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52589/0-172601659434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52589/0-17260165944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52589/0-17260165944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52589/0-17260165945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52589/0-1726016594568/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52589/0-172601659460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52589/0-17260165946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52589/0-1726016594707/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文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早期国家的形成,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人口增长,早期国家形成,从事劳动生产,从事管理王,对内管理与统治,对外发动战争,浙江余杭,考古发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了解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其内部结构,知道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了解我国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故事,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了解尧、舜、禹的主要事迹和禅让制(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阅读教材,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结合课本,思考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原始社会农业、畜牧业发展
早期城市形成(城墙、城壕、水利设施)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说明:早期国家呈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一)长江流域的早期国家——良渚古城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归纳以下知识点?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1、发现地点:2、距今时间:3、考古发现:
约5300-4300年
(1)古城组成:宫殿区、内城和外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2)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3)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月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4)玉琮[cóng]、玉璧和玉钺[yuè]
解读:城内外的贵族墓地和城外的普通墓地对比,说明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4.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解读:神人兽面纹被视为良渚文化的“神徽”,在很多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反映了良渚人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二)黄河流域的早期国家——陶寺古城
约4300-4000年
(1)古城组成: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宫城、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2)墓葬:①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②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3)文物: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器
4.意义: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三)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形成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
多元一体历史概念:中国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各民族因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体。
“多元”:多而不同,文化有共同点,中原地区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
“一体”:相似,或汇聚。
说一说古代中国的神话故事
结合课本归纳以下知识点
1、时间:2、地域范围:3、部落代表:4、著名战役:
特点: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居。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8,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和夏后氏(禹)等部落。因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联盟。首领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之间采用何种方式传位给下一任?传位的标准是什么?
3.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原始民主)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政局
禹治水有功,得民众爱戴,被尊为“大禹”
相传禹在位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受禹之命治理黄河水患。
你能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吗?从中你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故事: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精神: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意义: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证实了某些远古传说的真实性,也为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证据。
2.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石器时代,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阶级分化严重,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出现早期国家,远古的传说,课后小结,课堂小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备课课件ppt,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良渚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九黎部落,华夏族,三·远的传说说,叁·远古的传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课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国家产生,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共同价值,远古的传说,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炎黄联盟,华夏族,炎黄子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