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第1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第2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第3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第4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第5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第6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第7页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第8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私有制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国家产生,从部落到国家,①宫廷气派的建筑群,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从事渔猎和采集会使用火打制石器
    从这张地图能看到哪些历史信息?试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①遍布全国各地(分布广)②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平原地带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
    石器时代重要人类和文化遗址分布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概括归纳我国石器时代重要人类和文化遗址分布的主要特点。这说明了什么?
    特点旧: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新: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方向发展。共同特点:东西南北都有发现,分布区域广泛;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平原地带;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等。说明 在远古时代,我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留下我们祖先生活过的遗迹,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必然产生私有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文明的萌芽: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材料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统治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材料: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思考1.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2.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第二种说法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亳。盘庚迁殷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实证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的国家机构和势力范围
    内外服制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加强了商朝的统治。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西周的政治制度概况: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作用:二者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材 料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分封制的目的及分封的对象?
    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对象:王室子弟(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思考:井田制的特点?
    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和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使用奴隶集体耕作。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宗法制度——天下归嫡井田制度——天下归王礼乐制度——天下归心
    1.(2024·淄博)2023年,淄博市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了一处距今大约1.32万年的人类遗址。出土的陶片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胎土掺杂着植物茎秆,属于典型的夹炭陶工艺。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一些鹿类和鸟类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迹。该遗址的发现( D )A.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B.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领先与发达C.印证了渔猎是食物的唯一来源D.提供了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
    [解析] 根据题干“距今大约1.32万年”“出土的陶片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胎土掺杂着植物茎秆,属于典型的夹炭陶工艺”可知,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且制陶工艺相对成熟,又具有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陶器的特征,说明该遗址能够提供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使用磨制石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手工业的比较,且仅凭制陶工艺的相对成熟,不能反映该地区原始手工业的领先与发达,排除B项;“一些鹿类和鸟类的骨骼表面存在切割等痕迹”说明古人类以捕猎动物为食,但“唯一来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2023·北京西城区)“正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下图“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示意图”中,中原和江浙两大文化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 C )
    A.龙山、半坡 B.红山、河姆渡C.仰韶、良渚 D.陶寺、大汶口
    [解析] 据材料“正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中原和江浙文化区的是黄河流域的仰韶、长江流域的良渚,C项正确;龙山属于山东文化区,半坡属于中原文化区,排除A项;红山属于燕辽文化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陶寺属于中原文化区、大汶口属于山东文化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3.(2024·洛阳)下图所示为距今约5300年前的河南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该牙雕由野猪牙雕刻而成,外形为正在吐丝的蚕。据此可知,当时( A )
    A.蚕桑文明形态初具B.社会分工十分细致C.磨制技术应用广泛D.食物供应较为稳定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完美版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完美版教学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拓展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史称“三家分晋”,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军功,春秋时期的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元谋人,北京人,旧石器时代,已经学会用火,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代表,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图片展示,夏商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