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24年秋语文七年级上册(原卷版+解析版)导学案
初中语文6 散步/莫怀威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6 散步/莫怀威课堂检测,文件包含第6课散步教材中的考点标题的作用原卷版docx、第6课散步教材中的考点标题的作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例题展示】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课后习题一)
【问题分析】本题考查题目作用。一般而言标题作用有:点明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点明或暗示主旨,暗示人物形象,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采用某种方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1)结合第①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和第⑥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等段落可知,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散步,故题目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
(2)“散步”这种行为本身具有舒缓、自在的特点,以它为题目,首先给读者传递了一种舒缓自在的情绪,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
(3)“散步”是一件比较常见的小事,要以之为对象进行写作会写什么呢?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 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考点解说
在记叙文中,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文采,让文章主题更耐人寻味,常常会在文章标题上下功夫。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称为“文眼”“题眼”,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思想情感、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多重意思,能够帮助我们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高频考点。
知识解读
[常见题型]
(1)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2)说说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方法点拨]
(一)答题思路:
文章标题的作用往往有:
①(结构上)充当文章线索。
②(内容上)表明写作对象,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概括主要内容。
③(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
④(形式上)用词新颖别致;化用古诗词、成语,富有诗意;简洁凝练;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疑问句式,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小标题)。
⑤(情感上))寄托了……感情;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⑥(主旨上)文章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对主题的体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标题特点
①以物为标题,如茅盾《白杨礼赞》
②以人物(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为标题,如鲁迅《藤野先生》
③以线索为标题,如郑振铎《猫》
④以主题为标题,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⑤以事件为标题,如莫怀戚《散步》
⑥以时间或地点为标题,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解题六看
一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
二看: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点明或凸显主题。
三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四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故事情节。
五看:标题是否一语双关,对强调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看:标题是否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解题思路】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天文预报显示,木星合月、金星伴月、中秋满月等天象将在9月“扎堆”亮相。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⑤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作者:胡方浩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内容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第③段“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第④段“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第⑤段“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第⑥段“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冬季星空亮星较多……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第⑦段“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等等可知,本文从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星星本身的亮度和距离地球的远近,不同季节天空的星座特点等等角度解读了第②段“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这个问题,即标题“四季星空为何不同”,因此标题即为本文的说明对象——四季星空不同的原因;其次标题“为何不同”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标题“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以疑问句的形式,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即“四季星空不同的原因”,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夯 实 基 础
(23-24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活烈士
①“广义,听说你们县新建一个公园,是用你爸爸的名字命名的?”
②“是啊,老井,最近我正忙这事儿。”
③“过了这阵子,咱两家一定叙叙旧。”
……
④首次对话的两个人李广义、井兆方,他们的父亲分别是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
⑤近日,一段英雄后代的通话,带出了那段烽火岁月。
⑥1950年,在抗美援朝松骨峰阻击战中,只配备步枪、手榴弹的志愿军一个连,成功阻击了拥有飞机、坦克的敌方团。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同版本里,提到了“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均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
⑦实际上,重度昏迷的李玉安被送回国,先后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兵站、中南军区陆军医院手术8次。出院时,李玉安坚持不让医院开具残疾证明,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⑧被敌人燃烧弹严重烧伤的井玉琢住院一年多,伤愈后组织给他安排工作,他说自己没文化,选择回乡务农。两位“活烈士”回到黑龙江,隐功埋名,分别做起粮库工人和普通农民。
⑨两个自解放战争起分别立功10次、11次的战斗英雄,不愿说自己的故事。两位英雄的后人回忆,他们上学时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李玉安”“井玉琢”的名字,都回家追问父亲“是不是课文里的英雄”,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是我,重名重姓有的是。”
⑩而在工作岗位上,李玉安几乎年年都是粮库的先进工作者,井玉琢十几次被评为县、乡劳动模范。
⑪直到1990年,李玉安陪着想当兵的小儿子来到老部队,核实身份信息时,他被“发现”了。“活烈士”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井玉琢也被“带”出来了。
⑫魏巍急切地把李玉安请到北京,两人见面后潸然泪下,彻夜长谈。魏巍把自己的小说《东方》和一本散文集送给李玉安,并在扉页上写道:“过去我以为您成了烈士,今天才知道负伤后被救起了,这次我见到您非常高兴,祝您健康长寿,继续为人民作贡献。”
⑬1990年11月,李玉安、井玉琢两位“死”别40年的战友在哈尔滨相遇,他们一眼就认出对方,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很多人问两位老英雄:为啥有功不索?他们回答,和烈士比,我们不能讲功。
⑭在和平建设年代,当人民需要时,李玉安和井玉琢也一样挺身而出。20世纪90年代,巴彦县兴隆镇主街道需要翻建,一辈子不求人的李玉安响应建设指挥部号召,他不顾因枪伤落下的肺心病,走厂子、进商户,筹集数百万元。
⑮主街修起来了,李玉安却在1997年病逝。辞世前留下3条遗言:镇上还有3条路没修完,大家一定要齐心完成;荣誉属于战友们,军功章和证书交给组织;我死后,给魏巍这些老战友打个招呼。
⑯1998年,一直伤病缠身的井玉琢也去世了。
⑰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离去了。
⑱人们却没有忘却。
⑲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一处静谧的烈士陵园坐落在大山怀抱,这里安放着数十位烈士的遗骸、影像资料等,其中包含井玉琢。
⑳不久前,巴彦县不少中小学校的图书室里多出了一本深色封面的新书《遍地硝烟》,这本书囊括了英雄李玉安的一生。书的作者是兴隆二中副校长刘宝。他采访李玉安的亲朋和同事,最终写成了14万多字的长篇小说,目前已正式出版。
㉑“‘活烈士’精神值得更多人崇尚、捍卫,英雄从未离去。”刘宝说。
(选自新华社电,有删减)
1.英雄从未离去,烈士精神永存。文章以“活烈士”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活烈士”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本文主要讲述了李玉安和井玉琢这两位“活烈士”的事迹,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活”与“烈士”的意思形成强烈的反差,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活烈士”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私奉献、不畏牺牲、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烈士们的高度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
结合第⑦段“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同版本里,提到了‘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均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第⑧段“实际上,重度昏迷的李玉安被送回国,先后在黑龙江省一面坡兵站、中南军区陆军医院手术8次。出院时,李玉安坚持不让医院开具残疾证明,不想给组织添麻烦”,第⑨段“被敌人燃烧弹严重烧伤的井玉琢住院一年多,伤愈后组织给他安排工作,他说自己没文化,选择回乡务农。两位‘活烈士’回到黑龙江,隐功埋名,分别做起粮库工人和普通农民”可知,“活烈士”的表面意思是指李玉安、井玉琢因与部队失去联系被认定为牺牲,但实际上他们还活着,继续隐姓埋名奉献社会;深层含义指的是作者高度赞美他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等精神品质;本文主要讲述了李玉安和井玉琢与部队失去联系后,隐姓埋名继续为社会作贡献,“活烈士”最后还是被人发现,当“活烈士”真的离开人世后,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因而“活烈士”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标题“活烈士”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私奉献、不畏牺牲、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烈士们的高度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活”与“烈士”的意思形成强烈的反差,设置了悬念,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2.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案】题目中的“橘子花”指的是让“我”想到童年与橘子花有关的往事,即偷橘子吃,被父亲发现,父亲对“我”语重心长的教育,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同时,“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且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梳理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第①②段写星期日的早晨在郊外的南山上无意间闻到了橘子花香,然后看到了橘林及橘子花盛开的情形;第③到⑦段是对小时候的回忆:第③段回忆父亲盼橘子,第④段写采橘子、吃橘子;第⑤段写偷橘子;第⑥⑦段写父亲因此教育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第⑧段写如今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因此这篇文章重点写我偷橘子父亲教育我这件事,父亲的教育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父亲的教育就像橘子花香一样永远芬芳着自己的生命。据此分析可得:从第⑥⑦段内容来看,标题“开在心里的橘子花”暗示文章主旨;
联系第⑧段主要内容可知,标题“开在心里的橘子花”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文章各部分内容都围绕“橘子花”展开的,所以,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开在心里的橘子花”这个题目能让读者产生好奇之心,对“花为何开在人的心里”产生疑惑,所以标题“开在心里的橘子花”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4七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接近90岁的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己,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今天早晨,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我发现,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⑦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麦田和燕园都在这雨水中焕发了生机。
⑧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3.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概括选文主要内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暗示选文中心,表达对雨的喜爱和赞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文章都在写“我”听雨,故标题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结合第②段“但是,接近90岁的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第③段“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第⑥段“今天早晨,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可知“我”一直在听雨,故标题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无时无刻不在听雨,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奠定全文基调;同时,为什么要听雨呢?听雨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能 力 提 升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拂在碗里的故乡
余继聪
①自从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母亲每次回故乡,总是会带回一些故乡的土特产,一袋小白菜,一袋土鸡蛋,一小坛腌菜什么的,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掉在碗里。
②无论是半袋红果,还是一把青葱、一把辣椒、一捆小白菜、三五个茄子洋瓜、一块腊肉,都会使得我们全家高兴。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甚至一进家门,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会商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掉在碗里,捧在手里了。那种新鲜香甜,那种亲切,几乎让我们流泪。有时甚至不合得吃、不合得咀嚼下咽,怕故乡没了,怕把故乡嚼化了,
③母亲进入城里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被征占拆迁了,即将城市化。故乡沙溪河边一溜几个村,田地基本都被征占完了。家家户户的农具,做头镰刀、扁担箩筐、钩担水桶、犁耙、打谷机等等,基本都送给深山里那些村庄的亲戚了,即便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收藏、珍藏,但是一旦住进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也没地方放了。失地的故乡,失地的亲人们,长期难以适应,难以适从、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亲人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路脑,播种上几窝几续辣椒茄子、葵花苞谷、芫荽香葱,播撒下一跟小白菜什么的。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烧、春风来临,庄魏发芽一样,嘎窗嘎嘣作响,总想拿起像刀,扛起倒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起下地耕耘,
④其实,以前老家的村子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母亲每一次进城,买菜,买化肥农药,买农具、都会给我们送来故乡老家的食物。新鲜红薯、嫩苞谷、青辣椒、嫩南瓜、茄子、青菜、白菜、芫荽、弯葱,都是她和父亲自己栽种的,或者村里亲人们邻居家让她捎带给我的;或者一小坛成菜腌,母亲自己腌制的,或者大妈婶婶、堂嫂堂姐们施剑的;一块腊肉,一只火腿等等,父母亲喂红薯、红薯藤、苞麦养大的土猪,冬腊月里杀年猪腌制的。只要母亲一进城来,或者一从老家故乡乡同回城来,家里就堆满了故乡的蔬菜土产等食物、故乡的美味,这样一把,那样一袋,这样半篮,那样一堆,堆满了城里我们家蜗居的厨房客厅,家里就溢满了故乡的味道,就都是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⑤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老家故乡的田地改建为蔬菜大棚以前,我吃的大米,就都是父母亲送来的,就都是故乡送来的,就都是故乡的稻谷碾的。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讨媳妇、生儿子,我们城里这三口人吃的瓜果蔬菜,就常常是故乡送来的。离开故乡,进城工作,这么二十多年了,故乡的亲人们、亲戚们,一直还没把我当外人,一直还把我当故乡人、老家村里人、自家人,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总不忘给我送些来,常常给我们送来故乡的味道。
⑥其实,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色惯了,舍不得花钱坐班车,而我的祖母、外终、母亲、姨妈等等妇女,都严重晕车,坐一次车,上吐下泻,学得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秋收获,每一次给我送大米来,父母亲都是趁天晴,骑三轮车,一路坑坑凹凹、艰难颠簸、烘烤辣日、开流浃背而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苞谷、南瓜洋瓜、辣椒茄子、青菜白菜来,母亲都是用竹篾背够或者花篮背,沉重而来,蹒跚而回。让她坐公家车到城郊,她往往会不得花那五角钱或者一元钱,以前是五角,后来是一元。再说,母亲严重晕车,也不愿遭那个罪。姨妈给我送粮食瓜果蔬菜来,也是如此。
⑦搬进城里来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在我们家阳台里、楼下的花圆里播种各种蔬菜,从老家按来茄子秧、辣子秧,栽在阳台里。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盛装上泥土,放进阳台上,就成了母亲种菜的微型某地。装香油的塑料瓶、塑料桶,母亲把它们划掉上半截,马上变成了阳台上的微型菜地,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者栽种上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一溜,晾晒几天,捡拾干净杂草,就开始播种小白菜,并像在老家故乡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族茄子、辣椒、青葱。
⑧狭窄拥挤的小屋,就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一起床,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故乡老家,晚上睡觉,也好像还睡在故乡村子里、庄稼地、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沮丧,马上能够洗掉,云开雾散。
⑨儿子上初三时,为了给儿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三口搬离了嘈杂拥挤的教育小区,母亲仍然住在教育小区的老房子。那片教育小区,建盖于九十年代,面积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七十多平米,我们家那一套房子更狭窄,是最小的户型,只有五十九平米。新住宅离教育小区老房子有三公里多,母亲从老家带回来瓜果蔬菜,或者她在教育小区阳台花圃里栽种的蔬菜可以采摘了,仍然会走着路来,一袋袋送来新房子给我们。我到教育小区去看她,她也会像我以前回到故乡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的时候,顺手从花圆菜地里采摘一抱、一袋蔬菜给我,一抱水灵灵的小白菜,几枚水灵灵的茄子或者青椒,一把小葱,就依然常常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
⑩一天天的,一是二十几年,就常常把故乡排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
4.文章以“捧在碗里的故乡”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案】文章线索,贯穿全文;题目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一语双关,既写出家乡土特产的味道,又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②段“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掉在碗里,捧在手里了”、④段“家里就溢满了故乡的味道,就都是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⑨段“一把小葱,就依然常常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等内容可知,标题“捧在碗里的故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全文围绕标题展开描写,标题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始终;标题“捧在碗里的故乡”一语双关,既写出我们一家人品尝家乡土特产的味道,又表达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此外,标题新颖别致,激发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3-24七年级上·河北秦皇岛·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节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5.《父亲的半瓶酒》标题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挫折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标题的作用:①“酒”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父亲一开始劝“我”戒酒,后来买酒陪“我”喝,喝剩下的半瓶酒激励着“我”)。②暗示文章“父爱”的主题。③以“半瓶酒”为题,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理解和感悟示例: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与磨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不畏惧、积极乐观,坚韧顽强,对人生不服输。在坚韧顽强、振作精神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寻求方法应对,付出努力去解决问题、战胜挫折,用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作答时可重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的题目“父亲的半瓶酒”,首先交代了文章叙写的主要人物——父亲;“半瓶酒”是父亲担心“我”思想压力过大,主动为“我”买来陪“我”一起喝剩下来消解“我”的烦闷的,其间父亲给予“我”鼓励,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慰藉,并从父亲的话语中学会了如何面对得失,学会了怎样做人,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以“父亲的半瓶酒”为题,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酒”贯穿全文——父亲一开始劝“我”戒酒,后来买酒陪“我”喝,喝剩下的半瓶酒激励着“我”——构成文章的叙事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理解和感悟示例:挫折是上帝给你的一次磨练自己的机会,让自己能够有机会反思过去,有机会计划未来。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只是成功者在挫折里会反思自己的过去,会思索自己的错误;而失败者,就仅仅会怨天尤人,抱怨命运的种种不公。其实,挫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面对挫折,我们不能一蹶不振,我们要正视它,告诉自己只要克服了挫折就会迎来崭新的明天,而不是去逃避它,而不是去怨天尤人感叹命运的不济。正确的面对挫折,人生因挫折而精彩!
(23-24七年级上·安徽安庆·期中)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知了相伴的夏日
文/邵衡宁
①记忆中,故乡苏北的夏日,格外喧闹。
②小时候,每到夏天,妈妈就送我到故乡外婆家。那时的家乡,还大多是土墙瓦舍,虽然没有如今气派的楼房,没有电视机,但白天,田里有劳作的青壮年男女,家里有奔跑嬉戏的孩子,有土鸡在门前种瓜种豆的地里悠闲地捉虫。每当太阳西沉,凉气滋生,吃过晚饭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把自家庭前宽敞、通风、平坦的土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洒上水——一个美好的乡村夏夜就开始了。
③【A】夜雾渐浓,漫天繁星,聒噪了一天的知了,已变得安静;慢条斯理的蛙鼓声,“咕呱咕呱”的,从池塘边、苇丛间、水塘里传过来。刚刚破土而出的知了,借着夜色,匆匆爬向近处的树枝草梢,沾着夜露,一点点地蜕下泥乎乎的外衣,化成一只羽翼淡绿透明、眼睛黑亮、通体柔软乳黄的嫩知了。这些嫩知了,沐着夜风,一点点强壮,不须一夜工夫,就可飞上树梢,倾尽一生地自在歌唱了。
④【B】每年入夏,抓这些嫩知了,一直是孩子们晚间最开心的事情,将嫩知了抓回家,洗净了,撒上盐腌着,用油炸着吃,肉质鲜美又可明目,那脆那香,真是妙不可言。知了壳,还可卖给中药房入药;更有爱尝鲜的城里人,可让嫩知了卖个好价钱。在我的记忆里,慈眉善目的外婆,眼睛总爱见风流泪,睫毛常常扎着眼睛。那时,每当夜色降临,我总是跟着邻家的小伙伴,去抓嫩知了,满心盼望多抓知了,让外婆吃了好治眼疾。
⑤【C】晚上,好人缘的外婆家门前,照例坐着些白头发的老奶奶,徐徐地摇着芭蕉扇,亲亲热热地叙着家常。爱抬杠的小伙子们则围在一起辩论着什么,时而爆发出大笑;姑娘们个个换上了干净的衣裙,身上散发着清新的香皂气息,聚在一起轻声细语地说话。而满肚子故事的李爷爷家的土场上,从来都是人气最旺的地方,那些古书新词、奇闻典故,直听得人们如痴如醉,忘了一天的辛苦和劳累。
⑥【D】夜深了,夜凉了,乘凉的人们渐渐散去,抓知了的孩子也都回到了家里,人语声渐渐地稀落了,消失了,乡村进入甜蜜的梦中。
⑦这时,外婆就陪着我,搬张凉床,睡在庭院里那棵繁茂绿浓的葡萄架下。天空高远,星星热闹而繁密,一道银河清晰可见,外婆就教我认牛郎星、织女星、勺子星……有时,正细声说着话儿,冷不防,我背上一阵抓痛,惊觉看时,原来是一只傻乎乎的知了,错把我当成了攀缘的目标!
⑧蛙鼓虫鸣里,我缓缓滑进了梦乡,睡意蒙眬中,依稀感到外婆帮我盖好了被单,并低低地叫了一声我的名字……
⑨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时代的脚步飞速发展,如今富庶美丽的家乡,再不是记忆中的模样。近日回家乡,只见绿水田园间家家户户院落宽敞气派,村庄水泥路平坦干净,偶见三三两两年老乡亲,在聊着天,神情闲适而知足。夏日的酷热还在,田间地头的庄稼还在,树上喧闹的知了还在,我的乡愁还在……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9日第08版)
6.文章标题“知了相伴的夏日”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贯穿全文的文章线索。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夏夜的眷念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根据③段“夜雾渐浓,漫天繁星,聒噪了一天的知了”、④段“每年入夏,抓这些嫩知了,一直是孩子们晚间最开心的事情”、⑥段“夜深了,夜凉了,乘凉的人们渐渐散去,抓知了的孩子也都回到了家里”和⑦段“我背上一阵抓痛,惊觉看时,原来是一只傻乎乎的知了,错把我当成了攀缘的目标”等可知,“知了”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结合①段“故乡苏北的夏日,格外喧闹”可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⑨段“夏日的酷热还在,田间地头的庄稼还在,树上喧闹的知了还在,我的乡愁还在……”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夏夜的眷念之情,暗示了主题。
(23-24七年级上·辽宁朝阳·期末)阅读下面选文, 回答各题。
想陪母亲散步
孙琴安
①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只有一年冬天,母亲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场买菜。原来她上早班,顺路去菜场买点菜,叫我拎回家。
②外面还是黑乎乎的。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却感到很温暖。
③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 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 ”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④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 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⑤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⑥那年孩子出世才两岁,一直领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活对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想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⑦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而自己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
⑧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也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一些《红岩》《简·爱》等小说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⑨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则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
⑩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 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 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只好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⑪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的散步背影呢!
⑫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⑬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7.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点明文章所写内容:暗示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陪母亲散步已经成了一种遗憾;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主要回忆了“我”陪母亲四次散步中难忘的情形。题目“想陪母亲散步”贯穿了全文内容,因此题目“想陪母亲散步”是文章的线索;作者“为什么想陪母亲散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散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可知,题目“想陪母亲散步”暗示母亲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当年陪母亲一起散步时的幸福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 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了解记叙文标题所涉及的类型。
2.学会分析记叙文中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并掌握答题技巧。
理解标题
解题思路一
①逐一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即写了什么内容。
②整体分析题目表现的主题思想。
解题思路二
①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写了……内容。
②深层含义:表现了……主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咏雪测试题,文件包含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材中的考点谦词和敬辞原卷版docx、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材中的考点谦词和敬辞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8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材中的考点句子翻译原卷版docx、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材中的考点句子翻译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6 散步/莫怀威达标测试,文件包含第6课散步教材中的考点环境描写原卷版docx、第6课散步教材中的考点环境描写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