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文言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理解与积累,作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名著导读,文学类作品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 卷(10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怠慢 欺侮 归省(xǐng) 撺(cuān)掇
B.晦暗 严峻 褶皱(zhě) 销声匿迹
C.燎原 羁跘 蓦(mò)然 戛(gá)然而止
D.追溯 山麓 幽悄(qiǎ) 缄(jiān)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C.羁跘——绊,戛(gá)然而止——(jiá)。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白居易十五六岁时,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 。一经顾况吹嘘,这首诗便被 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 ;第二是随气候转移,春风一到,芳草就 了。
A.重视 传诵 回环 苏醒B.赏识 传播 循环 觉醒
C.重视 传播 回环 觉醒D.赏识 传诵 循环 苏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赏识”的意思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赞赏,通常用于对人才或作品的认可。“重视”意味着对某事物给予高度的关注或重视,但不一定包含赞赏的意味。结合语境,顾况对白居易的诗作是高度赞赏的,因此“赏识”更符合这里的意思;
第二空:“传诵”意味着广泛诵读和传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或经典之作,强调诵读和口头传播。“传播”是一个更广泛的词,可以指任何形式的信息传递,不限于诵读。在这个语境中,顾况的赞赏使得白居易的这首诗被口头广泛传播,因此“传诵”更为贴切;
第三空:“循环”指的是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常用于描述周期性现象。“回环”虽然也有循环的意思,但更侧重于事物在形式或结构上的反复,不太适用于描述时间的周期性变化。语境中提到的是芳草荣枯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循环”更为合适;
第四空:“苏醒”指的是从昏迷、沉睡或静止状态恢复到活跃或清醒状态,常用于描述植物在春天的复苏。“觉醒”通常指意识或认知上的觉醒,强调从无知或错误的认识中清醒过来。在这里,描述的是春风到来后芳草恢复生机的状态,因此“苏醒”更为恰当。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借船,划船,看戏,厌戏,偷豆,吃豆。这一出出“好戏”,至今还在作者的心中上演。
B.陕北口语入诗,自然淳朴接地气,直白热烈地彰显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
C.吴伯箭那时为什么写作?到底想写什么?写了给谁看?他想得很少,也想得简单、肤浅。
D.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藏在世界的角落,不作声,不耀眼;你需要俯下身,才能发现它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A.“借船,划船,看戏,厌戏,偷豆,吃豆”这些都是主语“这一出出‘好戏’”的具体内容,意义未完之语尾应使用逗号,故“吃豆”后边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二、课内文言文(每小题4分,共12分)
4.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具答之 具:详细B.斗折蛇行 蛇:像蛇一样
C.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D.珠可历历数也 可:大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D.珠可历历数也:佛珠能够一颗一颗数得清楚。可:可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B.能以径寸之木 之:的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但是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为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D.句意: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向桃花源人讲述他所听闻的事情。为:向,对。
6.下列各项中对文本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B.《小石潭记》写于作者被贬之后,他寄情山水,依然难以排解心中的孤独苦闷。
C.《核舟记》的说明对象是明朝匠人王叔远送给苏轼的一只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D.《关雎》表现了青年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兼葭》则含蓄地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C.《核舟记》的说明对象是明朝匠人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一只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信的幻觉
①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题目来自达尔文的一句名言:“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那些肯定地断言这个或那个问题永远不可能被科学解决的人,恰恰是那些所知甚少的人,而不是学识渊博的人。”
②文章举了一个在美国很有名的例子。1995年,44岁的麦克阿瑟·维乐在光天化日下,一天之内毫无伪装地抢劫匹兹堡市的两家银行。电视台当天在晚间新闻里播放了银行摄像头拍报到的画面,一个小时后维乐被捕。当得知自己被摄像头拍到时他很吃惊,不相信地说:“我明明已经擦了柠檬汁的。”原来他以为,用柠檬汁涂面可以在摄像头前隐形。
③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研究了这一事件后认为,维乐用柠檬汁涂面,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特别愚蠢,而是出于一种我们大家都不能避免的认知偏误。它包括两个方面:能力欠缺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力强的人则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这种认知偏误起源于人的内在幻觉。这是因为,能力差的人视野狭窄,能力强的人视野开阔。维乐本来就对隐身术有兴趣,又有抢银行的想法,所以,这个隐身术的谎言是他特别听得进去、特别乐意相信的。同样,人们对那些令自己高兴、舒服的谎言,如虚伪的马屁以及宣誓、效忠等,几乎是不设防的。舒服的谎言经常借用一种令人兴奋、一兴奋就忘乎所以的动情语言。
④在一个虚伪的社会里,最通行、回报率最高的谎言就是阿谀奉承,那些好听的话就像窃贼维乐涂脸的柠檬汁——柠橼汁是奉承者提供的,却是接受者自己涂到脸上去的。
⑤费尔德曼写过一本书——《你生活里的撒谎者》。他讨论的不是说谎言应不应该发生,而是说谎言如何发生,这就包括了谎言让人感觉舒服的心理机制和谎言得以茁壮成长的社会土壤。
⑥人们一般羞于承认自己是在奉承,认为那只是必要的“好话”。人们在生活里需要好话,因为好话有社会功能。好话可以用来“表示尊重”。被奉承者经常不觉得对自己的奉承是一种谎话,因为他觉得自己配得上那些好话,他把奉承当作别人对自己应有的肯定和敬重,是先欺骗了自己,才被奉承者欺骗的。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很多人对别人说好话,就是为了获得一些好处。他们对自己撒谎,也对别人撒谎。
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来说,看到“好话”的社会功能,并不等于可以无视它的虚假,学会识别看似好话的谎言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不受欺骗,获得真诚的人际纽带,也是为了正确地认识自己,撕破虚伪的面纱,建立起真正的自信,更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诚信、更加真实的社会,传承优秀民族精神,为祖孙后代撑起精神大厦,让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荒芜。
(文/徐贲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7.对于维乐用柠檬汁涂面来隐形的行为,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他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别人看不见自己,这种认知与智商没有直接关系。
B.他由于视野开阔了解到隐身术,但是判断能力欠缺,所以选择了相信。
C.他对隐身术有兴趣,又想通过隐身来抢银行,所以对隐身术深信不疑。
D.隐身术这个谎言对他来说,是令他高兴、舒服的,因此几乎不会设防。
8.对于“柠檬汁是奉承者提供的,却是接受者自己涂到脸上去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承者”之所以阿谀奉承“接受者”,因为常能获得很高的回报。
B.“奉承者”对“接受者”说好话能获得回报与虚伪的社会环境有关。
C.“接受者”一直知道“奉承者”在说谎话,但因为喜欢听所以接受。
D.“接受者”往往也是“奉承者”,毕竟谎言可以让人感觉更加舒服。
9.关于如何破除“自信的幻觉”,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要学会识别谎言。B.要正确认识自己。
C.要真诚对待别人。D.要传承民族精神。
【答案】7.B 8.C 9.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B.结合第①段“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第③段“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特别愚蠢,而是出于一种我们大家都不能避免的认知偏误”“这是因为,能力差的人视野狭窄,能力强的人视野开阔。维乐本来就对隐身术有兴趣,又有抢银行的想法,所以,这个隐身术的谎言是他特别听得进去、特别乐意相信的”,由此可知麦克阿瑟·维乐是由于他能力差、视野狭窄,所以选择了相信。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结合第⑥段“被奉承者经常不觉得对自己的奉承是一种谎话,因为他觉得自己配得上那些好话,他把奉承当作别人对自己应有的肯定和敬重,是先欺骗了自己,才被奉承者欺骗的”可知,“接受者”并不认为“奉承者”在说谎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题干“如何破除‘自信的幻觉’”可知,问题指向具体做法,结合第⑦段“学会识别看似好话的谎言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不受欺骗,获得真诚的人际纽带,也是为了正确地认识自己,撕破虚伪的面纱,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可知,要想破除“自信的幻觉”需要识别谎言、真诚对人,正确认识自己,而结合第⑦段“更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诚信、更加真实的社会,传承优秀民族精神,为祖孙后代撑起精神大厦,让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荒芜”可知,传承民族精神是其目的,并非做法。
四、古诗文理解与积累(共14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阊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注】①阊门:指苏州城门。②逐楼船:追随战船。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朝廷大量征兵。③新烟:清明前的寒食节禁止百姓烧火做饭,清明时方可重新起火。
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以纪实开篇,由于战乱很多,农民都被官府招募去从军。
B.第二句写万顷农田生长着茂盛的野草,赞美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C.第三句写诗人登上城门向郊外远望,见到的却是一片萧瑟荒凉。
D.第四句写寒食节已过却炊烟稀少,表达对民生凋敝的感伤同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B.根据“春草青青万顷田”可知,要本句写因常年征战,荒草丛生之景,并非赞美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此选项有误。
11.填空。
(1)_______________,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3)挑兮达兮,_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4)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5)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答案】(1)悠哉悠哉 (2)微君之躬 (3)在城阙兮 (4)无为在歧路
(5)端居耻圣明
五、作文(5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迅在《社戏》结尾写到,“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其实,豆并非美味,戏也并不精彩,但小伙伴的真情却赋予“那夜”独特的魅力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有些原本平凡普通的东西会因情感而被镀上光芒,令人怀念。
请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记忆里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B 卷(50分)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时,蛮群聚为寇,讨之则不利,乃以徐敬业为刺史。
彼州发卒郊迎,敬业尽令还,单骑至府,贼闻新刺史至,皆缮理以待。敬业二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乃从一二佐吏而往,观者莫不骇愕。贼初持兵觇望,及其船中无所有,乃更闭营藏隐。敬业直入其营内,告云:“国家知汝等为贪吏所苦,非有他恶,可悉归田,后去者为贼。”唯召其魁首,责以不早降,各杖数十而遣之,境内肃然。
其祖英公闻之,壮其胆略,曰:“吾不办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儿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州发卒郊迎 郊:郊外B.贼初持兵觇望 觇:观测
C.非有他恶 恶:罪过D.唯召其魁首 魁:首领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敬业一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
A.敬业一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
B.敬业一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
C.敬业一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
D.敬业一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
1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因出兵讨伐贼寇,出师不利,就让徐敬业担任刺史。
B.贼寇听说新刺史到了,都严阵以待,徐敬业却淡定自若。
C.徐敬业恩威并施,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让贼寇心服口服。
D.徐敬业的祖父痛恨孙子的行为,认为他定会让家族败亡。
16.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从一二佐吏而往,观者莫不骇愕。
【答案】13.A 14.B 15.D
16.(徐敬业)于是带着一两名官吏前往,旁观的人没有不害怕惊讶的。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那个州府派来兵马到郊外接应。郊:到郊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徐敬业一句也不问敌兵的情况,处理完其他事情以后才说:“贼兵在什么地方?”回答说:“在南岸。”“敬业一无所问”是个完整的句子,“处分他事毕”承前省略了“敬业”,“方曰”是敬业说,“贼皆安在”是说的内容,“曰”省略了“下属”,“在南岸”是回答。故断为:敬业一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根据“其祖英公闻之,壮其胆略”可知,徐敬业的祖父认为孙子的行为非常富有胆略,因此对徐敬业是欣赏和佩服的,并非“痛恨”。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方,于是;从,带领;一二,一两个;佐吏,官吏;莫,没有;骇愕,害怕惊愕。
参考译文:
唐高宗的时候,南方的少数民族聚众为寇,多次派兵讨伐不能成功,于是朝廷派徐敬业去做刺史。
那个州府派来兵马到郊外接应。徐敬业传去命令叫士兵们回去,自己单人匹马来到州府。贼兵听说新刺史到了,全都严阵以待。徐敬业一句也不问敌兵的情况,处理完其他事情以后才说:“贼兵在什么地方?”回答说:“在南岸。”徐敬业便叫一两名参谋人员陪同前往,观看的人没有不惊奇害怕的。贼兵一开始准备队伍观望等待,等待看清徐敬业的船上没有兵马时,便关上营门隐藏起来。徐敬业直接闯入敌人营内,告诉贼兵说:“国家知道你们是被贪官污史所逼迫的,没有其它的罪恶。全都可以回去种田,不回去的按做贼人来处理。”然后又把敌兵的首领找来,责备他们为什么不早早投降,打了每人几十军棍,又放了回去。从此全州境境内秩序井然。
他的祖父英公听说了,认为他胆略雄壮,说:“我不敢(冒险)做这件事情,但以后使我们家族破坏的,一定是这个孩子。”
七、名著导读(6分)
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
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17.请说说文中加点的“职业的态度”的具体内涵。
18.请简要概括人们赞美《战国策》的原因。
【答案】17.①他们追求的只是功名富贵;②他们只以主人的意志为行为准则。
18.文辞好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①段“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可以概括出,“职业的态度”首先体现在策士们以智谋和辩才为工具,为雇佣他们的人提供策略和外交服务,并且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功名富贵,而不是基于某种理想或信念。
再根据文章第①段“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可以进一步概括,“职业的态度”还体现在策士们没有固定的政治立场或道德准则,他们的行为完全以主人的意志为准则,善于揣摩主上的心理,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以主人意志为行为准则的态度,正是他们“职业的态度”的核心所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理解。
由第二段“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可知,人们赞美《战国策》的原因是文辞好。
八、文学类作品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各题。
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
①很多年前,我翻译过一本关于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书。马丁·斯科塞斯出生在纽约治安很差的下东区,从小患有哮喘病。他的父母很为难:一个身体孱弱的小男孩如何在好勇斗狠的街区平安长大?思考良久,他们决定买一台电视机。那可是1948年,斯科塞斯家是整条街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
②那个年代,看电视并不像今时今日一般充满乐趣,因为电视台播放的内容十分有限。同一部片子,周一刚在《佳片剧场》播出,周二又出现在《好片回放》里。大量重复的观影经验在小马丁身上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令他对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烂熟于心。上学后,老师一给大家讲故事,他就一幅接一幅地画出场景,且坚持按照1:1.33的长宽比构图。用视觉形象思考和表达,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习惯。
③那时我的孩子还小,我对于教育还跃跃欲试。看到这里,我开始动脑筋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家长没必要限制孩子接触视听设备?现在娱乐行业这么发达,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创造内容。如果不让孩子从小消费内容,他们长大后怎么能创造内容呢?
④且慢,就在同一本书里,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成名作是《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的编剧保罗·施拉德的人生则是另一种境遇。保罗的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以至保罗18岁之前没看过一场电影!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保罗长大后却酗酒,依赖药物……1972年夏天,既失业又离婚的保罗,人生跌到了谷底。在最绝望的时候,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形象如同一头猛兽,一下子从他的脑海里蹿了出来。他用了区区10天,就写成了《出租车司机》的初稿。
⑤这样也可以啊?“一万小时”理论呢?
⑥也许,《出租车司机》成功的关键并非遵循了剧本写作的某条法则,而是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当这个人物带有自传性时,用于积累失败生活的“一万小时”就相当于别人用于技术训练的“一万小时”。反正有马丁·斯科塞斯负责把文字呈现在银慕上,保罗剧本的不足并不是电影成功的障碍。所以,成功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教育的关键是拓展孩子的社交图?
⑦一晃10年过去了。想到当年的心理活动,我不禁哑然失笑。为教育焦虑这么多年,回头来看,我在教育上几乎无所作为。倒不是说我的孩子一无是处,平心而论,他们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只是那些闪光之处并非来自我的有意栽培。
⑧那么,是不是说世界上不存在教育这回事呢?还真不是。所谓教育,从定义上说,是把甲方的信仰、理念、愿景、知识、经验灌输到乙方的头脑中。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甲方,孩子是乙方。在我看来,家庭教育中存在3种甲乙方关系。
⑨第一种是成功的关系。甲乙双方互相成就。乙方并不痛苦,甲方也没有牺牲自己。然而这种成功的例子,可遇而不可求,与其说是双方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一种幸运。第二种是痛苦的关系。甲方拼命想让乙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绝大多数家庭都处在这种关系之中,只是焦虑的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关系中的甲方有一个特点,就是认为教育是有秘诀的。他们期待找到真正有用的经验,并且加以复制。问题是:成功的教育经验能不能复制?我认为,如果成功的经验是真的,至少值得聆听,能不能复制是另外一回事。要警惕的是伪经验。所谓伪经验,就是乙方的成功是偶然的,和甲方的努力没有关系。
⑩我也曾经热衷于做个成功的甲方,却失败了,于是选择了第三种关系:甲乙双方各自独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多年来关注教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明白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就能取得预期的结果。与其花时间做甲方,不如花时间做自己。在孩子的智力能够领会的范围,身教倒可能会无心插柳。别看保罗·施拉德18岁前没看过电影,说不定他的父母经常晚上偷偷出去看电影呢。
(文/王芫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9.阅读①-④段,概括马丁·斯科塞斯和保罗·施拉德的人生“截然相反”和相似之处分别是什么。
20.阅读第⑥段,概括保罗编剧的电影能够成功的原因。
21.概括第⑦段中我“哑然失笑”的原因。
22.阅读⑨⑩段,说说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对家长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案】19.截然相反:斯科塞斯很早接触电视,保罗18岁之前没看过一场电影;
相似之处:在电影领域都获得了成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获得成功。
20.①过去的失败生活成了他的写作素材,让他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②有马丁·斯科塞斯这个合适的合作伙伴。
21.孩子的优秀,与“我”多年来有意识的培养并无太大关系。
22.①他人真实的成功经验可以聆听,但不能盲目模仿/复制;②家长努力成为优秀的父母,用身教影响孩子。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截然相反”之处,结合①段中“很多年前,我翻译过一本关于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书。马丁·斯科塞斯出生在纽约治安很差的下东区,从小患有哮喘病。他的父母很为难:一个身体孱弱的小男孩如何在好勇斗狠的街区平安长大?思考良久,他们决定买一台电视机。那可是1948年,斯科塞斯家是整条街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④段中“且慢,就在同一本书里,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成名作是《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的编剧保罗·施拉德的人生则是另一种境遇。保罗的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以至保罗18岁之前没看过一场电影”可概括为:斯科塞斯很早接触电视,保罗18岁之前没看过一场电影;
相似之处,结合②段中“那个年代,看电视并不像今时今日一般充满乐趣,因为电视台播放的内容十分有限。同一部片子,周一刚在《佳片剧场》播出,周二又出现在《好片回放》里。大量重复的观影经验在小马丁身上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令他对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烂熟于心。上学后,老师一给大家讲故事,他就一幅接一幅地画出场景,且坚持按照1:1.33的长宽比构图。用视觉形象思考和表达,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习惯”,④段中“1972年夏天,既失业又离婚的保罗,人生跌到了谷底。在最绝望的时候,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形象如同一头猛兽,一下子从他的脑海里蹿了出来。他用了区区10天,就写成了《出租车司机》的初稿”可概括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获得成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⑥段中“也许,《出租车司机》成功的关键并非遵循了剧本写作的某条法则,而是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当这个人物带有自传性时,用于积累失败生活的‘一万小时’就相当于别人用于技术训练的‘一万小时’。反正有马丁·斯科塞斯负责把文字呈现在银慕上,保罗剧本的不足并不是电影成功的障碍。所以,成功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教育的关键是拓展孩子的社交图?”可知,保罗·施拉德在人生低谷时,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形象从他的脑海中涌现,并被他成功地塑造为一个具有自传性质且令人难忘的角色。这个角色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为电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过去的失败生活成了他的写作素材,让他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
结合⑥段中“反正有马丁·斯科塞斯负责把文字呈现在银慕上,保罗剧本的不足并不是电影成功的障碍。所以,成功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教育的关键是拓展孩子的社交图?”可知,尽管保罗·施拉德在剧本创作上可能有所不足,但他幸运地找到了马丁·斯科塞斯作为合作伙伴,后者成功地将保罗的剧本呈现在银幕上,弥补了剧本的不足,从而共同促成了电影的成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⑦段中“一晃10年过去了。想到当年的心理活动,我不禁哑然失笑。为教育焦虑这么多年,回头来看,我在教育上几乎无所作为。倒不是说我的孩子一无是处,平心而论,他们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只是那些闪光之处并非来自我的有意栽培”可知,“我”之所以“哑然失笑”,是因为回顾过去自己对于教育的种种焦虑和努力,发现实际上在教育上几乎无所作为。尽管“我”曾经对教育充满期待和尝试,但孩子的优秀之处并非来自“我”的有意栽培,而是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这种自我反思让“我”意识到,尽管自己曾经对教育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期待,但结果并非完全如自己所愿,因此感到有些无奈和自嘲,从而“哑然失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⑨段中“第一种是成功的关系。甲乙双方互相成就。乙方并不痛苦,甲方也没有牺牲自己。然而这种成功的例子,可遇而不可求,与其说是双方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一种幸运。第二种是痛苦的关系。甲方拼命想让乙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绝大多数家庭都处在这种关系之中,只是焦虑的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关系中的甲方有一个特点,就是认为教育是有秘诀的。他们期待找到真正有用的经验,并且加以复制。问题是:成功的教育经验能不能复制?我认为,如果成功的经验是真的,至少值得聆听,能不能复制是另外一回事。要警惕的是伪经验。所谓伪经验,就是乙方的成功是偶然的,和甲方的努力没有关系”的内容可知,家长在寻求成功的教育经验时,需要警惕所谓的“伪经验”。这些伪经验指的是那些孩子的成功与家长的努力没有直接关系的经验。作者强调,如果成功的经验是真实的,至少值得家长去聆听,但能否复制是另一回事。
结合⑩段中“我也曾经热衷于做个成功的甲方,却失败了,于是选择了第三种关系:甲乙双方各自独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多年来关注教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明白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就能取得预期的结果。与其花时间做甲方,不如花时间做自己。在孩子的智力能够领会的范围,身教倒可能会无心插柳。别看保罗·施拉德18岁前没看过电影,说不定他的父母经常晚上偷偷出去看电影呢”的内容可知,作者指出,许多家庭都处在一种痛苦的教育关系中,家长拼命想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这种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不快乐。因此,作者建议家长应避免这种强迫,让孩子自由发展。作者鼓励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与其花时间做“甲方”(即主导者),不如花时间做自己。这意味着家长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而不是仅仅通过言语或命令来教育孩子。应该在孩子的智力能够领会的范围内,身教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意味着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示范和教育孩子,而不是仅仅依赖言语。
九、语言运用(9分)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网络平台上与读书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多,读书博主也跟着走红,他们通常会分享自己读书的体会、推荐好看的书籍、简介一本书的概要,吸引了一大批粉丝。①走红后,为了保持高曝光率和变现能力,读书博主们不免受到网络平台推荐逻辑的影响,在书籍选择和解读角度上追求流量,出现了言过其实和同质化倾向。
②他们通过压缩、重构,让知识更加充满看点。可以说,读书博主在“让不常读书的人参与阅读”这件事上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他们运用网络平台的推荐逻辑下,让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也能持续关注阅读,或许也会影响到未来图书推广的模式。③
④但对于参与后爱上阅读和本身就爱阅读的人来说,他们对深度内容是有需求的。并且,读书、学习知识是有深度的,它不能一味靠碎片化信息来 ,需要人们付出更多耐心和时间。正是在时间的流转之中,书中的情节不疾不徐地 展开,读者才会慢慢 到作者的文字魅力,走近书中人物的命运。有鉴于此.读书博主想要 长远发展,还是需要沉淀自己、回归初衷,从大批量、低门槛走向深而精。
2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提取 铺陈 体会 寻求B.摄取 陈述 观察 谋求
C.提取 陈述 观察 寻求D.摄取 铺陈 体会 谋求
2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他们运用网络平台的推荐逻辑下,让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也能持续关注阅读。
A.运用网络平台的推荐逻辑下,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也能持续关注阅读。
B.通过运用网络平台的推荐逻辑,让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也能持续关注阅读。
C.他们在网络平台的推荐逻辑下,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也能持续关注阅读。
D.他们运用网络平台的推荐逻辑,让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也能持续关注阅读。
25.将“从某种程度上说,读书博主们确实创造出了一种知识传递的新方式。”这句话还原,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23.D 24.D 25.B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提取:从负责保管的单位或机构中取出财物;经过提炼而取得;指司法机关索取罪证。
摄取: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
结合“并且,读书、学习知识是有深度的,它不能一味靠碎片化信息来”可知,使用对象是“知识”,指吸取知识的养分,故第一个空选“摄取”。
铺陈:摆设;叙述;陈述;也是一种写作手法。
陈述:陈说,叙述,指有条有理地表达事物、事实或者说话人的观念、观点。
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指情节的展开,第二个空用“铺陈”;
体会:意思是指体验领会。
观察:是一个科研名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指慢慢领会文字魅力,故第三个空选“体会”。
谋求:想尽办法寻求。
寻求:寻找追求。
这里指谋划、寻求长远地发展,故第四个空选“谋求”。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
画线句是介词使用错误,主语是“他们”,谓语是“运用”,定语是“网络平台的”,宾语是“推荐逻辑”,“下”这个介词多余,去掉“下”,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说,读书博主们确实创造出了一种知识传递的新方式”可知,这是对传递知识新方式的评价,而②后面的“他们通过压缩、重构,让知识更加充满看点”则是对这种新方式的继续解读,故题干所给材料语句放在②处合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文言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理解与积累,作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名著导读,文学类作品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4,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文言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理解与积累,作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名著导读,文学类作品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