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61248/0-172628915629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61248/0-17262891563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61248/0-172628915634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学案设计,共6页。
庖丁(pá) 膝之所踦(yǐ) 砉然(xū)
然(huō) 中音(zhònɡ) 大郤(xì)
大窾(kuǎn) 肯綮(qìnɡ) 大 (ɡū)
硎(xínɡ) 怵然(chù) 謋然(huò)
二、辨识通假
(1)砉然向然( )
(2)技盖至此乎( )
(3)批大郤( )
三、一词多义
(1)解eq \b\lc\{(\a\vs4\al\c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2)道eq \b\lc\{(\a\vs4\al\c1(臣之所好者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
(3)然eq \b\lc\{(\a\vs4\al\c1(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
(4)族eq \b\lc\{(\a\vs4\al\c1(族庖月更刀( ),虽然,每至于族( )))
(5)盖eq \b\lc\{(\a\vs4\al\c1(技盖至此乎(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
(6)矣eq \b\lc\{(\a\vs4\al\c1(所解数千牛矣(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
(7)哉eq \b\lc\{(\a\vs4\al\c1(嘻!善哉( ),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
四、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 )
(2)良庖岁更刀,割也( )
(3)族庖月更刀,折也( )
五、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5)吾见其难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人为难。
(6)因其固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六、文言句式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所好者道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经肯綮之未尝。(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土委地。(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链接]
认识作者
逍遥无恃,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地,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其著作保存在《庄子》(亦称《南华经》)一书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探寻背景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了解常识
《庄子》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寓 言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特点是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文本鉴赏]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文本深读
任务一 概括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1.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任务二 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
3.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庖丁解牛》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任务三 合作探究
6.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二、【答案】 (1)“向”同“响” (2)“盖”同“盍”,何、怎么 (3)“郤”同“隙”,空隙
三、【答案】 (1)动词,剖开,分割 动词,溶解,溶化 动词,解释,解答 (2)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名词,道义,正义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形容词,是的,对的 (4)形容词,众,一般的 名词,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5)疑问词,同“盍”,何、怎么 副词,表推测性判断语气,大概 名词,车盖 (6)用于陈述句,表陈述语气,了 用于感叹句,表感叹语气,啊 用于陈述句,表陈述语气,了 (7)助词,表感叹 助词,表疑问 助词,表疑问
四、【答案】 (1)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2)名词作状语,每年
(3)名词作状语,每月
五、【答案】 (1)没有不是。(2)牛体的自然结构。(3)虽然这样。(4)动作因此。(5)很难做。(6)本来的结构。
六、【答案】 (1)判断句 技术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
(2)判断句 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3)宾语前置句 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不曾拿刀去尝试。
(4)省略句 就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
(5)省略句 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
[文本鉴赏]
文脉梳理
【答案】 ①目无全牛 ②解牛得道
文本深读
1.【答案】 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导,避开技经肯綮与大,从容运刀,游刃有余。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2.【答案】 庖丁解牛,不仅是在解牛,也是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庖丁象征着自己。我们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
3.【答案】 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4.【答案】 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5.【答案】
6.[参考示例] 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说理方法
举 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3 庖丁解牛学案设计,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阅读鉴赏,实践探究,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 庖丁解牛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3 庖丁解牛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