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145299/0-17257923414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145299/0-17257923415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145299/0-17257923416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五年级上册2 位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五年级上册2 位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师生合作,探究新知,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课末小结,融会贯通,教海拾遗,反思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第19页例1。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行和列的知识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理解数对的意义以及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行和列,了解行和列的具体含义。
2.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及数对的含义。
3.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及归纳的能力。
4.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渗透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和数对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解决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主要是运用观察对比的教学方法,即通过观察行和列,找出学生在第几行和第几列;用对比的方法,找准学生的具体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这些方法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
承前启后链
延学:应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习: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位置,要明确位置关系中的列和行的区别,会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回顾有关方位名词:行、列的知识,明确行与列的位置关系。例如:横为行,竖为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
(一)激活经验
1.导入: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品析:创设“一排座位”的情景,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景,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生活情景导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的位置,然后图书管理员告诉他工具书所在的位置。
2.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
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品析: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学校情景引入:
(出示课件做广播操的画面)
师:小明所在的班级在做广播操,看到了吗?(课件提示)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小明的位置吗?
预设:生1:从左边数第3队第2个;生2:从右边数第2队第2个;生3:从前往后数,从左往右数第2排第3个;生4:从后往前数,从右往左数第2排第2个。
【品析:从熟悉的做操情景引入,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记忆,从数对的生活基础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9页例1中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班上的学生有5行;
②班上的学生有6列;
③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
④张亮同学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提出的问题。
你能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雪同学的位置吗?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根据学习经验,虽然学生现在还没有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但是经过回顾分析,可以通过行和列的知识解答出来。此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结果。通常会出现下面结果。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由座位图可以看出行与列的相交位置正是张亮同学的位置。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张亮是第2列,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张亮是第3行。所以,我们就可以用数对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为(2,3)。
张亮同学(2,3)
王艳同学在第3列与第4行的相交位置,所以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4)。赵雪同学在第4列与第3行的相交位置,所以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4,3)。
王艳同学(3,4)
赵雪同学(4,3)
按照你喜欢的方法分别找一找其他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引领学生根据行与列的关系,分别找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品析:本环节中借助行和列的区别和联系,可以顺利地把行和列的知识引入到数对中来,根据行和列分别找出交点,也就是学生的具体位置。通过引导列在前、行在后,用数对的形式表示学生的位置。鼓励学生重点讨论行和列用数来表示时的转化思想,由具体位置转化成数对的形式对于学生比较抽象,要重点理解。这种数学思想是需要逐步培养的,实际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时要及时提示,让学生自己感受数对和位置的相对应关系。】
◎顺承例1,探讨数对的意义
在总结完以上几名同学的位置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数对有何意义呢?
学生经过简单的交流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用(2,3)表示张亮所在的位置,这里用了两个独立的数据,但这两个数据是有顺序的。2表示张亮所在的列数,3表示他所在的行数,这组数据就是一个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能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可以先分小组探究解答方法,然后选派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组的解答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品析:通过探究数对的具体意义,使学生从实际出发真正领悟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这个过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用数对单纯表示物体的位置,更重要的是理解数对的实际意义和用途。为以后学习坐标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环节中,主要的教法是转化,主要的学法是讨论、探究、归纳。】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数对
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在例题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时候,先确定行数还是先确定列数?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应该先确定在第几列,再确定在第几行。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单元是刚刚涉及数对的有关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从具体位置抽象到数对,是数学思维的迁移转化,通过本环节质疑答疑实现学有所得,真正明白其意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先找出物体在第几列,再找出在第几行,根据所找的列数和行数把具体的位置转化成数对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如果给出数对,你能根据数对找出物体的位置吗?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一次质疑和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使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根据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有的同学表述不清,经常会把行放到前面,有的同学区分不好行与列,所以后面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接受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五年级上册2 位置获奖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导入,探究新知,当堂练习,课堂总结,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五年级上册2 位置获奖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索,互动授新,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五年级上册2 位置优秀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导入,探究新知,当堂练习,课堂总结,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