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严格来说,本文的作者不能说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我们这里介绍的是“至圣先师”——孔子。
“至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他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73岁赍志而殁。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
二、思想情怀
孔子名言集锦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情境活动]
人类从诞生起到现在,有着很长的一段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一步步探索着世界的真理,思索着万物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为人类打开了新的世界,孔子就是其中之一。请为孔子编写一段“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颁奖词,不少于100字。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写作背景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孔子与学生的这段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拓宽视野
语 录 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任务驱动四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文白对译]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论语( ) 2.曾皙( )
3.侍坐( ) 4.千乘之国( )
5.饥馑( ) 6.哂之( )
7.以俟君子( ) 8.铿尔( )
9.冠者( ) 10.舞雩( )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鼓瑟希 “ ”同“ ”,
2.莫春者 “ ”同“ ”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
今义:一天
2.童子六七人
古义: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古义:
今义:师、旅均为军队编制单位
4.宗庙之事,如会同
古义: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1)风乎舞雩
(2)如会同,端章甫 端:
章甫:
(3)鼓瑟希
(4)曾皙后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1)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勇:
方: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
大: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如大王言(《项羽之死》)
2.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3.与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
(3)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尔何如
(3)子路率尔而对曰
(4)铿尔,舍瑟而作
5.作
(1)铿尔,舍瑟而作
(2)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
(4)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风乎舞雩
(3)何伤乎
7.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以俟君子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译文:
(2)异乎三子者之撰。(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乎”相当于“于”)
译文:
(3)浴乎沂,风乎舞雩。(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乎沂浴,乎舞雩风”,“乎”相当于“于”)
译文:
2.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吾以”即“以吾”)
译文:
(2)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吾知”即“知吾”)
译文:
(3)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
译文:
3.省略句
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了“之”)
译文:
七、典型名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阅读鉴赏】
一、文本初读
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二、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
毋: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居:
知:
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对于很多没题目的古文,后人整理和使用时为了方便往往把开头一句当作题目。
B.本部分内容主要写孔子问志,《论语》大部分篇幅都是谈仁、义、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的。
C.孔子先指出学生们常说“不吾知也”,然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启发弟子们各言其志,明确了这次谈话的中心。
D.孔子一开场就直接让学生们各自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始终保持他倡导的师道尊严的礼仪,鼓励学生说真话、述真志。
(二)阅读课文第3~13段,完成以下问题。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
(2)由也为之 为:
(3)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及:
(4)非曰能之,愿学焉 能:
(5)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作:
(6)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
(7)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喟然:
与:
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内容主要写弟子言志,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说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态度,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有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并非自我夸耀。孔子批评的是他的不谦虚,在孔子看来,纵然有治理天下的才干,没有礼仪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此起子路,他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5.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吾与点也”?
(三)阅读课文第14~21段,完成以下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曰:“夫子何哂由也?” 哂: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让:
(3)唯求则非邦也与 邦:
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内容主要写孔子评志,谈话结束之后,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谈了自己的想法。
B.孔子认为,子路既说以礼治国,要教导百姓“知方”,自己倒这么出言不逊,本身就不合礼的要求,所以发出嘲笑声,直接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C.孔子认为冉有、公西华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不那么感兴趣。
D.孔子回答曾皙的疑问时,补充了“哂”子路的缘由,以反问含蓄地评论了冉有、公西华所言之志,照应伏笔,解除悬念。
8.公西华“言志”之后,孔子所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什么意思?
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
9.用原文中的语句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其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10.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这一人物形象。
三、思维拓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弟子四人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方式,其中一种标点方式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不同的标点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实践探究】
[类文赏读]
eq \a\vs4\al(主题导读)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他的哲学植根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孔子的思想内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当代文明、增加文化自信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人文功用。
一、古诗文精读
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赏析]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也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要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夸夸其谈。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赏析] 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译文] 孔子说:“求取知识就像追赶什么而又总是追赶不上那样,即使追上了还担心又会失掉它。”
[赏析]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学习,不停地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能“半罐水,响叮当”,自己还没有达到人生的高峰,就开始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二、思辨阅读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李敬泽
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伐陈,楚国誓死救之;陈乃小国,长江上的二位老大决定在小陈身上比比谁的拳头更硬。
风云紧急,战争浩大沉重,它把一切贬为无关紧要可予删去的细节:征夫血、女人泪,老人和孩子无助的眼,还有,一群快要饿死的书生。
——孔子正好赶上了这场混战,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吃的是清炖野菜,弟子宰予已经饿晕了过去;该宰予就是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粪土”的那位,现在我认为孔夫子骂人很可能是借题发挥:想当年在陈、蔡,这厮两眼一翻就晕过去了,他的体质是差了些,可身子更弱的颜回还在院儿里择野菜呢,而年纪最大的老夫子正在屋里鼓瑟而歌,歌声依然嘹亮,谁都看得出,这不是身体问题,这是精神问题。
在这关键时刻,经不住考验的不止宰予一个,子路和子贡也开始动摇,开始发表不靠谱的言论:“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无所丑也若此乎?”
这话的意思就是,老先生既无权又无钱,不出名不走红,四处碰壁,由失败走向失败,混到这地步,他不自杀不得抑郁症倒也罢了,居然饱吹饿唱兴致勃勃,难道所谓君子就是如此不要脸乎?
话说到这份儿上,可见该二子的信念已经摇摇欲坠,而且这话是当着颜回说的,这差不多也就等于指着孔子的鼻子叫板。果然,颜回择了一根儿菜,又择了一根儿菜,放下第三根儿菜,摇摇晃晃进了屋。
琴声戛然而止,老先生推琴大怒:子路子贡这俩小子,“小人也!召,吾语之”。俩小子不用召,早在门口等着了,进了门气焰当然减了若干,但子贡还是嘟嘟囔囔:“如此可谓穷矣”——混到这地步可谓山穷水尽了。
孔子凛然说道:“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黄钟大吕,不得不原文照抄,看不懂没关系,反正真看得懂这段话的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来也没多少。子路原是武士,子贡原是商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此时的我们相差不远:如果真理不能兑现为现世的成功,那么真理就一钱不值,而孔子,他决然、庄严地说:真理就是真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此前从没有中国人这么说过,公元前489年在那片阴霾的荒野上,孔子这么说了,说罢“烈然返瑟而弦”,随着响遏行云的乐音,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呆若木鸡,喃喃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我认为,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该说的老先生已经说得透彻,而圣人的教导我们至今并未领会,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之高地之厚,而且坚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但有一点总算证明了真理正在时间中暗自运行,那就是,我们早忘了两千五百多年前那场鸡飞狗跳的战争,但我们将永远记得,在那场战争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孔门师徒的乐音、歌声、舞影和低语。
eq \a\vs4\al([深度思辨])
几千年来,孔子的思想深深地滋养和影响着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试谈一下在困厄中的孔子身上所体现的那些“中国精神”对当今人们有何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任务驱动一
二、[情境活动]参考示例:孔子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论语(lún) 2.曾皙(xī)
3.侍坐(shì) 4.千乘之国(shèng)
5.饥馑(jǐn) 6.哂之(shěn)
7.以俟君子(sì) 8.铿尔(kēng)
9.冠者(guàn) 10.舞雩(yú)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
2.莫春者 “莫”同“暮”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一两天,引申为年纪稍长
今义:一天
2.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古义:指军队
今义:师、旅均为军队编制单位
4.宗庙之事,如会同
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1)风乎舞雩 吹风
(2)如会同,端章甫 端:穿着礼服
章甫:戴着礼帽
(3)鼓瑟希 弹奏
(4)曾皙后 走在后面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1)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勇:勇气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小相
大:大相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连词,或者
(4)如大王言(《项羽之死》) 动词,像、如同
2.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副词,正、才
3.与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动词,赞成
(2)唯求则非邦也与 语气助词,同“欤”,表示疑问
(3)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介词,和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2)尔何如 代词,你
(3)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相当于“然”
(4)铿尔,舍瑟而作 助词,象声词或形容词词尾
5.作
(1)铿尔,舍瑟而作 动词,起身、站起来
(2)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动词,劳作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
动词,振作
(4)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动词,当作
6.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
(2)风乎舞雩 介词,在
(3)何伤乎 语气词,相当于“呢”
7.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 同“已”,意为“止”;一说为介词,用
(3)则何以哉 动词,做
(4)以俟君子 连词,表顺承,来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状语后置句
(1)译文: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2)译文:我和他们三位为政的才能不同。
(3)译文: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2.宾语前置句
(1)译文:(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2)译文:(别人)不了解我呀!
(3)译文: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省略句
译文:可以使(军队)勇武。
七、1.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阅读鉴赏】一、①治千乘之国 ②愿为小相
二、1.(1)因为 不要 (2)平日,平时 了解
2.D【解析】“孔子一开场就直接让学生们各自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始终保持他倡导的师道尊严的礼仪”错误,孔子并没有一开场就直接让学生们言志,而是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给弟子们解除了师道尊严的压力,创设了一个平等、宽松的语言环境。
3. (1)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2)治 (3)等到 (4)胜任,能做到 (5)起身,站起来 (6)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一说,讲述、解说 (7)叹息的样子 赞成
4.D【解析】D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做一名小相,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5. “莫春者”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在舞雩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志趣。这也是孔子追求的礼乐社会的图景,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6. (1)讥笑 (2)谦让 (3)国
7.B【解析】B项,“所以发出嘲笑声,直接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错。孔子只是“哂之”,最后回答曾皙的问题时才委婉谈论到子路。
8.对于公西华的思想,孔子认为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虚罢了。主持“宗庙会同”,操办各国国君参加的会盟,事关重大;公西华还说是小相,讲得谦虚,志向并不小。所以孔子反问,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孔子不是否定公西华的志向,而是肯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
9. (1)“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轻率。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3)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端章甫”“愿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4)“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洒脱豁达,率性而为。
10.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励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诱导,热情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三、不同之处: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和孔子的关注点不同。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冉有和公西华“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
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冉有和公西华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实践探究】
二、①人在困厄中,应像孔子那样依然鼓瑟而歌,保持自己的潇洒从容、乐观坚强。②人面对困难应不失其德,恪守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③人在困厄中要内省不改于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的认识和实践。④在困厄的考验下,知行合一,使自己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章是这样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可以被夺取主帅,平常人却不可被夺去志向。由此可见,志向的确立和坚守非常重要,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一起,听他们谈论各自的志向。我们也去听一听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及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3.学习本文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及答案</a>,共6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a>,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a>,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