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生物学
本试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能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杂合子
B. 马的白毛和羊的黑毛是相对性状
C.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D. 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不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2、纯合子自交后代仍然是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能产生纯合子和杂合子。
详解】A、杂合子自交后代也会出现纯合子,如Aa×Aa→AA、Aa、aa,A错误;
B、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马的白毛和羊的黑毛属于不同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C正确;
D、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有的是显性性状,如双眼皮,有的是隐性性状,如单眼皮,D错误。
故选C。
2.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亲本正反交实验和F₁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B. “F₂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且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假说内容
C.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₁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 推测“杂合子F₁测交后代的表型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正反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F2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是F1自交的结果,属于实验现象,B错误;
C、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是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之一,C正确;
D、用假设内容推导F1测交后代类型及其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D正确。
故选B。
3. 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桶可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 甲、乙两桶中的小球的总数量必须相等
C. 每一次从桶中抓取小球前都要摇匀
D. 甲桶中D、d两种小球的大小相同、数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原理: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中,要随机抓取,抓完一次将小球放回原小桶并搅匀,而且重复的次数足够多
【详解】AB、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由于自然界中雄配子数目通常多于雌配子,故甲、乙两桶中的小球的总数量不一定相等,A正确,B错误;
C、在实验操作中,每次随机抓取完小球都要将小球放回原小桶中并搅匀,而且重复抓取的次数要足够多,C正确;
D、甲桶中D、d两种小球分别表示基因型为Dd的生物产生的两种比值相等的雌或雄配子,所以这两种小球的大小相同、数量相等,D 正确。
故选B。
4. 遗传病通常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发的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
B.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C. 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D.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在多个患者家系中调查
【答案】D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结婚:可大大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唐氏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通过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A正确;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B正确;
C、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正确;
D、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D错误。
故选D。
5. 下图是某种高等动物的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模式图,其中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生物体内的是( )
A. ②③B. ①④C. ③④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①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卵母细胞;
②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精母细胞;
③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次级卵母细胞;
④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是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综上所述,②③表示不同性别,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内,A符合题意。
故选A。
6. 雌蝗虫、雄蝗虫体细胞中分别有24、23条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雌蝗虫的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可观察到11个四分体
B. 有丝分裂后期,雌蝗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雄蝗虫多1条
C. 雌蝗虫体内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D. 雄蝗虫体内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核DNA分子数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雌蝗虫的卵原细胞(2n=24)进行减数分裂时,可观察到12个四分体,A错误;
B、雌蝗虫、雄蝗虫体细胞中分别有24、23条染色体,由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雌蝗虫体细胞有染色体48条,雄蝗虫有46条,多两条,B错误;
C、减数分裂II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雌蝗虫体内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
D、雄蝗虫体内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核DNA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核DNA的2倍,D错误。
故选C。
7. 某生物体内的嘌呤碱基占碱基总数的44%,嘧啶碱基占碱基总数的56%,该生物不可能是( )
A. HIVB. T2噬菌体C. 大肠杆菌D. 大猩猩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意知:生物体的嘌呤碱基占总数的44%,嘧啶碱基占总数的56%,即嘧啶≠嘌呤,因此该生物不可能只含有双链DNA。
【详解】A、HIV是RNA病毒,嘌呤不一定与嘧啶相等,因此该生物可能是HIV,A不符合题意;
B、T2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有双链DNA一种核酸,因此嘌呤与嘧啶相等,该生物不可能是T2噬菌体,B符合题意;
CD、大肠杆菌和大猩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嘌呤可能与嘧啶不等,因此该生物可能是大肠杆菌或人体细胞,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B. 摩尔根通过研究,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C.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D. 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并未通过实验证明,A错误;
B、孟德尔提出了分离定律,摩尔根通过研究,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B正确;
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
D、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D错误。
故选B。
9. 下图为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②表示G—G形成的碱基对
C. ①位于DNA单链的3'—端
D. 每个碱基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直接相连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脱氧核苷酸,②为G-C碱基对。
【详解】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中的碱基为腺嘌呤,因此①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错误;
B、②表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即G-C碱基对,B错误;
C、①中磷酸是游离的,位于DNA单链的5'—端,C错误;
D、据图可知,每个碱基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直接相连,D正确。
故选D。
10. 下图表示肿瘤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已知核苷酸还原酶能催化核糖核苷酸生成对应的脱氧核苷酸,抗肿瘤药物羟基脲可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由此可推测羟基脲的作用可能是( )
A. 同时抑制①和②B. 抑制①,对②无影响
C. 同时抑制①和③D. 抑制②,对③无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1、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肿瘤细胞大量增殖,需要大量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2、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核糖核苷酸生成对应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为DNA复制提供原料。
3、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
【详解】抗肿瘤药羟基脲可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导致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含量下降,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缺乏,最终抑制了①DNA的复制。转录需要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羟基脲并不会使核糖核苷酸的含量下降,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所以羟基脲对②转录过程和③翻译过程并无影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 如图是某基因编码区部分碱基序列,在体内其指导合成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组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AUG(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 CAU、CAC:组氨酸 CCU:脯氨酸 AAG:赖氨酸 UCC:丝氨酸 UAA(终止密码子)
A. ①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其左侧是5'端,右侧是3'端
B. 若在①链5~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合成的肽链变长
C. 若在①链1号碱基前插入一个碱基G,合成的肽链不变
D. 碱基序列不同的mRNA翻译得到的肽链不可能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由于起始密码子是AUG,故①链是转录的模板链,转录时模板链读取的方向是3'→5',即左侧是3'端,右侧是5'端,A错误;
B、在①链5~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将会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故合成的肽链变短,B错误;
C、若在①链1号碱基前插入一个碱基G,在起始密码子之前加了一个碱基,不影响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的序列,故合成的肽链不变,C正确;
D、由于mRNA是翻译模板,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故碱基序列不同的mRNA翻译得到的肽链也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C。
12.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
A. 血红蛋白基因中替换一个碱基对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症
B. CFTR蛋白基因缺失3个碱基对导致囊性纤维化的发生
C. Leyc基因发生甲基化修饰导致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D. 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导致皱粒豌豆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变化,包括碱基替换、缺失、插入等,血红蛋白基因中替换一个碱基对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中的替换,A不符合题意;
B、CFTR蛋白基因缺失3个碱基对导致囊性纤维化的发生属于基因突变中的缺失,B不符合题意;
C、Leyc基因发生甲基化修饰导致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属于表观遗传,不属于基因突变,C符合题意;
D、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导致皱粒豌豆的形成属于基因突变中的插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某种果蝇是家禽的毁灭性寄生物,科研人员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这种果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其中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蝇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曲线B所代表的方法是电离辐射
B. 杀虫剂导致部分果蝇产生抗药性突变
C. 曲线A对应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D. 长远来看,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效果更好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使用杀虫剂之前,该群体中已经出现了抗药性突变个体。杀虫剂的使用使非抗药性个体死亡,抗药性个体存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药性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杀虫剂对其影响越来越小,群体数量会恢复到原水平。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蝇不育,经电离辐射处理后,该群体的出生率越来越低,每代个体数越来越少。因此曲线A为使用杀虫剂处理的结果,曲线B为使用电离辐射处理的效果。
【详解】A、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蝇不育,曲线B中处理后的世代个体逐渐减少,说明出生率越来越低,为电离辐射导致的结果,A正确;
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该群体已经出现了抗药性突变,并不是杀虫剂导致该种果蝇产生抗药性突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曲线A为使用杀虫剂处理的结果,杀虫剂会选择产生抗药性突变的果蝇保留下来,不耐杀虫剂的个体被淘汰,因此曲线A对应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正确;
D、电离辐射不会导致抗药性问题,因此从长远来看,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效果更好,D正确。
故选B。
14. 育种专家为获得基因型为TT的抗病小麦品种,以基因型为Tt的小麦为亲本,通过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基因型为tt的个体的方法进行育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₂中,经筛选后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3/6
B. Tt小麦自交后代中出现tt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逐代淘汰基因型为tt的个体属于自然选择的过程
D. 若想快速达到育种目的,可以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基因型为Tt的小麦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1/4TT、 2/4Tt、1/4 tt,经筛选后F1的基因型为 1/3TT、 2/3Tt;F1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为 6/12TT、4/12 Tt、2/12 tt,经筛选后F2的基因型为 3/5TT、 2/5Tt,A错误;
B、基因重组需至少存在两对等位基因,基因型为Tt的小麦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了T、t两种配子,代中出现tt是是配子结合的结果,而非基因重组,B错误;
C、逐代淘汰基因型为tt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的过程,C错误;
D、单倍体育种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若想快速达到育种目的,可以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D正确。
故选D。
15. 某森林地区引入褐色蜥蜴后(与原有绿色蜥蜴是不同物种),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地盘,把原有绿色蜥蜴赶到了树上生活。研究发现,仅仅经过20年,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更高处的领地上定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绿色蜥蜴和褐色蜥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绿色蜥蜴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其发生变异
C. 研究绿色蜥蜴的进化应以个体为基本单位
D. 绿色蜥蜴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是为了适应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褐色蜥蜴与原有绿色蜥蜴是不同物种,生殖隔离是衡量新种出现的标志,因此绿色蜥蜴和褐色蜥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绿色蜥蜴变异是自然条件下即可自发产生的,不是环境改变导致的,B错误;
C、研究绿色蜥蜴的进化应以种群为基本单位,C错误;
D、绿色蜥蜴具有黏性更强的护趾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A。
16.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自然选择导致有利变异不断积累
C. 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D. 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但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自然选择导致有利变异不断定向积累,从而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种间互助、竞争、捕食等)实现的,因此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物种间的协同进化,C正确;
D、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比如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辣椒(2n=24)是雌雄同株同花的植物,某品种辣椒的成熟果皮颜色主要有紫色、绿色、乳白色,果柄生长方向有朝天和下垂两种。为研究上述两种性状的遗传规律(不考虑细胞质基因),科研人员选用4种纯合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果柄下垂和果柄朝天中,________为显性性状。实验1的F₂中果柄下垂的辣椒中杂合子占________。实验1中F₁(果柄下垂)自交后代出现果柄朝天植株,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
(2)辣椒的成熟果皮颜色至少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若辣椒的果皮颜色由A、a与D、d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A基因抑制D基因的表达,表现为绿色,由实验2结果可判断,乳白果皮的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1) ①. (果柄)下垂 ②. 2/3 ③. 性状分离
(2) ①. 两##二##2 ②. F2中绿果皮:乳白果皮:紫果皮≈12:3:1(是9:3:3:1的变式),符合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的情况
(3)aaDD、aaD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实验1中F1自交F2中果柄下垂:果柄朝天=84:27≈3:1,可以推测果柄下垂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F1基因型是Aa,F2中AA:Aa:aa=1:2:1,果柄下垂的辣椒中杂合子占2/3;性状分离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实验1中F₁(果柄下垂)自交后代出现果柄朝天植株,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
【小问2详解】
实验二的F2中绿果皮:乳白果皮 :紫果皮=83:21:7,比例约为12:3:1,为9:3:3:1的变式,符合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的情况,所以辣椒果皮颜色收到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小问3详解】
若辣椒的果皮颜色由A、a与D、d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A基因抑制D基因的表达,表现为绿色,结合实验2可知,子一代都是绿果皮,子二代中绿果皮:乳白果皮 :紫果皮=83:21:7,比例约为12:3:1,则绿果皮的基因型是A-D-、A-dd,乳白果皮是aaD-,紫果皮是aadd,即乳白果皮的基因型为aaDD、aaDd。
18. 下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其中血友病由T、t基因决定,尿黑酸尿症由A、a基因决定,Ⅰ-2不携带血友病的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尿黑酸尿症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血友病的遗传特点有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Ⅲ-5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Ⅲ-5与一个血友病女性携带者婚配,生育一个血友病儿子的概率是________。
(3)若Ⅲ-1与Ⅲ-6结婚,他们生育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Ⅲ-6的血友病致病基因来自第Ⅰ代的________号个体。
(4)若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TXTY,从细胞学角度分析,该个体染色体异常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
【答案】(1)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遗传
(2) ①. AaXTY或AAXTY ②. 1/4
(3) ①. 1/12 ②. Ⅰ-1
(4)Ⅱ-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T姐妹单体未分离,形成XTXT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而形成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Ⅰ-1和Ⅰ-2不患血友病,Ⅱ-2患血友病,可知血友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且Ⅰ-2不携带血友病的致病基因,可知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不患尿黑酸尿症,Ⅲ-1患尿黑酸尿症,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尿黑酸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Ⅱ-1和Ⅱ-2不患尿黑酸尿症,Ⅲ-1患尿黑酸尿症,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尿黑酸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Ⅰ-1和Ⅰ-2不患血友病,Ⅱ-2患血友病,可知血友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且Ⅰ-2不携带血友病的致病基因,可知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的遗传特点有: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遗传;
【小问2详解】
Ⅲ-5不患血友病和尿黑酸尿症,其父亲患血友病,Ⅱ-3和Ⅱ-4不患尿黑酸尿症,但Ⅲ-1患尿黑酸尿症,所以Ⅲ-5的基因型是2/3AaXTY、1/3AAXTY;若Ⅲ-5与一个血友病女性携带者(XTXt)婚配,生育一个血友病儿子(XtY)的概率是1/4;
小问3详解】
Ⅲ-1的基因型为aaXTXt,Ⅲ-6的基因型为2/3AaXtY、1/3AAXtY,对于尿黑酸尿症来说,1/6患病、5/6正常;对于血友病而言,1/2患病、1/2正常。故Ⅲ-1与Ⅲ-6结婚,他们生育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6×1/2=1/12;Ⅲ-6为A_XtY,其血友病致病基因Xt来自Ⅱ-3,Ⅱ-3的父亲Ⅰ-2为XTY,因此Ⅱ-3的Xt来自母亲Ⅰ-1,因此Ⅲ-6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第Ⅰ代的Ⅰ-1个体;
【小问4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Ⅱ-3为XTXt,Ⅱ-4为XtY;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TXTY,该个体染色体异常的原因主要是Ⅱ-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T姐妹单体未分离,形成XTXT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而形成。
19. 图1为玉米(2n=20)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图像,图2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3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内不同物质相对含量的柱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对图1的细胞进行排序:③→________→②→④→⑧(用序号和箭头表示)。图1中①细胞所处时期为________,此时染色体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
(2)图2中BC段与图3中对应的时期有________,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 ①. ⑤→⑥→①→⑦ ②.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③.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2) ①. Ⅰ、Ⅱ ②.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两条子染色体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1中①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染色体是以染色质细丝状,散乱分布在细胞中,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④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平均分配、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⑥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⑦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两个次级花粉母细胞,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⑧形成4个生殖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因此,图1按减数分裂的时期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应为③→⑤→⑥→①→⑦→②→④→⑧。图1中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变化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小问2详解】
图2中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表示存在染色单体,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图3中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I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Ⅱ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Ⅲ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末期,Ⅳ表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因此图2中BC段与图3中对应的时期有Ⅰ、Ⅱ。CD段一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两条子染色体。
20. 下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过程,该过程以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________为原料,在________的催化下合成RNA。
(2)图中②表示________过程,由________识别氨基酸并将氨基酸转运至核糖体中,最终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3)有同学认为图示过程不能在大肠杆菌体内发生,你认为该同学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答案】(1) ①. 转录 ②. 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③. . RNA聚合酶
(2) ①. 翻译 ②. tRNA ##转运RNA
(3)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细胞核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转录是指遗传信息从基因(DNA)转移到R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一条与DNA碱基序列互补的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该过程以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原料为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一条与DNA碱基序列互补的RNA。
【小问2详解】
图中②表示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由tRNA识别氨基酸并将其转运至核糖体中,最终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小问3详解】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但图中细胞存在细胞核,故有同学认为图示过程不能在大肠杆菌体内发生。
21. 某时期,在一条大河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了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杀虫剂R,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杀虫剂。下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害虫的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上述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作用,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是定向地改变了害虫种群中的________。
(3)如果A点到D点都为杀虫剂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杀虫剂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________隔离。
【答案】(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
(2) ①. 选择 ②. 基因频率 (3)更换杀虫剂的种类 (4)生殖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导致害虫种群密在急剧下降的同时,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
【小问2详解】
由于害虫的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是定向地改变了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小问3详解】
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大量减少。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两个种群的甲虫虽然可以交配产生小甲虫,但是小甲虫不可育,说明两个甲虫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组别
杂交亲本
F₁
F₁自交得到的F₂表型及数量比
实验1
果柄下垂×果柄朝天
果柄下垂
果柄下垂:果柄朝天=84:27
实验2
绿果皮×紫果皮
绿果皮
绿果皮:乳白果皮:紫果皮=83:21:7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下图为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