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第1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第2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3 庖丁解牛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3 庖丁解牛导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阅读鉴赏,实践探究,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崇尚自由的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只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尊称其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二、典型事迹
    濠梁之辩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情境活动]
    庄子和惠施的濠梁之辩,你是怎么看的?你更赞同谁的看法呢?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环境下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拓宽视野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道家思想是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驱动四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文白对译]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庖丁( ) 2.所踦( )
    3.砉然( ) 4.然( )
    5.批大郤( ) 6.肯綮( )
    7.大( ) 8.新发于硎( )
    9.怵然( ) 10.踌躇满志( )( )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砉然向然 “ ”同“ ”
    2.技盖至此乎 “ ”同“ ”,
    3.批大郤 “ ”同“ ”,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
    今义: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3.因其固然
    古义: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4.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
    今义:未曾
    5.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
    6.吾见其难为
    古义:
    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③客套话,感谢别人替自己做事
    7.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足之所履
    2.名词作状语
    (1)良庖岁更刀
    (2)族庖月更刀
    (二)形容词作名词
    而刀刃者无厚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族
    (1)族庖月更刀,折也
    (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3)士大夫之族(《师说》)
    3.视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2)视为止,行为迟
    4.始
    (1)始臣之解牛之时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5.而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提刀而立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6.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吾见其难为
    (3)为之四顾
    7.乎
    (1)技盖至此乎
    (2)依乎天理
    (3)而况大乎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8.于
    (1)合于《桑林》之舞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1)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译文:
    (2)良庖岁更刀,割也。(“……,……也”表判断)
    译文:
    2.状语后置句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刀刃若新于硎发”)
    译文:
    [名师点拨]
    文言文状语后置句常见的3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为介宾短语,前者“于蓝”应该移到“取”的前面作状语,译为“从蓝草中取得”;后者“于蓝”应该移到“青”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蓝草颜色深”。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介宾短语“以事”作“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并进行翻译。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作状语;同理,后面的“先乎吾”应为“乎吾先”。
    3.省略句
    视为止,行为迟。[省略了两个“之”,补出后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译文: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
    4.宾语前置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现代汉语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
    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七、典型名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写庖丁解牛之后从容自得、心满意足的形象的三句话是“ ,
    , ”。
    2.《庖丁解牛》中,庖丁阐明自己观点的两句话是“ , ”。
    【阅读鉴赏】
    [NO.1文本初读]
    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阅读鉴赏】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解:
    (2)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履:
    (3)膝之所踦,砉然向然 踦:
    (4)奏刀然,莫不中音 奏:
    (5)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会:
    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庖丁解牛技艺达到一个至高境界。
    B.本部分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C.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D.本部分以记叙为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3.第2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以下问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进:前进
    B.官知止而神欲行 神欲:精神活动
    C.批大郤,导大窾 批:击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磨刀石
    5.下列各句全都属于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③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⑤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⑥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④D.④⑤⑥
    6.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方今之时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7.(素养提升)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
    8.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9.(素养提升)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NO.3思维拓展]
    庄子说:为人处世当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村上春树说:但凡值得一做的事情,自有值得去做甚至做过头的价值。即“为可能,尽所能”。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
    【实践探究】
    [类文赏读]
    eq \a\vs4\al(主题导读)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语)。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强大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一、古诗文精读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译文]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里跑过一样,很快就结束了。
    [赏析] 人生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努力是为了快乐,为了没有遗憾。该珍惜的要珍惜,该放弃的要放弃,不要太执着或者拘泥于一定事物之上。走好人生路,享受这个短暂的过程,淡看世俗纷扰,淡泊贪心妄念,坚强地应对坎坷颠簸,微笑着面对人生。
    2.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译文]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赏析] 一个人的高度不够,心胸容量小,生活中就总是琐碎不断,总是陷入斤斤计较之中。因此,在精神世界中,越往高处的人,他的世界应该越是平和的,他看到的景色越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要时常空空我们的脑子,把那些琐琐碎碎、斤斤计较的事情倒一倒,多装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进去,也要多往高处爬一爬,只有如此,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3.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养生主》)
    [译文] 取光照物的烛薪会有燃尽的时候,而火种却传续不绝,不会熄灭。
    [赏析] 人的寿命就如“烛薪”,是有限的燃烧,而人的精神、灵魂却是无限的。与其苦苦追求如何延伸有限的寿命,还不如追求如何让自己的精神、灵魂像“火”一样永恒。
    二、思辨阅读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黏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的错误,总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eq \a\vs4\al([深度思辨])
    时下,很多人在忙碌之余投身自然,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你认为他们与庄子的悠闲散淡是否相同?结合文章及你对庄子的理解,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情境活动]参考示例:庄子说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是一种审美感受,而惠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一种哲学认知。庄、惠二人说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但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表面上庄子用的是归谬法反驳,其实不然。暗地里扩大了前提中可变项的外延,用知识状态替换了情感状态,用“我的内心世界”替换了“鱼的快乐”,是典型的诡辩。而惠子因为一时没有洞悉个中机关,而只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接下来更是用了个不知所谓的强盗逻辑取得了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赛的最后胜利。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庖丁(pá) 2.所踦(yǐ)
    3.砉然(xū) 4.然(huō)
    5.批大郤(xì) 6.肯綮(qìng)
    7.大(gū) 8.新发于硎(xíng)
    9.怵然(chù) 10.踌躇满志(chóu)(chú)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砉然向然 “向”同“响”
    2.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 “郤”同“隙”,空隙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3.因其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4.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不曾(拿刀去)尝试
    今义:未曾
    5.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6.吾见其难为
    古义:此处指很难下刀
    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③客套话,感谢别人替自己做事
    7.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两个词,行动,因而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足之所履 踩
    2.名词作状语
    (1)良庖岁更刀 每年
    (2)族庖月更刀 每月
    (二)形容词作名词
    而刀刃者无厚 厚度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剖开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动词,解释、解答
    2.族
    (1)族庖月更刀,折也 形容词,众
    (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3)士大夫之族(《师说》) 名词,类
    3.视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动词,看
    (2)视为止,行为迟 名词,目光
    4.始
    (1)始臣之解牛之时 副词,起初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副词,才
    5.而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连词,表转折
    (2)提刀而立 连词,表修饰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连词,表并列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连词,表递进
    (5)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连词,表修饰
    6.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给
    (2)吾见其难为 动词,做
    (3)为之四顾 介词,因为
    7.乎
    (1)技盖至此乎 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
    (2)依乎天理 介词,相当于“于”
    (3)而况大乎 语气词,在句末表感叹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8.于
    (1)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1)译文: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2)译文: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刃)割断筋肉。
    2.状语后置句
    译文:可是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那样锋利。
    七、1.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2.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NO.1文本初读]
    ①目无全牛 ②游刃有余 ③运用规律
    [NO.2文本精读]
    1.(1)剖开 (2)踩 (3)抵住 (4)进 (5)节奏
    2.D【解析】D项,“本部分以记叙为主”错,以描写为主。
    3.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拓展了文路,引出了下面庖丁的议论,因此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4.A【解析】A项,进:超过。
    5.B【解析】④⑥都是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结果,排除含有④或⑥的选项。
    6.C【解析】C项,只有两种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错。
    7.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8.①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②比喻说理。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③对比说理。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表现其解牛之至高境界。
    9.庄子的“养生之道”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蹈远举,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生动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原因。
    [NO.3思维拓展]
    (观点一)矛盾。面对纷纷扰扰的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一味躲避是不可取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躲既不能拯救自己,也不能拯救世界,只能使自己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虽生犹死,一生变得毫无价值。
    (观点二)不矛盾。积极也好,消极也罢,这都是我们处世的智慧结晶。我们要学会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培养谋生的高超技艺,又要在岁月的激荡中寻找不触暗礁的规律,不冒进不高标,在平凡中塑造自己的不凡。我们也要学会担当,展示舍我其谁的大将风范。须知,庖丁在文惠王面前的施展又何尝不是一种内敛的“卖弄”?藏拙的前提是我们要有藏的必要,关键时刻的一击即中,比起隐藏来得更有价值!
    【实践探究】
    二、外在的表现方式有相似之处,但实质是不同的。现在人们亲近自然是为了休闲,是把它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手段;而庄子的悠闲散淡体现了他对有乡野和民间特质的自由思想的追求,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格写照,是庄子自由灵魂的外化。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庄子主张“无为”,“弃圣绝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是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庄子,走近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相关学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导学案,共16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导学案,共17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