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肥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肥城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2页。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具备实现“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是由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 历史发展规律所规定,遵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高级社会形 态,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涵盖了物质与精神 等维度的关于美好生活的更高样态。一方面,物质具有第一性。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 历史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程度,人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受到 社会条件制约。健全完备的社会模式和社会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政治以及 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必要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则从根本上满足了人多层次、多维度的需 求,为人实现全面的发展、追寻“美好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是身体和精神、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发展的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会进 一步对科技文化艺术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美好生活” 不断被创造、不断具象化,人自身的发展也得以实现。
(严文波、李寅熊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认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重逻辑》)
材料二: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随着数字技术、基因编辑、自主驾驶、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似乎即将进入崭新的“智能时代”。对此,许多人欢欣鼓舞,也有不少人隐忧、感到茫然,有的人甚至感到恐惧。特别是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家务活动、医疗服务等活动的逐步替代,一些人更是忧心忡忡。
据研究,由于长期的技术进步、劳动分工等因素,人类过去需要90%的人工作才能满足所有人的衣食住等基本需求,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只需要10%的人工作就 足以解决问题了。如果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将无事可做,贫富差距将拉大。这方面的担 忧,并非杞人忧天。
对此,许多学者与思想家因为无法超越资本主义体系而深感无奈,试图走上海德格尔、 阿多尔诺等人探索的审美救赎之路,理想美妙如“海市蜃楼”,然终归难以实现。不过,伟 大的思想家与革命家卡尔·马克思在200多年前的多维生产力思想与共产主义构想,可以为 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曾设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高 级阶段,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消除以后,社会 分配可以采取“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个人就不再需要奴隶般地服从社会分工, 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可以诗意地从事发挥个人潜能或满足个人兴趣的生产活动,其中就 包括钓鱼、狩猎、绘画之类诗意的非物质生产活动,这样人类由此就有可能进入美妙而自 由的“诗意生存”阶段,社会生产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这两种生产从根本上归结为“生命的生产”,其中,马克思把第一种生产称为“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把第二种生产称为“通过 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为维持与发展人类的生命活动,生产力不仅仅包括人与自 然之间进行交往的活动与能力,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与能力,更包括满足精神 需求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能力。在马克思的心目中,其中最重 要的是人类个体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能力,为此,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 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就智能时代而言,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固然可以替代人类大部分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力在相当程度上被替代了,但是,人们还可以从事 其他方面的、非物质的生产活动,包括生产服务活动。目前全球服务业发展已经超越工业、 农业居于首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退一步讲,即使智能技术发展可以替代更多的生产 服务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与精神创造活动,但也不可能完全替代这些活动,更不可能代替 人类的“诗意栖居”与“诗意生存”活动,不可能替代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体验,不可能替代人类能力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因此,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并不必然会导致灰暗的人类未来,有可能导致人们进入 休闲社会,人类文明有可能进入自由支配时间的诗意生存阶段。智能时代的到来,也许是 具有诗意生存特征的、新的技术文明到来的前兆,一旦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 做出革命性的调整,海德格尔与阿多尔诺等人探寻的审美拯救就有可能从梦想化为现实。
(摘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刘魁《马克思与智能时代的“诗意生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生命的生产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劳动维持自 身生命,另一类是通过生育延续他人生命,这两类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
B.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中,“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将消除劳动分 工的束缚,人类将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意生存”阶段,无需任何社会变革或努力。
C.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内涵广泛,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以及满 足精神需求的精神产品生产,其中人类个体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能力最为重要。
D.马克思提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并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 中,财富的衡量标准将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生产 力、健全的社会机制及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和实践。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综合提升,还切合了人们对未来智能时 代技术应服务于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期望。
C.马克思虽然并未直接预测到智能技术的出现,但是他提倡的“按需分配”原则在智 能时代对资源分配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D.由于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服务业繁荣,预示人 类向休闲社会迈进,诗意生存将渐成现实。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智能时代人类“诗意生存”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宝马车辆的样机工程中,智能AR应用程序加速了整个流程的速度,从单个车辆部 件到复杂的生产阶段,节省高达12个月的时间。
B.扫地机器人、智能厨房等智能家居的使用,把家庭“煮妇”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 来,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C.小米汽车超级工厂高度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24小时无灯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 节约了成本。
D.国内多家电商平台使用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根据顾客身份和消费习惯推送相关产品的 广告信息。
4.材料二在探讨智能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多处使用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请 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应对智能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选文一:
摊担与叫卖(街头夜之五)
吴伯箫
寂夜宜于深思,寂夜宜于狂吟;哲学家与诗人都应当是夜之骄子。漫挑着豆孤灯,轻 捻着短发微髭,蹙紧了眉,敲点着甲指,浑浑噩的宇宙,怕要是在这幽渺的情景下分开天 与地,安排好日月星辰的吧。幽灵超脱,幽灵倘能超脱,神祇羽降,神祗若可羽降,也总 该是迷蒙的大夜中才升升坠坠浮浮沉沉的。
每天的每晚,每晚的每夜,每夜的卓午梦阑,是我回来了,又是我回来了,从一个我 不必告诉,您也可无须晓得的所在,神秘得像烂醉着的地方。走着,十之八九是走着,间 或坐车,坐一部“呜啊鸣”的洋车,咿呀,那时侯啊,心头塞着悒郁,意绪焚着悬恋,看 月听钟都要泪汪汪地,说:“又是一夜么?唉,逝者如斯,又是一夜呢! 我底人!” ——造物者眼睁睁仲出了庞然无情的手指从无穷而有尽的岁月栏内雍容不迫地又像急遽匆 匆地抹丢了你底,他底,也算是一切底,一条一丝一缕浅浅浅浅的印痕。哦,一夜一天: 哦,一天一夜,在过着;过着啊!仿佛无所事似地,就无所事似地风消云散了。“油炸…… 糕!”
喂,还有人呢!是一个叫卖者,踉跄地走着,蹭蹬地拖着,盲人般,影儿黑于夜。怎 么叫呢?虽然是邂逅的遇,也称伙伴吧。伴如同路人。路人有朝就是伙伴。翻一翻掌,掉 一掉身,红绿就各异其色了,始且杂乱地唤,随意地呼吧:“大哥!”“老弟!”拍拍肩膀,熟得要亲嘴的样子。“嘿嘿,您吃啦?”“嘿嘿,偏过了!”忽然回过头来说:“什么玩意!” 哼!那星那月是雪亮的。
等等走!“油炸……糕!”我们一道嚷完这面铁青的夜吧。不要怕不给钱我不吃你的。 ———人家睡时,咱且清清楚楚丝毫不爽地醒着;待人家都醒了咱再来它个胡里胡涂的睡, 不好么?忒!整扭!谁不说,正是要这蹩扭劲儿。整扭的事多着呢,那就管不着了。
渐远,渐远,“油炸……糕!”
若是全无声息也罢了,倒静得和悦,静得稳;不就乱腾腾地搔扰着:海啸伴了风狂, 风狂伴了雨骤,雨骤伴了地震雷鸣,还赚得惊险热闹;最怕,忽然,平白里一声:忽然, 掩不及耳的一句,真叫做“难”,才叫腻呢。——-夜深啊,深夜啊,嗡嗡嗡,冬天炉上的滚 水壶,夏天成群打帮的噪夜飞虫,“油炸……糕!”真的远了,影绰绰听不清了,像浪静的 海边,泊着点点灯光的渔船。像大块沙漠,隐约鸣着悲,嘶着牧马。像世界的末日,彼此 无望的希冀中,巨灵斥叱着万千含泪呜咽的人群说:“跪下!”饱经风霜的白发翁就紧忙里 用了颤抖的双手扯扯那不懂事小孩说:“好孩子,快快在爷爷跟前跪下吧!”那慈怜与战栗 流渗出颗颗老泪。
想着,想着,转过了不知几条街。
十字路的口上,靠左去,一角,平排着三付挑担,三参差的小摊。远远看去,不必仔 细想,只估量着,大盖是馄饨,豆浆,老豆腐,各各有主。主人宛如在打盹的样儿,但都 在忙碌着应接着自己底顾客。你看,高高的长方玻璃罩,装笼着一盏半明不暗的油灯;灯 光莹然,闪着朦朦胧胧的微光,映着那赭红的面色,及弯屈了身子在努力着的影。锅里蒸 着热气,淡烟似的缭绕着,啊,好一个盛大的宵夜饭!围着的一圈人,有一个在抹着额角 的汗呢。
辣椒油! 多加糖! 煮得烫烫地!
你听见么?是来宾口里掷来的。 没错儿——主东也掷过去。 垂涎了吧,是跑跑颠颠一天来的华筵喽。
越是穷小子,越讲什么道义;摆一个整脚小摊,也有很多斯文呢。有先来,有后到, 天无二日;一拨一拨换,次序是铁铸的。争夺的事去你的吧!这儿没有你的份。
“完了么?”卖馄饨的,卖豆浆的,或卖老豆腐的问
“完了!”卖老豆腐的,卖豆浆的,或卖馄饨的答。
“您先走吧,天不早啦!”
“慌什么?反正回去也是睡不着呆着,等你一会,说说话儿。
“嘿!我也快了。——倒是怪好的天,啊!”
“好。无风无土地。满天星。赶是尽这样我们就没有饭吃了。
“谁说不。
吸袋烟啵?
我这儿有。”
繁星昃着眼了,在颔角微笑吧。抑是在哭着,掉点儿?但总之是很太平的。- 我慢 慢地从那儿踱过了。轻轻地迈着脚步,时时地回回头,我仿佛望见那些人的头上浮出了一 幅白如草纸的人生。
(发表于1930年12月10日《华北日报》)
【注】底(de),同“的”,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下同) 选文二:
《街头夜》系列是北京市民生活的写实。那时在西城察院胡同给大户人家的两个儿子 补习英文、数学。单日晚一次,一次两小时。往往晚饭后从和平门外出发,徒步或坐洋车, 趁华灯初上,一路看行人车辆来往,商店在招呼顾客,摊贩在竟相叫卖,嘈杂的喧闹,缘 乱的彩色,匆忙的,悠闲的,欢乐或阴郁的人群,在脑海里留下变幻繁乱的印象。“写点什 么?”一路走,一路酝酿。九点宵夜后,补习结束,东家雇好洋车,便打道回“衙”。
午夜作清晨,众人酣睡我独醒,是学李贺探紫囊整理沿途收获的时候。虽然达不到“倚 马可待”,而两三千字的短文是可以一气呵成的。写更夫,写老豆付摊,也写警察。顺利的 话,起草,眷清,当夜付邮。蜜蜂采不到花汁,蜂蜜就歉收,(创作)不顺利的时侯十居七 八。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 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 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可是自己妄想创作的那种 文体,尝试了四十年并没有真正成功。不过,那些篇目出世确是我的梦做得最熟的时候。
(摘选自吴伯箫《无花果——我和散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寂夜”为背景,通过“心头塞着悒郁,意绪焚着悬恋”等心理神态刻画, 将读者带入一个深沉而宁静的情感世界,为后文的叫卖声作了情感铺垫。
B.作者通过“哦,一夜一天,哦,一天一夜,在过着;过着啊!仿佛无所事似地,就 无所事似地风消云散了”的反复吟咏,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虚无感。
C.“油炸……糕!喂,还有人呢!”作者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街头生活的真实与生动, 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充满烟火气的市井气息。
D.作者通过“大哥!”“老弟!”等亲切的称呼,以及“拍拍肩膀”等的描写,展现了 人与人之间短暂的温情,这种温情只是叫卖的需要。
7.下列对文中“十字路的口上”一段描述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段落主要描绘了夜晚十字路口处三种小吃摊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城市夜生活的温馨与繁忙。
B.“高高的长方玻璃罩,装笼着一盏半明不暗的油灯”一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了小吃摊温馨而略带古朴的氛围。
C.通过小吃摊主的辛勤劳动和顾客的有序排队,展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的人情味和道德观念。
D.“垂涎了吧,是跑跑颠颠一天来的华筵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小吃摊上食物的渴望 和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8.“我仿佛望见那些人的头上浮出了一幅白如草纸的人生”,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 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中作者说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 你认为材料一是否符合这样的文体。(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 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 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摧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 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持撫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 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 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投江州司马。
(《旧唐书》第166卷)
材料二:
上召学士于三殿对奏,论政事。拾遗白居易言事抗直,曰:“陛下错。”上色庄而罢, 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对。上曰:“白居易小臣不逊,须令出院。”绛因切论曰:“臣闻主圣 臣直,宥过莫大。自陛下开纳谏诤,容受善言,小臣然后敢极论得失。从而怒之,则是绒 其口。若从顺陛下,则安敢发言论?况居易所言,志在裨益,言虽太直,事涉不私。伏恐 众议以为陛下恶闻直谏,斥出正人,非所以发扬圣德,纳谏诤也。”
上悦曰:“依卿所奏。”遂待之如初。
(唐李绛《李相国论事集》)
材料三:
太宗曰:“朕每思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匹夫之间,出言不善,人或记之,成其耻累。朕则四海之主,出一言失所,亏损岂同匹夫者邪?”公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 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之所诚慎。”
(唐王方庆撰《魏郑公谏录》)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而又请[A]罢河北[B]用兵[C]凡数千百[D]言[F]皆人之难[G]言者[H]上多听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当面,名词作状语,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B.见,表被动,相当于“被”,与《陈情表》“慈父见背”的“见”用法相同。
C.素,一向,向来,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字意思相同。
D.伏,俯伏,与屈原《离骚》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伏”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绛认为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不论事情大小都要进谏,正是为了报答 陛下的大力提拔,陛下不应该阻拦白居易直言进谏。
B.宰相武元衡被盗贼刺杀后,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紧捕贼。平时就厌恶 白居易的人,批评白居易作为宫官,不该议论政事。
C.李绛认为陛下广开言路,听取谏言,接受善言,小臣才敢于极力论述得失,如果 臣子顺从陛下或害怕触怒皇帝,那就没人敢发表言论了。
D.魏征认为君主位居四海最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有过失,古人认为就像日月的亏蚀
一样,人们都看得见,实在像陛下所应当谨慎戒备的那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色庄而罢,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对。(4分)
朕则四海之主,出一言失所,亏损岂同匹夫者邪?(4分)
14.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李绛为白居易的辩护理由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宋申锡①评事时从李少师移军回归
鲍溶
君逐元侯"静虏归,虎旗龙节驻春晖。
欲求岱岳燔柴③礼,已赐鲁人缝掖衣。
长剑一时天外倚,五云多绕日边飞。
心期共贺太平世,去去故乡亲食薇。
【注】①宋申锡:唐朝中期大臣,行事谨慎,不结党,与朝廷官员间激烈的党争形成对比。②元侯: 周称诸侯之长为元侯,后泛指重臣大吏。③燔柴: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 而焚之。④掖衣:一般指的是宽裕的衣服,如大氅、袍子等,穿着宽裕的衣服一般用来展示个 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⑤食薇:是对《诗经·采薇》典故的化用,后人常以“采薇”喻指 隐遁生活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交代了宋申锡评事跟随李少师一同凯旋而归的背景,紧扣题目“移师回 归”。
B.“虎旗”句,描绘军队驻扎的场景,“春晖”不仅指春天的阳光,还寓意着和平与 希望。
C.“心期”句,直接而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盛世的期盼和向往,是全诗情感表达 的顶点。
D.最后一句以隐士采薇而食的典故,希望宋申锡能回归故乡,过上隐居耕读的田园 生活。
16.诗歌没有正面描写战士作战的激烈场景,却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间接展现了 他们的英勇无畏,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两句与《过秦论》下 (1)《过秦论》中“ , ”两句与《过秦论》下篇中的“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表达了相同含义。
(2)《陈情表》中以对偶形式将李密举目无亲、伶仃孤苦的境地表现出来的句子是 “ , ”。
(3)古人抒情或含蓄隽永,或真切直白。古诗词中,直接用泪水表达悲愁的句子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自然选择虽然使生物种群更适合其环境,②但自从开始种植作物和家畜以来,③我们就一直在对它们进行“人工选择”,④人类的欲望施加了选择压力。
①自然选择虽然使生物种群更适合其环境,②但自从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以来,
③我们就一直在对它们进行“人工选择”的过程,④人类的欲望因此施加了选择压力。
第一批在家畜上使用人工选择的人不会知道遗传的细节,但( 甲 ),它们“繁殖 对了”。例如,两只较大的绵羊产的羊羔比一对较小的绵羊产的羊羔更大,而产奶最多的母山羊可能会把这种特性传给它的女儿们。有选择性地培育那些结出最多果实或种子的植物,也是值得的。
今天,许多驯化的动植物物种通过选择性培育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几乎与野生祖先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初,选择性培育完全是出于实用目的。就家鸡而言,它是从印度雉科 的一员——红原鸡培育而来的,( 乙 ),因此选择了最大、最重的鸟类进行繁殖;另 一些则是作为产蛋品种而培育的,因此选择了产蛋量最大、最美味的雌性用于未来的繁殖。
狗也被驯养了很长时间,最古老的狗遗骸的基因与现代狗相似,可以追溯到大约15000 年前。起初,这些狗会在狩猎中充当助手,但今天它们有其他许多“工作”,包括直接的陪 伴。早在40000年前,它们的遗传途径就开始与它们的祖先物种灰狼分道扬镳。现代灰狼在 基因上明显不同于家养狗和家养所源出的早已灭绝的狼群。
18.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旅行实在就是读活书。祖国是一本极大极美,内容丰富无比的活书。它供给画家以奇峰秀水,异卉珍禽,去作画稿;它叫诗人得到无穷的诗料;它叫任何人都得到多少知识, 从而更认识更明白祖国。
中国真大,要光是大,而到处是一个样子,便必乏味。中国呢,既大又多姿,这才真可爱!就拿广东来说吧,广州周围是一个样子,潮汕一带又是一个样子,光景不同,处处 有特点,五光十色,令人兴奋!风景不同,处处有名胜;物产不同,处处有美味,有特产; 习俗不同,处处有特殊的烹调,特殊的用器,特殊的文化传统。这些地方特点使尽管是 A 的人,也得到很深的印象。于是,看的地方越多,也就越爱国。祖国是多么大,又 多么气象万千,真好似山水巨幅,总的看起来有气势,有起伏;细看起来,又每一部分都 自成一景,或松竹清幽,或群花争妍;整体可爱,部分也可爱,爱国之情,因以加深!
要光是大,而如 B _,即大而无力。我们现在可不是这样,自北而南,不管是在大青山下,还是在珠江两岸,看吧,人民都是一个心,一个劲,都在积极建设祖国,走向富强。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第一段用“活书”一词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辽阔壮丽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世界”为本体写一个句子,并进一步阐释其特点。要 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22.请分析并比较以下原句与改句,思考哪一句更能表达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并简述 理由。(5分)
原句:中国真大,既大又多姿,这才真可爱!
改句:中国真大,既大又美丽,这显得很可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错误在于两点:一是无中生有地提出“无需任何社会变革或努力”即可进入“诗意生存” 阶段;二是逻辑错误,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会直接导致人类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意生 存”阶段,忽略了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复杂性)
2.D(此选项过于绝对,未考虑到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挑战)
3.D(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根据顾客身份和消费习惯对相关产品的推送,看似节约了顾客的时间, 但由此形成的信息茧房实际上是一种剥夺消费者选择权的行为,漠视了消费者的主体权力,离“诗意 生存”的目标智能越来越远)
4.①通过“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与“劳动力需求减少引发贫富差距担忧”等具体因果 链条,展示了智能时代对社会结构的潜在影响,使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易于理解。②不仅深入 分析了智能时代可能带来的问题,还结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提出了“通过生产关系调整实现诗 意生存”的解决方案。这种基于因果关系的分析,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和实践指导。(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如符合题干要求也可酌情得分)
5.①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社会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②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共享优质资 源;③灵活应对就业市场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④加强监管,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关系。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A项,没有神态描写;B项,没有强调生命的虚无感;D项,不仅是叫卖的需要)
7.D(D项中“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小吃摊上食物的渴望和赞美”错误,此句主要是从侧面表现小 吃摊食物的诱人,而非直接表达作者的渴望和赞美“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也不准确, 文段主要是展现生活的温馨与繁忙,并未特别强调同情之情)
8.(1)“白如草纸”这种“代表了他们生活的朴素和简单,也暗示了他们的生命故事尚未被完 整地记录和展现。(2分,答出生活“贫困”也可)
(2)草纸的洁白也象征着一种纯真和未被污染的状态。尽管这些人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易, 但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仍然保留着一份纯真和善良。(2分,要扣“象征”作答)
9.符合。①小说的生活题材:文章通过深夜街头的摊担与叫卖声,生动描绘了一幅市井生活的画 面。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再现,是小说题材的重要特征。
②诗歌的语言感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有画面感的意象,如“迷蒙的大夜” “浪
静的海边”“大块沙漠”等,加深了读者对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③散文的篇幅结构:文章以深夜的街头为线索,围绕着摊担与叫卖声展开叙述,描写景物,抒发
情感,刻画人物,结构灵活多变,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6分,每点2分,结合文本作出简析,合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FH(正确断句是,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11.B(“慈父见背”的“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12.B(批评白居易作为宫官,不该议论政事的是宰相,而不是那些平时就厌恶白居易的人)
13.(1)虽然这样,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 (4分,译出大意得2分;“微”“接迹”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2)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 (4分,译出大意得2分;“使”“烈”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14.①在材料一中,李绛为白居易的辩护理由是白居易的直言是因为感激皇上的提拔,而非轻率 发言。(1分)②而在材料二中,李绛的辩护理由则是白居易的直言是出于对皇上的忠诚和为了国家 的利益,(1分)如果因此被斥退,会让众人误以为皇上不喜欢听直言,这不利于发扬皇上的圣德和 纳谏的形象(1分)。(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去去故乡亲食薇”一句虽然借用了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但在此诗中更多表达的 是诗人及宋申锡评事对和平盛世的期盼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并非归隐之意)
16.①颔联通过帝王泰山举行象征着国家的最高荣誉和神圣性的祭天大典、民众生活稳定状态的 写照,从侧面体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为国立功的英勇精神。(3分)
②颈联用武器的超凡衬托战士们的英勇和不凡的战斗力,用五云环绕日边的壮丽景象来烘托出一
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侧面表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3分) (每点3分,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6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18.甲:会发现许多性状似乎是遗传的 乙:一些品系是为肉用而培育的(4分,每句2分)
19.①句修改为:虽然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更适合其环境
③句修改为:我们就一直在对它们进行“人工选择”(4分,每处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20.A.走马观花(或浮光掠影) B.一盘散沙(2分,每处1分)
21.答案示例:世界是一座无垠的宝库,蕴藏着无数知识的珍宝和文化的瑰宝,等待着每一个勇 敢的探索者去发掘、去领悟。(或:世界是一幅绚烂多彩、深邃无垠的织锦,每一根丝线都交织着不 同文明的辉煌与梦想,每一幅图案都展现着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璀璨光芒。) (评分标准:暗喻句式3分,进一步阐释特点2分)
22.参考答案:原句更好。理由:①“多姿”精准捕捉了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的特点,比“美丽”一词更加丰富和立体,展现了祖国的多面性。②“才”字构建了“大且多姿”与“真可爱”之间 的必然联系,强化了逻辑的递进,使赞美之情显得有理有据。③“真”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表达了 作者对祖国真实、深刻的情感认同,而“显得”一词则显得较为平淡,缺乏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④ 同时,感叹号的使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使原句更加生动有力。(答出1点1分,2点3分,三点5 分)
四、写作(60分)
23.依照2024年新课程I卷评分标准执行。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承宗违抗朝廷命令,皇帝命令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章劝阻,白 居易也当面陈述意见,言辞感情十分恳切。过后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一共几百上千字,都是别人 难以说出口的,皇帝大多听从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只有谏阻吐突承璀一事,皇帝颇为不悦,对李绛说 "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提拔他才有了今天的名位,而他竟对我无礼,我实在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 “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不论事情大小必定要说,正是为了报答陛下您的大力提拔,并非轻 率进言。陛下想要广开言路,就不应该阻拦白居易进言。”皇帝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大 多被皇帝听从并采纳了。
元和十年七月,盗贼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紧捕贼,以雪国耻。宰相 认为白居易是宫官,不是谏官,不应当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政事。当时又有平时就厌恶白居易的人,抓 住他过去的事情,说他浮华无行,他的母亲因看花掉到井里而死,而白居易却写了赏花和新井的诗 这有损名教,不应当让他在朝廷任职。执政的人正讨厌他进言,于是奏请皇帝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 传出,中书舍人王涯又上疏为白居易论理,说白居易所犯的过错不应贬到治郡,皇帝又追下诏书,授 他为江州司马。
材料二:
皇帝在三殿召见学士,与他们共同讨论政事。拾遗白居易直言进谏,说:“陛下错了。”皇帝神色 庄重地结束了讨论,命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前来应对。皇帝说:“白居易这个小臣很不恭敬,必须 让他离开翰林院。”李绛于是恳切地论述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就正直,宽宥过错是最大的美德。 自从陛下广开言路,听取谏言,接受善言,小臣才敢于极力论述得失。如果陛下因此发怒,那就是封 住了臣子的口。如果臣子顺从陛下,那又怎敢发表言论呢?况且白居易所说的,目的是对朝廷有益 话虽然说得太直了,但事情并不涉及私心。我担心众人议论,认为陛下厌恶听到正直的谏言,排斥正 直的人,这不是发扬圣德、接纳谏言的做法。”
皇帝高兴地说:“依照你的意见办。”于是像当初一样对待白居易。
材料三:
太宗说:“我常常思考,说话是君子的枢机,谈何容易;普通百姓之间,出言不善,尚且有人记 下,成为他的耻辱和牵累。我作为四海之主,说一句话缺乏依据,损失岂能与普通百姓一样呢?”魏 征回答说:“君主位居四海之尊,如果有过失,古人认为就像日月的亏蚀一样,人们都看得见,实在 像陛下所应当谨慎戒备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含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PDF版pdf、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答题纸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