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有关“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B. 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C. 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D. 亲代有性生殖产生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由等位基因控制;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基因纯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
    【详解】A、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不一定为显性性状,如Aa×aa杂交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A错误;
    B、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是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正确;
    C、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隐性性状F2中也可以显现出来,隐性性状不是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C错误;
    D、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2.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B. 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C. 由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推测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数量比接近 1﹕1
    D.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F2会出现 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包括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详解】A、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属于假说的内容,A不符合题意;
    B、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属于假说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
    C、由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推测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数量比接近 1﹕1,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C符合题意;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F2会出现 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某雌(XX)雄(XY)异株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对表中有关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注:本题不考虑XY同源区段遗传)( )
    A. 根据第2组实验,可以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B. 根据第1组或第3组实验可以确定叶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用第3组的子代阔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1:2:1
    D. 用第2组的子代阔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后代中窄叶植株占1/8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阔叶与阔叶杂交的后代出现窄叶,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阔叶为显性,窄叶为隐性。父本和母本都为阔叶时,子代雌株中没有窄叶;而父本为阔叶母本为窄叶时,子代雌株中只有阔叶,雄株中只有窄叶,说明确定叶形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第3组的子代阔叶雌株与阔叶雄株的基因型分别是XAXa和XaY,所以其杂交后代基因型有XAXa、XaXa、XAY、XaY四种,比例为1:1:1:1。第2组子代的阔叶雌株与阔叶雄株的基因型分别是XAXa与XAY,所以其杂交后代窄叶植株占1/2×1/2=1/4。
    【详解】A、仅根据第2组实验,阔叶与窄叶杂交后代既有阔叶又有窄叶,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根据第1组实验,可判断阔叶对窄叶为显性,A错误;
    B、第1组或第3组实验结果表明叶型与性别相关联,可以确定叶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根据杂交组合1可知,阔叶与阔叶杂交的后代出现窄叶,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阔叶为显性,窄叶为隐性,第3组亲代为阔叶XAY和窄叶XaXa,子代为阔叶XAXa、窄叶XaY,子代杂交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C错误;
    D、第2组的父本基因型为XaY,母本基因型为XAXa,子代阔叶雌株(XAXa)与阔叶雄株(XAY)杂交,后代中窄叶植株占1/4,D错误。
    故选B。
    4. 有一种名贵的兰花,花色有红色、蓝色两种,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现将红花植株和蓝花植株进行杂交,F₁均开红花,F₁自交,F₂红花植株与蓝花植株的比例为27:3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兰花花色遗传至少由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
    B. F2中蓝花基因型有19种
    C. F2的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7/37
    D. 若F1测交,则其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花:蓝花=7:1
    【答案】D
    【解析】
    【分析】将亲代红花与蓝花进行杂交,F1均为红花,F1自交,F2红花与蓝花的比例为27:37=(3/4)3:[1-(3/4)3],说明该相对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用A和a,B和b,C和c),且红花基因型为A_ B_ C_ ,其余均为蓝花。
    【详解】A、由F2红花植株和与蓝花植株比例为27:37,比例系数之和为64=4 × 4 × 4,可推出兰花花色遗传至少由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假定用A和a,B和b,C和c表示控制花色的基因,红花基因型为A_ B_ C_ ,其余均为蓝花,A正确;
    B、兰花花色遗传由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共=3× 3 ×3=27种,红花基因型为A_B_C _,基因型共2× 2 ×2=8种,因此,蓝花的基因型是27 − 8=19种,B正确;
    C、F2中纯合子共有2 × 2 × 2=8种,每种各占1/64,其中只有AABBCC表现为红花,其余均为蓝花,即蓝花纯合子占7/64,而F2中蓝花植株共占37/64,因此F2的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7/37,C正确;
    D、F₂红花植株与蓝花植株的比例为27:37,F1的基因型为AaBbCc,若F1测交,即与aabbcc杂交,红花基因型为A_B_C _,其余为蓝花,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蓝花=1:7D错误。
    故选D。
    5. 对下列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正确的是( )
    A. 图①是减数第一分裂的后期
    B. 图②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C. 图③是减数分裂的中期
    D. 图④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①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图②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B错误;
    C、图③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错误;
    D、图④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正确。
    故选D。
    6. 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
    B. 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所示一条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两种基因;X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此题中的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同理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也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A、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A正确;
    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即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正确;
    C、因为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因此不是等位基因,不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C错误;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个细胞中,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基因cn、cl、v、w 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C。
    7. 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得到R型细菌和S型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S型细菌相比,R型细菌的毒性较强可能与其具有多糖类荚膜有关
    B.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蛋白质和DNA的功能均不受影响
    C.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 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与R型细菌相比,S型细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细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错误;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B错误;
    C、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细胞后使R型细菌具有了S型细菌的性状,可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原因是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基因组中,故其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8. 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共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T占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 上
    B. 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为3:7
    C. 解旋酶作用于①部位,DNA 聚合酶用于催化②部位的化学键形成
    D. 该基因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4900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②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
    【详解】A、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真核细胞的基因大多数分布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少数分布于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故该基因不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 上,A错误;
    B、由题干可得,该基因中碱基T共有1000×2×15%=3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300,C=G=700,则该DNA分子双链中(C+G)∶(A+T)=单链中(C+G)∶(A+T)=1400∶600=7∶3,B错误;
    C、图中①表示磷酸二酯键,②表示氢键,DNA聚合酶用于催化①部位的化学键形成,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C错误;
    D、该基因复制3次,所需要的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23-1)×700=4900个,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关于DNA、基因、染色体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3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
    B.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等位基因本质上的不同在于DNA上基因排列顺序的不同
    D. 真核细胞中染色体是基因的唯一载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2、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详解】A、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体24条(22条常染色体+X+Y)非同源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A错误;
    B、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等位基因本质上的不同在于DNA上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C错误;
    D、真核细胞中,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还分布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B。
    10. 两对基因A和a、B和b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有如图三种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在产生配子时,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
    A. 类型1和类型2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类型相同
    B. 类型3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三种类型的个体自交,后代可能出现9:3:3:1性状分离比的是类型3
    D. 如果类型1、2在产生配子时出现了染色体互换,则三种类型的个体都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若不考虑变异,则类型1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能产生2种配子Ab、aB;类型2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能产生2种配子AB、ab,类型3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能产生AB、ab、Ab、aB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详解】A、类型1能产生2种配子Ab、a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类型2能产生2种配子AB、a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即类型1和类型2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类型不完全相同,A错误;
    B、类型3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产生配子时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
    C、类型3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能产生AB、ab、Ab、aB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自交后代比例是9:3:3:1,类型1、2两对基因连锁,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不是9:3:3:1,C正确;
    D、如果类型1、2在产生配子时出现了染色体互换(交叉互换),则三种类型的个体都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但类型1、2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数量不相等,D正确。
    故选A。
    11. 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模型构建法
    B. DNA复制方式的研究方法——差速离心法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说—演绎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了DNA双螺旋的结构,A正确;
    B、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应用了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法,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和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即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
    D、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正确。
    故选B。
    12. 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如图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据图分析,可推测( )

    A. ①中酶的氨基酸序列和肽键数目比值一定没有变化
    B. ②、③属于有害突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④可能是由于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造成的
    D. 图示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定会导致其性状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A、①中酶的活性和氨基酸数目均没有发生改变,但氨基酸种类可能改变(非关键的氨基酸改变后蛋白质活性可能不变),A错误;
    B、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各种突变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④中突变后酶的氨基酸数目明显增多,最可能的原因是突变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C正确;
    D、由图中数据可知,基因突变后能产生多种不同的等位基因,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D错误。
    故选C。
    13. 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如下,图中A/a、B/b表示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精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B. 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基因A和基因B发生了重组
    C. 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D. 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正在进行交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该细胞正在发生交叉互换,原来该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精细胞,经过交叉互换,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精细胞,所以交叉互换是精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基因A和基因b,基因a和B发生了重组,B错误;
    C、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C正确;
    D、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且比例均等,D正确。
    故选B。
    14. 图1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控制该遗传病的相关基因用D/d表示。对部分家庭成员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表示出现杂交带,“一”表示未出现杂交带。不考虑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患者人数相当
    B. 若III8检测结果出现两条杂交带,则其为女性携带者
    C. I4、II6和III7基因型相同,I1可能不携带致病基因
    D. 若III7与正常男性婚配,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图1中5号和6号个体正常,9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图2中III9只含有d基因,II5只有D基因,不考虑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说明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患病率高于女性,A错误;
    B、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Y染色体没有等位基因,故若III8检测结果出现两条杂交带,含有基因D和d,则其为女性携带者,B正确;
    C、图2中II6基因型是XDXd,其Xd基因只能来自I4,故I4基因型也是XDXd,II5基因型是XDY,III7基因型可能是XDXD或XDXd,基因型不一定与I4、II6相同,C错误;
    D、III7基因型是1/2XDXD、1/2XDXd,与正常男性XDY婚配,生出患病男孩XdY的概率为1/4×1/2=1/8,D错误。
    故选B。
    15. 遗传病常常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影响和负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选取发病率较高的红绿色盲,在群体中随机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
    B.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C. 各种单基因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发病率均相同
    D.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能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且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染色体数目遗传遗传病和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遗传病,后天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详解】A、可选取发病率较高的红绿色盲,可在群体中随机调查该病的发病率,A错误;
    B、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
    C、各种单基因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不一定相同,如伴性遗传,C错误;
    D、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能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需要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D。
    16. 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如下图所示。I~IV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代表淋巴液
    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Ⅱ表示消化系统,Ⅳ表示呼吸系统
    D. 若机体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指向甲,说明甲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因此乙是血浆。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甲是单向箭头进出,故是淋巴液,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
    C、II表示消化系统,IV可表示泌尿系统,C错误;
    D、长期营养不足,蛋白质摄入减少,会导致乙血浆渗透压降低,D正确。
    故选C。
    17. 下列有关课本中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手术摘除公鸡的睾丸,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该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
    B. 每次给狗喂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属于条件反射,其中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是无关刺激
    C. 沃泰默发现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D. 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由胰腺受损诱发糖尿病的狗,降血糖效果不显著,原因是胰蛋白酶破坏了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睾丸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通过该实验现象的改变证明了睾丸与性激素有关,A正确;
    B、每次给狗喂食时打铃,这样通过反复的条件刺激(铃声)和食物(非条件刺激)相结合,一段时间后,即使不提供食物,狗只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这说明建立起了条件反射,此时铃声是条件刺激,B错误;
    C、稀盐酸不能直接引起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腺泡细胞能产生胰蛋白酶,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水解,因此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由胰腺受损诱发糖尿病的狗,降血糖效果不显著,原因是胰蛋白酶破坏了胰岛素,D正确。
    故选B。
    18. 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
    B. 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 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
    D. 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胞吐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实现,A正确;
    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导致阴离子内流,进而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更大,表现为抑制作用,B正确;
    C、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而增强了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即药物W不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的,C错误;
    D、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因此,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C。
    19. 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 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 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通过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转,A错误;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电荷分布表现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B错误;
    C、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其原因是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脊髓中枢内相应的突触受到抑制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0. 如图1是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1中各突触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
    B.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Na+溶液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将上移
    C. 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为突触结构的亚显微模式图。
    【详解】A、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由于神经元之间形成了环状结构,因此若图1中各突触性质一致,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A正确;
    B、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的Na+溶液中,会导致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增多,从而使图2中B点纵坐标数值(动作电位峰值)变大,B点将上移,B正确;
    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由于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因此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反射活动要依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21. 焦虑是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很多学生都经历过考前焦虑,考前焦虑可能会让学生感到紧张不安、心跳加速、排尿增加,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焦虑导致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有关
    B. 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会抑制胃肠蠕动造成消化不良
    C. 焦虑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D. 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相关感受器,进而通过脑干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故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A正确;
    B、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的症状的出现是因为交感神经占优势抑制了胃肠蠕动导致的,B错误;
    C、焦虑属于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故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C正确;
    D、脑干是呼吸中枢,二氧化碳可作为体液调节因子起作用,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所致,D正确。
    故选B。
    22. 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3. 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明显增加
    B. 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
    C. 丙中的调节方式存在分级调节
    D. 信息分子A、B、C、D的化学本质均为大分子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进入低温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但[B]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不会增加,A错误;
    B、调节方式甲为神经调节,乙为体液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反应迅速,B错误;
    C、丙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该过程中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过程,C正确;
    D、信息分子A所示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很多不是大分子,D错误。
    故选C。
    24. 动物在被运输的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B.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定向运输至垂体,促使垂体分泌M
    C.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激素的调节效应被减小
    D.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也有类似的调节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M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动物运输的过程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状态的刺激,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相关的靶细胞。
    【详解】A、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A正确;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该过程是不定向的,B错误;
    C、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激素的调节效应被放大,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分泌也有类似上图的分级调节,肾上腺素的调节没有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A
    25. 关于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激素
    B. 一种信号分子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
    C. 多种信号分子可协同调控同一生理功能
    D. 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膜上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详解】A、一种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激素,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A正确;
    B、一种信号分子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甘氨酸),B正确;
    C、多种信号分子可协同调控同一生理功能,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平衡调节,C正确;
    D、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的受体,但不一定是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某些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部,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26. 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XBY,其精巢中两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分布如图所示,其中一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某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甲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的DNA分子数与乙细胞的相同
    C. 若甲细胞正常完成分裂则能形成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D. 形成乙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图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图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B、甲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DNA分子,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2个DNA分子 ,B错误;
    C、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若正常完成分裂,分裂后产生AAXBY或AaXBY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C正确;
    D、形成乙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组合,发生了基因重组,同时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Y染色体上,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正确。
    故选ACD。
    27. 已知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易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子代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B. 子代中无香味抗病的植株占3/8
    C. 子代中有香味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2
    D. 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纯种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9/64
    【答案】C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分析柱状图,图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后代中,抗病和易感病的比为50:50=1: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Bb与bb,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值为75:25=3: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Aa与Aa,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A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子代中无香味抗病(A_Bb)的植株占3/4×1/2=3/8,B正确;
    C、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其后代不可能出现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C错误;
    D、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香味相关的基因型为1/4AA、1/2Aa、1/4aa,分别自交得到aa的概率为3/8,子代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型为1/2Bb和1/2bb,所以自交得到BB的概率为1/8,故得到纯种的香味抗病植株的比例为3/8×1/8=3/64,D错误。
    故选CD。
    28. 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将T2噬菌体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液中进行标记
    B. 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降至80%,则上清液中32P的含量会增加
    C. 搅拌时长需大于2min,否则两种标记的实验结果均会受到较大影响
    D. 搅拌5min后上清液中32P的含量仍有30%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
    【答案】A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在培养液中进行繁殖,无法在培养液中进行标记,A错误;
    B、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降至80%,说明被侵染的细菌破裂,会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则上清液放射性物质32P的含量会增高,B正确;
    C、搅拌时长需大于2min,如果搅拌时间不足,上清液中35S放射性会在沉淀中,其放射性受较大影响。32P正常情况是在沉淀中,因此,搅拌时间不足对上清液中32P影响不大,C错误;
    D、实验中使用较多数量的T2噬菌体,这些T2噬菌体无法同时入侵寄主,搅拌5min后上清液32P的含量仍有30%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D正确。
    故选AC。
    29. 某表型正常的女性体内的染色体异常(如图所示)。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染色体可与正常的14号、21号染色体进行联会,配对的三条染色体分离时,其中的两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染色体则移向细胞另一极。已知体内含有两条正常的21号染色体和一条异常染色体会表现出21三体综合征的症状,且各种染色体异常的个体均能正常存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B. 该女性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最多含有90条染色体
    C. 若该女性与染色体正常的男性婚配,子代患21三体综合征的概率为1/6
    D. 该女性与染色体正常的男子婚配后,在妊娠期应进行羊水检查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2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且中间部位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详解】A、如图所示,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又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最后只形成了一条异常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正常女性的初级卵母细胞最多含有46条染色体,该女性的初级卵母细胞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且中间部位部分缺失,剩余45条染色体,故该女性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最多含有45条染色体,B错误;
    C、如只考虑14号、21号染色体和异常染色体,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时,三条染色体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有三种可能的情况:①14号移向一极,异常染色体和21号同时移向另一极,②异常染色体移向一极,14号和21号同时移向另一极,③21号移向一极,异常染色体和14号同时移向另一极;结果共产生六种精子,分别为:只含14号染色体:只含21号染色体:含有14号染色体和异常染色体:含有21号染色体和异常染色体:只含异常染色体:含14和21号染色体(正常)=1:1:1:1:1:1,这6种精子中含有21号染色体和异常染色体的占1/6,因此若该女性与染色体正常的男性婚配,子代患21三体综合征的概率为1/6,C正确;
    D、该女性与染色体正常的男子婚配后,为避免生出染色体异常的患儿,在妊娠期应进行羊水检查,D正确。
    故选ACD。
    30. 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可以表示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的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B. ②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C. ③可以表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或无子西瓜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D. ④可以表示工蜂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3)根据细胞内形态不同的染色体的条数判定一个染色体组含几条染色体,然后判定染色体组数。
    题图分析:图①中表示4个染色体组,图②中表示2个染色体组,图③中表示3个染色体组,图④中表示1个染色体组。
    【详解】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结果为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数目也加倍,而且基因至少两两相同,而图①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不能表示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的基因组成,A错误;
    B、图②细胞中含有两对基因,可表示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所以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B正确;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出1条第21号染色体,图③细胞可以表示其基因组成,无子西瓜为三倍体,其体细胞内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图③细胞可以表示其基因组成,C正确;
    D、④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可以表示雄蜂体细胞的基因组成,因为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而可工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而图④细胞不能用于表示工蜂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D正确。
    故选A。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5分。)
    31. 下图1表示某一动物个体(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DNA的含量变化;图3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的性别是______。
    (2)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分别发生于图1的______期、图2的______段、图3的______细胞。
    (3)处于图2中DE段有图1的______期和图3的______细胞。
    (4)同一个体的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在染色体组成上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二是______。
    【答案】(1)雌性 (2) ①. Ⅱ ②. BC ③. 乙
    (3) ①. Ⅳ ②. 甲
    (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
    【解析】
    【分析】图2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分析图2: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分析图3: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图3中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因此该动物是雌性个体。
    小问2详解】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符合1:2:2,分别发生于图1的Ⅱ期,图2的BC段,图3的乙细胞。
    【小问3详解】
    图2中的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表示每条染色体上有1条DNA,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有图1的Ⅳ期,图3的甲细胞。
    【小问4详解】
    同一个体的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在染色体组成上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由组合,而是交叉互换,具体来说是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
    32. 某种小鼠(2N=40)的毛色斑点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若只含B基因则表现为黑斑,若只含b基因则表现为白斑,同时含有B和b基因表现为黑白斑。该种小鼠的尾长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T对t为完全显性,T控制长尾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小鼠群体中,毛色上有黑白斑的小鼠性别是______(填“雄性”“雌性”或“雌雄都有”),理由是______。
    (2)现用一只长尾黑白斑雌鼠与多只短尾白斑雄鼠杂交获得了多只子代,子代中长尾:短尾=5:1,多次实验的结果均如此。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种假说:
    ①假说Ⅰ认为是母本产生的某种配子部分致死引起的。若这种假说成立,则母本产生的含______(填“长尾”或“短尾”)基因的配子存在部分致死现象,这种配子的致死比例为______。
    ②假说Ⅱ认为是母本的尾长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有三条且产生了染色体异常的配子引起的。若这种假说成立,则母本的染色体存在______(填“结构”或“数目”)变异。
    ③为了确定假说Ⅱ是否成立,耗时较短的检测方法是______。
    ④若假说Ⅱ成立,则长尾黑白斑雌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若三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机分配,则其与短尾白斑雄鼠杂交所得的子代雌性小鼠中,各种性状组合及其分离比是______。
    【答案】(1) ①. 雌性 ②. 控制毛色斑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且同时含有B和b基因才表现为黑白斑,雄鼠仅有一条X染色体,不可能同时含有B和b基因(只有雌鼠才可能同时含有B和b基因)
    (2) ①. 短尾 ②. 4/5 ③. 数目 ④. 取母本小鼠的体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检查染色体数 ⑤. TTtXBXb ⑥. 长尾黑白斑∶短尾黑白斑∶长尾白斑∶短尾白斑=5∶1∶5∶1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依据题意可知,控制毛色斑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且同时含有B和b基因才表现为黑白斑,雄鼠仅有一条X染色体,不可能同时含有B和b基因(只有雌鼠才可能同时含有B和b基因),因此在该小鼠群体中,毛色上有黑白斑的小鼠性别是雌性,其基因型为XBXb。
    【小问2详解】
    ①正常用一只长尾黑白斑雌鼠与多只短尾白斑雄鼠杂交获得了多只子代,子代中长尾∶短尾=1∶1,题目中长尾∶短尾=5∶1,短尾所占数量过少,因此可能是母本产生的含短尾基因的配子存在致死现象,设母本含t(短尾)配子的致死比例为x,则存活的配子比例为1-x,由于长尾∶短尾=5∶1即Tt∶tt=5∶1,父本只产生含t的配子,因此母本产生的T∶t=5∶1,因此1∶(1-x)=5∶1,解得x=4/5,即配子的致死比例为4/5;
    ②假说Ⅱ认为是母本的尾长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有三条且产生了染色体异常的配子引起的,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只有两条,因此若这种假说成立,则母本的染色体存数目变异,如母本的基因型为TTt,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T∶Tt∶TT∶t=2∶2∶1∶1,进而表现为子代长尾∶短尾=5∶1;
    ③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因而可以取母本小鼠的体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检查染色体数,以确定假说Ⅱ是否成立,如果小鼠得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正常的40条染色体多了一条,则母本小鼠体细胞中有41条染色体,说明检测结果支持这一假说;
    ④正常用一只长尾黑白斑雌鼠与多只短尾白斑雄鼠杂交获得了多只子代,子代中长尾∶短尾=1∶1,题目中长尾∶短尾=5∶1,说明长尾小鼠的数目偏多,因此长尾黑白斑雌鼠亲本中染色体数目较多的是携带T的染色体,因此长尾黑白斑雌鼠亲本的基因型是TTtXBXb,若三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机分配,则其与短尾白斑雄鼠(ttXbY)杂交所得的子代雌性小鼠,根据题意,子代中长尾∶短尾=5∶1,在雌性小鼠中也符合这种比例,而产生的斑纹比例为XBXb∶XbXb=1∶1,即黑白斑:白斑的比例为1∶1,因此各种性状组合及其分离长尾黑白斑∶短尾黑白斑∶长尾白斑∶短尾白斑=5∶1∶5∶1。
    33. 下丘脑通过整合来自循环系统的激素和消化系统的信号调节食欲,是食欲调节控制中心。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能调节A神经元直接促进食欲。A神经元还能分泌神经递质GABA,调节B神经元。GABA的作用机制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既是食欲调节中枢,也是______调节中枢(答出1点即可)。
    (2)据图分析,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将引发突触后膜______(填“兴奋”或“抑制”),理由是______。
    (3)科研人员用不同剂量的GABA对小鼠灌胃,发现30mg·kg-1GABA能有效促进小鼠的食欲,表明外源的GABA被肠道吸收后也能调节食欲。有人推测外源GABA信号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继而调节小鼠的食欲。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另设4个组别,验证推测。
    ①完善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随机均分成4组。
    A组:灌胃生理盐水:
    B组:假手术+灌胃生理盐水;
    C组:假手术+______;
    D组:______+______;连续处理一段时间,测定并比较各组小鼠的摄食量。
    ②预期结果与结论:若A组小鼠的摄食量与B组差异不明显,______,则推测成立。
    【答案】(1)体温/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生物节律
    (2) ①. 抑制 ②. 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Cl-内流,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3) ①. 灌胃等量的30mg•kg-1GABA ②. 切断迷走神经 ③. 灌胃等量的30mg•kg-1GABA ④. C组小鼠的平均摄食量明显高于A、B、D三组
    【解析】
    【分析】1、下丘脑的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分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波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下丘脑具有感受、传导、分泌、调节的功能,既是食欲调节中枢,也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小问2详解】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而静息电位的产生与钾离子外流有关,由图可知,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Cl-内流,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更难兴奋,所以使突触后膜受抑制。
    【小问3详解】
    ①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外源GABA信号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继而调节小鼠的食欲,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信号通路是否被阻断,因变量是食欲变化,据此做出判断:C组与B组对照,单一变量是有无灌胃30mg•kg-1GABA,以验证GABA的作用;D组与C组对照,单一变量为是否切断迷走神经,即验证外源GABA信号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继而调节小鼠的食欲,对实验结果进行两两比较。
    ②若最终A组小鼠的摄食量与B组差异不明显,C组小鼠的摄食量比B组高,D组小鼠的摄食量比C组低,则说明外源 GABA 信号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继而调节小鼠的食欲。
    34. 胰岛B细胞内K+浓度为细胞外的30倍左右,细胞外Ca2+浓度为细胞内的10000倍左右,与神经细胞一样,也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1所示,细胞内ATP浓度升高,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最终导致胰岛素的分泌。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为GLUT-4,其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可知,进食后葡萄糖通过______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经______(填生理过程名称)被氧化分解产生ATP,ATP浓度升高引起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此时触发了Ca2+大量内流,使胰岛B细胞产生兴奋,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______,进而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释放。
    (2)图1所示的胰岛B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作用于图2所示的细胞,实现了血糖浓度的降低,这种调节是______调节。
    (3)据图2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的信号传递,引起______,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②.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③. 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 促进 (2)激素(反馈)
    (3) ①. 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可以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GLUT-4的数量 ②. 合成糖原 ③. 转化为非糖物质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图2中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内信号分子的传导,引起GLUT-4基因表达增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氧化分解及储存。
    【小问1详解】
    据图1可知:葡萄糖顺浓度梯度且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胰岛B细胞,即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结合图示可知,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葡萄糖,产生ATP,ATP浓度升高引起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触发了Ca2+通道打开,导致Ca2+内流,使胰岛B细胞产生兴奋,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胰岛B细胞膜内的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进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小问2详解】
    胰岛B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即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即图2所示的细胞,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该过程中信号分子经过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实现了血糖浓度的降低,此为激素调节,也属于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据图2可知:当胰岛素与蛋白M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细胞内的信号传递,促进了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可以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GLUT-4的数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①合成糖原和②转化为非糖物质,进而使血糖水平下降。杂交实验
    组合
    亲代表型
    子代表型及株数
    父本
    母本
    雌株
    雄株
    1
    阔叶
    阔叶
    阔叶234
    阔叶119、窄叶122
    2
    窄叶
    阔叶
    阔叶83、窄叶78
    阔叶79、窄叶80
    3
    阔叶
    窄叶
    阔叶131
    窄叶127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相关试卷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某雄性动物,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BDNF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