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难点探究,课内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左丘明(约前502—前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主要作品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难点探究】
1.烛之武的说辞包括哪几层意思?
2.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我们从中有何启示?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5.文中涉及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6.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7.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学生甲: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我的观点:
【课内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
B.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C.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D.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2.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谁与归 B.忌不自信
C.客之美我者 D.何罪之有
5.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参考答案】
【难点探究】
1.提示: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灭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有害无益。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存郑对秦有益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说服秦国反过来帮助郑国。
2.提示: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博得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
能;接着烛之武指出秦、郑丰距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接下来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随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最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
3.提示:烛之武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战术,循循善诱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秦伯对自己的疑虑,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完全从秦国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紧接着深刻而全面地对当前形势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亡郑与保郑对于秦国与晋国的利害关系;再接着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的软肋,以实例暴露了晋国的用心与野心。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使秦伯对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戒备,从而最终促成秦伯退兵助郑的决心,及时而有效地解除了秦晋联合攻郑的危机。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4.提示: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5.提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自此,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以其无礼于晋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都很贤德(重耳和夷吾的母亲是亲姐妹)。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姐妹疏远了自己的儿子,在骊姬的迫害之下,太子被迫自杀,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即文中 “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6.提示:
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智勇双全,能言善辩。
次要人物
郑伯: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佚之狐:知人善举,慧眼识珠。
秦伯: 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晋侯: 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7.提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课内练习】
1.A。
【解析】“越国”应解释为“越过晋国”。
2.A。
【解析】例句与A项的“鄙”都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B项,“鄙”意为“把……当做边境”;C项,意为“浅陋”;D项,意为“见识短浅”。
3.B。
4.C。
【解析】例句“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都属于宾语前置句。C项,无倒装,属正常句式。
5.C。
【解析】采用排除法做题。文段内容没有涉及楚国,也没有说郑国朝秦暮楚,所以应排除③⑤。
6.C。
【解析】C项“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错。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关于孟子,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掌握下列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典题引路,知识积累,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