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上百,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天,人们对氧气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如果把时钟拨回到几十亿年前,回到生命刚刚在地球上立足的时代,我们会发现那时的地球上根本没有氧气,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虽然地球上没有氧气,但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氧元素。在衰老恒星的演化过程中,恒星核心通过核聚变合成了氧,所以宇宙中氧的含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仅次于氢和氦。不过,因为氧特别容易和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绝大部分的氧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类化合物被称为氧化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水。
②与仅存于海底火山口的化学能相比,太阳能是地球上更为普遍的能源来源。现在,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依赖太阳能生存和繁衍。例如,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这一过程就是光合作用。要想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就要设法还原二氧化碳,给二氧化碳提供电子。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可被视作一个“泵站”,它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类似于抽水泵利用电作为能量),从某个电子供体中抽取电子提供给二氧化碳。
③在距今约30亿年前,蓝细菌(也称蓝藻)“发明”了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支持光合作用的“技术”。也就是说,蓝细菌利用太阳能将水的氧原子的电子夺走,再将之传递给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水被不断地裂解并释放出氧气。所以,随着蓝细菌的繁殖,氧气会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一开始,氧气刚刚释放出来就会被消耗掉,这是因为氧气会与当时地球上还普遍存在的还原性物质(如氢气、铁等)进行反应,从而又回到了某种化合物的形态。当这些“缓冲物质”被耗尽后,氧气就逐渐在地球大气中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大气中终于出现了一定浓度的氧气。这段时期被称为“大氧化”时代,发生在距今约24亿—18亿年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氧气的生物会拥有更大的优势,它们的后代会逐渐在生物圈中占据统治地位并深刻地影响地球生物的演化历程。
④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一个单细胞生物如果具有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从而获得能量的能力,它就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很多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出了有氧呼吸的能力,但直到此时,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真核生物。
⑤真核生物是指那些人们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其细胞核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变形虫等。换句话说,几乎所有能形成复杂的多细胞个体的生物都是真核生物。在生命诞生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细胞中没有具有核膜的细胞核,它们被称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熟悉的细菌,另一类被称为古细菌。今天,古细菌往往生活在极端环境中,比如深海火山口或盐湖。这类生物大多具有耐热、耐盐、耐碱、耐酸等特征。从外形上看,虽然古细菌与细菌比较相似,但是科学家通过仔细分析其基因发现,古细菌在很多方面更接近真核生物。
⑥现在,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说——真核生物是由古细菌演化而来。在几十亿年前的某一个瞬间,一个古细菌“吞噬”了一个细菌,或者说一个古细菌和一个细菌“融合”为一个新型细胞,结果导致细菌变为细胞中的线粒体,专门为新型细胞的有氧呼吸提供“服务”。之后,这个新型细胞的后代又形成了具有核膜的细胞核,并逐渐把大部分基因都转移到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上,从而完成了向真核生物的演化。
⑦与它的两个“祖先”相比,拥有线粒体和细胞核的真核细胞有很大的优势。线粒体为其提供充足的能量供应,细胞核则使其有足够的空间存放海量的遗传信息。如果将真核生物比喻为计算机,可以说,这台计算机拥有可以长时间续航的电池以及存储空间超大的硬盘。在这个基础上,细胞便可以演化出更加复杂的结构,执行更多的功能,同时运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⑧虽然已经打下了如此充分的基础,但生活于“大氧化”时代的生物还是长时间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研究发现,从“大氧化”完成到距今约8亿年前,地球上并未出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这段时间长达10亿年,科学家将之称为“无聊的10亿年”。虽然地球的大气中已经“有氧”了,但氧气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学者认为,氧气水平较低可能有利于某些特定细菌的代谢活动,从而使海洋富含硫化氢,对于大部分生物而言,硫化氢具有毒性。
⑨不过,在“无聊的10亿年”的末期,这一切都随着地球氧气水平的上升而结束了。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地球的氧气水平在距今约8亿年前开始上升,并且最终在“寒武纪大爆发”的前夕接近今天的水平。“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生命系统早期发生的一次爆发式增加事件。具体是指距今5.4亿—5亿年,地球海洋生命系统中“突然”出现了门类众多的后生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虽然出现“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目前科学界仍有争议,但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可以推测,合适的氧气水平应该是其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摘编自杨冬《亿万年前的生命“氧”成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刚在地球立足的时代,虽然地球没有氧气,但宇宙中含有大量的氧元素。
B.随着蓝细菌的增多和缓冲物质的耗尽,地球积累了更多的氧气。
C.真核生物的细胞能执行更多功能时,能使生物运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D.氧气浓度的增加带来新契机,原始生命体开始向更复杂的方向演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从光合作用等角度解说有关蓝细菌制造氧气的内容的。
B.“吞噬”“融合”用词生动形象,两者都指古细菌与相关细菌的结合。
C.“祖先”指新型细胞中的线粒体和细胞核,这两者是真核细胞更具优势的重要因素。
D.文章用下定义的方法介绍“寒武纪大爆发”,使概念解说更加准确。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给真核细胞提供能量。
B.线粒体不再携带真核细胞的DNA,功能更专一。
C.细胞核有更多空间来储存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
D.线粒体、细胞核使真核细胞进化为更复杂的结构。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大氧化事件时间线示意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地球出现氧气对绝大多数厌氧生物来说都是不利的。
B.氧气浓度上升给地球生命构成了一条新的演化路径。
C.在大氧化时代的末期,地球生物已脱离了简单状态。
D.在真核细胞的基础上,自然界最终演化出动植物。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文章解说“无聊的10亿年”的具体思路。
【答案】1.C 2.C 3.B 4.C
5.先明确“无聊的10亿年”的具体范围,即“大氧化”完成到距今8亿年前;然后解说称其为“无聊的10亿年”的具体原因和学者的看法;最后写氧气水平的上升结束了“无聊的10亿年”。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能使生物运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错误。根据材料第⑦段细胞“执行更多的功能,同时运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可知,“执行更多功能”和“运动能力”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祖先’指新型细胞中的线粒体和细胞核”错误。两个“祖先”是指古细菌、细菌,不是指线粒体和细胞核。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⑦段的主要观点是真核细胞拥有了线粒体和细胞核后有了很大的优势。
A.“给真核细胞提供能量”是一种优势,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
B.“不再携带真核细胞的DNA”错误。根据材料第⑥段“这个新型细胞的后代又形成了具有核膜的细胞核,并逐渐把大部分基因都转移到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上”,从“大部分”分析,线粒体上还有DNA。错误表述,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
C.“有更多空间来储存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是一种优势,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
D.“使真核细胞进化为更复杂的结构”是一种优势,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地球生物已脱离了简单状态”错,根据“生活于‘大氧化’时代的生物还是长时间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可知,此时的地球生物还没有脱离了简单状态。
故选C。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要分析文章解说“无聊的10亿年”的具体思路,可以从第⑧⑨段入手。第⑧段,文章首先提到尽管“大氧化”时代已经打下了充分的基础,但这个时代的生物在长达10亿年的时间里仍然处于相对简单的状态;接着,文章明确指出了这段时间,即从“大氧化”完成到距今约8亿年前,被称为“无聊的10亿年”;然后,文章解释了为什么这段时间被称作“无聊”:虽然地球的大气中已经有了氧气,但氧气的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并列举了学者的观点。第⑨段,写“无聊的10亿年”的结束:在“无聊的10亿年”的末期,这一切都随着地球氧气水平的上升而结束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 警
麦浪闻莺
那天傍晚,老余正在派出所值班室里埋头哧溜哧溜吃着方便面的时候,挂在肩头的对讲机突然响了。
一按,便听见治安员小吴在那头急吼吼地说:“余所,不好啦!美食城摆烧烤摊的那个胖子三,跟猴子陈打起来了!”
老余一抹嘴说:“啥?那你还不赶紧处理,可千万别闹出啥事来!喂喂喂,小吴,听到没?回话呀!”
这时,对讲机竟不再理会老余的严重关切,只是一个劲儿地嘎叽嚣叫。老余不敢怠慢,顺手推开冒着热气的方便面桶,三步并作两步地跨上警用摩托车,朝美食城方向急赶。
①时值初夏,一抹斜阳慵懒地照耀着这座小城,给宽阔的柏油路两侧葱绿的行道树镀上一层金色,景色煞是迷人。可老余无心欣赏,驾车直奔美食城,老远就看见前面黑压压地围了一堆人。他连忙架好摩托车,拨开人群往前挤。
“我说你俩松手,快松手!”老余见胖子三跟猴子陈只是互相揪着头发,手里既没捏啤酒瓶,更没拿刀子,悬着的心先就放下大半,“我说二位,你俩又不是乡村里的大牯牛,老顶着角揪着头发,算啥事呀!”
人群哄笑起来。有人打趣说:“哎呀,看了大半天,也没见有进一步的发展,真扫兴!”还有人嘲笑说:“哎,还大牯牛呢!要真是烈性子,保不准谁的脑壳早开瓢了……”
胖子三和猴子陈一时尴尬万分,两人只得松了手,杵在了原地。人群笑得更欢了。
“嗬,还嫌不够乱啊!都散了,都散了吧!”老余拿大眼睛向四周一扫,“我说,大家都辛苦忙活一天了,该吃排档就吃排档去,该回家陪老婆孩子就陪老婆孩子去……”
人群慢慢地散了。老余顺势拉过一把椅子坐下,问:“你们两个各做各的生意,井水不犯河水,咋偏打起来了呢?”
“胖子三他蛮不讲理!”猴子陈狠狠啐了一口说,“他摆摊的桌子占了我门店前一溜二十多厘米的地界。喏,你沿墙脚的中线往前看吧!”
“没有的事儿!”胖子三口气很冲,“笑话,我胖子三在这儿摆摊好几年了,街坊们哪个不知,谁个不晓?说我占你的地儿,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我呸!”
“都别吵了,有理不在声高嘛!”老余压着手势说,“噢,我总算听明白了——你俩不就是为了一点地方,想多摆几张小桌子,好多赚几个子儿吗?”
猴子陈说:“谁说不是呢?胖子三这么着,摆明是欺负人!”
胖子三说:“余所长,对这种耍无赖告恶状的人,就该直接将他铐起来,关他三个月!”
老余呵呵笑起来:“依我看哪,你们两个都欠铐!你们在这儿做生意,讨生活,都不容易哩。况且你俩的摊子紧挨着,早晚抬头不见低头见,我看要不这么着,都发扬一下风格,各退让十厘米,咋样?”
胖子三一听,不乐意了,挥舞着拳头说:“余所长,你在偏袒他哩!要我退的话,除非我的拳头打成了光把儿!”
猴子陈则哭丧着脸说:“余领导,你在和稀泥哈,凭啥让我退呢?要退的话,除非我鼻子不出气了!”
老余黑了脸说:“我知道,咱们的这座小城,自古就崇文尚武的,但用在这上面就不对哟!难道你俩真想为这屁大点的地方拼个你死我活的?”
胖子三梗着脖子说:“男子汉的眼里,不容沙子!”
猴子陈挥舞着瘦手说:“我今天非得讨个公道……”
眼见两人又要往一处凑,老余腾地站起来,各拽住他们的一只手说:“走,都跟我走!”
胖子三和猴子陈都吓了一大跳,但一瞅老余的脸色,也只得由他拽着往前走。
小吴一看架势不对,跟在后面央求道:“余所,您可千万别忘了法纪哟。”
老余说:“放心吧小吴,我不会动他们一根指头的。”
三人推搡着出了美食城,先在背街小巷里七拐八绕,最后才在一个小院落前止了步。
老余一努嘴说:“那人,你们认识不?”
两人看了看那个脑袋低垂嘴角流着口水的男人后,都说不认识,这跟他们有关系吗?
“是没关系。”老余说,“可三年前,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年轻人跟你们一样,也在美食城摆烧烤摊哩。由于他的食材好,加上服务不错,所以生意特别好。”
胖子三和猴子陈好奇起来,问:“那后来呢?”
老余说:“后来?后来可就惨喽!这个年轻人,为了多挣两个钱,老挤对别人,跟邻居争摊位,结果脑壳让人一砖头给拍了,拍傻了。拍他的那个人呢,至今还被关在号子里。”
②胖子三和猴子陈都张大了嘴,傻傻地站在了原地。
老余又说:“说起来,这事儿挺可悲的,他们既没有一点谦让之心,也完全没有一丝法律意识,不就是为了多挣两个子儿吗?我想这不是摊位的事儿,是人的心眼太窄了。你俩就在这儿多想想吧,我还要回去吃方便面呢。”
胖子三和猴子陈便在他身后喊:“余所长,我们都向后各退半米,您看行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余吃方便面的情节体现出派出所劳动强度高、值班人员少、随时要处理事务的特点。
B.小吴报告完信息后,老余再也联系不上他,这从侧面体现了胖子三和猴子陈的凶狠。
C.看胖子三和猴子陈打架的围观者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冷漠麻木的人。
D.老余带打架的二人去看之前打架的人的现状,是用事实教育二人要有谦让之心和法律意识。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哧溜哧溜”“急吼吼”“脑壳”等口语的使用,奠定了小说的市井特色,巧妙地展示了普通人冲突中蕴含的利益纷争。
B.老余的脸色让胖子三和猴子陈感到害怕以及老余推搡两个打斗的人,既体现老余的愤怒,也体现出他在群众中的威望。
C.美食城中,胖子三和猴子陈的对话交代了二人冲突的原因,也包括了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合理”解释,折射出人性复杂、多样的特点。
D.老余处理矛盾冲突时冷静巧妙,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展现出了职业素养,也让冲突双方认真反思,了解到自己行为的危害。
8.评点,主要是对作品的写作技巧和相关作用等作出画龙点睛式的评论。请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写出对应的评点。
①时值初夏,一抹斜阳慵懒地照耀着这座小城,给宽阔的柏油路两侧葱绿的行道树镀上一层金色,景色煞是迷人。
②胖子三和猴子陈都张大了嘴,傻傻地站在了原地。
9.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一个好的故事,要有高超的叙事技巧、精彩纷呈的情节和在情节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引人入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是如何引人入胜的。
【答案】6.D 7.A
8.①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自然环境,体现出景色的美好,舒缓了紧张的故事情节,也暗示了结局完美。②句运用神态描写,体现了二人见到被砖拍傻的人的震惊和醒悟,侧面表现出老余办事得法,尽职尽责。
9.①叙述视角: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让叙事者隐身于故事之外,使描写的人物更加立体、事件更有广度,真实再现了当前的警民关系。
②情节结构:小说情节曲折有致,从民警老余值班吃方便面到接到治安员小吴报警,再到老余到现场以及拽着打架的二人去看三年前打架被砖头打傻的人,虽然都是平凡小事,但通过设置悬念等使得故事一波三折。
③情感表达:小说赞美了民警老余对辖区百姓的关心爱护、对打架人员巧妙的教育方法等。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劳动强度高、值班人员少”错,吃方便面主要体现的是值班人员时间紧,可能随时要处理事情,不方便出去吃饭。
B.“从侧面体现了胖子三和猴子陈的凶狠”错,接到信息后的老余再也联系不上小吴的原因有很多,并不能从侧面表现二人的凶狠。
C.“没有本质区别”错,鲁迅笔下的看客都是冷漠麻木的,这里围观的人都是看热闹的,因为胖子三和猴子陈只是互相揪着头发,众人也只是看热闹的心理,不是冷漠麻木的表现。
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巧妙地展示了普通人冲突中蕴含的利益纷争”错,口语化语言能体现地域特色、人物性格等,但这里的口语化语言不能展示人物冲突中的利益纷争。
故选A。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写作技巧”主要是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相关作用”主要是语句在结构、情节或人物刻画等方面具体的作用。
①句所描绘的自然环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娓娓道来,体现出景色的美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美好与希望的故事。这样的描绘不仅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更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注入了一缕舒缓的气息,舒缓了紧张的故事情节。同时,这种宁静的景象也如同一种预示,暗示着故事结局的完美与和谐。
②句中,运用了神态描写,将两人的神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与醒悟。这份震惊,不仅源于他们眼前的景象——一个被砖拍傻的人,更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反思。这种神态描写,不仅展现了二人对于眼前情景的惊愕和内心变化,更从侧面凸显了老余办事的得法与尽职尽责。老余他的行为,使得他们在震惊之后,迅速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描写,既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又深化了人物的性格塑造。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视角、情节的作用和主旨的能力。
题干从“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精彩纷呈的情节”“情节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三个角度给出了提示,联系文本可知,“高超的叙事技巧”主要是指叙事要有合适的“立足点”,即合适的叙述视角、人称等;“精彩纷呈的情节”指情节要曲折起伏,体现一波三折,手法方面可以考虑悬念、突转等;“情节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指情节中要体现丰厚的情感等。叙述视角方面,可以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或者叙事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等角度入手分析,分析这种叙述手法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情节结构方面,可以从情节曲折的角度分析;思想情感方面,可以从警民一家亲、对打架人员进行教育的良好方式等角度概括。
在“高超的叙事技巧”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全知视角,即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让叙事者隐身于故事之外,冷静而全面地记录着故事的发展,使得人物刻画更为立体,事件展现更为广阔,生动展现了当代警民关系的真实面貌。
而在“精彩纷呈的情节”方面,作者精心编织了一连串的情节,从民警老余吃方便面的平凡日常,到治安员小吴的紧急报警,再到老余拽着打架的二人去看三年前打架被砖头打傻的人,巧妙处理打架事件的过程。虽然都是平凡小事,但是通过设置悬念等使得故事一波三折,每一个转折都张驰有度,令人目不暇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和突转等手法,使得故事在平凡中见奇,波澜中显深意。
至于“情节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小说不仅仅是一则关于警察处理打架事件的小故事,更是对警民关系、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老余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对辖区百姓的深厚感情和关心爱护,同时也体现了对打架人员巧妙的教育方式,传递了和谐、理解和包容的价值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邦字季,初为泗上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刘季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数有奇怪,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及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二三千人,以应诸侯。
秦二世二年冬十月,泗川监将兵围沛公于丰,沛公出与战,破之。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泗川守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
初,楚王景驹在留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时章邯司马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
三年,怀王遣沛公西入关。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四千余人,并之。与魏将皇欣、武满军合攻秦军,破之。
汉高祖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贾谊论曰: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王景驹在A留B沛公往C从之D张良E亦聚少年百余人F欲往G从H景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欲附者”和“一男附书至”(《石壕吏》)两句中的“附”意思不同。
B.“皆不省”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两句中的“省”意思相同。
C.“收兵聚留”和“则群聚而笑之”(《师说》)两句中的“聚”意思相同。
D.“乃以属吏”和“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属”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押送刑徒到骊山服劳役时,多数刑徒在途中逃走,刘邦估计到骊山时刑徒们就跑光了,于是他释放了所有刑徒,自己藏到芒砀山中。
B.秦二世二年,刘邦打败围攻丰邑的秦军,然后挥师攻打薛县,使泗川郡守逃到戚县,后来刘邦的左司马在戚地杀死了这位郡守。
C.刘邦率军到霸上时,子婴投降,有些将领认为应杀死子婴,刘邦认为楚怀王是个宽容的人,况且子婴已经投降,不应该杀掉。
D.结尾引用贾谊的话,主要意思是秦国用百余年统一六国,但最后因一人发难而至国家灭亡,其原因是秦国建国后不实施仁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2)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沛令被杀”的经过。
【答案】10.BDF 11.B 12.C
13.(1)(刘邦)估计刑徒到地方都会逃跑,走到丰西泽中亭时,停下来休息饮酒,到晚上就释放了押送的刑徒。
(2)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非常欣赏他,经常采用他的计策。
14.①陈胜举事时,沛令准备响应,在萧何、曹参的建议下,沛令派樊哙去召刘邦;
②后来,沛令害怕事情有变故,就想杀掉萧何、曹参,萧、曹二人得知后,逃出城投奔刘邦;
③得知情况的刘邦用箭射信给城里的父老乡亲,说明利害关系。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王景驹驻扎在留县,刘邦领兵前去归附。这时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名年轻人,准备前去投奔景驹。
“景驹”是主语,其谓语为“在”,宾语为“留”,故在B处断开;
“沛公”是主语,谓语是“往从”,宾语是“之”,故在D处断开;
“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景驹”中,“往从”与“聚”构不成连动,所以“聚”的宾语是“人”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附:归顺、归附/捎带、寄;句意:许多人都想依附他。/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
B.错误。省:理解/省察;句意:可是那些人却不能理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C正确。聚:均是“聚集、集合”之意;句意:收兵聚集在留县。/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D正确。属:交给、交付/同“嘱”,劝请;句意:于是将秦王子婴交给官吏看管。/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刘邦认为楚怀王是个宽容的人”错,根据“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可知,是说楚怀王认为刘邦是个宽容的人,不是刘邦认为楚怀王是个宽容的人。
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度”,估计;“解纵”,释放。
(2)“数”,多次;“善”,欣赏。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答案在第一段,相关信息有:沛令准备举事响应陈胜,在萧何、曹参的建议下去召刘邦入城;后来害怕有变故,就想杀掉萧何、曹参二人;最后,刘邦用箭射一封信到城里,给民众讲明利害关系。
①根据“及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乃令樊哙召刘季”,可以概括为:陈胜举事时,沛令准备响应,在萧何、曹参的建议下,沛令派樊哙去召刘邦;
②根据“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可以概括为:后来,沛令害怕事情有变故,就想杀掉萧何、曹参,萧、曹二人得知后,逃出城投奔刘邦;
③根据“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可以概括为:得知情况的刘邦用箭射信给城里的父老乡亲,说明利害关系。
【参考译文】
刘邦,字季,最初担任泗水亭长,为县里押送刑徒到骊山服劳役时,多数刑徒在途中逃走。(刘邦)估计刑徒到地方都会逃跑,走到丰西泽中亭时,停下来休息饮酒,到晚上就释放了押送的刑徒,并对他们说:“你们快逃走吧,我也从这里逃离。”刑徒中有十多名身强力壮的人愿意跟随他一起逃跑。刘邦逃走后,隐藏在芒砀山的山林中,(在他身上)多次发生奇异的事情,沛县的年轻人听说后,许多人都想依附他。到陈胜起兵时,沛县的县令想要凭借沛县起兵响应陈胜,沛县的掾主吏萧何、曹参说:“您作为秦朝的官吏,现在却想要率领沛县的年轻人反叛朝廷,恐怕他们不会跟随您。希望您召回各位逃亡在外的人,能得到数百人,依靠他们胁迫众人,众人就不敢不服从了。”沛县县令便派樊哙去召回刘邦,这时刘邦的部众已有百十人了。沛县县令很后悔,担心事情会发生变故,于是下令紧闭城门防守,并准备杀掉萧何、曹参。萧、曹二人十分害怕,便越城逃跑,去投奔了刘邦以求自保。刘邦就在丝绸上写了一封信,用箭射进城中,送给沛县的父老,向他们讲述了利害关系。沛县的父老乡亲率领他们的子弟一起将县令杀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并拥立他为“沛公”。萧何、曹参为刘邦在沛县召集青年,得到二三千人,以此响应天下诸侯抗秦的行动。
秦二世二年冬季十月,泗川郡郡监率秦军将刘邦包围在丰邑,刘邦领兵出城迎击,击败了秦军。十一月,刘邦领兵去攻打薛县。泗川郡守在薛县战败,逃到戚县,刘邦的左司马抓到并杀掉了他。
当初,楚王景驹驻扎在留县,刘邦领兵前去归附。这时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名年轻人,准备前去投奔景驹,途中遇到刘邦,便成了他的部下。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非常欣赏他,经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也向其他人说同样的话,可是那些人却不能理解,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的奇才。”所以他就留了下来,不再去其他地方。这时章邯部中的一个司马率军向北攻占了楚地,在相县屠城,又打到砀县。东阳人宁君与刘邦率军西去,在萧县西部与秦军交战,因失利撤兵,收兵聚集在留县。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派遣刘邦向西攻打关中。十二月,刘邦率军到达栗地时,遇到刚武侯,夺取了他的四千多士兵,与自己的队伍合并起来。又同魏将皇欣、武满的部队联合起来进攻秦军,将秦军击败。
汉高祖元年冬季十月,刘邦率军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着白马拉着的没有装饰的马车,脖子上系着绳索(以示自己要自杀),封存好皇帝的玉玺、符、节,在织道旁下车投降。将领中有人提出杀掉秦王,刘邦说:“当初楚怀王派我到这儿来,原本就认为我能够宽容。何况人家已经投降了,再把他杀掉是不吉利的。”于是将秦王子婴交给官吏看管。
贾谊评论说:秦国凭借小小的地块,发展到握有万乘兵车的权力大国,控制八州的诸侯,使同等地位的六国诸侯向它朝拜。经过了一百余年,又统一了六国,然后以天下为家,以崤山、函谷关为宫阙。可是,一人发难就使国家灭亡,国君自己也身死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不行仁义,而夺取天下与守住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楝 花①
张蕴
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吊沉湘。
江南四月无风信,青草前头蝶思狂。
寄胡籍溪
詹慥
雨过溪头乌篆沙,溪山深处野人家。
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
【注】①楝花:《荆楚岁时记》有“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首句写楝树的繁茂、楝花的颜色和香味,照应了标题,引出了下文对楝花的描写。
B.“缠黍吊沉湘”以人们用楝树花叶裹粽子悼念屈原的习俗点明楝树花叶的具体作用。
C.“鸟篆沙”从动态角度写鸟儿用喙啄食沙子的景色,以此表现山野人家生活的孤寂。
D.从咏花角度看,詹诗先写楝花生长环境,再写开放时间,最后推出题旨,情景交融。
16.张诗的“青草前头蝶思狂”和詹诗的“门前桃李都飞尽”都写了花谢的景象,但手法不同。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这两句诗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答案】15.C
16.①张诗使用比拟的手法,用蝴蝶到草上寻找花朵表现江南花谢的情景,委婉表达了作者对楝花已谢的伤感。②詹诗以桃李花都谢了反衬楝花之盛,表达了作者对楝花盛开的喜悦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用喙啄食沙子”错,“鸟篆沙”是指鸟儿在溪沙上留下的像篆形文字的印迹。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及其抒情手法能力。
张诗的这句诗主要写蝴蝶在青草上飞舞,“思狂”用比拟的手法写出蝴蝶翩飞,似对楝花的急切寻觅之态,委婉表达了作者对楝花凋谢的遗憾和伤感。蝴蝶翩翩而来,欲狂般地寻找着已经凋谢的花朵,那份执着与无奈,恰似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这种婉约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楝花已谢的淡淡伤感,仿佛也置身于那江南的春色之中。
詹诗则以“门前桃李”都谢了而楝花才刚开放,反衬楝花的繁盛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楝花盛开的喜悦之情。独特的反衬手法,将桃李花的凋零与楝花的盛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桃李花虽美,但终究难逃凋零的命运,而楝花却在这春末夏初之际,依然盛开得如火如荼。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突出了楝花的独特魅力,更表达了诗人对楝花盛开的由衷喜悦。这种欢快而热烈的情感,使得詹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孔子“哂”子路(仲由)的原因。
(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的想法,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如果秦国如此做就会永久相传而不会被“族灭”。
【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当我们经过一些桥梁时,若是留心一下桥头的碑文,便会发现上面不仅详细记载着这座桥的设计者、建造者,更清楚标明这座桥的“最大载荷”有多少吨位?[甲]人们不禁要问:[乙]“上下五千年,古今汉字成千上万,从古到今人们为何要用一个开着荷花、顶着莲蓬、[丙]用巨大荷叶撑起的‘荷’字来承载几十、上百、上千吨重的重量呢?”[丁]
“荷”字较早在典籍中出现是在《诗经》,在《陈风》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荷,芙蕖叶,从帅,何声。”“芙蕖”是古代江南人对荷花的称法,又叫“芙蓉”。在古代,“荷”与“何”为通假字,《说文解字》中说:“何,儋也。从人,可声。”“儋”的本义是以肩承担重物,也泛指用头、用背等承担重物。史学家金景芳解释:“何”与“荷”同,意思是“肩上扛戴着”。如《周易》中的“何校灭耳”意思是“肩上扛戴着的刑具遮住了耳朵”。
①“荷”即为肩挑重担之义,能负重者自是大器。②但大器亦仍由人的根底处、内心处、日常处日积月累,由此方可以担负重任。③能以“荷”担重任,非一蹴而就,而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④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18.第三段中,“涓涓不壅,终为江河。”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9.文段中,[甲][乙][丙][丁]前面的标点符号,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D.[丁]
20.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在下面三组通假字中任选一组写一段话。
缪——缭 希——稀 从——纵
【答案】18.D 19.A
20.(示例一)“缪”与“缭”同,意思是“盘绕、围绕”。如《赤壁赋》中“山川相缪”的意思是“山水环绕”。
(示例二)“希”与“稀”同,意思是“稀疏”。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意思是“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
(示例三)“从”与“纵”同,意思是“合纵”。如《谏逐客书》中“遂散六国之从”的意思是“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D.“涓涓不壅,终为江河”选自《孔子家语》,意思是“细小的水流不堵塞,终将汇集为江河”。从意思的角度分析,可以用在语句中有“水”的地方,与“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衔接紧密,表意一致,故放在④处。
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甲处,“更清楚标明这座桥的‘最大载荷’有多少吨位”中虽然有“多少”这个表疑问的词语,但整句话是陈述语气,所以不能用问号。
故选A。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分析可知,画波浪线的语句主要包含三部分:一“‘何’与‘荷’同,意思是‘肩上扛戴着’”为解释通假字的意思,二“如《周易》中的‘何校灭耳’”为列举有出处的一句话,三“意思是‘肩上扛戴着的刑具遮住了耳朵’”为翻译这句话的意思。仿写的结构是:指出所通之字,解释意思,举出事例。由以上分析,可以将三组仿写为:
“缪”与“缭”同,意思是“盘绕、围绕”。如《赤壁赋》中“山川相缪”的意思是“山水环绕”。
“希”与“稀”同,意思是“稀疏”。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意思是“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
“从”与“纵”同,意思是“合纵”。如《谏逐客书》中“遂散六国之从”的意思是“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是所有禽类的羽毛都适合 A ,羽绒服需要的“绒”是绒朵,它带有绒核,形状类似于蒲公英的头,这种填充物可以让羽绒服蓬松、保暖。
为什么羽绒服里有鸭绒、鹅绒,却没有鸡绒呢?原来,鸭、鹅属于水禽, B ,它们的羽毛下面会长出一层羽绒来御寒。相比之下,鸡作为典型的陆禽,不太需要过多的羽绒来保暖。虽说鸡也并非完全没有绒毛,但是,鸡的羽毛生长速度快, C ,每次更替时期内绒毛的产量相对较少,所以鸡绒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①在制作羽绒服时,需要对羽绒进行脱脂处理,以除掉绝大多数杂质。②与此同时,羽绒也需要一定量的油脂来保卫其良好的性能。③然而,不但鸡的羽绒没有油脂层的保护,而且还有紧紧吸附在羽毛上难以去除的各类杂质。④这些难以去除的杂质使鸡绒的加工成本大幅度提高。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自然流畅。
【答案】21.A做羽绒服的填充物 B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 C羽毛更替周期比较短
22.②句,应把“保卫”改为“保持”;③句,“不但”应放到“鸡的羽绒”的后面。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从前文“不是所有禽类的羽毛都适合……”和后文“羽绒服需要的‘绒’是绒朵”“这种填充物可以让羽绒服蓬松、保暖”可知,羽绒服对它的填充物有要求,不是所有的羽毛都适合作填充物,所以空格处可填“做羽绒服的填充物”;
B处,从后文的“长出一层羽绒来御寒”和“保暖”等可知,鸭、鹅等水禽所处的环境寒冷,需要羽绒来保暖,所以空格处可填“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
C处,从前文“生长速度快”,以及后文“每次更替时期内绒毛的产量相对较少”可知,鸡毛生长速度越快,羽毛更替所需的时间短,所以空格处可填入“羽毛更替周期比较短”。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
②句,搭配不当,“性能”与“保卫”不搭配,“性能”应与“保持”相搭配;
③句,语序不当,本复句的主语前后一致,关联词“不但”应放到主语“鸡的羽绒”后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课文《鸿门宴》节选自《史记》,围绕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疑问逐层展开,而关于“项羽是否应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话题也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对于项羽未杀刘邦这件事,有人认为是项羽的性格使然,他既逞匹夫之勇又好沽名钓誉;有人认为是实际的情况使然,刘邦已示弱输诚,项羽不应该杀掉道义上占优势的刘邦;也有人认为是项羽的理想使然,项羽希望做诸侯霸王,所以就没有必要杀死表示服从他的刘邦。
作为当代青年的你,对以上观点有何理解?请选择三个观点中的任意两个,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项羽不杀刘邦的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从项羽的性格入手分析,第二个理由是从刘、项两人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第三个理由是从项羽的理想出发分析。引导语要求考生以当代青年的身份,从三个观点任选两个进行联合论证,表达思考和感悟。这说明命题者想要引导考生从更丰富的层面来探究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这个历史问题,同时考查学生能否发现不同观点之间的关联,提炼出立意。综合以上材料,考生可以两两选择来立意:
①第一、二个观点联合,可以从“个人性格和实际情况”的角度进行论述,讨论项羽个人怎样的性格以及当时怎样的历史现实背景导致项羽做出不杀刘邦的决定;
②第一、三个观点联合,可以从“个人性格特征与个人理想追求”的角度进行论述,分析是什么样的性格和理想追求让项羽做出不杀刘邦的选择的关系等等;
③第二、三个观点联合,可以从“实际情况和理想追求”的角度进行论述,讨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项羽本人怎样的理想追求让他最终没有杀项羽等等。
无论哪两个观点联合,都要紧扣不同观点本身的特点和联合后所生发的综合观点来分析。行文过程中,还要注重联系教材和自己的生活实际。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项羽未杀刘邦:性格与理想的抉择。接着,分析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一是性格原因,二是项羽的理想追求下的最终选择。最后,总结观点。
立意:
1.项羽未杀刘邦是性格和实际情况使然。
2.项羽未杀刘邦是性格和坚守道义的结果。
3.项羽的个人性格和理想追求是他未杀刘邦的主要原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