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让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①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这里所谓的“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②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③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④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⑤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
⑥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⑦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未轮轮波纹的差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和西方团体格局不同的差序格局。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记”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⑧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大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呢,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是,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洋社会组织中的每位成员,就如同柴捆中的一根根柴,如果没有其他规定,他们和团体之间的关系相同。
B. 英美国家的家庭有严格界定,如果一个家庭包含夫妻和未成年的子女,那么夫妻外访不能用“家庭”名义。
C. 中国家庭的界限远比西洋模糊,外出访友只有用“阖第光临”等词语,才能清楚告诉别人到底去了哪些人。
D.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国家利益至上;而差序格局里,虽然公私相对,但现代国家概念,在乡土社会并不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与西方的社会结构不同,从而让世人误以为“私”是中国乡下人最大的毛病。
B. 差序格局下,人们的亲属关系可以不断向外延伸,一个乞丐甚至可以和皇帝产生联系。
C. 虽然两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亲属关系越近,他们的圈子重合度就越高。
D. 中国人的私德其实与其所给世人的印象相反,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因而要优于西方。
3. 下列选项,最能说明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富有伸缩性的是( )
A. 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就拉倒。B.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C.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D.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如何理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原味
柴亚娟
奶奶佝偻着身子在她的樟木箱子里翻找半天,据说这箱子是她的陪嫁品,建了新房有很多旧东西都被母亲扔了,唯有这个用了六十年的箱子保留了下来。尽管母亲给奶奶的卧室打了一溜吊柜,可奶奶依然坚持用她的箱子。
在箱盖和箱壁的连接处有一把黄铜锁,因年久失修,锁其实只是个摆设,而钥匙早不见了。奶奶从里面拿出一个木质文具盒,那是干净的,但奶奶还是用手不断摩挲。半个世纪过去了,文具盒上的花纹依稀可见。奶奶双手捧着文具盒,表情平淡,像是看惯了春月秋风,人世间的事物再也引不起她的兴趣,她明明知道我在她身边看着她,可她的目光里自始至终都没有我……
我知道她又想起了她的童年好友麦花,那个和她共用一个文具盒的小女孩。也许我这样说不够准确,她是梦见了麦花。
你没看见过吧?你肯定没看见过,其实呢,麦子也开花,你想想整片麦田一片黄,铺天盖地的,把你的眼睛都遮住了,你想不哭都不行。这是奶奶给我重复了无数次的一个画面,在她有限的审美意识里,没有比麦花更好看的花了。奶奶说完她的梦境,依然拿着木质文具盒来回地晃动。
麦花父亲是附近有名的木匠,会雕工,会画,至于软桌儿活,那更不用说了。这个文具盒就出自他的手。麦花喜欢,我奶奶更喜欢。据我奶奶说,麦花——开始想把这个文具盒送给她,被她拒绝了。这么贵重的礼物她怎么好意思要?那时候别说文具盒,有人上学连书包都没有,只用包袱皮包。文具盒可算奢侈品了。但奶奶太喜欢这个文具盒了,她和麦花同桌,只要麦花把文具盒放在桌上,她便忍不住拿在手里看。
后来麦花的文具盒丢了,看来不只是奶奶喜欢这个文具盒,大家都喜欢。那天应该是奶奶童年时代的高光时刻,她说,不论你们谁拿的,只要放学前偷偷把文具盒还回来,那就不算偷。要不然我去告诉二叔,让他来学校破案。所有的同学面面相觑不敢说话,因为大家都知道奶奶的这个二叔是公安,专门抓小偷,很有名气。
奶奶给麦花找回了文具盒,麦花自然对奶奶十分感激,接下来她又想把文具盒送给奶奶。她说,咱俩这么好,我本来是要送给你的。现在丢了又被你找回来,如果你再不要,那我可生气了。奶奶说,好玩意儿谁不想要,说不要那是假的,可你把文具盒给我,你也没啥使。
那时候同学们的文具大部分都用一块布或者手绢什么的包着,用了打开,不用再包上,其实也挺方便的。奶奶没有文具盒,她的文具一直是用手绢包着的。麦花看着奶奶说,要不然这样,咱俩共使一个文具盒,反正这个盒子大,能装。
奶奶说,你不知道两人用一个文具盒也有好处,不像你们现在一人一个笔袋,自己使自己的,我们,得在一起做作业,因为文具都在一个盒子里装着嘛!时间长了我们也分不清你的笔我的笔,拿过来就使,我的也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们不但作业完成得好,关系也比以前更好了。当然也有不便的时候,麦花心粗,那天轮到她带文具盒了,她居然没来上学,我只好跟同学借了半截铅笔将就着把课上完。我本来是要兴师问罪的,可她把一条红丝带扎在我的辫子上,然后搂住我一个劲儿地笑。
麦花家搬走得很突然,眼看她们小学要毕业了,麦花忽然对奶奶说她家要回辽宁老家。奶奶说,你能不走吗?说完这句话奶奶的泪水就流了出来。麦花说,你当我愿意跟你分开?说完她也跟奶奶一起哭。奶奶说,要不你在我家住……这太不现实了,两个孩子临别难舍难分的,奶奶一直跟着马车送到镇上。麦花说,我还会回来,两座山到不了一起,人要见面还不容易吗?
奶奶说,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一辈子,本来说好写信,可她一封也没写,我想写又不知道地址。我说,奶奶你怎么知道她没写?也可能她写了很多但都没寄到……
奶奶说,她是怕我惦记啊……这人也真是的,怎么不为人家想想?
我说,这不挺好吗?你想着她,她肯定也想着你,要是你们频繁走动,有了物质关系,那就变味了。
奶奶像是没有听见我的话,把文具盒放在木箱里,扣上锁,然后看着春风恣意地拍打窗棂。她喃喃地说,又到清明,该播麦了。
不知为什么,这个故事我听了无数遍,以至于有的细节我比奶奶讲得还要好,可只有这次入心了。我似乎真的看到了麦花,一朵一朵地在我眼前飘拂晃动。
(有删改)
文本二:
哦,香雪(节选)
铁凝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尽管不爱说话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公社中学可就没那么多姐妹了,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
“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回答。之后,又对香雪在这方面的迟钝感到说不出的怜悯和气恼。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
“那不是吗。”香雪指指桌角。
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嗒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香雪的小木盒,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妈妈知道樟木箱里有奶奶收藏了50年的文具盒,所以建了新房仍然把它留了下来。
B. 作者有意回避时代特征而专心讲述个人的记忆,使作品情感更细腻,更能打动读者。
C. 麦子开花时“铺天盖地”“一片黄”,既表达奶奶对麦花的思念,也与最后一段相照应。
D. 麦花与奶奶分别后,从此音讯皆无,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想象,也使小说主题变得沉重。
7. 关于文本二中香雪和同学们关于一天几顿饭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明知香雪来自于贫困地区,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却仍然向她发问,带有嘲讽的意味。
B. 香雪并未觉察同学们的真实用意,每次都认真作答并友好地反问,体现了她的单纯和质朴。
C. “故意”“友好”“理直气壮”等词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直接呈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D. 这段对话运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性的善良与丑陋,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8. 文本二“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赏析。
9. 斜升反转是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主要类型之一,即抓住一个核心细节,先反复渲染,再进行反转,形成意外结局,作家刘海涛认为《原味》就属于这种结构。请结合文本一加以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昔在有隋,统一环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是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君道第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A安B不欲社稷C之长久D故E行桀虐F以就G灭亡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做好,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相同。
B. “其可忽乎”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其”用法不同。
C. 举,拿来,与《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举”意思相同。
D. “驱天下以从欲”与《谏逐客书》“国以富强”的“以”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用树木长得好需要根底稳固、河水流得远则要疏通源头两个比喻,阐明了国君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的道理。
B. 魏征总结历史兴亡的规律时,使用两种不同问句,以打天下与守天下的难易,来引发国君对创业与守成的思考。
C. 魏征指出,百姓可以拥戴皇帝,也可以推翻他的统治;再以朽绳驾驭快车为喻来告诫唐太宗,为君要谨慎小心。
D. 隋炀帝统治期间,上下之间互相蒙蔽,君臣礼义相互背离。作为一个深受百姓尊崇皇帝,竟死于普通人之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14. 魏征认为古代帝王的失败在于“失其道也”。结合材料一,概括材料二中隋炀帝亡国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②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还有两年。当时裴迪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寄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裴迪如当年在扬州咏梅的何逊,表达诗人对裴迪咏梅诗的赞美。
B. 颔联紧承“动诗兴”,诗人由眼前雪景想到裴迪,体现两人心心相印。
C. 颈联庆幸裴迪没有以梅相寄,早梅岁末开花,这会让诗人心生感慨。
D. 尾联诗人提到草堂门前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花,催人白头,令人生厌。
16. 尾联中诗人提到“朝夕催人自白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白头”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
(2)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金陵。他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登高之后所见到的长江和山峦的景象。
(3)杜甫诗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有极其恢宏的气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此前,土耳其发生地震,震级大,破坏力强,导致千年古堡加济安泰普古堡被 A 。该古堡属于以砖石作为建筑核心材料的砌体结构,砖石间通过砂浆黏结,因而当砂浆受到地震破坏时,易诱发建筑整体破坏。相比而言,木结构建筑以弹性性能良好的木材为核心材料,且拥有平摆浮搁柱根、榫卯节点、斗拱等多种抗震构造,(甲)。故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故宫古建筑优秀的抗震构造,是我国古代工匠 B 的体现。从安装角度讲,故宫古建筑的立柱柱根并非插入地下,而是平放在一块石头的顶面。该石头称为柱顶石,柱根的放置方式则称为平摆浮搁。这种连接方式是有科学依据的,一方面,立柱柱根若插入地底下,木材在封闭的环境中很可能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糟朽。另一方面,这也是隔离地震的需要。若柱根插入柱顶石内,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柱根很容易折断,使古建筑遭到破坏。而平摆浮搁的做法,使得在发生地震时,柱根反复在柱顶石表面运动,(乙),而且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另外,柱根的横截面小于柱顶石的横截面,这可以保证柱根始终在柱顶石表面往复滑动,而不会掉落。
①从地震工程学角度讲,②平摆浮搁增强了古建筑整体的自振周期,③可产生隔震。④所谓自振周期,⑤就是物体振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一般现代建筑的自振周期与地震波的自振周期接近,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幅度要放大,产生类似共振效应,因而容易受到破坏。而柱根平摆浮搁的方式,实际上相当于在建筑底部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隔震装置,使得古建筑在地震作用下运动幅度变大,往返时间变长,自振周期远大于现代建筑,因而有利于避开地震波峰值的冲击,而产生隔震效果。
故宫古建筑立柱平摆浮搁在水平柱顶石镜面上,改变了柱上端与梁的联结方式,增强了结构的抗弯矩能力,削弱了地震力的破坏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故宫作为我国最大的古建筑群,防震更重于抗震。在地震没有到来之前,故宫积极采取多种防震措施,如对文物采用防震固定架进行陈列等,唯有防患于未然,才是最好的保护。
18. 文中第四段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介绍故宫古建筑“平摆浮搁”的作用。请用这种修辞手法,以“故宫”为陈述对象,另写一段文字。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排比,表达流畅。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在地震没有到来之前”,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庖丁解牛》有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寂”,蕴含了依顺规律、能够游刃有余解决问题的大智;姚鼐《登泰山记》中有“自京师承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体现了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大勇。古代文化典籍给后世留下无穷无尽的宝藏,启迪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西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1号卷A10联盟2023届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pdf、1号卷A10联盟2023届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