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63797/0-17263954387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63797/0-17263954387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63797/0-17263954388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63797/0-172639543885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63797/0-1726395438887/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63797/0-1726395438917/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63797/0-17263954389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163797/0-172639543896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课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国与西晋,一概况,二反佛思潮,三儒学复兴,三教合一,知识拓展,魏晋玄学,文学艺术,一文学,二书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3.结合史料,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其影响。
0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汉朝一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 ①道教传播: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②佛教盛行: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新发展: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①南朝范缜《神灭论》: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这丰富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的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1、代表人物:韩愈2、主要思想: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3、作用: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考1.佛道为何兴盛,儒学为何受到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④借助佛、道巩固自身统治;
②佛、道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③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思考2.佛教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3)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思考3“虎溪三笑”这个传说说明了什么?
1.原因:①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②唐朝,“三教并行”政策;③儒释道自身的改造。
2.结果和表现:“魏晋玄学”、三教合一
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收渗透、关系和谐,但并不是指融为一体。
(1)产生原因:①魏晋统治集团分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儒家今文经学烦琐空疏,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③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为玄学打下思想基础。④士人们对现实失望,产生逃避心理。⑤汉末清议的发展。(2)持续时间:自魏正始年间兴起至东晋以后与佛学趋于合流。(3)主要内容: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4)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1、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①东汉末年至曹魏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②东晋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③南北朝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一2、唐朝、三国与西晋
阅读材料思考: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755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
《将进酒》李白(736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题》 李商隐(晚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①诗人的个人际遇;②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出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状况。(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出现,反映出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逐渐衰败。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社会稳定。(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闻名世界。
一.魏晋南北朝科技成就
二.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西行 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了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3、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4、日本、新罗两国的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以及留学生。5、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1、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2、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对形成中华文化圈起了重要作用。
(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3)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是国际性大都市。(4)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5)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05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明显的区别,如南北方民歌风格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方也有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影响扩大,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出现合流的迹象。佛教在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等许多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1、全面繁荣:隋唐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各民族和外来文化优秀成分。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2024·龙岩)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地位日益衰微 B.佛教思想广泛流传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强调以孝为先,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却认同佛教观点,认为出家同样可以光宗耀祖,不违反孝道,这说明佛教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衰微,排除A项;材料强调佛教思想广泛流传,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主流思想是儒学,排除D项。
2.(2024·广州)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解析] 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可知,梁武帝建立治礼机构,制定礼仪系统,还将寺庙以父母命名,这都体现了梁武帝倡导儒家礼仪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B项;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社会动荡信息,排除D项。
3.(2024·湖南模拟)魏晋时期的辞赋创作中,自然灾害成为重要的表现题材。这些灾害书写展现了当时人民遭遇旱热、洪涝、雷电等自然灾害的艰苦图景,作品中蕴含着“天人感应”和“道法自然”的相互对立的灾异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料价值。这种灾害赋作( B )A.旨在讴歌帝国或规劝统治者B.体现了社会现实C.紧扣时代主题抨击政局动荡D.重构了社会秩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课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pptx、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分层练习docx、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docx、玄奘西行经历_高清zxls_20180305114207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权臣僭越,纲常败坏,探究一儒学危机,天下失序,探究二佛教危机,多元合流信仰重树,鉴真手迹《请经书帖》,书法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ONTENTS,课时教学主题,课时核心目标,课时目标分解,课时教学要目,教学活动过程,单元主题,本课主题,一教学导入,二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