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
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孟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
(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
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
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
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
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
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
4.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4分)
5.虽然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认为孟子的政治哲学发展自孔子的政治哲学,但二者又有差异,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卷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时的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就是这回事儿。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了。
“妈,剩的钱给你。”
“多少?”
“五毛二。”
“你留着吧。”
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乱花,只会买小人书。
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有一次在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站内秩序。
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用头撞墙。我的小人书是我巨大的财富,我觉得我破产了,从阔绰富翁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我绝望得不想活,想死。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上唇留撇小胡子,一副葛列高利那种桀骜不驯的样子。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他保证以后绝不再到火车站出租小人书,话说了许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
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台阶上不走。”
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
“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
亲眼见母亲因自己而被人呵斥,还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一个儿子内疚的?
“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
另外几位警察出出进进,连看也不看我们。
“葛列高利”也出来了一次:“还坐这儿?”母亲不说话,不瞧他。
“嘿,静坐示威……”他冷笑着又进去了……
天渐黑了。派出所门外的红灯亮了,像一只充血的独眼,自上而下虎视眈眈地瞪着我们。我和母亲相依相偎的身影被台阶斜折为三折,怪诞地延长到水泥方砖广场,淹在一汪红晕里。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小时。母亲始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仿佛被一种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儿了。
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了的尊严,一个自尊的女人的尊严。我不能够那样说……
几位警察走出来了,依然并不注意我们,纷纷骑上自行车回家去了。终于“葛列高利”又走出来了。“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
“给你们吧!”“葛列高利”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
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语调很平静。
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
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葛列高利”,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
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嘟囔道:“哟嗬,还跟我来这一套……”
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站住!”“葛列高利”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接着抹他的那一撇小胡子。
我不由得将我的“精神食粮”紧抱在怀中。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
“葛列高利”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等在这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
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葛列高利”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截了一辆小汽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带我去讨还小人书》
文本二: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可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适度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适度的情感会使小说充满人性的温情,而过度的情感则会令读者反感。即使悲惨的故事并不是非得带着悲惨去写,适当地节制情感,更能打动人。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小说欣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不说话,不瞧他”,旨在通过描写流露出母亲内心对警察“葛列高利”的极度蔑视,也为后文警察态度的转变做了铺垫。
B.“昂然走下台阶”,写出了母亲成功地帮我要回小人书后昂首挺胸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强烈的自尊心,暗含对母亲的礼赞。
C.“一条手臂搂着我”在文中多次出现,既在情感上强化了母亲为儿子讨书的愤怒冤屈,又在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
D.文中多处出现了警察“葛列高利”的衣着、动作、神态描写,全都表现了警察傲慢、冷酷的形象,也凸显作者对他的讽刺与嘲弄。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轻警察开始对我们粗鲁、不耐烦,后来主动让司机把我们送回家,前后的对比反差,增强了作品的张力。
B.作者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展现了母亲自尊心强、支持和疼爱儿子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情感。
C.本文详略得当,先略写母亲代我向警察认错,再详写母亲坚持讨要小人书的情节,塑造了既通情达理、又能为儿子据理力争的母亲形象。
D.本文选材贴近生活,以“租书、收书、要书”为情节脉络,情节推进自然,没有刻意制造波澜,叙述风格舒缓而真挚。
8.画线处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提到“适当地节制情感,更能打动人”。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做到有节制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智者度A君权B时C调其缓D急而处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释义为“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
B.殆,有疑惑、危险、接近、恐怕等含义。文中的“殆”与“百战不殆”的“殆”词义相同。
C.赐,文中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词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为了区分亲疏贵贱,天子立五庙。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4分)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4分)
14.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材料二中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①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茄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②。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在从南郑前线被调到后方成都担任闲职时所写。
②蛮笺: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的上片中,“羽箭雕弓”“吹笳暮归野帐”等两句,描绘了词人多彩的军旅生活。
B. “呼鹰古垒”“截虎平川”等两句,通过激烈动作的描绘,展现了词人的豪迈英勇。
C. 陆游在描绘军旅生活时,用字刚劲有力;而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则转为柔和细腻。
D.最终,词人消酒樽前,感慨命运不公,且无法与其抗衡,表现出深深的无奈之情。
16. 本词和《书愤》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抒发个人的情感方面分析两首诗词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华借助最新人工智能Chat-sra ,制作出了一个主题鲜明、场景丰富的短视频,这让同学们惊叹不已。《荀子·劝学》中的“ , ”就说明了“善于利用外物”的重要性。
(2)小刚暑假登泰山,观赏了泰山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拍摄了照片,想发朋友圈,可选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作为泰山日出风景图片的文案。
(3)古人对水有不少雅称,如小而深的水称为“潭”,大而深的水称为“渊”。古诗文中含有“潭”或“渊”的句子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已经不好好说话了:本来只作为标点符号而依附于文字的句号和问号,被我们拎出来单独成句;本来只作为连接号出现的波浪号“~”被我们用来放在句尾;好好的一个“行”字,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 亍”不可。
①早在1962年,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②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尤其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十分注重效率。③只要不妨碍沟通,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④这就是因此连标点符号都被我们赋予了特定内涵的原因。
,在实际的聊天中,我们似乎会有意地去违背这种“尽可能少打字”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1983年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为此,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
⑤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其原因也同遵循经济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同的是,经济原则是通过提高交际效率而直接给说话人带来节省时间精力的好处,而礼貌原则是通过“给对方留面子——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这样一个间接的过程给自己带来好处。于是,在日常交际中,经济原则常常让位于礼貌原则。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在和刚刚加到微信的朋友打招呼时,在“你好”后面多加一个波浪号,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活泼友好~
不过,利奇这项四十多年前的研究显然没有考虑到今天的网友之间聊天的情况。我们打出满屏的“哈哈哈”,显然不是为了礼貌。在2020年5月底,阿根廷语言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Hahahahaha,Duuuuude,Yeeessss!”的论文。文章提出,这种把一个词(音节)重复很多遍的行为, 是一种强调。这种行为在正式的书面语言和词典中非常少见,但在社交媒体中却被普遍应用。虽然这篇文章分析的是英语单词,但这种“重复即强调”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中文。当只发一个“哈哈哈”不足以表达我们热烈的情感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多发几个;随着问号的增多,我们表达的疑惑也在加深;为了强调自己的不满,我们可以放弃敲一个×就能打出来的“行”, 多敲五下打出chichu“彳 亍”。
这种把一个词拉长、 重复这么多遍的行为,仍然没有违背言语交际最基本的“经济原则”——毕竟,在键盘上敲出满屏的“哈哈哈”,也比打出“哇真的好好玩我真的有在笑并且快笑背过气了”省事多了。
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第一段画横线部分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要坐那么长一段路的车,多遇上几个红灯,她就非迟到不可。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不可。
C.翻开那时候的小说来看看,已经有很多词语非加注不可了。
D.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19.下列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 )(3分)
A.不过 实质上 进而 以致B.然而 原则上 进而 甚至
C.然而 实质上 转而 甚至D.不过 原则上 转而 以致
20.序号①至⑤的句子中有两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中提到,“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网上聊天作为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言状态,也常常不遵循文法。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4分)
22.阅读下列《雷雨》选段: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李华根据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提出应该把“你是谁”修改为“请问你是哪位”,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原文更好。请从人物性格、戏剧语言、情节冲突等角度中任选其二,说明原文更好的原因。(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传世经典《格言联壁》中有言:涉世,以慎言为先。现实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话要一吐为快、没必要憋在心里,让自己如鲠在喉。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2级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比如杨墨、佛家”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可知,“佛家”在文中只是一个类比。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无中生有。原文“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中,“井田制”的目的是在平均土地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没有来由。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表达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观点,与“乐利”无关。
4.①冯文是间接引用,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②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每点2分,引用方式和引用目的各1分。第一点如果学生答到“为了说明‘井田制’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是王道之始”也给1分。第二点如果未提及“效果”一词,答到“为了说明妈妈政治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也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作者论述的“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对应的正是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由此可见,冯文是间接引用。而结合后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可知,作者在这里引用,是旨在提出让百姓提高经济水平的方法。
乙文中,根据原文“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可知,胡文是直接引用,旨在说明妈妈政治的效果。
5.①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3分,角度1分,具体阐释2分)②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3分,角度1分,具体阐释2分,阐释为“认为孔子的政治哲学要人有道德,孟子的政治哲学要人享受幸福”也给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明确提出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对象是个人,而孟子与之不同,重点在于国家治理。由此可知,冯文是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孟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
材料二“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明确提出了孔孟之间的不同,而对于这不同,作者是从“要人……”的结果来阐述的。可见,胡文是从结果的角度分析,认为一个是强调正经规矩,一个强调快活安乐。
6、B【解析】A对警察“葛列高利”的蔑视,为后文警察态度的转变做了铺垫,有误;侧重于表现母亲内心的坚定与执着,也没有为后文做铺垫。C在情感上强化了表现母亲为儿子讨书的愤怒冤屈,有误;侧重于表现母亲对我的爱。D全都表现了警察傲慢、冷酷的形象,也凸显作者对他的讽刺与嘲弄,有误;最后两处“用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抹他的那一撇小胡子”没有对警察葛列高利的讽刺与嘲弄。
7、D【解析】没有刻意制造波澜,叙述风格舒缓而真挚,有误;本文情节有波澜,但并非刻意,例如警察前后态度的对比,叙述风格也非舒缓。
8、①渲染氛围,通过可怖、压抑的景物,渲染了孤立无助的氛围;(2分,答到“点明时间,说明母子在派出所坐的时间之久”也给1分)
②表现人物心理,写出了孩子在当时对派出所极度的恐惧感;,进而更能凸显母亲的执着与无畏;(2分,答到“表现人物形象,母子相依相偎的身影,表现了母亲执着抗争、支持儿子的形象”也给2分)
③表达主旨,通过可怖的氛围中母子相依的温馨,更好地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之情。(2分)
【解析】从环境交代、氛围营造、形象塑造、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9、①善于节制人物的语言表达,多处写到了母亲简洁干脆甚至沉默的应答方式,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例如“母亲不说话,不瞧他”“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这些能更好地展现母亲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情感,表现了一位自尊的母亲为了儿子所承受的一切。
②善于节制矛盾冲突,通过看似平静的细节增强感染力。比如在“要书”这一关键情节中,作者就用“母子静坐”来表达母子各自不满、自尊、执著、愧疚等多种复杂的情感。
③善于节制情感的抒发,作者并未过多地直接抒情,而是在故事讲述、人物描写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使得情感深沉动人。例如,以年轻警察让司机把母亲和我送回家结尾,与前文构成强烈对比,形成情感的张力,更能凸显对母亲执着抗争的赞美之情,也体现了人性温暖的一面。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C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
“智者度君权时”中“智者”作主语,“度君”“权时”两个并列短语是谓语部分,所以在C处断开。
“缓急”为并列成分做“调”的宾语,不断开;“处其宜”也是动宾结构,不断开;“而”表顺承,联结两个短语,中间不断开,所以在F处断开。
“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是对称结构,所以在H处断开。
故选CFH。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 正确。固:坚持、坚决。/固:险固地势。句意: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B. 正确。殆:危险。句意: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指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C. 正确。赐:恩惠。句意: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辅助。/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D. 错误。“天子立五庙”错误,根据《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可知,古代天子立七庙。
故选D。
12.C
【解析】C.“刖跪未辨认……齐景公即为国君”错误。并非“未辨认出齐景是国君”,而是认为其行为举止不妥当,不合君礼,没有君王仪态。
故选C。
13.(1)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临”,面对,对;最后一个“而”,同“尔”,你的;“当”,判处。)(每点1分,句意1分)
(2)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有一样的地位吗?)(“今见戮于刖跪”,被动句,翻译成“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辱”,使……受辱;“齐”,与……等同,一样。)(每点1分,句意1分)
14. ①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②婉言讽谏;③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材料二中,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是假装生气,借斥责圉人劝谏景公,体现了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保护了君主的名声。结合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臣子劝谏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综合来看,晏子谏景公的行为是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
材料二中,景公行为不当,刖跪规劝,景公感到差惭而不去上朝,晏子劝谏时以退为进,晏子并不急于为圉人开脱,而是先论其罪过,让景公放松防备,容易接受他的观点。这体现了材料一中所提及的五种进谏方法之一的“讽谏”,也即孔子所肯定的进谏方法“吾其从讽谏矣乎!”
材料二中晏子了解景公的性格特点,抓住景公悔、愧、恨等复杂心理,比景公于明君,令景公释怀。体现了材料一中的“智者度君权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忠贞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忠贞正直地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出现过失,那是国家危亡的先兆;看见君主有过失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忽视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为之的。如果进谏三次仍不被采纳就要离开,不离开就会断送性命。断送性命的行为,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做的事。所以进谏的方法有五种:一是直言进谏,二是和颜悦色、低声下气进谏,三是忠心耿耿进谏,四是鲁莽刚直进谏,五是委婉进谏。孔子说:“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不进谏就会危及君王安危,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与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损。自身遭受危害而进谏始终没有被采用,那么所谏之言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不受危害,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从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将其杀死,曹羁三次劝谏曹君,曹君都未采纳,于是他便离开了,《春秋》评论要义虽然他们都称得上贤能,但曹羁的方法更符合礼。
材料二
齐景公有匹马,他的马夫杀死了它,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要亲自去杀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我请求替您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你让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方邻国诸侯,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啊。”
齐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乘着六匹马驾的车,载着妇人,驰出王宫正门。(守门的)刖跪打景公的马并使其返回,(刖跪)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景公羞惭而不上朝。晏子进宫请见。景公说:“先前我有过错。披散着头发,驾六马之车驰出正门,刖跪打马并把车子赶了回来,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辅助,得以率领百姓敬守宗庙。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晏子回答道:“国君不要记恨憎恶这件事。我听说,臣下不能忠谏直言,上面就会有昏庸不明的君王;民众多忌讳直言,君王就会有骄纵的行为。古时候,贤明的君王在上,下面就会有直言忠谏;国君好善,百姓就不再讳言。现在国君有过失行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这是国君的福分啊,所以臣前来庆贺。我请求君王奖赏他,借此来表明国君好善的美德;礼遇他,借此来表明国君接受谏言的态度。”景公笑道:“(这样)可以吗?”晏子答:“可以。”于是下令赏赐给刖跪加倍的财产并免去赋税,一时朝中安定无事。
15.D
【解析】“感慨命运不公,且无法与其抗衡,表现出深深的无奈之情”错误。“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是说“请您记住,杀敌报国、建功封侯的大事是要自己奋斗的,我不信这是由上天来安排的”。作者表达的并不是无法抗衡命运的无奈,而是偏要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16.同:《书愤》《汉宫春》都进行了今昔对比(1分),都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不满,都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1分)。
异:《汉宫春》把过去振奋爽快的从军生活与如今喧嚣热闹的成都生活进行了对比(1分),侧重于表达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坚定理想抱负(1分);《书愤》把早年的豪迈勇敢与晚年的落寞无奈进行了对比(1分),侧重于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1分)。
【解析】《汉宫春》中,陆游将南郑的“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的振奋爽快的军旅生活与成都的“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的喧嚣热闹生活进行了对比;《书愤》中,陆游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早年豪迈状态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晚年落寞状态进行了对比。内容不同,但二者同样属于今昔对比,都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汉宫春》最后的落脚点为“功名不信由天”,表明作者的意志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消沉,而更坚定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理想;《书愤》“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仅是对历史英雄的赞颂,更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批判,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愤懑。表达的情感侧重点不同,但同样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18.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
从语义的角度来讲,“非……不可”句式表达三种语义: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推断之必然。“意愿之必欲”是从主观的角度说的,主要强调的是要求的不可更改和决心的不可动摇。“情势之必须”是从客观的角度说的,主要强调的是从情理上、事理上看,这样做实在是必不可少的。“推断之必然”是从揣测的角度来说的,主要强调的是推断结果的不可避免、必然发生。
原文中强调主观意愿的强烈,即第一种用法。
A.强调推断结果的不可避免,是第三种用法;
B.强调客观上情势的迫不得已,是第二种用法;
C.强调客观上情势的迫不得已,是第二种用法;
D.强调主观意愿的强烈,是第一种用法。
故选D。
19.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处,不过:对上半句加以限制或修正,是一个比“但是”期望感更弱的词汇,有更稳的确定感或常理感,同样包含一种客观认识,有时带有一定的轻蔑。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转折之中,且往往用于书面之中,表示前后所述事物的不同与对比,含义与“但是”基本相同,但却更加正式一些。此处用在正式场合之中,书面语意味浓厚,应用“然而”。
第二处,实质上:事物的本质上、实际内容或真正意义上,它强调了事物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表面上的形式。原则上:常常出现于领导的讲话、政府的文件、有关规章制度和新闻报道中,按照原则是不可以的,但基于某种原因,还是可以做的意思。语境强调了事物的实际情况,是说把一个词重复很多遍的行为是一种强调,这是实际情况,应用“实质上”。
第三处,进而: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示递进。转而:转变当前的方向或注意力去进行其他工作或尝试。结合前文的“放弃……”,说明语境是说放弃一种行为,尝试另外一种行为,应用“转而”。
第四处,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甚至: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语境中后一句是前一句的更进一步的表述,应用“甚至”。
故选C。
20.②第二个“交际”后加上“效果”或把第二个“交际”改为“效果”。
④删掉“因此”或“这就是……的原因”。(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获取最佳的交际”搭配不当,“交际”后应加上“效果”(或“结果”可不可以,或“交际”改为“效果”“结果”可不可以);
④句,“这就是因此……的原因”成分赘余,应删掉“因此”或“这就是……的原因”。
21.①经济原则。网上聊天的内容需要手动输入,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主动选择了牺牲语法以省时省事省力。同时由于自带内涵的表情包、网络热梗等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即使不严格遵循文法,也能够顺畅交流。
②礼貌原则。网上聊天时严格遵循语法,打出完整的句子,有时会显得迂阔可笑,容易给人留下严肃、古板的印象。人们为了给对方留下好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常常主动选择口语化的句子,采用谐音、缩写、重复等不符合文法的词汇调节气氛。(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原文说“早在1962年,……存在一种‘经济原则’……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只要不妨碍沟通,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材料提到一个重要原则——“经济原则”。在网上聊天时,我们追求的是同现实中说话一样顺畅的交流,可我们的每句话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用手敲出来。要想传递同样多的信息,除了提高打字速度之外,我们就只好让尽可能少的字符(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表示尽可能多的意思了。所以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主动选择了牺牲语法以省时省事省力。同时由于自带内涵的表情包、网络热梗等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即使不严格遵循文法,也能够顺畅交流。
原文说“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材料提到另一个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网上聊天时如果严格遵循语法,有时容易给人留下严肃、刻板的印象。人们为了给对方留下好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常常主动选择口语化的句子,采用谐音、缩写、重复等不符合文法的词汇调节气氛。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会在某句语气强烈的玩笑后面加一个(误),让对方不至于产生误解;在和刚刚加到微信的朋友打招呼时,在“你好”后面多加一个波纹号,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活泼友好。
22.
①人物性格:周萍作为周家大少爷,殴打鲁大海之后,面对身份低微、护着鲁大海的鲁侍萍,是不可能说话彬彬有礼的。
②戏剧语言:上下两句鲁侍萍的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周萍所说的话作为过渡,应该尽量降低存在感,以使观众更好地体会、揣摩鲁侍萍的“言外之意”。
③情节冲突:选段发生在周萍指使仆人殴打鲁大海之后,“你是谁”这种短促的直接询问更符合当下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场景。(理由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题干中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赞同”他的观点。
从人物性格上来看,周萍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资本主义大家庭里的长子,他有着复杂的人物性格:既懦弱无能,又阴冷阴鸷、冷酷自私。他作为周家大少爷,在殴打鲁大海之后,面对身份低微、护着鲁大海的鲁侍萍,不可能说出“请问你是哪位”这种彬彬有礼的话。
从戏剧语言上来看:戏剧需要通过富有性格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进行人物刻画,从而达到揭示人物性格和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上下两句鲁侍萍的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此处重点是想要突出鲁侍萍见到大儿子之后的心情,周萍所说的话只是作为过渡,应该尽量降低其存在感,来使观众更好地体会、揣摩鲁侍萍的“言外之意”。
从情节冲突上来看:没有一个戏剧的冲突是没有前奏的,前奏是设置在冲突之前的,它不仅作为核心情节的开端,同时也作为一个冲突的引子来引起观众的兴趣。选段发生在周萍指使仆人殴打鲁大海之后,“你是谁”这种短促的直接询问更符合当下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场景,如用“请问你是哪位”反而不符合这种场景。
四、写作(60分)
【审题】
材料首先借助传世经典《格言联壁》中的名言,引出“慎言”这一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会上做事,以谨慎说话为首先。这里的“慎言”是不轻易臧否他人,三思而后言,谨言慎语,是少说,但不是不说,是深思熟虑后发声,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体现了个人的修养智慧。而材料后一句话,则通过现实中一部分人的观点,阐述了“直言”的观念,由此鼓励人们直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直言”,可以是口无遮拦,直来直去,但更可以是立足于道义真理的坦诚言说。
其实,两者并不是完全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我们根据情况、场合、对象去理性抉择。考生要进行理性分析和辩证思考,然后进行合理立意。比如,可以指出怎样才是我们真正认可的“直言”:并不是不顾一切,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所有的话不分场合全部不吐不快。这就要求我们要看场合和对象,要具备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耳朵和真诚审视自己的眼睛。而我们真正认可的“慎言”则是要具备理性精神,懂得察言观色,从而选择出最能合理表达自我认知,也是最适合对方的话。
写作时,要进行辩证论述,要有问题意识,这是将话题引向深入的根本。比如,什么时候必须直率地说、如何谨言慎行,什么时候不便说或不能说,说还是不说的意义和价值等;最后,要利用新时代的新素材写出新意。可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如孔子对于慎言的名言 “话未及言而言之,失言;及言之而未言,失人”,如杨修的说话方式给自己带来灾难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坦率与委婉,皆出本心。
2.说与不说要学会审时度势。
3.多闻慎言,中国智慧。
4.谨言慎行,行稳致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