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2.3走进科学探究(学生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152506/0-17260156029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2.3走进科学探究(学生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152506/0-17260156029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2.3走进科学探究(学生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152506/0-172601560300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精品讲义(学生版+解析)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2.1常用仪器与化学试剂的取用(学生版+解析) 学案 2 次下载
-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2.2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学生版+解析) 学案 2 次下载
-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2.4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学案)(学生版+解析) 学案 2 次下载
-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2.5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专项训练)(学生版+解析) 试卷 2 次下载
-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2.1我们周围的空气(学生版+解析) 学案 2 次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学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共4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科学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化学学习的特点,观察和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8步):A.提出科学问题;B. ; C.制定计划;D.进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 ; H.表达与交流。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实验过程
蜡烛由 和 组成,
【易错提醒】
(1)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有时会变黑,该黑色物质是炭黑,形成的原因是石蜡燃烧不完全。
(2)避免烧杯被烧黑的方法是:
= 1 \* GB3 ①尽量选择100ml或250ml的烧杯,不要选择50ml的小烧杯。烧杯太小,内部氧气不足,石蜡燃烧不完全,容易烧黑。
= 2 \* GB3 ②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时,烧杯口与火焰根部对齐即可,不要罩得太深。
2.规律方法
“烟”和“雾”的区别
(1)“烟”是 悬浮于空气中产生的现象,“雾”是 悬浮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蜡烛燃烧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
(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它是由 遇冷形成的。
【名师拓展】
(1)检验某物质燃烧后是否生成水的实验操作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若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有水生成,反之没有。
(2)检验某物质燃烧后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是: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反之没有。
三、化学学习的特点
1. 关注物质的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 关注物质的 。
例如,石蜡受热时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化学变化。
3. 关注物质 ,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基于证据,经过分析和推理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四、观察和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
(1)变化前: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名称、形态、外观
(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的变化及其他现象
(3)变化后:观察并记录 的名称、形态、外观
2.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
(1)描述实验操作步骤
(2)描述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的分析推断,得出实验结论。
3.注意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是通过 直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对
得出的一种推断。
【易错提醒】
描述时不可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即描述实验现象时切不可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例如:“蜡烛燃烧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而“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是实验结论。
1.判断题
(1)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能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
(2)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应该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
(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应该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 )
(5)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水。( )
(6)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 )
(7)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8)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
(9)吹灭蜡烛时,看到的白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
2.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小明实验记录中的部分内容如下:观察到蜡烛熔化,熔化后的蜡烛很快燃烧起来,我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投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其中蜡烛熔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下一空同),蜡烛燃烧是 ,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说明蜡烛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具有的物理性质 ,从他的观察可知蜡烛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3.蜡烛的火焰分为 层。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焰层温度高低顺序 。
4.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4)试着总结上述实验中所涉及到的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回忆蜡烛在点燃前、燃烧过程中、熄灭时三个阶段的实验现象, 并进行分析。
阶段一:点燃前
(1)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得知:石蜡的硬度较 (选填“大”或“小”);密度 (选填“>”“<”或“=”)水的密度。
阶段二:燃烧过程中
(2)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分为三层,其中 最亮, 最暗。
(3)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并正放,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由此得出,石蜡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 。
阶段三:熄灭时
(4)将蜡烛轻轻吹灭时,出现 。
►问题一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典例1】Vc泡腾片是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老师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建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解题必备】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等。
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法、推理法等。
【变式1-1】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为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D.得出结论
(2)照小婷的想法进行探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配制盐水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取用盐的质量B.取用水的质量C.取用盐的颗粒大小 D.取用水的温度
【变式1-2】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C.①④③②⑤D.①④②③⑤
►问题二 蜡烛及其燃烧探究
【典例2】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且外焰温度最高
【解题必备】石蜡密度比水小,质软。蜡烛点燃后,火焰呈黄白色,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熄灭蜡烛,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能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变式2-1】如图是某同学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同学先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漂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2)如图1,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由此可知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什么? 。
(3)如图2,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复燃,可知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什么性质? 。
【变式2-2】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做过一个“母子火焰”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导管中通过的物质有石蜡蒸气
B.这一现象说明石蜡具有可燃性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越长越好
D.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也发生了物理变化
►问题三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典例2】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大于水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
【解题必备】描述时不可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即描述实验现象时切不可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例如:“蜡烛燃烧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而“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是实验结论。
【变式2-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不属于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是
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B.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变式2-2】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变化是发光发热
B.用白瓷板改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 “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C.获得结论D.收集证据
2.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B.发出黄白色火焰
C.火焰分成三层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石蜡固体小颗粒D.二氧化硫
4.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质软”这一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CO₂的化学性质
D.“石蜡受热形成蒸气”属于化学变化
5.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①燃烧时发光、发热 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 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
A.①②③④B.只有③④⑤C.只有④D.只有①②③
6.在“点燃蜡烛”的活动与探究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发生化学变化,无物理变化B.产生火焰并放出热量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D.玻璃管另一端出现白烟
7.以下是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
(1)实验中I小木条 (填字母)处最先变黑,原因是 。
(2)实验Ⅱ中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 。写出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3)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具有 性。
(4)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此白烟的成分是 。
8.小丽同学就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时火焰的焰心及其生成物进行了以下探究,请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中B所示),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玻璃管的上口,上口处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性质是 。
(3)如图2,小丽同学做了“母子火焰”的趣味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9.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现象,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蜡烛燃烧的探究。
(1)实验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填“易”或“难”)溶于水,硬度小。
(2)实验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 (填“内焰”“外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3)实验3: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发现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到发热,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 。
(4)如图,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一端伸入焰心,等另一端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到导管口,观察到白烟可以被点燃,证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若导管长度过长,则实验容易失败,原因是 。
10.芳芳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1)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
芳芳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3)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1.清蒸大闸蟹由青色变成红色,小泽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位同学的看法而言,这应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B.假设C.观察D.分类
2.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得到较多的数据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D.得出不同的结论
3.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我们必须做到
A.及时记录活动所需时间
B.善于观察合作者言行
C.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D.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4.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1实验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图2实验是来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C.图3实验看到干冷烧杯的内壁上有水雾生成,可以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D.图4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5.“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
③空间站内没有空气,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
④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6.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做蜡烛燃烧实验的时候,将一张滤纸迅速插入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发现滤纸上出现圆弧状黑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说明蜡烛火焰分层,外焰温度最高
B.此实验中,滤纸可以被一根小木条代替
C.将滤纸换成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会有水雾生成
D.酒精灯火焰与蜡烛火焰相似。用酒精灯加热药品时,试管底部可直接触及灯芯位置
7.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的氧气已经耗尽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8.利用传感器采集蜡烛在衡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2中的数据可以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二氧化碳
B.由图可知,蜡烛燃烧不能耗尽装置的氧气
C.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一定浓度的CO2
D.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15%O2、5%CO2和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9.据报道:某村民家发生煤气罐爆炸,经初步调查,事件起因是液化石油气钢瓶连接软管老化,造成液化气泄漏,遇明火燃烧、发生燃爆。小刚同学刚开始学习化学,他想知道液化气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对此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打开液化气,点燃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①玻璃杯内壁出现 ,说明液化气燃烧有水生成。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 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说明液化气燃烧有 生成。
【获得结论】
(3)该实验结论是 ,作出此判断的依据为 。
【反思与交流】
(4)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 ,试举一例说明 。
10.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的果蔬中,对人体健康有多种益处。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需要从食物中获得。哪些果蔬维生素C含量较高?某兴趣小组选取猕猴桃、梨、紫甘蓝和黄瓜探究其维生素C含量高低。
【实验原理】
(1)维生素C能使 褪色。
【实验方案】
步骤一:配制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步骤二:制作新鲜果蔬汁
(2)分别取 的猕猴桃、梨、紫甘蓝、黄瓜(可食用部分),切碎,加入 的水(果蔬中可食用部分和水的质量比均为),分别放入榨汁机榨出四种果蔬汁,用纱布过滤,滤液放入滴瓶备用。
步骤三:果蔬汁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3) (填操作和现象),记录滴加新鲜果蔬汁滴数,重复实验2~3次。
【数据记录】
【实验结论】
(4) 。
【反思与评价】查阅《食物营养成分速查表》数据,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还存在一定偏差。
(5)从原理角度分析,该实验的缺点是 。(答案合理即可)
11.《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的性质、火焰、组成元素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展开了项目化探究。
任务一: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1)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任务二:对比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2)同学们将一块打磨光亮的铁纱窗置于蜡烛火焰之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变黑,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任务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进行实验】同学们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
(3)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
【小组讨论】若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应进行的操作是将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是否有水雾出现。
【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反思评价】
(4)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任务四: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查阅资料】
【小组交流】
(5)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燃烧时, (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旨在让学生们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理解,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深入的实验探究。
探究一:对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装置如下图所示。
【进行实验
【实验1】6个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分别用6支相同的蜡烛点燃后测定其燃烧时间,
同学们对比氧气体积分数 60%∼100%的现象,发现氧气体积分数越大蜡烛燃烧越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猜测烛芯长度或蜡烛高度可能会影响燃烧时间,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2-1】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间。
【实验2-2】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______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
【分析与结论】
(1)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 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2)实验2-1的结论是 。
(3)请你补全实验2-2的操作: 。
【反思与评价】
(4)甲同学认为实验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乙同学依据实验1判断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支持乙同学判断的证据是 。
(5)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之后,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蜡烛燃烧时间变短。结合实验2分析其原因是 。
探究二:在一圆柱形封闭的容器中,设置高、中、低三支高度不同的蜡烛(如下图所示),并用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实时测量数据。将三支蜡烛同时点燃,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熄灭。熄灭的顺序为最高的蜡烛最先熄灭,中间次之,最低的蜡烛最后熄灭。测得数据如下表:
表1 不同高度蜡烛的熄灭时间
表2 蜡烛熄灭时刻数据记录
(6)请解释高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
13.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取一支蜡烛,观察到它是白色固体,有轻微气味。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固体不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2)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
(3)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①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
I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III.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可排除假设 (填序号),因为 。1.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在指导下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会填写探究(或实验)报告。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4.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
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难点:
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或结论
实验图示
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色、 态、
状, 气味。切下的石蜡 在水面上。
石蜡密度比水 ,质 , 溶于水
燃烧时
观察燃烧情况
观察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观察火焰
石蜡从烛芯向四周逐渐 ;火焰分 层,
层最亮,内层最暗。
石蜡的熔点 (47~64℃)
火焰从外到里分别为 、内焰、焰心
检验燃烧产物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 产生
石蜡燃烧有 生成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
石蜡燃烧有 生成
熄灭后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熄灭蜡烛
有 产生
白烟具有 性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重新
蜡烛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资料卡片:
维生素,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能使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果蔬种类
猕猴桃汁
梨汁
紫甘蓝汁
黄瓜汁
滴数/滴
11
13
12
31
35
33
20
20
20
25
27
26
平均滴数
12
33
20
26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是否产生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是
铁
1535
2750
约1800
否
钠
97.8
883
约1400
?
氧气体积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
燃烧时间/
0
12
26
35
30
25
现象
立即熄灭
安静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大,蜡烛高度变小
烛芯长度/
0.2
0.5
0.7
0.9
燃烧时间/
16.01
12.09
11.40
8.49
蜡烛高度/
1
3
5
7
燃烧时间/
17.58
10.28
8.99
7.84
熄灭时间(高)
熄灭时间(中)
熄灭时间(低)
熄灭顺序
106s
164s
199s
高→中→低
时间/
含氧量%
二氧化碳浓度/(mg⋅m-3)
③
②
①
⑥
⑤
④
106
19.8
19.1
18.5
1940.2
2214.9
3056.5
164
18.9
17.7
17.1
1798.5
2002.3
2755.3
199
18.6
17.1
16.5
1771.9
1913.7
2666.7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8步):A.提出科学问题;B.猜想和假设; 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实验过程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
【易错提醒】
(1)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有时会变黑,该黑色物质是炭黑,形成的原因是石蜡燃烧不完全。
(2)避免烧杯被烧黑的方法是:
= 1 \* GB3 ①尽量选择100ml或250ml的烧杯,不要选择50ml的小烧杯。烧杯太小,内部氧气不足,石蜡燃烧不完全,容易烧黑。
= 2 \* GB3 ②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时,烧杯口与火焰根部对齐即可,不要罩得太深。
2.规律方法
“烟”和“雾”的区别
(1)“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产生的现象,“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蜡烛燃烧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
(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石蜡固体小颗粒 ,它是由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的。
【名师拓展】
(1)检验某物质燃烧后是否生成水的实验操作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若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有水生成,反之没有。
(2)检验某物质燃烧后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是: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反之没有。
三、化学学习的特点
1. 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 关注物质的变化。
例如,石蜡受热时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化学变化。
3. 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基于证据,经过分析和推理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四、观察和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
(1)变化前: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名称、形态、外观
(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的变化及其他现象
(3)变化后: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名称、形态、外观
2.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
(1)描述实验操作步骤
(2)描述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的分析推断,得出实验结论。
3.注意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是通过观察直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的一种推断。
【易错提醒】
描述时不可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即描述实验现象时切不可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例如:“蜡烛燃烧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而“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是实验结论。
1.判断题
(1)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能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
(2)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应该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
(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应该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 )
(5)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水。( )
(6)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 )
(7)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8)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
(9)吹灭蜡烛时,看到的白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
【答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2.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小明实验记录中的部分内容如下:观察到蜡烛熔化,熔化后的蜡烛很快燃烧起来,我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投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其中蜡烛熔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下一空同),蜡烛燃烧是 ,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说明蜡烛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具有的物理性质 ,从他的观察可知蜡烛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答案】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硬度小 密度小于水 可燃性
【详解】蜡烛熔化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用小刀切蜡烛,说明蜡烛硬度小;浮于水面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从实验可以看出蜡烛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故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硬度小;密度小于水;可燃性。
3.蜡烛的火焰分为 层。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焰层温度高低顺序 。
【答案】 三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2s后取出,观察炭化情况来推断
【详解】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
探究不同焰层温度高低顺序,可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2s后取出,观察炭化情况来推断。
4.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4)试着总结上述实验中所涉及到的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答案】(1)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现象是火柴梗从中间到外边缘碳化程度依次增加,结论是温度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
(2)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3)水和二氧化碳
(4)物理性质:白色、圆柱状、固体、硬度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沸点低;化学性质:可燃性
【详解】(1)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现象是火柴梗从中间到外边缘碳化程度依次增加,结论是温度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
(2)蜡烛受热气化形成蜡烛蒸汽,蒸汽遇到冷空气再形成蜡烛固体小颗粒,即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3)蜡烛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性质有白色、圆柱状、固体、硬度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沸点低,化学性质有蜡烛的可燃性。
5.回忆蜡烛在点燃前、燃烧过程中、熄灭时三个阶段的实验现象, 并进行分析。
阶段一:点燃前
(1)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得知:石蜡的硬度较 (选填“大”或“小”);密度 (选填“>”“<”或“=”)水的密度。
阶段二:燃烧过程中
(2)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分为三层,其中 最亮, 最暗。
(3)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并正放,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由此得出,石蜡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 。
阶段三:熄灭时
(4)将蜡烛轻轻吹灭时,出现 。
【答案】(1) 小 <
(2) 外焰 焰心
(3) 水雾 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4)白烟
【详解】(1)石蜡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明硬度小,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不溶于水、密度<水的密度;
(2)根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3)由实验现象可知,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可生成水,片刻后取下烧杯并正放,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由此得出,石蜡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
(4)将蜡烛轻轻吹灭时,出现白烟。
►问题一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典例1】Vc泡腾片是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片状物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老师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这个建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答案】C
【详解】根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老师建议,可用石灰水检验一下气体的成分是否为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故选:C。
【解题必备】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等。
2.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法、推理法等。
【变式1-1】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为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D.得出结论
(2)照小婷的想法进行探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配制盐水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取用盐的质量B.取用水的质量C.取用盐的颗粒大小 D.取用水的温度
【答案】(1)C (2)C
【解析】(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C。
(2)为了比较哪种盐更咸,要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在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相同质量的两种盐,这样得到的结论可靠,取用盐的颗粒大小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选择C。
【变式1-2】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C.①④③②⑤D.①④②③⑤
【答案】B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属于提出问题环节;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得出结论环节;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作出假设环节。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属于实施计划环节。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属于表达和交流环节。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⑤。
综上所述:选择B。
►问题二 蜡烛及其燃烧探究
【典例2】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且外焰温度最高
【答案】C
【详解】A、蜡烛硬度小,小刀硬度大于蜡烛,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小,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可能是二氧化碳,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温度最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题必备】石蜡密度比水小,质软。蜡烛点燃后,火焰呈黄白色,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熄灭蜡烛,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能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变式2-1】如图是某同学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同学先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漂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2)如图1,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由此可知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什么? 。
(3)如图2,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复燃,可知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什么性质? 。
【答案】(1)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2)水/H2O
(3)可燃性
【详解】(1)该同学先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发现石蜡漂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2)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由此可知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
(3)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复燃,可知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
【变式2-2】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做过一个“母子火焰”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导管中通过的物质有石蜡蒸气
B.这一现象说明石蜡具有可燃性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越长越好
D.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也发生了物理变化
【答案】C
【详解】A、蜡烛中主要物质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汽,导管中通过的物质有石蜡蒸气,故A正确;
B、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是石蜡蒸汽,这一现象说明石蜡具有可燃性,故B正确;
C、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汽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C错误;
D、蜡烛燃烧时,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同时石蜡会熔化变成液态石蜡,液态石蜡汽化变成石蜡蒸气,也发生了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问题三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典例2】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大于水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
【答案】C
【详解】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描述正确;
B、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火焰最明亮,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故选项描述正确;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小于水,故选项描述不正确;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故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C。
【解题必备】描述时不可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即描述实验现象时切不可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例如:“蜡烛燃烧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而“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是实验结论。
【变式2-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不属于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是
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B.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答案】C
【详解】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密度比水小,石蜡浮在水面上,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C选项符合题意;
D、蜡烛刚熄灭时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产生白烟,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
【变式2-2】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变化是发光发热
B.用白瓷板改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A
【详解】A、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的现象,但是发光放热并不能说明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也发光放热,但是不属于化学变化,说法错误;
B、用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粉末状物质,说明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碳,可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新物质水生成,可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白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可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故选A。
1. “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C.获得结论D.收集证据
【答案】B
【详解】A、建立假设是根据问题和相关的资料作出假设和猜想,如84消毒液能消毒可能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次氯酸钠,不符合题意;
B、提出闻到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符合题意;
C、获得结论是根据相关资源和实验现象等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D、收集证据是根据假设和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B.发出黄白色火焰
C.火焰分成三层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详解】A. 蜡烛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选项正确;
B. 蜡烛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选项正确;
C.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选项正确;
D.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错误。
故选D。
3.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石蜡固体小颗粒D.二氧化硫
【答案】C
【详解】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形成的现象,水蒸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是气体,不能形成白烟,石蜡固体小颗粒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白色石蜡固体,查形成白烟。
故选C。
4.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质软”这一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CO₂的化学性质
D.“石蜡受热形成蒸气”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详解】A、石蜡“质软”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硬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体变成液体,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CO₂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石蜡受热形成蒸气”是石蜡由固体变成气体,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5.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①燃烧时发光、发热 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 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 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
A.①②③④B.只有③④⑤C.只有④D.只有①②③
【答案】A
【详解】①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使石蜡熔化,说法正确;
②蜡烛含有氢元素,燃烧会生成水,有水雾产生,说法正确;
③外焰与空气接触多,充分燃烧,温度最高,说法正确;
④蜡烛是先熔化后燃烧,说法正确;
⑤蜡烛熄灭时冒白烟,不是白雾,因为熄灭时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小液滴,说法错误;
故选:A。
6.在“点燃蜡烛”的活动与探究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发生化学变化,无物理变化B.产生火焰并放出热量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D.玻璃管另一端出现白烟
【答案】A
【详解】A、点燃蜡烛的探究中,蜡烛受热熔化、遇冷凝结是物理变化;而蜡烛燃烧的过程是化学变化,错误;
B、蜡烛燃烧产生火焰并放热,正确;
C、根据分析A,C说法,正确;
D、将玻璃管斜插入蜡烛火焰的焰心处,未燃烧的石蜡蒸气被导出,在另一端遇冷形成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产生白烟,正确。
故选:A。
7.以下是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
(1)实验中I小木条 (填字母)处最先变黑,原因是 。
(2)实验Ⅱ中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 。写出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3)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具有 性。
(4)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此白烟的成分是 。
【答案】(1) a a处的火焰为外焰,外焰温度最高
(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3)可燃
(4)石蜡固体小颗粒
【详解】(1)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图示中a处的火焰为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实验I中小木条a处最先变黑;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第二个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得出蜡烛(主要成分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具有可燃性;
(4)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则可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石蜡具有可燃性,则说明此白烟的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8.小丽同学就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时火焰的焰心及其生成物进行了以下探究,请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中B所示),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玻璃管的上口,上口处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性质是 。
(3)如图2,小丽同学做了“母子火焰”的趣味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答案】(1)外焰
(2)可燃性
(3)B
【详解】(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两边变黑,中间未变色,说明蜡烛外焰的温度最高。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玻璃管的上口,上口处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性质是可燃性。
(3)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是石蜡蒸气,而不是液态石蜡.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能从导管末端导出,实验不会成功.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故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不是因为氧气充足,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9.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现象,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蜡烛燃烧的探究。
(1)实验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填“易”或“难”)溶于水,硬度小。
(2)实验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 (填“内焰”“外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3)实验3: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发现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到发热,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 。
(4)如图,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一端伸入焰心,等另一端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到导管口,观察到白烟可以被点燃,证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若导管长度过长,则实验容易失败,原因是 。
【答案】(1)难
(2)外焰
(3) 浑浊 二氧化碳/CO2
(4) 气态 长导管中石蜡蒸汽凝结成了固体,到不了导管另一端,所以不能被点燃
【详解】(1)取一支蜡烛,可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烛浮于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层温度最高;
(3)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发现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到发热,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4)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一端伸入焰心,等另一端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到导管口,观察到白烟可以被点燃,说明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故可以证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若导管长度过长,则实验容易失败,原因是因为在长导管中石蜡蒸汽都凝结成了石蜡固体,石蜡蒸汽到不了导管的另一端,所以不能被点燃。
10.芳芳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1)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
芳芳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3)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答案】(1)C
(2) 水雾 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3)导管内壁有凝固的固体,导管口不能燃烧
【详解】(1)遇到不同的现象时,可重复实验,探究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或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或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但不能不予理睬,故选C。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在火焰上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时,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时,振荡,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为石蜡蒸气,则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石蜡蒸气会冷凝为固体,则会观察到玻璃管中有固体出现,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时,导管口不燃烧。
1.清蒸大闸蟹由青色变成红色,小泽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位同学的看法而言,这应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B.假设C.观察D.分类
【答案】B
【详解】A、本题给出的信息中,没有做实验,故A错误;
B、小泽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些同学的看法属于建立假设,故B正确;
C、本题是对现象的原因探究,不是观察法,故C错误;
D、本题给出的信息中,没有进行分类,故D错误;
故选:B。
2.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得到较多的数据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D.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B
【详解】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在实验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故选:B。
3.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我们必须做到
A.及时记录活动所需时间
B.善于观察合作者言行
C.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D.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答案】D
【详解】进行科学探究时,应该观察现象,并记录反应前、反应时、反应后的现象,与及时记录活动所需时间 ,善于观察合作者言行无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探究活动也不够严谨,故选:D。
4.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1实验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图2实验是来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C.图3实验看到干冷烧杯的内壁上有水雾生成,可以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D.图4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答案】A
【详解】A、图1实验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不是液态石蜡,故选项A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罩一个烧杯,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项B正确;
C、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故选项C正确;
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石蜡能燃烧,所以白烟能被点燃,故选项D正确;
故选:A。
5.“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
③空间站内没有空气,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
④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①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着石蜡熔化,石蜡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②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故正确;
③根据题干信息,空间站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而不是空间站内没有空气,故错误;
④根据题干信息,空间站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故正确;
故选:C。
6.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做蜡烛燃烧实验的时候,将一张滤纸迅速插入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发现滤纸上出现圆弧状黑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说明蜡烛火焰分层,外焰温度最高
B.此实验中,滤纸可以被一根小木条代替
C.将滤纸换成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会有水雾生成
D.酒精灯火焰与蜡烛火焰相似。用酒精灯加热药品时,试管底部可直接触及灯芯位置
【答案】D
【解析】A、滤纸上出现圆弧状黑斑,说明外面火焰温度较高,里面火焰温度较低,则此实验说明蜡烛火焰分层,外焰温度最高,故A正确;
B、滤纸和小木条均会炭化,现象明显,此实验中,滤纸可以被一根小木条代替,故B正确;
C、滤纸中含有氢元素,燃烧生成水,将滤纸换成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会有水雾生成,故C正确;
D、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用酒精灯加热药品时,试管底部不能直接触及灯芯位置,故D不正确。
故选D。
7.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的氧气已经耗尽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答案】D
【详解】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可知,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接近19.56%,所以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错误;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熄灭后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水蒸气,还有氧气和其它气体,错误。
C、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可知,蜡烛熄灭后,瓶内氧气含量仍有15.96%,没有被完全耗尽,错误。
D、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就无法燃烧,正确。
故选D。
8.利用传感器采集蜡烛在衡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2中的数据可以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二氧化碳
B.由图可知,蜡烛燃烧不能耗尽装置的氧气
C.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一定浓度的CO2
D.燃着的蜡烛能在浓度为15%O2、5%CO2和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答案】D
【详解】A、瓶内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浓度随着参与燃烧而逐渐降低,符合曲线1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随着燃烧的进行而逐渐升高,符合曲线2的变化,结合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明显高于二氧化碳,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反应结束后,氧气的浓度为15.6%,说明蜡烛燃烧不能耗尽装置的氧气,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的 CO2导致,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15.6%、二氧化碳浓度大于3.8%时蜡烛不再燃烧,故燃着的蜡烛不能在浓度为 15%O2、5%CO2和 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故D不正确。
故选D。
9.据报道:某村民家发生煤气罐爆炸,经初步调查,事件起因是液化石油气钢瓶连接软管老化,造成液化气泄漏,遇明火燃烧、发生燃爆。小刚同学刚开始学习化学,他想知道液化气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对此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打开液化气,点燃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①玻璃杯内壁出现 ,说明液化气燃烧有水生成。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 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说明液化气燃烧有 生成。
【获得结论】
(3)该实验结论是 ,作出此判断的依据为 。
【反思与交流】
(4)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 ,试举一例说明 。
【答案】 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水雾 发烫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正确 电灯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详解】猜想与假设:
(1)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故填写: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
(2)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则,推测液化气燃烧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①检验产物水,可以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玻璃杯,观察杯壁是否由水雾,若出现水雾,证明产物中有水,故填写:水雾;
②检验反应是否放出热量,可以用手去感知玻璃杯的热度,故填写:发烫;
③检验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里有二氧化碳,故填写: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获得结论:
(3)液化气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物质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写: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反思与交流:
(4)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并不都是化学变化,也可以是物理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故填写:正确;电灯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10.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的果蔬中,对人体健康有多种益处。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需要从食物中获得。哪些果蔬维生素C含量较高?某兴趣小组选取猕猴桃、梨、紫甘蓝和黄瓜探究其维生素C含量高低。
【实验原理】
(1)维生素C能使 褪色。
【实验方案】
步骤一:配制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步骤二:制作新鲜果蔬汁
(2)分别取 的猕猴桃、梨、紫甘蓝、黄瓜(可食用部分),切碎,加入 的水(果蔬中可食用部分和水的质量比均为),分别放入榨汁机榨出四种果蔬汁,用纱布过滤,滤液放入滴瓶备用。
步骤三:果蔬汁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3) (填操作和现象),记录滴加新鲜果蔬汁滴数,重复实验2~3次。
【数据记录】
【实验结论】
(4) 。
【反思与评价】查阅《食物营养成分速查表》数据,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还存在一定偏差。
(5)从原理角度分析,该实验的缺点是 。(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使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2) 等量 等体积
(3)取相同体积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新鲜果蔬汁至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色
(4)维生素C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猕猴桃汁、紫甘蓝汁、黄瓜汁、梨汁
(5)果蔬是混合物,果蔬中除维生素C外,其他成分也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详解】(1)由材料卡片可知,维生素C能使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进行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所以应取等量的的猕猴桃、梨、紫甘蓝、黄瓜(可食用部分),切碎,加入等体积的水;
(3)取相同体积的0.0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新鲜果蔬汁至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色,记录滴加新鲜果蔬汁滴数,重复实验2~3次,通过新鲜果蔬汁滴数,可比较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高低;
(4)维生素C越多,消耗的高锰酸钾越多。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维生素C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猕猴桃汁、紫甘蓝汁、黄瓜汁、梨汁;
(5)果蔬是混合物,果蔬中除维生素C外,其他成分也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会引起误差。
11.《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的性质、火焰、组成元素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展开了项目化探究。
任务一: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1)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任务二:对比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2)同学们将一块打磨光亮的铁纱窗置于蜡烛火焰之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变黑,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任务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进行实验】同学们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
(3)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
【小组讨论】若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应进行的操作是将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是否有水雾出现。
【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反思评价】
(4)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任务四: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查阅资料】
【小组交流】
(5)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燃烧时, (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答案】(1)蜡烛硬度小、密度比水小
(2)外焰比内焰和焰芯温度高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5) 沸点 有
【详解】(1)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说明蜡烛硬度小,投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故填:蜡烛硬度小、密度比水小;
(2)将一块打磨光亮的铁纱窗置于蜡烛火焰之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变黑,因为高温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外焰比内焰和焰芯温度高,故填:外焰比内焰和焰芯温度高;
(3)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会看到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故填: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5)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燃烧时温度高于可燃物沸点即有火焰产生,由此推测:钠燃烧时,有火焰产生,故填:沸点、有。
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旨在让学生们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理解,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深入的实验探究。
探究一:对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装置如下图所示。
【进行实验
【实验1】6个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分别用6支相同的蜡烛点燃后测定其燃烧时间,
同学们对比氧气体积分数 60%∼100%的现象,发现氧气体积分数越大蜡烛燃烧越剧烈,烛芯长度变大和蜡烛高度变小越显著。猜测烛芯长度或蜡烛高度可能会影响燃烧时间,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2-1】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间。
【实验2-2】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______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
【分析与结论】
(1)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 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2)实验2-1的结论是 。
(3)请你补全实验2-2的操作: 。
【反思与评价】
(4)甲同学认为实验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乙同学依据实验1判断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支持乙同学判断的证据是 。
(5)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之后,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蜡烛燃烧时间变短。结合实验2分析其原因是 。
探究二:在一圆柱形封闭的容器中,设置高、中、低三支高度不同的蜡烛(如下图所示),并用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实时测量数据。将三支蜡烛同时点燃,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熄灭。熄灭的顺序为最高的蜡烛最先熄灭,中间次之,最低的蜡烛最后熄灭。测得数据如下表:
表1 不同高度蜡烛的熄灭时间
表2 蜡烛熄灭时刻数据记录
(6)请解释高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
【答案】(1)氧气体积分数
(2)氧气体积分数和蜡烛高度相同时,烛芯长度越大,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越短
(3)相同烛芯长度、不同高度
(4)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
(5)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烛芯长度变大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大于蜡烛高度变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6)烧杯上层的氧气被消耗
【详解】(1)实验1中每组数据氧气体积分数不一样,所以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氧气体积分数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2)实验2-1通过数据发现烛芯越长,燃烧时间越短,结论是:氧气体积分数和蜡烛高度相同时,烛芯长度越大,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越短;
(3)实验2-2通过实验数据可知想探究蜡烛高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其它量要保持一致。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烛芯长度、不同蜡烛高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
(4)在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所以不能说明实验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
(5)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60%之后,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蜡烛燃烧时间变短。由实验2可知: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烛芯长度变大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大于蜡烛高度变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6)根据表格中数据,高处的氧气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却增大不多,由此说明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烧杯上层的氧气被消耗。
13.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取一支蜡烛,观察到它是白色固体,有轻微气味。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固体不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2)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
(3)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①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
I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III.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可排除假设 (填序号),因为 。
【答案】(1)石蜡难溶于水
(2) 水雾 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3) ① 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③ ①②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具有可燃性
【详解】(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固体不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石蜡难溶于水;
(2)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3)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目的是为了验证白烟是否是二氧化碳,故是为了验证假设①;
I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III.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石蜡固体具有可燃性,故这为假设③提供了证据;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具有可燃性,故可排除假设①②。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能在指导下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会填写探究(或实验)报告。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4.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
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难点:
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或结论
实验图示
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白色、固态、圆柱状,略有气味。切下的石蜡浮在水面上。
石蜡密度比水小,质软,难溶于水
燃烧时
观察燃烧情况
观察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观察火焰
石蜡从烛芯向四周逐渐熔化;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内层最暗。
石蜡的熔点较低(47~64℃)
火焰从外到里分别为外焰、内焰、焰心
检验燃烧产物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
石蜡燃烧有水生成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石蜡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熄灭蜡烛
有白烟产生
白烟具有可燃性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重新燃烧
蜡烛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资料卡片:
维生素,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能使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果蔬种类
猕猴桃汁
梨汁
紫甘蓝汁
黄瓜汁
滴数/滴
11
13
12
31
35
33
20
20
20
25
27
26
平均滴数
12
33
20
26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是否产生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是
铁
1535
2750
约1800
否
钠
97.8
883
约1400
?
氧气体积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
燃烧时间/
0
12
26
35
30
25
现象
立即熄灭
安静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大,蜡烛高度变小
烛芯长度/
0.2
0.5
0.7
0.9
燃烧时间/
16.01
12.09
11.40
8.49
蜡烛高度/
1
3
5
7
燃烧时间/
17.58
10.28
8.99
7.84
熄灭时间(高)
熄灭时间(中)
熄灭时间(低)
熄灭顺序
106s
164s
199s
高→中→低
时间/
含氧量%
二氧化碳浓度/(mg⋅m-3)
③
②
①
⑥
⑤
④
106
19.8
19.1
18.5
1940.2
2214.9
3056.5
164
18.9
17.7
17.1
1798.5
2002.3
2755.3
199
18.6
17.1
16.5
1771.9
1913.7
2666.7
相关学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学案,共5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化石能源的利用,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水的组成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水的组成学案设计,共4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氢气的性质,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物质的简单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3 元素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3 元素学案及答案,共5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