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二) (含解析)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二) (含解析)第1页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二) (含解析)第2页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二) (含解析)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二)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二) (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 m时的速度大小为6 m/s,8 N 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0~4 s内骑手靠近烈马
    B.6 s时刻骑手刚好追上烈马
    C.在0~4 s内烈马的平均速度大于骑手的平均速度
    D.0~6 s内骑手的加速度大于8~9 s内烈马的加速度
    答案 C
    解析 v-t图像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骑手与烈马在t=0时并排运动,通过图线在0~4 s内所围的面积可以看出4 s内烈马位移大于骑手位移,所以4 s末烈马与骑手间距离在增大,0~6 s内烈马位移还是大于骑手的位移,说明6 s末烈马仍在前方,故A、B错误;根据eq \x\t(v)=eq \f(x,t),结合A选项分析可知在0~4 s内烈马的平均速度大于骑手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由加速度定义式a=eq \f(v-v0,t)=eq \f(Δv,Δt),知8~9 s内烈马加速度a1=eq \f(15-10,9-8) m/s2=5 m/s2,0~6 s内骑手的加速度a2=eq \f(15-10,6-4) m/s2=eq \f(5,2) m/s2,故D错误.
    2.(2022·湖南娄底市模拟)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如图所示,一架无人机挂着一篮高尔夫球在一定高度沿直线水平匀速飞行,某时刻甲球坠落,无人机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运动位移x后,乙球又坠落.假设地面不平整,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球的落地点一定相距x
    B.两球在空中时都在无人机的正下方
    C.两球在空中时不在无人机的正下方,但两球与无人机处于一条直线上
    D.两球落地的速度大小只由无人机的水平飞行速度决定
    答案 B
    解析 只有地面水平时甲、乙两球的落地点才会相距x,故A错误;由于惯性,甲、乙两球离开无人机后保持原来的水平速度,两球在空中时都在无人机的正下方,故B正确,C错误;两球落地的速度大小由无人机的水平飞行速度及下落高度决定,故D错误.
    3.(2022·江苏南通市期末)小明要测量一半径为R的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他用一束平行于直径AB的绿色自然光从C点入射时,折射光线恰好打在B点,已知C点到AB的距离为eq \f(R,2),则( )
    A.该玻璃砖对绿光的折射率为eq \f(1,sin 15°)
    B.从C点反射的光线仍然为自然光
    C.换用红光仍平行于AB从C点入射,其折射光线可能打在E点
    D.改变入射光的颜色,将入射点上移,则折射光线可能通过O点
    答案 C
    解析 C点到直径AB的距离刚好等于玻璃砖半径的一半,由几何关系可知,∠COA=30°,则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15°,折射率为n=eq \f(sin 30°,sin 15°)=eq \f(1,2sin 15°),故A错误;自然光被玻璃反射后,反射光是偏振光,故B错误;换用红光从C点入射,因红光折射率小于绿光,折射角变大,所以折射光线可能打在E点,故C正确;假设折射光线通过O点,则折射角为0,沿平行于直径AB方向,从AB的上方照射该玻璃砖,入射角不为0,所以折射光线不可能过O点,故D错误.
    4.(2022·北京市模拟)如图所示为某实验小组设计的两个量程的电流表,已知表头G的满偏电流为Ig,定值电阻R1、R2的阻值均等于表头的内阻.当使用1和2两个端点时,电流表的量程为I1,当使用1和3两个端点时,电流表的量程为I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I1=2Ig
    B.I2=3Ig
    C.若仅使R1阻值变小,则I1和I2均变大
    D.若仅使R2阻值变小,则I1和I2均变大
    答案 C
    解析 设R1=R2=Rg=R,根据电路结构可知I1=Ig+eq \f(IgR2+Rg,R1)=Ig+eq \f(Ig×2R,R)=3Ig,I2=Ig+eq \f(IgRg,R1+R2)=Ig+eq \f(IgR,2R)=1.5Ig,选项A、B错误;因为I1=Ig+eq \f(IgR2+Rg,R1),I2=Ig+eq \f(IgRg,R1+R2),则若仅使R1阻值变小,则I1和I2均变大;若仅使R2阻值变小,则I1减小,I2变大,选项C正确,D错误.
    5.(多选)(2022·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模拟)发展核能将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武威的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是第四代核能系统之一,它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引领地位”.其中钍基核燃料铀,由较难裂变的钍吸收一个中子后经过若干次β衰变而来,铀的一种典型裂变产物是钡和氪.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越高,钍核衰变的速度越快
    B.钍核eq \\ar(232, 90)Th经过1次β衰变可变成镤eq \\ar(232, 91)Pa
    C.在铀核裂变成钡和氪的核反应中,核子的比结合能减小
    D.题中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为eq \\ar(233, 92)U+eq \\ar(1,0)n→eq \\ar(142, 56)Ba+eq \\ar(89,36)Kr+3eq \\al(1,0)n
    答案 BD
    解析 半衰期的大小与温度、压强以及化学状态无关,A错误;1次β衰变,原子核质量数不变,质子数增大1,所以钍核eq \\ar(232, 90)Th经过1次β衰变可变成镤eq \\ar(232, 91)Pa,B正确;核反应方程式中生成物比反应物稳定,生成物的比结合能比反应物的比结合能大,所以在铀核变成钡和氪的核反应中,核子的比结合能增大,C错误;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题中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为eq \\ar(233, 92)U+eq \\al(1,0)n→eq \\ar(142, 56)Ba+eq \\al(89,36)Kr+3eq \\al(1,0)n,D正确.
    6.(多选)(2022·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如图所示,一轮轴可绕轴O自由转动,其轮半径R=15 cm、轴半径r=10 cm,用轻质绳缠绕在轮和轴上,分别在绳的下端吊起质量m=0.5 kg、M=2 kg的物块,将两物块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已知释放后两物块均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轮轴的质量和一切摩擦,取g=10 m/s2.在M下降、m上升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M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m增加的重力势能
    B.M下降2.4 m时的速度大小为6 m/s
    C.M所受绳子的拉力大小为8 N
    D.轮轴转动的角速度ω与时间t的关系为ω=50t (rad/s)
    答案 BD
    解析 因为不计轮轴的质量和一切摩擦,所以M、m所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所以在M下降、m上升的过程中,M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m增加的重力势能与系统增加的动能之和,故A错误;由题意知,轮半径R=15 cm、轴半径r=10 cm,根据线速度关系可知eq \f(vm,vM)=eq \f(rω,Rω)=eq \f(2,3)
    M下降、m上升的高度关系为eq \f(hm,hM)=eq \f(vm,vM)=eq \f(2,3)
    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得MghM=mghm+eq \f(1,2)mvm2+eq \f(1,2)MvM2,代入数据解得vM=6 m/s,故B正确;对M,根据动能定理有(Mg-FT)hM=eq \f(1,2)MvM2,得FT=5 N,故C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的加速度为a=eq \f(Mg-FT,M)=7.5 m/s2,所以ω=eq \f(v,R)=eq \f(at,R),其中R=15 cm=0.15 m,代入得ω=50t (rad/s),故D正确.
    7.(2022·安徽省江南十校一模)某校物理实验小组要测一未知电阻R2的阻值,要求尽可能精确测量.
    (1)为便于设计电路,该实验小组先用多用电表粗测R2的阻值,选用欧姆表×10倍率测量,发现指针偏转过小,为了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应该选择________倍率(选填“×100”或“×1”),并重新进行欧姆调零,正确操作并读数.若这时刻度盘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测量结果是________ Ω.
    (2)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实验器材:
    A.电源E(电动势为12 V,内阻不计);
    B.电压表V(量程为15 V,内阻R1约为15 kΩ);
    C.电流表A1(量程为30 mA,内阻r1约为10 Ω);
    D.电流表A2(量程为20 mA,内阻r2约为15 Ω);
    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20 Ω,额定电流为1 A);
    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1 kΩ,额定电流为0.5 A);
    G.开关及导线若干.
    (3)为尽可能准确测量Rx的阻值,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过程如下:
    ①正确连接实验电路后,调节滑动变阻器R1、R2的滑片至适当位置;
    ②断开开关S2,闭合开关S1,调节滑动变阻器R1、R2的滑片,使电流表A2的示数恰好为电流表A1示数的三分之二,记录此时电压表V的示数U1和电流表A1的示数I1;
    ③保持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位置不变,再闭合开关S2,记录电压表V的示数U2和电流表A2的示数I2;
    ④根据以上测量数据可得Rx=________;该实验也可测得电流表A1的内阻r1=______.(用U1、I1、U2、I2表示)
    答案 (1)×100 1 100
    (3)④eq \f(2U2,I2) eq \f(U1,I1)-eq \f(2U2,3I2)
    解析 (1)欧姆表的表盘上越向右侧电阻越小,偏角小说明阻值大,应选用“×100”倍率的电阻挡,换挡后要重新欧姆调零,示数为11.0×100 Ω=1 100 Ω.
    (3)④根据题意断开开关S2,闭合开关S1时,电流表A2的示数恰好为电流表A1示数的eq \f(2,3),则此时流过Rx的电流是电流表A1示数的eq \f(1,3),所以流过Rx的电流是流过电流表A2电流的eq \f(1,2),闭合开关S2,电流表A2的示数为I2,流过Rx的电流为eq \f(I2,2),Rx两端的电压为U2,则Rx=eq \f(2U2,I2),Rx和电流表A2以及R2的总电阻为eq \f(U2,I2+\f(I2,2))=eq \f(2U2,3I2),电流表A1的内阻r1=eq \f(U1,I1)-eq \f(2U2,3I2).
    8.(2022·甘肃省第一次诊断)某同学设计的气压升降机如图所示,在竖直圆柱形汽缸内用活塞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汽缸内壁光滑,活塞与内壁接触紧密无气体泄漏,活塞横截面积为S,活塞及其上方装置总重力大小为G,活塞停在内壁的小支架上(图中未画出),与缸底的距离为H,气体的温度为T0时,压强等于大气压强p0,已知p0=eq \f(2G,S).现给电热丝通电,经过一段时间,活塞缓慢上升了eq \f(H,2).上述过程中,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若整个过程中封闭气体内能的变化为ΔU,求:
    (1)气体的最高温度T;
    (2)整个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Q.
    答案 (1)2.25T0 (2)ΔU+eq \f(3,4)p0SH
    解析 (1)初态p1=p0 T1=T0 V1=SH
    末态:对活塞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可得p2=p0+eq \f(G,S)=eq \f(3,2)p0,V2=(H+eq \f(H,2))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eq \f(p1V1,T1)=eq \f(p2V2,T2),解得T2=2.25T0
    (2)全过程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W=-p2S·eq \f(H,2)=-eq \f(3,4)p0SH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解得Q=ΔU+eq \f(3,4)p0SH.
    9.(2022·浙江百强校联考)如图所示,装置由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AB、水平传送带BC组成,圆弧轨道和传送带在B点平滑连接.一质量为m=0.2 kg的滑块在圆弧轨道上距离B点高度为h的某处由静止释放,经过传送带,最后落地.已知滑块与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传送带BC长L=2.5 m,圆弧轨道半径为R=1 m,传送带一直顺时针转动,速度大小为v=3 m/s,C端距地面的高度H=1.8 m.(传送带的轮子半径很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其余阻力不计,g取10 m/s2)
    (1)若滑块全程匀速通过传送带,求滑块经过圆弧底端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操作中发现,当滑块从距离B点高度为h1和h2之间(h15.5 m,x=L+1.8 (m)
    解析 (1)若小滑块全程匀速通过传送带,则滑块经过B点的速度恰好为v=3 m/s,则F支-mg=meq \f(v2,R),解得F支=3.8 N
    由牛顿第三定律有F压=F支
    故F压=3.8 N
    (2)经分析可知,滑块经过B点的速度介于v1与v2之间时,经过传送带的加速或减速(极限为全程加速和全程减速),都可以以v=3 m/s的速度离开C点而落到地上同一点.有v2-v12=2μgL
    v2-v22=-2μgL
    解得v1=2 m/s,v2=eq \r(14) m/s
    根据动能定理有mgh1=eq \f(1,2)mv12
    mgh2=eq \f(1,2)mv22
    解得h1=0.2 m,h2=0.7 m
    (3)滑块始终从A点释放,到达B点的速度为vB,根据动能定理有mgR=eq \f(1,2)mvB2
    解得vB=eq \r(20) m/s
    经过分析,当传送带长度小于等于L1时,滑块全程减速,否则先减速后以v=3 m/s匀速,则v2-vB2=-2μgL1,解得L1=5.5 m
    故当L≤L1时vC=eq \r(vB2-2μgL)
    当L>L1时vC′=3 m/s
    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H=eq \f(1,2)gt2
    解得t=eq \f(3,5) s
    所以,当L≤5.5 m时,滑块落地点至B点的水平距离为x=L+vCt=L+eq \f(3,5)eq \r(20-2L) (m)
    当L>5.5 m时,滑块落地点至B点的水平距离为x=L+vC′t=L+1.8 (m).

    相关试卷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六)(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六)(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我国风洞技术世界领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三)(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三)(含解析),共7页。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一)(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考前特训 小综合练(一)(含解析),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