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讲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5届高考部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57035/0-17261466758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3讲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5届高考部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57035/0-17261466759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3讲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5届高考部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57035/0-172614667593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部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含答案)(69份)
第53讲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5届高考部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53讲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5届高考部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含答案),共9页。
1.[考古证史/2023江苏徐州期中]下表是考古出土的部分地区战国时期物品统计表(部分)。此表反映了当时( )
A.一家一户个体劳作盛行 B.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C.铁农具运用于农业生产 D.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2.[2024山东济宁开学考]下图是在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锄草画像石(摹本)。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锄头上肩稍窄有銎,下部呈板钁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
3.[2023湘豫名校联考]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舌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深体薄;尖锋、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4.[2024重庆八中月考]“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礼记·月令》中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5.[2024百校联考]明代《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使用灌钢法炼制钢铁的场景(如图),手工业者将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这一技术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炼钢技术遥遥领先
B.实践经验形成了理论体系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D.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
6.[2023浙南名校联考]下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7.[2023江苏南通期中]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发明了提水灌溉的装置“沙杜夫”,它利用杠杆原理将低洼之处的水抽引到高处,从而使高低处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这表明( )
A.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B.埃及社会饥荒得以缓解
C.农业灌溉工具世界领先
D.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
8.[202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00年左右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 )
A.拥有较大生产规模
B.呈现出政治管理上的独立性
C.自营程度相对较高
D.内部生产秩序管理比较严格
9.[2023合肥联考]据考古发现,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其中包含石铲、石锄、石耜、石磨盘、石磨棒等。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穿孔石刀、石锛等,这些生产工具一般通体磨光。这可以用于印证当时我国(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C.手工业和农业实现分工 D.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10.[2023河北保定模拟]山东滕州出土的一汉代耕耱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耦耕者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面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11.[2023江苏期末]元末明初儒学教授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率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由此可推知(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12.[2023济南三模]《伊利亚特》中描写了在一次盛大的竞技会后,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对此有诗人夸耀地说:“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据此可推知古希腊 ( )
A.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 B.海洋贸易发展遇挫
C.竞技体育历史较为悠久 D.人文主义思想诞生
13.[2024河南安阳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图1 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
图2 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答案版
1.[考古证史/2023江苏徐州期中]下表是考古出土的部分地区战国时期物品统计表(部分)。此表反映了当时( C )
A.一家一户个体劳作盛行 B.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C.铁农具运用于农业生产 D.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2.[2024山东济宁开学考]下图是在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锄草画像石(摹本)。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锄头上肩稍窄有銎,下部呈板钁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B )
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
3.[2023湘豫名校联考]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舌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深体薄;尖锋、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D )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4.[2024重庆八中月考]“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礼记·月令》中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C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5.[2024百校联考]明代《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使用灌钢法炼制钢铁的场景(如图),手工业者将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这一技术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这表明,当时( D )
A.中国炼钢技术遥遥领先
B.实践经验形成了理论体系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D.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
6.[2023浙南名校联考]下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A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7.[2023江苏南通期中]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发明了提水灌溉的装置“沙杜夫”,它利用杠杆原理将低洼之处的水抽引到高处,从而使高低处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这表明( A )
A.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B.埃及社会饥荒得以缓解
C.农业灌溉工具世界领先
D.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
8.[202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00年左右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 C )
A.拥有较大生产规模
B.呈现出政治管理上的独立性
C.自营程度相对较高
D.内部生产秩序管理比较严格
9.[2023合肥联考]据考古发现,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其中包含石铲、石锄、石耜、石磨盘、石磨棒等。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穿孔石刀、石锛等,这些生产工具一般通体磨光。这可以用于印证当时我国( B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C.手工业和农业实现分工 D.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10.[2023河北保定模拟]山东滕州出土的一汉代耕耱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耦耕者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面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C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11.[2023江苏期末]元末明初儒学教授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率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由此可推知( A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12.[2023济南三模]《伊利亚特》中描写了在一次盛大的竞技会后,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对此有诗人夸耀地说:“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据此可推知古希腊 ( A )
A.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 B.海洋贸易发展遇挫
C.竞技体育历史较为悠久 D.人文主义思想诞生
13.[2024河南安阳调研,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图1 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
图2 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答案 (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以初耕农具为主。(6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4分)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件)
生产工具数(件)
铁农具数(件)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77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31
21
河北兴隆古洞沟
87
85
52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约69
58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约170
91
公元前3世纪前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贵州、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件)
生产工具数(件)
铁农具数(件)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77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31
21
河北兴隆古洞沟
87
85
52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约69
58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约170
91
公元前3世纪前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贵州、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选择性必修2第21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2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21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2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提能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53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下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