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9)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61216/0-172628911028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庖:厨师 丁:人名 解牛:分解、分割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二、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砉huā(象声词) 謋huò(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窾kuǎn(空)
怵chù(害怕,恐惧) 间jiàn(间隙) 向 xiǎng 通“响” 盖 hé 通“盍”
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四、梳理课文结构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第二课时
五、《庖丁解牛》的内容层次
六、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七、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2.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对比: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以无厚入有间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八、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寻“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遵循”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 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九、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作者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十、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参考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庖:厨师 丁:人名 解牛:分解、分割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二、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砉huā(象声词) 謋huò(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窾kuǎn(空)
怵chù(害怕,恐惧) 间jiàn(间隙) 向 xiǎng 通“响” 盖 hé 通“盍”
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四、梳理课文结构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第二课时
五、《庖丁解牛》的内容层次
六、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七、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2.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对比: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以无厚入有间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八、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寻“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遵循”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 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九、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作者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十、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参考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