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点梳理(含解析)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梳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先秦: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国:军功爵制度。
    ②两汉:察举制(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根据道德和才学,分为举孝廉和举秀才两种)。
    ③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设立,根据家世、道德、才华选拔人才,上下结合,使选官有了标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只注重家世,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④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唐太宗时,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一科,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武则天时,创立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任用礼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一直延续到清朝。
    宋朝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实行锁院、弥封和誊录法。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
    2.科举制的作用?
    积极: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势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
    在社会上形成了读书重学的风气,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消极: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
    3.归纳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影响?
    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影响:
    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因为政府的最高机构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5.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作用?
    内容:
    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6.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巩固提升】
    1.两税法将贵族、官吏、商人、地主、农民等群体按资产多寡分为九等户籍,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这一做法意在( )
    A.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B.加强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破除森严的等级制度D.推动社会关系的平等化
    2.《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___则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
    3.780年,唐代实行两税法,规定“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社会意义在于( )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杜绝了土地兼并问题
    C.将“人文关怀”政策化D.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4.唐文宗曾颁布诏书曰:“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其后君主也多有类似诏书。唐诗中亦写道:“(两税法)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式微B.两税法加剧了人民负担
    C.赋税制度亟待调整D.政府政策执行得不彻底
    5.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6.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
    A.创新中央决策机构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D.分割宰相权力
    7.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8.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这一现象( )
    A.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
    C.使得冗官问题逐渐凸显D.说明权力制衡体制渐趋混乱
    9.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A.帝王的喜好B.才能和学识C.财富的多寡D.门第的高低
    10.【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一 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元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杨炎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的进步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两税法按资产多寡的纳税原则,促使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由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减轻了下层民众的赋役负担,A项正确;按资产多寡纳税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税收标准变化没有破除森严的等级制度,排除C项;唐朝时期仍然处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因此,中书省的决策如果有差错或者不妥之处,应该由门下省审议驳回。唐朝枢密院掌管文书,并无审议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资产为主,这并不能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唐朝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故A项错误;B项中“杜绝了”的表述太绝对,错误;两税法反映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无法体现“人文关怀”政策化,故C项错误。故选:D。
    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后期多次颁布诏书实施两税法,但都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说明政府政策执行得不彻底,D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朝的税收制度,“中央权力式微”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唐诗能够体现加剧了人民负担,但无法体现唐朝皇帝颁布诏书,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明两税法的执行力有待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试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成绩,改变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带来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选拔了最优秀的官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选官范围扩大了,并未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C项;科举制以考试能力为标准,考试内容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不利于科技水平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从“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所以设立了政事堂,可知政事堂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项正确;题干设问是意图,A项只是一种手段,排除;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宰相权力的问题,无法体现是否分割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以才能选官,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主要作用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排除A项;B项也是科举制的影响,但与材料强调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不符,排除B项;D项中消除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选择A:据材料“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常给信任或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执宰相之职,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9.答案:B
    解析: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项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均田制难以维持。
    (2)进步性:实现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的转变;开辟了我国古代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可分析出土地兼并,均田制难以维持。
    (2)进步性: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分析出实现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的转变;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开辟了我国古代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可分析出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

    相关学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基础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精品导学案,文件包含第0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版-2023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第0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版-2023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