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高中物理必修1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综合评价试卷详解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150227/0-172595288588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高中物理必修1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综合评价试卷详解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150227/0-17259528860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高中物理必修1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综合评价试卷详解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150227/0-1725952886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高中物理必修1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及核心素养综合评价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2025高中物理必修1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综合评价试卷详解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物理必修1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综合评价试卷详解答案,共7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分层作业(一) 质点 参考系
1.解析:速度滑冰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滑行轨迹,能将运动员看成质点,A正确;自由式滑雪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空中姿态,不能将运动员看成质点,B错误;花样滑冰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跳跃和旋转,不能将运动员看成质点,C错误;单板滑雪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空中转体动作,不能将运动员看成质点,D错误.
答案:A
2.解析:战机、加油机及战机内的飞行员都与加油机相对静止,加油机相对地面上的房屋是运动的,选项B正确.
答案:B
3.解析:关键是分析在实际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形状能否忽略.若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则可视为质点,若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则不可视为质点,故C正确.
答案:C
4.解析:检查乘客是否正确佩戴口罩,乘客不能被看成质点,否则不能确定乘客是否正确佩戴口罩,故A错误;追踪新冠感染者的行动轨迹,研究的是轨迹,新冠感染者的大小和形状对追踪轨迹没有影响,故可以将新冠感染者看成质点,故B正确;检测新冠病毒是否发生变异,需研究新冠病毒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不能将新冠病毒看成质点,故C错误;给接种者注射新冠疫苗,接种者不能被看成质点,否则无法确定接种位置,故D错误.
答案:B
5.解析:能否看成质点主要取决于“天问一号”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研究的问题是否可以忽略.
答案:B
6.解析:依题意,演员与卡车相对静止,二者相对地面运动,所以以演员为参考系,卡车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系,演员是运动的,故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7.解析:教练为了研究两人的技术动作,不能忽略人的形状,不能将图片中的两人视为质点,故A错误;两人在下落过程中,相对水面下降,所以感觉水面是运动的,故B错误;两个运动员的动作一致,所以甲运动员感觉乙运动员是静止的,故C正确;观众观看两人比赛时,要看动作,不能将两人视为质点,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8.解析:以地面作为参考系,大雁在匀速飞行,A错误;由于大雁在匀速飞行,摄影师为了拍摄一张清晰大雁队伍照片,应该以雁群中的某只大雁做参考系,B错误;若研究“雁阵”从一处飞往另一处的时间,与两地的距离相比,大雁群的形状与体积可以忽略,可以将“雁阵”看做一个质点,C正确;研究头雁扇动翅膀产生的上升气流时,不能忽略大雁的形状与体积,头雁不能看做质点,D错误.故选C.
答案:C
9.解析:飞机甲与敌机速度相同,以飞机甲为参照物,敌机静止,故B正确;飞机乙全程变距监控,所以以飞机乙为参照物,敌机是运动的,同理,以敌机为参照物,飞机乙是运动的,以静止的云为参照物,三架飞机均不静止,故A、C、D错误.
答案:B
10.解析:以该游客自己为参考系,相对于山靠近的过程中,看到对面的山迎面走来,故A错误;以对面的山为参考系,相对山靠近的过程中,看到该游客自己向山运动,故B错误;以该游客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同一缆车里的人静止不动,故C错误;以所乘坐的缆车为参考系,看到两边的青山绿树向身后走去,故D正确.
答案:D
11.解析:甲、乙两人分别将飞机和地面作为参考系,他们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他们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A错误,D正确;参考系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B错误;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定要选择参考系,否则物体的运动情况无法确定,C错误.
答案:D
12.解析:选作参考系的物体,都认为处于静止状态,以地面为参考系,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且甲车运动得较快.若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后退,即向西运动;若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向前,即向东运动.
答案:BC
13.解析:记录潜水器下潜的总时间时,潜水器的大小和形状相对运动的轨迹可以忽略,可以视为质点,故A正确;调整潜水器下潜姿态时,潜水器的大小和形状不可忽略,不可视为质点,故B错误;研究潜水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时,潜水器的体积不可以忽略,不可视为质点,故C错误;研究潜水器舱体各部位受到水的压力时,潜水器的大小和形状不可忽略,不能视为质点,故D错误.
答案:A
14.解析:由B车上的乘客看到站台向东运动,可判断B车向西运动,由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说明A车也向西运动且速度大于B车速度;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向东运动,则C车有三种可能的运动情况:可能静止,可能向东运动,也可能向西运动但速度比A、B的速度都小,故选D.
答案:D
课时分层作业(二) 时间 位移
1.解析:“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是指时刻,故A错误;“10月16日6时56分”是指时刻,故B正确;“约582秒”是指时间间隔,故C错误;研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轨迹时,飞船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而言可以忽略,所以此时可以将飞船视为质点,故D错误.
答案:B
2.解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作机械运动,故A正确;物体在5 s内指的是物体从0时刻到5 s末这5 s的时间,故B错误;描绘航空母舰在海洋中的运动轨迹时,航空母舰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可以将航空母舰看作质点,故C错误;高清摄像机拍摄子弹穿过苹果瞬间的照片,曝光时间为0.1 s,这里指的是时间间隔,故D错误.
答案:A
3.解析: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的距离,可知位移的大小等于A、C的距离,即x=1.5 m-1 m=0.5 m;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可知s=1 m+1.5 m-2×0.2 m=2.1 m,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D
4.解析:“29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A错误;“18千米”指的是汽车路程,B错误,C正确;研究此过程中汽车的运动轨迹时能把汽车看成质点,D错误.
答案:C
5.解析:位移是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的大小即直线距离,A项正确,B、C、D三项均指路程.
答案:A
6.解析:由列车信息可知,08:44是高铁出发的时间,是一个时间点,所以是时刻;02:32是高铁从汉口到十堰东所需的时间,是一个时间段,所以是时间间隔,故B正确,A、C、D错误.
答案:B
7.解析:矢量是有方向的物理量,所以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A错误;两批医护人员的起点与终点都相同,所以位移是相同的,B正确;“时间少 收费多”方案中的“1小时25分”,对应的是一个过程,故指的是时间间隔,C错误;“距离较短”方案中的“85公里”是指医护人员实际所走路线的长度,是路程,D错误.
答案:B
8.解析:由题图可知,小王经过的路线长度为400 m+300 m=700 m,小王的位移大小为 eq \r(3002+4002) m=500 m,故C正确.
答案:C
9.解析:质点每秒的位置如图所示,前4 s内的路程为s=2 m+2 m+1 m+6 m=11 m,第4 s内的位移为x=-2 m-4 m=-6 m,最后2 s,即第3 s末到第5 s末的位移为x′=-3 m-4 m=-7 m.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D
10.解析:位移是矢量,质点从A到B再到C的位移为-2 m,路程为4 m,选项A错误;质点从B到D的位移为-2 m-2 m=-4 m,路程为4 m,选项B正确;质点到达D点时,其位置可用D点的坐标表示,即-2 m,此时质点相对于A点的位移为-2 m-1 m=-3 m,选项C、D正确.
答案:BCD
11.解析:“2021年9月20日22时08分”是指时刻,故A错误;它们各自转一圈,其位移都为0,相等,故B正确;它们各自转一圈,其路程是各自所在轨道的周长,不相等,故C错误;交会对接时,要考虑它们的形状,不可以把它们看成质点,故D错误.
答案:B
12.解析:位移由运动的起点、终点决定,路程由实际路径决定,0.2~0.8 s内小球从A→B→A→O,位移大小是7 cm,方向向左,经过的路程是13 cm,故A错误;0.4~0.8 s内小球从B→A→O,位移大小是10 cm,方向向左,经过的路程是10 cm,故B正确;0.2~0.6 s内小球从A→B→A,位移大小是零,经过的路程是6 cm,故C错误;0.2~1.0 s内小球从A→B→A→O→C,位移大小是14 cm,方向向左,经过的路程是20 cm,故D错误.
答案:B
13.解析:
如图所示,楼梯倾角为45°,则知每层楼的高为2L,由A到B的位移大小x为图中虚线部分的长度,由勾股定理知,x= eq \r(L2+(2L)2) = eq \r(5) L;人的路程为运动轨迹的总长度,所以路程为:L+2 eq \r(L2+L2) =L+2 eq \r(2) L,选项D正确.
答案:D
14.解析:起爆员撤离路径示意图如图所示,
先向北跑100 m,再向东跑50 m,此时起爆员到爆破点的距离为 eq \r(1002+502) m120 m,已经到达安全区域,故B正确;先向北跑100 m,再向东偏南45°跑100 m,由几何关系可知,起爆员距爆破点的距离一定小于120 m,没到安全区域,故C错误;先向西偏北45°跑100 m,再向东偏北45°跑75 m,起爆员此时距爆破点的距离为 eq \r(1002+752) m>120 m,已经到达安全区域,故D正确.
答案:BD
课时分层作业(三) 位移—时间图像 位移和时间的测量
1.解析: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相邻的计数点间有五个时间间隔,而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个点,所以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若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2 s.
答案:A
2.解析:A错:由图像可知,乙在10 s时开始运动,甲已运动了10 s,此时两物体间的距离已超过20 m.
B对:在0~10 s这段时间内,两物体纵坐标的差值逐渐增大,说明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C对:在10~25 s这段时间内,两物体纵坐标的差值逐渐减小,说明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D对:两物体在10 s时相距最远,在25 s时,两图线相交,两物体纵坐标相等,说明它们到达同一位置.
答案:BCD
3.解析:(1)先沿正方向匀速前进6 m,停一段时间后再沿正方向匀速前进6 m,再停一段时间后反向匀速运动10 m,又停一段时间后再沿正向匀速前进4 m,停一会儿,最后反向匀速前进6 m回到出发点.
(2)从开始至刚运动到距原点12 m处用时大约25 s.
答案:见解析
4.解析:xt图像描述的是做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虽然图像是抛物线,但运动轨迹是直线,A错误;从题图图像可以看出,物体在0~8 s内的最大位移为80 m,8 s时回到初始位置,B、C正确;物体先远离出发点,后回到出发点,故物体做往返运动,D正确.
答案:BCD
5.解析:A错:由图像可知,b车的位移先增大后减小,因此b车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B对:图线a与b有两个交点,说明两车相遇两次.
C对:t1到t2时间内,两车的位移相同.
D错:由图像可知,a车的位移均匀增大,b车位移不是均匀增大的.
答案:BC
6.解析:由题图图像可知,质点开始时位置坐标为0,6 s时位置坐标为-4 m,则0~6 s内位移为-4 m-0=-4 m,故A正确;2 s时位置坐标为4 m,4 s时位置坐标为0,则2~4 s内位移为0-4 m=-4 m,故B错误;0~6 s内路程为4 m+4 m+4 m=12 m,故C错误;由题图图像可知,2~6 s内质点一直向同一方向运动,故D正确.
答案:AD
课时分层作业(四) 速度
1.解析:由v= eq \f(Δx,Δt) 可知,当Δt非常小时,该式可表示该时刻的瞬时速度;平均速度能够准确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但不能准确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能够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答案:ABC
2.解析:子弹以790 m/s的速度击中目标,指的是瞬时速度,故A错误;信号沿运动神经传播的速度大约为10 m/s,指的是平均速度,故B正确;高速公路限速120 km/h,指的是瞬时速度,故C错误;测试时,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484 km/h,指的是瞬时速度,故D错误.
答案:B
3.解析:根据导航仪的提示,不能判断出汽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根据导航仪的提示,不能判断出汽车此时的运动状态,故B错误;由于“前方3公里拥堵,估计需要24分钟通过”,可知通过前方这3公里的过程中,车子的平均速度大约为 eq \(v,\s\up6(-)) = eq \f(x,t) = eq \f(3,\f(24,60)) km/h=7.5 km/h,但不能据此判断出3 km以后做怎样的运动,所以并不能判断出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故C错误,D正确.
答案:D
4.解析:足球的直径为0.22 m,由题图可知在曝光时间内,足球运动的位移约为足球直径的2倍,则有x=0.22×2 m=0.44 m,则v= eq \f(x,t) = eq \f(0.44,0.02) m/s=22 m/s,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大小约为20 m/s,故B正确.
答案:B
5.解析:汽车的形状和大小在该测速区间内可以忽略,可以看成质点,A错误;这里只知道初速度和末速度,中间过程的瞬时速度可能是80 km/h,B正确;标志中的“5.3 km”指的是路程,C错误;汽车在测速区间的平均速度 eq \(v,\s\up6(-)) = eq \f(s,t) = eq \f(5.3,\f(5,60)) km/h=63.6 km/h,平均速度已达63.6 km/h,该汽车速度已超过60 km/h,D错误.故选B.
答案:B
6.解析:将t=2 s代入质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v=6t2(m/s),
得t=2 s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6×22 m/s=24 m/s,
将t=0和t=2 s分别代入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x=4+2t3(m),得x1=4 m,x2=20 m,
则质点在2 s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为
x=x2-x1=20 m-4 m=16 m,
t=0到t=2 s间的平均速度为 eq \(v,\s\up6(-)) = eq \f(x,t) = eq \f(16,2) m/s=8 m/s,故选D.
答案:D
7.解析:由题图图像可知:t=0时刻质点从“负”方向上距原点0.2 m处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经4 s运动到“正”方向上距原点0.2 m处,由图像的斜率可得质点运动速度大小为0.1 m/s,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在0~4 s内斜率没有变,故运动方向没有变,A、C错误;质点在0~2 s内的位移大小为0.2 m,在0~4 s内的位移大小为0.4 m,方向均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B错误,D正确.
答案:D
8.解析:第一种情况,时间相等、速度不同过程,物体的总位移为x=5t+2t=7t,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 eq \f(x,2t) = eq \f(7t,2t) =3.5 m/s;第二种情况,位移相等,速度不同过程,全程的运动时间为t′= eq \f(x′,5) + eq \f(x′,2) = eq \f(7x′,10)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 eq \f(2x′,t′) = eq \f(2x′,\f(7x′,10)) = eq \f(20,7) m/sv2.故选A.
答案:A
9.解析:
(1)由A点运动到B点的位移Δx=xB-xA=12 m-(-8 m)=20 m.
(2)由O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t2= eq \f(12,3) s=4 s,
由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Δt=t1+t2=8 s,
平均速度v= eq \f(Δx,Δt) = eq \f(20,8) m/s=2.5 m/s.
答案:(1)20 m (2)2.5 m/s
10.解析:三个质点都从N到M,则位移相等,平均速度相同,A错误,D正确;三个质点运动的时间都相等,质点A从N点到达M点的路程最大,则平均速率最大,但到达M点时的速率不一定最大,B错误;三个质点到达各自轨迹的中点时速度可能相同,C错误.
答案:D
11.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t0内三个物体运动的位移相等,所以三者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A、D错误.平均速率的公式是 eq \(v,\s\up6(-)) = eq \f(s,t) ,其中s表示路程,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t0内的路程关系为s甲>s乙=s丙,所以甲的平均速率最大,而乙和丙的平均速率相等,故C错误.
答案:B
12.解析:设x1=30 m,x2=60 m,x3=90 m,x4=100 m,t1=3.73 s,t2=6.29 s,t3=8.92 s,t4=9.83 s,可知运动员第一个30米的平均速度为:
v1= eq \f(x1,t1) = eq \f(30,3.73) m/s=8.04 m/s
运动员第二个30米的平均速度为:
v2= eq \f(x2-x1,t2-t1) = eq \f(60-30,6.29-3.73) m/s=11.72 m/s
运动员第三个30米的平均速度为:
v3= eq \f(x3-x2,t3-t2) = eq \f(90-60,8.92-6.29) m/s=11.41 m/s
运动员最后10米的平均速度为:
v4= eq \f(x4-x3,t4-t3) = eq \f(100-90,9.83-8.92) m/s=11.00 m/s
运动员全程并不是一直匀速的,故A错误;根据数据表格可知运动前30米的平均速度为:v1= eq \f(x1,t1) = eq \f(30,3.73) m/s=8.04 m/s
运动员前60米的平均速度为:
v′2= eq \f(x2,t2) = eq \f(60,6.29) m/s=9.54 m/s
所以运动员前30米的平均速度小于前60米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根据数据表格可知运动员最后10米的平均速度为:
v4= eq \f(x4-x3,t4-t3) = eq \f(100-90,9.83-8.92) m/s=11.00 m/s,故C正确;根据数据表格无法计算冲线时的瞬时速度,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课时分层作业(五) 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速度—时间图像
1.解析:在0~t1时间内,运动员在空中,处于上升阶段,t1时刻到达最高点;t1~t2时间内,运动员下落,t2之后速度减小,运动员进入水中,选项A错误,B正确;t3时刻,运动员的速度减为零,此时仍处于水下,选项C错误;t1~t3时间内运动员始终向下运动,选项D正确.
答案:BD
2.解析:(1)从纸带上的点迹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在增加,故纸带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2)打出A、F这两点的过程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eq \(v,\s\up6(-)) = eq \f(x,t) = eq \f((19.55-1.30)×10-2,0.1×5) m/s=0.365 m/s.
(3)打下B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可用打下A、C过程的平均速度代替,故打下B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为 eq \(v,\s\up6(-)) B= eq \f(x,t) = eq \f((6.34-1.30)×10-2,0.1×2) m/s=0.252 m/s.
答案:(1)加速 (2)0.365 (3)0.252
3.解析: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3个点未画出,所以打下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T=0.08 s;由题图可知,点0对应的读数是10.00 cm,点1对应的读数是12.60 cm,点3对应的读数是22.60 cm,点4对应的读数是29.90 cm,打下计数点2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大小近似等于打下计数点1、3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即v2= eq \f(x13,2T) = eq \f(0.226-0.126,2×0.08) m/s=0.625 m/s.
答案:10.00 cm 12.60 cm 22.60 cm 29.90 cm 0.625
4.解析:由题图可知,A、B的速度都为正方向,故它们的速度方向相同,A错误;设t时刻,两者速度相等,则6-3t=2+2t,t=0.8 s,B正确;v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则xA= eq \f(1,2) ×6×2 m=6 m,xB= eq \f((2+6)×2,2) m=8 m,Δx=xB-xA=2 m,故2 s末B在A的前方,C错误,D正确.
答案:BD
5.解析:(1)AB=BC,说明轿车在AC段做匀速运动.每格的长度为 eq \f(3.6,4) m=0.9 m,则车速v1= eq \f(x,t) = eq \f(0.9×10,1) m/s=9 m/s.
(2)轿车在CE段做减速运动,则在CD段的平均速度大,其平均速度v2= eq \f(0.9×7,1) m/s=6.3 m/s.
答案:(1)匀速 9 (2)减速 CD 6.3
课时分层作业(六)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解析: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减小,速度仍然增大,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小到零,速度达到最大.故B、D正确,A、C错误.
答案:BD
2.解析: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汽车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时汽车做减速运动.选项A中汽车做加速运动,选项B、C中分别是a的方向、Δv的方向作错了,选项D中图示能正确表示汽车做减速运动.故D正确.
答案:D
3.解析:由v0>0,a0,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章末综合检测卷详解答案,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物理必修3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模块综合章末素养试卷详解答案,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物理必修2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单元素养试卷详解答案,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