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中]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期中]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本试题分第Ⅰ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024.04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4页,第Ⅱ卷5~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它是在结束了370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后重新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尽管其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只有短暂的36年,但留下的丰厚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让后世王朝受用无穷。“它”是指( )
A. 西晋B. 隋朝C. 北宋D. 元朝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尽管其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只有短暂的3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朝代为隋朝,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且开通大运河、确立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等,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与材料信息相符,B项正确;西晋短暂统一,随后又陷入分裂,排除A项;北宋未建立大一统的王朝,排除C项;元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但元朝存续了9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 “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鉴于此,唐太宗( )
A. 整顿吏治B. 戒奢从简C. 虚心纳谏D. 知人善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鉴于此,唐太宗戒奢从简,B项正确;材料“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没有涉及吏治腐败,整顿吏治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没有体现虚心纳谏,排除C项;材料强调“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而不是知人善任,排除D项。故选B项。
3. 她弘扬“贞观”引启“开元”,为唐朝盛世的开创做出了贡献,下列史实与“她”有关的是( )
A. 开凿运河B. 创立殿试C. 重用姚崇D. 重文轻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弘扬“贞观”引启“开元”,因此“她”是武则天,结合所学可知,她发展科举、创立殿试,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B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开凿运河,排除A项;唐玄宗重用姚崇,排除C项;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4. 《通典》记载:“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这反映了唐初( )
A. 社会矛盾基本消除B. 社会安定生活富足
C.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D. 经济繁荣商业发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通典》记载:“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这反映了唐初”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二十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门不闭户,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C项正确;唐朝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矛盾基本消除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状况,没有体现社会安定生活富足,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商业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5. 杜甫“接缕垂芳饵,连简灌小园”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杜甫的诗歌“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可知,描述的是一种灌溉工具,杜甫生活在唐朝,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即在大轮子上绑上一个个小竹筒,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以水流作为动力,便于灌溉,符合诗句描述,图C是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C项正确;图A所示工具是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与题干诗句描写内容不符,排除A项;图B是曲辕犁,是用于农作物耕种的工具,与题干诗句描写内容不符,排除B项;图D是汉代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与题干诗句描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品。下列诗句中关注劳动人民的是( )
A. 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 绝域遥怀怒,和亲愿结欢D.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品”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描写的是因为叛乱或少数民族的骚扰,频繁的出入武威等地,排除A项;材料“绝域遥怀怒,和亲愿结欢”,其中的“和亲”反映的是民族间的交往,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出自唐代元稹的《行宫》,大意是只剩下几个幸存的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只能谈论着从前玄宗的轶事,排除D项。故选B项。
7. 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
A. 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B. 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C.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D. 蔑视权贵的浪漫情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吸收外来文化,体现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比较开放,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唐朝的音乐,无法体现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排除A项;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主要涉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唐玄宗本身就是权贵,蔑视权贵的浪漫情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 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新机重启”得益于( )
A. 民族交融B. 文化发展C. 疆域扩大D. 制度创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陈寅恪旨在强调唐的繁盛得益于民族交融,因此“新机重启”得益于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强调“新机重启”得益于民族交融,没涉及文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新机重启”得益于民族交融,没有体现疆域扩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新机重启”得益于民族交融,未涉及制度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
9. 唐招提寺是日本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说明( )
A. 崔致远入唐求学B.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C. 遣唐使交流频繁D. 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由此可知,唐招提寺的建造可用以说明鉴真东渡传授佛法,D项正确;公元868年,12岁的崔致远辞别亲人,乘商船西渡入唐求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印度),与题干地点信息不符,排除B项;遣唐使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大食(阿拉伯帝国)草药的知识,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据此可知( )
A. 阿拉伯医学比中国医学更为发达B. 唐朝与阿拉伯贸易往来频繁
C. 阿拉伯医学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D. 中医多数药材都来自阿拉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大食(阿拉伯帝国)草药的知识,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据此可知阿拉伯医学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没有涉及阿拉伯医学与中国医学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医药学的交流,没有涉及其他贸易往来,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D项夸大了阿拉伯药材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创作该诗的背景是( )
A. 宦官专权B. 唐蕃和亲C. 安史之乱D. 黄巢起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即安史之乱时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朝都城长安遭受到安史之乱的悲痛情怀。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杜甫生活在唐玄宗时期,唐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排除A项;唐蕃和亲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后期,杜甫没有经历过,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观察右边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可知( )
A. 北方政局相对稳定B. 延续藩镇割据局面
C. 黄河流域政权分立D. 吐蕃归属中央政权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项正确;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政权更替频繁,不能体现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A项;政权不只分布在黄河流域,南方地区也有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等政权,排除C项;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吐蕃是单独的政权,且当时各个政权分立,不存在中央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文献通考》记载:“熙宁十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 抑制了土地兼并B. 实现了国富兵强C. 得到了广泛支持D. 增加了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 “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其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材料内容说明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并没有提及土地兼并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没有能够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没有提及是否得到广泛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浙江兰溪南宋墓中出土一条棉毯,缝有由81枚开元通宝和北宋钱币排列组成的6个互相连接的方胜纹图案。这说明宋代( )
A. 农业经济发达B. 棉纺织业发展C. 纸币大量流通D. 海外贸易频繁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结合题干材料“在浙江兰溪南宋墓中出土一条棉毯,缝有由81枚开元通宝和北宋钱币排列组成的6个互相连接的方胜纹图案”可知,宋墓中出土的棉毯说明宋代纺织业的水平高超,B项正确;棉毯属于纺织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A项;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宋代海外贸易频繁,政府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宋史》记载:“时累年兴师,千里馈(注:运送之意)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由此可知,宋与辽议和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内厌战B. 战场溃败C. 经济崩溃D. 太宗畏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及结合所学可知,长期的战争使人民和统治者都有厌战情绪,这是材料中宋辽和议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宋军在战场上不都是失败,B项与史实不符,同时材料体现人民和统治者厌烦长期的战争,排除B项;虽然受到战场的影响,但北宋经济发展,C项与史实不符,同时材料体现人民和统治者厌烦长期的战争,排除C项;“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反映是宋太宗厌倦战争,不是畏惧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6. 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可以得出当时( )
A. 民族关系和睦B. 手工技术领先C. 对外交往频繁D. 民族交流互鉴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契丹钱币和西夏钱币样式上仿照北宋钱币,这体现了辽、西夏和北宋存在经济交流,且借鉴了货币样式,反映出民族交流互鉴,D项正确;辽、北宋和西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爆发过冲突,而且货币角度也体现不出民族关系和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往领域,没有涉及手工技术领域,排除B项;北宋对外交往频繁,海外贸易兴盛,但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17. “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这反映的是( )
A. 唐蕃会盟B. 澶渊之盟C. 宋夏和谈D. 宋金和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结合所学可知,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规定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南宋统治区,D项正确;唐蕃会盟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交往,与“约以淮水中流画疆”等内容不符,排除A项;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签订,与“约以淮水中流画疆”不符,排除B项;宋夏和谈是1044年,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的过程。①时期应该是( )
A. 五代十国B. 北宋C. 南宋D. 元朝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我国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C项正确;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并没有完成,排除A项;北宋时期经济不断发展,但经济重心南移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完成,排除B项;元朝时期南方已经成为了经济重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中国茶“兴于唐,盛于宋”,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可谓是“全面普及”的状态。这反映出宋代( )
A. 经济作物种植扩大B. 耕作技术提高C. 外国作物大量传入D. 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宋代时,随着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上升,逐渐普及为普通人都能享用的物品,A项正确;题干没涉及耕作技术提高的情况,排除B项;题干信息主要反映茶这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体现出外国作物大量传入,排除C项;题干信息主要反映茶这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属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不是商业,排除D项。故选A项。
20. 如图是“北宋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出土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若用于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它们属于( )
A. 实物史料B. 文献史料C. 口述史料D. 图像史料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如图是‘北宋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出土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若用于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可知,“北宋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属于实物史料,A项正确;文献史料是文字性质的,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北宋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出土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不属于口述史料,是真正出土的实物,排除C项;材料属于实物史料,与图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 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该时间可以表述为( )
A. 11世纪前期B. 11世纪后期C. 12世纪前期D. 12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法的世纪比整百数多1,因此1127年属于12世纪,27年属于该世纪的前期,C项正确;AB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 据记载,宋初的出口商品有“金、银、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至南宋时期达200种左右。这主要说明宋朝( )
A. 对外贸易不断发展B. 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C. 外贸航线扩至非洲D. 造船航海技术世界领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初的出口商品有‘金、银、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至南宋时期达200种左右”可知,材料中提到宋初的出口商品种类较少,而到南宋时期出口商品种类大幅增加,达200种左右,说明宋朝对外贸易不断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宋朝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宋朝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但并不能推断出外贸航线扩至非洲,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宋朝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材料没有说明造船航海技术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他的这些举措( )
A. 结束了草原的分裂混战B. 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
C. 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D. 消除了各民族间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忽必烈继承汗位后采取的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缓解了蒙古族与中原民族的矛盾,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B项正确;铁木真结束了草原的分裂混战,排除A项;汉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且材料中信息主要是采取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排除C项;消除了各民族间矛盾,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我国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边疆的管辖。下列属于元朝时期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
A. 安西都护府B. 澎湖巡检司C. 北庭都元帅府D. 宣政院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元朝时期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D项正确;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排除A项;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
25. 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从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B. 从国家统一到社会变革
C. 从民族对立到民族交融D. 从经济残破到繁荣富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可知,辽宋夏金时期的各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时完成了统一,体现出历史发展趋势是从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A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与辽宋夏金时期并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没有涉及民族对立,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角度,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俊、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对社会变动的影响。
材料二 宋初继承了“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的传统。随着士子数量的大大增多,宋太祖采取了大开“恩科”的举措。宋仁宗更是规定“南省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唐代科举得第,只是得到做官的资格,而宋代科举得第即可授官,且授官的级别也有提高。鉴于唐代“公荐”制的弊端,宋代统治者规定“诸王、公主、近臣,勿得以下第亲族宾客求赐科名”,还在实行糊名弥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春录,以防阅卷者认识考生笔迹。
——摘编自周慧梅《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材料三 宋直接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仅限于今川、黔、两湖、两广地区。当时这些地区的考生也要到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考,路途遥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决定在四川设立科场,并派考官前去监考。与宋王朝并立而存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也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科举考试制度,而且基本上是照搬宋代科举制度。
——摘编自彭武麟、苏永恒《古代科举制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践与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对宋代民族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1)影响:突破了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科举得第后的待遇;选拔方式更加公平;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答出三点即可)
(3)促进民族交往与交融;传播先进汉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27. 唐宋经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平面复原图
图一 唐代长安城布局
(1)据材料一、概括唐都长安城市布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既千万,骇人闻见。……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襄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城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繁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海上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形成了交广和楚扬南北两线等多条海道,港口有广州、泉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潮州和楚州(今淮安)等……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皆有中国货物流通,进口货物有丁香、硫磺、琉璃瓶、铜、银等数十种,出口货物以丝、瓷、漆器等为主,中国铜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货币。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答案】(1)特点:区域划分明显;坊市分离;城市规划整齐,东西对称。(答出两点即可)
地位:唐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2)表现:商品交易种类丰富;交易规模大;经商时间不受限制;(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宋代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政府政策相对宽松。(答出一点即可)
(3)特点: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是海上贸易;海道多、港口多;贸易范围广;进出口商品种类多;中国铜钱成为通用货币等。(答出三点即可)
28. 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央所实行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北宋初,君臣讨论长治久安之策,太祖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如?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非他故也,节镇(节度使和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宋太祖“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3)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据材料三,概括其影响。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流程;分割相权,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答出一点即可)
(2)政治上,派文臣做州县长官,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对将领定期换防。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
(3)制度:行省制度。
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或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本试题分第Ⅰ卷两部分, 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本试题分第Ⅰ卷两部分, 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期中]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述唐诗中的场景说明唐朝, 乾元二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