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善用伏笔、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3.分析烛之武游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的形象。
4.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烛之武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一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烛之武的光辉形象。
二、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他的主要作品是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亦为其所作。
三、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于两年后发动了针对郑国的这次战争。
四、文学常识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与《国语》相比有新的发展,其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种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既善于用委婉含蓄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善于记述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五、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六、文本探究
1.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顾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请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2.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说明了郑伯作为国君具有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3.请结合文本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明确 ①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③是一个辩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君,是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4.课文中提到了三个国君——郑伯、秦伯、晋侯,虽然着墨不多,却也是形象鲜明生动丰富,请分析这三个国君的形象。
明确 ①郑伯是一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而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动之以情,很好地抚慰了烛之武;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
②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写出了秦伯决策之过程。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结盟,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国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结盟。最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
③晋侯。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进击秦军,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激趣导入,课文·内容研读,参考译文,我来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简介作者,整体把握结构思路,总结全篇思路和写作特点, 拓展阅读,交流讨论,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练方法选择,重点难点化解,相关知识补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