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使至塞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实词、虚词、多音字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征蓬”、“归雁”、“大漠孤烟”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2.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诗人的孤独感。
三、教学难点
(一)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风光,感受其雄浑与辽阔。
2. 帮助学生领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
1. 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用词的精炼、句式的工整等。
2.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
(1)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如辽阔的沙漠、蜿蜒的长城、壮丽的落日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同时,讲述《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即王维奉命出使凉州,慰问边关将士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铺垫基础。
2. 诗歌朗读与初步感知
(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使至塞上》,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引导学生跟读,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诗句的停顿,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和建议,以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新课呈现
1. 诗歌朗读指导
带领学生齐读《使至塞上》,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引导学生个别朗读,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以体现诗歌的情感变化。
2. 逐句解析与生字生词学习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从第一句“单车欲问边”开始,解释“单车”意为轻车简从,表现诗人的朴素和谦逊。
针对生字“蓬”“雁”“漠”等,进行字形、字义的讲解,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加深记忆。
强调生词的运用,如“征蓬”比喻诗人自己,让学生造句,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3. 诗意理解与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如“征蓬出汉塞”中的飘零之感,以及“大漠孤烟直”中的壮阔景象。
通过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4. 诗歌意象与创作背景探讨
深入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归雁”象征归乡之情,“大漠孤烟”表现边塞的荒凉。
结合创作背景,讲述王维出使边塞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诗歌语言鉴赏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用词的精炼、句式的工整,以及诗歌的音韵美。
通过比较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节奏。
6. 课堂互动与情境模拟
设计情境模拟活动,如模拟诗人出使边塞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7. 诗歌创作启发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边塞诗,可以是对《使至塞上》的续写,也可以是全新的创作。
通过创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和表达手法。
8.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的朗读、意象理解、语言鉴赏等方面。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使至塞上》,并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诵或创作分享。
(三)深入探究
1. 诗歌意象的分析
(1)意象的识别:首先,引导学生识别《使至塞上》中的意象,如“征蓬”、“归雁”、“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通过这些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2)意象的象征意义:接着,让学生探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征蓬”代表诗人漂泊不定的心境,“归雁”象征对故乡的思念等。
(3)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最后,讨论意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感受到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自身的孤独感。
2. 诗歌情感的体验
(1)情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单车欲问边”的使命感到“都护在燕然”的无奈与期盼。
(2)情感的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的情感,比如“大漠孤烟直”可能让人感受到边塞的荒凉与孤独。
(3)情感的共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寻找情感共鸣,增进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验。
3. 诗歌语言的鉴赏
(1)语言的精炼:指出诗歌中用词的精炼,如“孤烟直”、“落日圆”,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简洁美。
(2)句式的工整: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如五言律诗的对仗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语言的韵味:通过比较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韵味和深远意境。
4.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1)历史背景的介绍:向学生介绍王维出使凉州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
(2)诗人心境的探讨:结合王维的生平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探讨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的心境和情感。
(3)诗歌与历史的联系:让学生思考诗歌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遭遇,加深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5. 诗歌的现代意义
(1)现代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使至塞上》中的意象和情感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和意义。
(2)诗歌的启示:讨论诗歌给予我们的启示,如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3)诗歌的再创作:鼓励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四)拓展延伸
1. 诗歌情感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情感的现代意义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使至塞上》中表达的情感在当代生活中的表现。例如,讨论“征蓬”象征的漂泊感与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梦想的旅途之间的联系。
(2)组织学生分享个人经历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类似经历,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情感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诗歌创作实践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基础
简要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押韵、对仗等,并强调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创设情境,激发创作灵感
通过播放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置身于类似《使至塞上》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3)组织诗歌创作比赛
分组进行诗歌创作,每组提交一首以边塞或现代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并进行班级内的分享与评比。
3. 诗歌鉴赏与现代媒体结合
(1)利用多媒体资源鉴赏诗歌
展示不同版本的《使至塞上》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朗诵者对诗歌情感的不同诠释。
(2)讨论现代媒体对诗歌传播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现代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在传播和普及诗歌中的作用和影响。
4. 跨学科学习活动
(1)结合地理知识了解边塞风光
结合地理课程,让学生了解《使至塞上》中提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2)历史视角下的诗歌学习
联系历史课程,探讨唐代边塞政策和军事情况,让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诗歌内容,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美术与诗歌的结合
鼓励学生将《使至塞上》中的意象通过绘画或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课堂小结
1. 诗歌内容回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王维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塞的辽阔与壮美。“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这两句诗,不仅告诉我们诗人此行的目的,也描绘了他所经过的地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通过征蓬和归雁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自己的孤独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更是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了边塞的壮丽景色。最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两句,通过侦察兵的话,传达了首将正在前线的信息,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紧张气氛。
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在这首诗中,王维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比如“征蓬”和“归雁”,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象,也暗含了诗人的心境。而“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则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壮美。这些艺术手法,都是我们在学习诗歌时需要重点掌握的。
3. 诗歌情感体验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诗人的情感。王维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自己的孤独感。这种情感,是跨越时空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
4. 诗歌学习的意义
学习《使至塞上》这样的诗歌,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学习,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学习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每一次学习诗歌的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业
1. 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诵。
2. 鼓励学生搜集更多关于边塞诗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五、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意象: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情感:敬意、孤独
六、教学反思
(一)教学方法的适宜性
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2.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1. 收集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2.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备课思路,教学目标,板书课堂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