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二) 齐桓晋文之事(6)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61235/0-17262891360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二) 齐桓晋文之事(6)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61235/0-17262891360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二) 齐桓晋文之事(6)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61235/0-17262891360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高中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名句·回味,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熟练翻译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爱、诸)、虚词(若)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之”的用法及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2. 了解孟子的思想,识记孟子有关名言。
【课前案】
一、朗读全文一遍,默写最后一段并口头翻译
二、在复习完课本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测下面的练习
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4.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5.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8.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畜妻子。
㈡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权,然后知轻重
危士臣 朝秦楚
小固不可以敌大 从而刑之
㈢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乃仁术也 (2)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3)是诚不能也 (4)构怨于诸侯
(5)是罔民也 (6)将以衅钟
(7)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㈣一词多义
1.诸 ①不识有诸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2.若
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③王若因其无罪而就死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⑤若是其甚与
三、梳理本课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宾语前置:
1.类型:
例句:
2.类型:
例句:
3.类型:
例句:
【课堂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⑴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⑵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⑶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⑷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⑸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拓展翻译
1.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4.其李将军之谓也。
5.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翻译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课后案】
一、素材积累
永远的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提出的处世原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孟子的伟大,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章有删节)
【名句·回味】
①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②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④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⑤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⑥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二、一课一词(14)
十四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四)结构助词。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起凑足音节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用作动词,到……去。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参考答案】
【课前案】
一、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评论 2.糊涂 3.怜悯 4.常,长久 5.连词,表修饰 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 8.往,走向 9.规定,侍奉
㈡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远:形作动 远离 权:名作动用秤称轻重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朝:使动,使……朝见
小 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刑:名作动,处罚,惩治
㈢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判断 (2)介宾短语后置
(3)判断 (4)介宾短语后置
(5)判断 (6)省略
(7)省略
㈣一词多义
1.诸
①兼词,之乎 ②兼词,之于
2.若:
①像②这样③如果④这样⑤像
三、总结本课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
沛公安在? 《鸿门宴》
3.以“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惟命是听
惟马首是瞻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课堂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2.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3.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4.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5.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二、1.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2.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
3.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4.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三、1.B
2.A
3.C
4.(1)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2)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资料链接,文本鉴赏,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导学案,共17页。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0.1 劝学学案及答案,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