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时教学课件+教案
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创设,导入课题,师生合作,探究新知,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教海拾遗,反思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6~27页例4、例5、例6,第26、27页的“做一做”及第28、29页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内容简析
例4 介绍长度单位“千米”及字母表示形式,并用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通过量一量、走一走和估一估,帮助学生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例5 脱离具体的情境,抽象到真正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的计算学习,掌握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例6 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估测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千米和米之间的相互转换。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法与学法
本课时教学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时,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际操作的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及尝试练习,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新知,利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有关毫米、分米的长度单位的知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哪些长度约是1毫米、1分米。
延学: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会换算形如4吨=4000千克的算式。
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能结合实际估测较长距离。知道1千米=1000米,会换算形如3千米=3000米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激趣导入法:
师: 同学们,暑假时你们都去哪玩了?
(学生自由说)
教师视学生谈话情况提问:你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用了多长时间到达的呢?
(学生自由谈)
师: 用了这么长时间,你知道从我们这里到你们的目的地大约有多远吗?
(学生发表意见)
师: 刚才很多同学在说两地的距离时都用到了“千米”,那么“千米”到底是什么?
【品析: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话题入手进行谈话,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共同交流暑假游玩情况,引出“距离远”的问题,根据实际经验,多数学生知道要用“千米”作单位,很自然地引出本课的内容。】
创设情境导入法:
师: (故作神秘的样子)同学们,老师计划去上海旅游,你们想去吗?
生: 想去。
师: 同学们都想去,可是去上海旅游需要做些准备啊。首先我们要知道乘坐什么
交通工具去。
(学生发表意见)
课件出示从本地到上海的线路图,显示从本地到上海的距离,并出示可乘坐的交
通工具:火车、高铁、飞机。
师: 同学们觉得从我们这里到上海的距离远吗?这样的距离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呢?
【品析:通过创设带领学生去上海旅游的情境,提出旅游前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本地到上海的线路图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的讨论,又从交通工具再次认识到从本地到上海的距离很远,应该用“千米”作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观察教材第26页例4,结合课前的准备活动展开对新知的讨论。
学生汇报课前准备活动所获得的知识。
①在操场上用卷尺测量了100米的距离,测量了10个100米的长度是1000米。
②用平时的步长走100米大约需要200步。
③通过测量,操场一周的长度是400米。
提出思考问题。
①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②1000米这个长度的数值比较大,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在操场的实际测量活动和已有知识经验以及教材例4的介绍,通过小组合作,通常会得出如下结论:
①操场的一周长度是400米,400+400+200=1000(米),所以沿着操场走2圈半
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②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可以写成1千米,也就是1000米=1千米。
③一般情况下,千米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用字母表示是km。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千米。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么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出示课件)老师收集了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请你仔细想想,哪些场景中有“千米”?
①公路边的里程碑 ②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
③限速标志④汽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品析:建立1千米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距离来建立1千米的概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准备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引出长度单位“千米”,又通过米推理出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再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千米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
◎引领学生思考教材第27页例5,想一想怎么进行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出示问题。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过程,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节中掌握的不同单位相互转化的知识以及
千米和米的进率,能够描述基本思考过程:
①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也就是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②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也就是5千米,所以5000
米=5千米。
师生共同总结千米和米单位换算的方法。
千米转换成米,在数的末尾添上3个0,米转换成千米,在数的末尾去掉3个0。
【品析:教学千米和米单位换算的方法,主要运用了迁移的思想。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过的长度单位换算方法迁移类推学习,并注重使学生明确思考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动手实践,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学生在掌握了长度单位千米的表象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例6,结合例题师生共同讨论估测从家到学校距离的策略。
(1)步行上学的估测方法:先测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用平时的步长走100米,记录需要多少步,再记录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步,最后再计算出距离即可。
也可以用平时步长走100米,记录所需要的时间。再记录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最后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2)乘坐公共汽车上学的估测方法:先估测出相邻车站的距离,再根据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乘坐几站公共汽车,就可以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品析:本环节的教学适宜分为两部分开展。首先,师生结合本班实际上学方式的情况,共同探讨估测从家到学校距离的方法,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利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或在家长帮助下完成估测活动,再进行集体汇报。】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4、例5和例6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可以依据本课所学知识依次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千米是表示两地较长距离的长度单位,同学们从家到学校的距离都只能用千米作单位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日常生活中,较长距离或路程用千米作单位,但生活中很多时候计量较长距离也可以用米作单位。比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000米,可以记作2千米。但在计量类似两座城市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比如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是1650千米。
质疑二: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吗?
学生经过比较后会得出结论:已学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它们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其中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四个单位中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米和千米这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长度单位进率关系的质疑,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并不是所有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10,对所学长度单位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类。】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是什么?一般在什么时候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所学的长度单位千米,以及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如果想称一头大象的体重,应该用什么作单位?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对千米认识的教学采用常规课堂教学和户外操作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量一量,使学生感受100米的直线长度,估测、测量学校操场一周的长度。其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千米的意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表象。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估测活动时,学生的估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多,估测的不够准确,原因是学生对1千米的表象掌握不清晰,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组织直观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表象,增强估测能力。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千米的认识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切入,建立“1千米”概念,汇报课前体验卡,认识生活中的千米,实际应用巩固新知,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千米的认识表格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第4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巩固所学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