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期末]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生物][期末]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
    [生物][期末]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
    [生物][期末]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期末]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四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有3种,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 某地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调查范围为1平方千米,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42只灰喜鹊,第二次捕获了36只,其中有标记的18只。已知灰喜鹊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减小,则该地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 )
    A. 小于84只/km2B. 大于84只/km2
    C. 小于21只/km2D. 大于21只/km2
    【答案】A
    【分析】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会使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详解】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N/42=36/18,N=84, 灰喜鹊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减小,说明重捕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统计偏小,因此估算值会偏大,则该地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小于84只/km2,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曲线表明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逐年上升
    B. 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C. 该种群的K值随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
    D. 该种群可能处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条件下
    【答案】C
    【分析】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现“J”形增长;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A、“J”形曲线中,增长倍数不变,但由于每年种群基数不同,故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也不同,曲线表明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逐年上升,A正确;
    B、该种群可能处于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可表示为:Nt=N0λt,B正确;
    C、“J”形增长曲线中每年与上一年相比,以恒定的倍数在增长,因此每年增加的个体逐渐增多,不存在K值,C错误;
    D、该种群可能处于理想状态下,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D正确。
    故选C。
    3.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J”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逐渐增大
    B. 为持续高产每次渔业捕捞后剩余鱼量应在D点左右
    C. 应该在蝗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蝗灾防治最为合理
    D. 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
    【答案】D
    【分析】从理论上说,"S"型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这时即使不捕捞,种群数量也不会增加。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详解】A、"J"型增长曲线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λt,λ﹣1=增长率,增长率不变,A错误;
    B、c点是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持续高产每次渔业捕捞后剩余鱼量应在C点左右,B错误;
    C、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不能超过K/2(增长速率最大),即C点,C错误;
    D、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表示的是由于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D正确。
    故选D。
    4.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模型中K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K值是指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
    B. “J”型增长的K值大于“S”型增长的K值
    C. 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K值会增大
    D. 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K值会增大
    【答案】C
    【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K值不是最大值,而是能够维持稳定的值,一个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K值小于最大值,A错误;
    B、“J”型增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理论上没有K值,B错误;
    C、干旱环境有利于东亚飞蝗种群的繁殖,K值会增大,C正确;
    D、地面硬化后,家鼠失去藏身之所,K值会减小,D错误。
    故选C。
    5.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B. 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C.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都体现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D. 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
    【答案】A
    【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才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阳光、温度、水等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属于非生物因素,B正确;
    C、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属于种间关系,能够引起种群数量变化,属于生物因素,C正确;
    D、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种群密度过大,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有降低种群数量的趋势,D正确。
    故选A。
    6.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⑥D. ③④⑤⑥
    【答案】A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详解】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
    ③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
    ⑤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
    B. 群落演替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
    C. 顶极群落类型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D. 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D
    【分析】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A正确;
    B、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B正确;
    C、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影响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类型,C正确;
    D、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也要发生演替,D错误。
    故选D。
    8. 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
    C. 热带雨林群落由于环境温度高,日照强,都是阳生植物
    D.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答案】C
    【详解】A、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鸟类等陆生生物,A正确;
    B、生活在荒漠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的特性,比如荒漠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B正确;
    C、热带雨林群落也有阴生植物,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选C。
    9. 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且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
    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答案】C
    【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荒漠中的生物有耐旱的特征。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骆驼刺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草原耐寒旱生的多年草本植物占优势,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抵抗干旱;动物大多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的动物种类多,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
    【详解】A、荒漠中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表皮有角质鳞片,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荒漠生活,A正确;
    B、草原中的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正确;
    C、森林中的阴生植物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C错误;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气孔才打开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水分的蒸发,D正确。
    故选C。
    10. 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①②③分别是( )
    A.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结构
    B. 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
    【详解】生态系统包括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又包括②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和③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 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 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详解】A、杂食动物既会捕食植物,又会捕食动物,如果捕食植物,就是第二营养级,捕食动物,就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B、绿色植物进行的是光合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
    C、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
    D、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就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为一个简化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对图中箭头的含义表述错误的是 ( )
    A. ④和⑤可表示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
    B. ⑤可表示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
    C. ②可表示能量在生物体之间单向流动
    D. ①可表示碳元素从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④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可表示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⑤表示蚯蚓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矿质元素被草吸收,属于物质循环。
    【详解】AB、由分析可知,⑤可表示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④表示生物群落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A错误、B正确;
    C、②可表示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其特点是单向流动,C正确;
    D、①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13. “稻+N”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度,营造生存环境,让鸭、鱼、泥鳅、小龙虾、蛙等生物在稻田中生长,形成一个生态互补、高效、优质的种养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稻+N”的群落丰富度可能高于普通稻田群落的
    B. 该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大幅提高群落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碳元素在该“稻+N”农业生态系统内可以进行循环
    D. 该生态农业模式遵循了多种生态学基本原理
    【答案】B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详解】A、“稻+N”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降低种植密度,营造生存环境,让鸭、鱼、泥鳅、小龙虾、蛙等生物在稻田中生长,所以“稻+N”的群落丰富度可能高于普通稻田群落的,A正确;
    B、该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大幅提高群落中资源的利用率,能量的传递效率不变,B错误;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发生在生物圈之中,碳元素在该“稻+N”农业生态系统内可以进行循环,C正确;
    D、该生态农业模式遵循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和自生等原理,D正确。
    故选B。
    14. 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B. 海洋中某时刻可能会出现如图甲所示的上宽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C. 消费者个体大,生产者个体小的生态系统常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D.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通常出现如图乙所示的上窄下宽的能量金字塔
    【答案】C
    【分析】生态金字塔通常分为数量金字塔(可出现倒金字塔型)、生物量金字塔(可出现倒金字塔型)和能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型)三种类型。
    【详解】A、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但不包括分解者,A正确;
    B、图甲可为生物量金字塔,如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动物,但浮游植物繁殖速度很快,B正确;
    C、甲类型的数量金字塔出现倒置的原因是消费者个体小,生产者个体大,比如树和昆虫,C错误;
    D、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所含的能量越少。若乙为能量金字塔,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金字塔通常是上窄下宽的,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铅、汞、镉等重金属和DDT、六六六等有机物均存在生物富集现象
    B. 生物富集会使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C.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而生物富集现象不具有全球性
    D.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生物富集则会使有害物质浓度沿着食物链不断升高
    【答案】C
    【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这些难以降解的化合物可被植物吸收,然后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会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详解】A、有害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A正确;
    B、生物富集可能会使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B正确;
    C、生物富集现象也有全球性,C错误;
    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但是生物富集可能会使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D正确。
    故选C
    1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
    B.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非生物环境
    C. 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也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以传播信息,还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动物的眼、鼻、耳、皮肤,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如光敏色素)等可以接收多样化的信息。
    【详解】A、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无污染、操作方便、比较安全,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既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B错误;
    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信道传递,C错误;
    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玉米属于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 猛禽处于第三、四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有3种
    C. 猛禽获得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有4条
    D. 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A
    【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全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比如蚯蚓是分解者。食物网中的相邻营养级的生物存在捕食关系,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往往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同一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于多个营养级。
    【详解】A、玉米是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玉米属于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玉米属于第一营养级,根据食物网可知,猛禽处于第三、四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有4种,分别是昆虫、蜗牛、鼠、杂食性小鸟,B错误;
    C、 猛禽获得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猛禽所处的最短的食物链,也就是猛禽处于第三营养级的食物链,分别是玉米 昆虫猛禽,玉米 杂食性小鸟 猛禽,玉米鼠猛禽, 有3条 ,C错误;
    D、该食物网缺少分解者,所以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A。
    1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B.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不同的
    C. 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A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错误。
    B.不同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不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不同的;正确。
    C.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往往成反比;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正确。
    19.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有关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只与物种丰富度相关
    B. 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恢复都是通过其营养结构内部的调节实现的
    C.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
    D.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
    【答案】C
    【详解】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仅与物种丰富度相关,也与无机环境相关,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恢复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实现,B错误。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低,环境条件恶劣,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C正确。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D错误。
    故选C。
    20. 天津市针对甘肃古浪县水资源短缺现状,实施“农业水利现代化与智慧灌溉技术帮扶项目”,通过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落实国家“药肥双减”目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项目需遵循一定生态学原理。下列原理有误的是( )
    A. 人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
    B. 项目实施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
    C.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投入
    D.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水肥
    【答案】B
    【分析】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人工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是循环的,因此不能促进能量的循环,B错误;
    C、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正确;
    D、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水和无机盐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水肥,D正确。
    故选B。
    21.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有,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地球能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对某一区域而言,不仅要关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更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小
    B. 少肉多素,低碳生活,节约水电等可以减少生态足迹
    C. 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会出现生态赤字
    D. 加大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答案】A
    【分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 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详解】A、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是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可能会增大人均生态足迹,A错误;
    B、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因此居民适当提高食物中蔬菜的占比,少肉多素,同时低碳生活,节能水电,都可以减少生态足迹,B正确;
    C、城市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城市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C正确;
    D、人类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对农、林、牧、渔业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D正确。
    故选A。
    22.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 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 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食品安全等
    【答案】A
    【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明确碳循环途径及相关生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植被可以防风固沙,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A正确。
    B、大气中的CO2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错误;
    D、食品安全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错误。
    故选A。
    2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下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像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一样的自然保护区等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禁止开发利用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
    B、间接价值主要是生态方面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者禁止开发和利用,D错误。
    故选C。
    24.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展畜牧养殖业,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 在造林工程建设中若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则违背了整体原理
    C. 我国西北地区大量种植杨树,但许多地方的杨树长得很弱小,违背了自生原理
    D. 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答案】C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利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详解】A、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发展畜牧养殖业,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正确;
    B、整体原理是指系统建设以整体观为指导,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在造林工程建设中若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则违背了整体原理,B正确;
    C、我国西北地区大量种植杨树,但许多地方的杨树长得很弱小,违背了生物与环境要适应,违背了协调原理,C错误;
    D、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D正确。
    故选C。
    25. 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B. 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 焚烧落叶和垃圾D. 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C
    【详解】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减少CO2、SO2等的大量排放,A正确;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做到净化空气,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焚烧落叶和垃圾,会造成大量CO2、SO2的排放,C错误;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26. 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步骤使用的培养基已经灭菌并调节过pH
    B. ②步骤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沾取菌液
    C. ③到④过程中,每次接种前后都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D. 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
    【详解】A、①步骤表示倒平板,为防止杂菌污染,在倒平板之前培养基已经灭菌并调节过pH,A正确;
    B、②步骤为用接种环沾取菌液,需在酒精灯火焰旁等接种环冷却后沾取,防止温度过高,将菌种杀死,B错误;
    C、③到④过程中,每次接种前后都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进行纯化,最后一次划线后灼烧,防止污染环境,C正确;
    D、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以防被杂菌污染,D正确。
    故选B。
    27. 关于消毒和灭菌的不正确理解是( )
    A. 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包括芽孢和孢子
    B. 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
    C. 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D. 常用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法、化学药物法
    【答案】B
    【详解】A、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是指使B、用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A正确、B错误;
    C、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C正确;
    D、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D正确。
    故选B。
    28. 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
    ①加尿素 ②不加尿素 ③加琼脂 ④不加琼脂
    ⑤加葡萄糖 ⑥不加葡萄糖 ⑦加硝酸盐 ⑧不加硝酸盐
    A. ①③⑤⑦B. ②④⑥⑧
    C. ①③⑤⑧D. ①④⑥⑦
    【答案】C
    【分析】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才能以尿素为氮源生长繁殖,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因缺乏氮源而无法生长繁殖。
    【详解】①②要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用固体培养基需加入琼脂,③正确,④错误;
    ⑤⑥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为异氧型,故培养基中需要加碳源即葡萄糖,⑤正确,⑥错误;
    ⑦⑧培养基中不需要加除尿素以外的其它氮源,故不加硝酸盐,⑦错误,⑧正确;
    故符合题意的有①③⑤⑧,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9. 下面是纯化微生物时采用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三个平板中所用培养液的稀释倍数应保证相同
    B. 图乙只适合分离微生物而不适合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C. 图甲、图乙所用的接种工具分别是接种环和涂布器
    D. 图乙每次划线应从同一起点开始以便使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答案】B
    【分析】纯化微生物采用的接种方法有涂布分离培养法和划线分离培养法。涂布分离培养法需要的配置不同浓度梯度的微生物培养液,用玻璃刮刀将菌液涂在培养基表面,更易分离出单菌落;划线分离培养法操作简单,但操作不当时可能无法分离出单菌落。
    两图中图甲表示涂布分离培养法,图乙表示划线分离培养法。
    【详解】图甲中三个平板所用的培养液的稀释倍数应当不相同,才能确保分离出单菌落,A选项错误;图乙划线分离培养法常用于分离单菌落,但无法确认整个培养基中菌落的个数,B选项正确;图甲所用的工具为涂布器,图乙所用的工具为接种环,C选项错误;图乙每次划线应从上一次划线的末尾开始以便分离出单菌落,D选项错误。
    30. 下列关于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少于实际的活菌数
    B.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活菌往往会形成一个菌落
    C.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采用菌落密度较大的平板进行计数
    D. 在某一浓度下涂布三个平板,若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差别不大,则应以它们的平均值作为统计结果
    【答案】C
    【分析】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若要对微生物进行取样计数,接种方法只能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详解】A、采用平板计数法获得的菌落有可能是由多个细菌形成的,所以往往少于实际的活菌数,A正确;
    B、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B正确;
    C、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C错误;
    D、设计实验时,一定要至少用三个平板做重复实验,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和准确性;分析结果时,一定要考虑所设置的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一致,差别不大时;取平均值作为统计结果,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 回答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问题:
    Ⅰ、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⑤表示_____,⑥表示_____,⑧表示_____。
    (2)利用方法②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Ⅱ、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4)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
    (5)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型曲线。
    (6)与cd段相比,ef段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填“简单”或“复杂”)。
    【答案】(1)①. 年龄结构 ②. 性别比例 ③. 样方法
    (2)偏大 (3)性别比例
    (4)次生演替 (5)S
    (6)复杂
    【分析】Ⅰ、分析题图:①表示年龄组成,②表示标记重捕法,③表示样方法;
    Ⅱ、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首先先出现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最后是乔木。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⑤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表示年龄结构;⑥能影响种群安度,表示性别比例;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大小的方法采用样方法,⑧表示样方法;
    【小问2详解】
    ②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小问3详解】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
    【小问4详解】
    b~f段,从各种植物出现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小问5详解】
    三类植物在b~f段的生物量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加后趋向平衡,数量增长方式近似于“S”型曲线;
    【小问6详解】
    与cd段相比,ef段的植物种类多,分层现象较明显,因此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32.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_。甲和丁之间的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1)
    (2)①. 捕食 ②. 消费者 ③. 13.5%
    (3)① 能量流动 ②. 物质循环 ③. 群落 ④. 无机环境
    【分析】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由表中数据可知,戊占有能量最多,属于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和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故乙和丙同属于第二营养级;同理甲属于第三营养级,丁属于第四营养级。
    【小问1详解】
    根据能量金字塔,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戊的能量最多,戊是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相差不大,不在10%~20%之间,因此乙、丙同属第二营养级,其次是甲、丁,因此其相应的食物网可表示为: 。
    【小问2详解】
    甲捕食乙,故甲和乙的关系为捕食;丁以甲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比值,甲和丁之间的的能量传递效率是0.48/ 3.56×100%≈13.5%。
    【小问3详解】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
    33. 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某同学想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是否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请你帮助完成相关设计。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1)实验假设:_____。
    (2)实验步骤:
    ①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去掉。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B,分别加入_____。然后在A烧杯中加入30 mL的土壤浸出液,在B烧杯中加入等量蒸馏水。
    ③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加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④在A1、B1中加入_____。在A2、B2中加入_____,并加热。
    ⑤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现象:
    如果支持实验假设,则A1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B1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A2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B2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答案】(1)土壤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还原性糖
    (2)①. 等量的淀粉糊 ②. 碘液 ③. 斐林试剂
    (3)①. 不变蓝 ②. 变蓝 ③. 出现砖红色沉淀 ④. 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取材(应该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处理材料(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加鉴定剂(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观察,得出结论(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
    【小问1详解】
    实验假设: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小问2详解】
    实验步骤:①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去掉.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B,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然后在A烧杯中加入30mL的土壤浸出液,在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③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加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④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⑤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小问3详解】
    实验现象:若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则A1中淀粉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与碘不会变蓝,因此不会有蓝色出现,B 1 中加入蒸馏水淀粉不会分解,遇碘变蓝,因此有蓝色出现;A2中淀粉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水浴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B2加入蒸馏水不会分解淀粉,也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34. 茶蚜已成为许多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草蛉是这些害虫的重要天敌。研究发现,利用色板吸引草蛉,能有效地引导草蛉进入目标害虫重度发生区域,从而提高天敌的捕食效果。研究表明,芽绿色对中华草蛉的引诱力最强。以茶蚜性信息素做成性引诱剂,可以吸引雄茶蚜,同时,茶蚜性信息素又可以引诱中华草蛉、大草蛉和丽草蛉等天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茶蚜一般长时间群聚于茶树芽头、叶背及嫩茎上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汁液,茶蚜与茶树之间属于______________关系;在茶园对茶蚜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一般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
    (2)从信息种类分析,颜色属于____________信息;利用色板吸引天敌对茶蚜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属于____________防治,与喷施农药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
    (3)雌茶蚜需要通过性引诱剂吸引雄茶蚜,茶蚜性引诱剂可以引诱中华草蛉、大草蛉和丽草蛉等天敌前来,分别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寄生 ②. 样方 ③. 随机取样 ④. 物理 ⑤. 生物 ⑥. 不会污染环境,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⑦.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⑧.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种群密度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用样方法。
    【详解】(1)茶蚜靠刺吸茶树汁液为生,二者之间是寄生关系;对茶蚜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一般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颜色属于物理信息;防治类型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利用色板吸引天敌对茶蚜属于生物防治;与喷施农药相比,优点是不会污染环境,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以及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5. 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图1 中的实验流程,则矩形框内应为_____。
    (2)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分别利用了_____和_____(填生物名称) 两种微生物的发酵原理。
    (3)图2装置中的充气口在_____过程中要关闭,而排气口在该过程中应不时开放,目的是用来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_____。
    (4)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_____来检测,在酸性条件下呈现出_____证明有酒精产生。
    (5)葡萄酒自然发酵时,作为原料的葡萄不需要灭菌,为什么?_____。
    【答案】(1)醋酸发酵
    (2)①. 酵母菌 ②. 醋酸菌
    (3)①. 酒精发酵 ②. 二氧化碳
    (4)①. 重铬酸钾 ②. 灰绿色
    (5)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灭菌会杀死葡萄皮上附着的酵母菌,使发酵不能进行
    【分析】果酒制备的菌种是酵母菌,最适温度在20℃左右最好,一般控制在18~25℃,属于兼性厌氧型细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醋制备的菌种是醋酸菌,温度为30~35℃,属于好氧性细菌,发酵时需要持续通入空气。
    【小问1详解】
    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是: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醋酸,因此矩形框内应为醋酸发酵;
    【小问2详解】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分别利用了酵母菌和醋酸菌两种微生物的发酵原理;
    【小问3详解】
    酒精发酵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图2装置中的充气口在酒精发酵中关闭,在醋酸发酵时应打开;酵母菌进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因此酒精发酵过程中排气口在该过程中应开放;
    【小问4详解】
    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发酵过程是否产生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呈现出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
    【小问5详解】
    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灭菌会杀死葡萄皮上附着的酵母菌,使发酵不能进行,因此葡萄酒自然发酵时,作为原料的葡萄不需要灭菌。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相关试卷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