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59194/0-172622499534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59194/0-17262249954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59194/0-172622499551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29份)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 (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1.汉初的地方体制?影响?
郡国并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影响: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2.“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西汉加强集权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
①建立中朝:中朝(或内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④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
(3)文化上:
①思想上:尊崇儒学,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②教育上: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4)开疆拓土:
①北击匈奴;
②设立河西四郡;
③张骞出使西域(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④设立西域都护府(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
4.简述两汉的文化成就?
①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 断代史)。
②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③医学:《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 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④数学:西汉初期《周髀算经》“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
⑤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时已有纸),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⑥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巩固提升】
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其统治为( )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史学家顾颉刚在评价汉武帝的某一措施时认为:它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但手段却高明得多。这一措施是( )
A.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中朝D.盐铁官营
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4.在汉代画像石创作中,虽有骆驼形象,但刻画比较稚拙,往往都是单个出现,或混同在其他动物之中。唐代砖刻中骆驼形象是,两侧挂有袋囊、丝束、长颈瓶等,有的还挂有沿路猎取的野鸡、野兔。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异域文化受到青睐
C.绘画技术的重大进步D.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5.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6.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
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7.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 )
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
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8.“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
A.西周诸侯的封地B.汉武时代的盛世
C.秦朝统治的郡县D.东汉膨胀的豪强
9.西汉建立后,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把下列哪一项定为首要任务( )
A.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B.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C.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D.镇压黄巾起义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维护“大一统”的举措。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在唐朝时期,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秦始皇焚书坑儒体现了文化专制,汉武帝与之相同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正确;A、C是政治措施,D是经济措施,均不符合。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4.答案:D
解析:骆驼的原产地是北非、阿拉伯和中亚细亚。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这说明汉代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但贸易不太繁荣;唐代出现砖刻骆驼形象是骆驼两侧挂有袋囊、丝束、长颈瓶等,有的还挂有沿路猎取的野鸡、野兔非常写实,这说明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D项正确;汉代和唐朝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两侧挂有袋囊、丝束、长颈瓶等,有的还挂有沿路猎取的野鸡、野兔并不都是异域物品,无法体现异域文化受到青睐,排除B项;绘画内容发生变化不能代表绘画技术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及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官员资历浅但参与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不再参与决策,目的是让内朝和外朝之间互相牵制,从而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D项正确;中外朝制仅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发生了变化,决策的流程并未优化,所以无法据此得出提高中枢决策效率的结论,排除A项;内朝官和外朝官分别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会导致中央行政紊乱,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朝制并不是为了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原本是外朝官,汉武帝将其引为内朝官并使其权力增大,这使得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本丞相主导的权力格局被改变,形成了内朝与外朝相互牵制的局面,C项正确;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涉及的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等方面,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这种做法并不是平衡分配中枢权力,而是改变了权力结构,使御史大夫权力增大,打破了原有平衡,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权力结构的变化,而非单纯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可知,这描述的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大量兼并土地的现象,D项正确;西周实行的是井田制,不符合“并田之变”的信息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大力抑制土地兼并,因此材料不符合汉武帝时期的情况,排除B项;秦朝地方行政机构是郡县两级,这不符合“州郡”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经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长期战乱,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此时西汉已经立国六十多年,排除A项;西汉初年国力微弱,不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排除B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1)背景:先秦时期天下共主局面和华夏认同;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和发展。
(2)评述: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强化大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而且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国家的强盛既要依靠政治的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
解析:(1)据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和所学可得出,先秦时期天下共主局面和华夏认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铁犁牛耕,生产力的提高可得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北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和所学可得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据所学可得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据材料“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和所学可得出,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和发展。
(2)评述秦汉时期维护“大一统”的举措主要从举措的概况、影响和启示等方面去概述和评价。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和所学可知,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据材料“在此过程中,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和所学从政治、民族、格局和后世等角度可得出,强化大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而且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据所学从启示角度可得出,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国家的强盛既要依靠政治的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文件包含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训练,文件包含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