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6)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6)第1页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6)第2页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6)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导入,整体感知,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分析第二段,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 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教学方法: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导入
    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缒(chui )而出 若不阙(que)秦
    杞子(qi) 杨孙戍之(shu) 失其所与,不知(zhi)
    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整体感知
    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4.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5.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6.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7.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五、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第二段为什么要写烛之武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长期得不到重用;发牢骚,真实的存在;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5.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六、作业:1.练习一
    2.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
    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伏笔与照应得当。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晋联合,貌合神离,为秦郑 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2.主要人物: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3.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五.作业: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 秦晋围郑
    中心人物 临危授命 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 说服秦伯 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
    晋师撤离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教学重难点,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导学,教学过程,情境·激趣导入,知识链接,基础·清单检查,课文·内容研读,常见形式,破解办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