
思考问题中有几个时间单位?哪个是较大的时间单位,哪个是较小的时间单位?怎样进行单位换算?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有两个时间单位,分别是时和分。
②时是较大的时间单位,分是较小的时间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时=60分。
(2)解决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①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②2时=60分+60分=120分。
③2个60是60×2=120(分)(如果有这样的说法,教师要表扬)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60秒=( )分 3分=( )秒 1分40秒=( )秒
(4)方法小结。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小结:先观察需要转换的两个
单位分别是什么,如果由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大单位前是几,小单位前的数就是几个60的和。
【品析:本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利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习思考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使学生思维过程具体化,形成计算过程,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并阅读教材第5页例2,小明从家去上学离家和到校时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小明8时5分(8:05)离家。
②小明8时20分(8:20)到校。
(2)提出的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探讨时刻和经过时间的区别。
学生提炼出已知信息和问题后,教师首先抛出问题:题目中共有三个时间,分别是小明离家时间、到校时间,还有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这三个时间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生1:离家时间和到校时间表示的意义相同。
生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表示经过的时间。
……
师:小明离家和到校时间,是能够在钟面上显示的某一特定的瞬间,是时刻。而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是他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间,也就是经过时间。
师: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你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例子吗?
生1:我们上午8:10开始上第一节课,8:10是时刻。
生2:一节课有40分钟,40分钟是经过时间。
……
◎观察操作,合作探究解决方法。
(1)师:求小明从家走到学校共用多长时间,就是求经过了多长时间,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3)学生通过操作钟面、计算等方法可能得到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直接数一数,在钟面上拨出8:08和8:20两个时刻。从8:05到8:20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方法二:利用时间轴数一数、计算。
时间轴上每段表示5分钟,从8:05到8:20共经过了3段,一共是15分钟,因此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
方法三:两个时刻相减。
从家出发的时刻是8时05分,到学校的时刻是8时20分,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
8时20分-8时05分=15分,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
方法四:用分钟相减。都是8时多,直接用20-5=15(分)计算出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
(4)师生共同总结求某一段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师:要计算经过的时间,你认为我们应该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
①先读出或写出开始的时刻,再读出(或写出)结束的时刻,然后用结束的时
刻减去开始的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
②先看开始时刻的分针、时针和结束时刻的分针、时针,看看走过了几大格几小格,然后根据1大格、1小格表示的时间算出这段经过的时间。
师: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同学们,你们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呢?
【品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生活经验,想出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方法多样化到方法最优化,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模型: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时间单位的换算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解决稍有拓展的单位换算问题,根据经过时间计算起始时刻或结束时刻。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提升新知。
质疑一:2小时36分=236分,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先算2小时是120分再加上36分,是156分。
质疑二:7:50到8:10经过了1小时40分钟,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计算经过时间要用后一时刻的时减前一时刻的时,用后一时刻的分减前一时刻的分,不能把其中任何一个颠倒位置,当分不够减时,要从小时部分“借出”1小时化成60分,与分部分相加后再减去前一时刻的分,本题用60+10=70(分),70-50=20(分),所以从7:50到8:10经过了20分钟。
【品析:本环节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适当地拓展,让学生掌握了把几时几分转换成几分的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及求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不是同一小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出示挂钟)同学们,我们从8:10开始上课,现在马上就到几时了?(生:8:50)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40分钟就要过去了,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请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说收获)看来你们的收获真不少,为了使你们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不浪费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老师要求大家,认认真真地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我这里有一个表样(出示表格),项目包括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吃晚饭、写作业、睡觉,当然这些项目可以适当增减,如看动画片、体育锻炼等。希望大家如实
填写,合理安排,并且认真灵活地执行。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布置制作作息时间表
的任务,使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要珍惜时间。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鼓励学生利用活动钟面和制作时间轴,形象直观地解决例2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又由此抽象到一般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经过时间的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完成课后“做一做”的题目时,学生对“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不是同一小时,求经过时间”这类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多数学生用9:00的9时减去8:40中的8时,再用8:40中的40分减去9:00中的0分,得出1小时40分。学生对“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掌握得不够灵活。在后面的练习中,要精选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活动,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1 时、分、秒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突破重难点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