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四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材50‾52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讲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熊弟弟当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来。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狐狸大婶笑着说:“那好办!”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口气就吞了下去。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哈哈,现在我们可一样多了!”(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突然说:“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样多!“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
2、导入情境图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筋,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教师及时板书森林聚会)
设计意图::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
1、找信息: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根竹笋、16根萝卜、15个松果。
师:竹笋是为谁准备的?
生:竹笋是给熊猫吃的。
师: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生1:我们多想吃这些竹笋呀!
生2:该怎么分这些竹笋呢?
2、帮熊猫分竹笋:咱们来帮帮熊猫吧!(同学们表示一致赞同。)
(学生自己动手分竹笋)引导学生知道需要6个圆片,要分成2份
3、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怎么分的竹笋?(学生上黑板展示,边说边做)
生:把6分成1和5;
生:把6分成2和4;
生:把6分成3和3;
(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4、引出平均分:和第一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二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三个同学一样的举手,澳,原来喜欢第三种分法的同学最多,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1:这样分一般多,两只熊猫都高兴
生2:这样分分的一样多。
生3:这样分分的同样多。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怎样叫平均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每个人都一样,就是平均分。
生:不多不少,要一样,是平均分。
6、师:那分成1和5,2和4,叫什么呢?
生:不平均分
生:不一样分
总结: 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分果子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比一比,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7、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自主练习1,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地理由。教师给予正确地评价与指导。)
(活动二分桃子)
1、找信息,提问题: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
出示信息: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 ?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
2、思考:要想保证平均分,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1个1个地,轮流给
生:2个2个地,轮流给
生:3个3个地,轮流给
3、动手操作:同学们说的,太好,那还等什么?拿出学具开始吧
(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学生上黑板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1:1个1个地分。分了4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2:2个2个地分,分了2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3:3个3个地分,分了1次,又1个1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4:4个4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得到的结论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
师小结: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还是4根4根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且继续利用学具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三分萝卜)
1、师: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信息:“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子?”)
2、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4只小兔。)
生:我直接是4个4个地拿给小兔子,结果分成了4份,说明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3、追问:为什么不再是1个1个给了?
生:因为说的是每只小兔子分4个萝卜,
生:这一次和上面不一样,就是需要4个4个地给。
4、总结:好,同学们,看明白了,我也明白了原来这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
(1)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2)16个萝卜,每只小兔子吃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设计意图:通过分竹笋知道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分桃子,知道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通过分萝卜,知道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分法,就这样层次递进,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1)每串有4个珠子,( )串一共有( )个珠子。
(2)有( )个珠子,每( )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 )串。
(3)有( )个珠子,平均分成( )串,每串( )个珠子。
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生:每串有4个珠子,3串一共有12个珠子。
生:有12个珠子,每4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3串。
生:有12个珠子,平均分成了3串,每串4个珠子。
设计意图:借助这个题目,通过画一画,答一答,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区别。
(四)达标反馈
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的打“√”,不是的打“×”。
◆◆ ◆◆◆
◆◆ ◆◆
★★★ ★★★ ★★★
( ) ( )
2、先圈一圈,再填空。
○ ○ ○ ○ ○ ○ ○ ○ ○ ○ ○ ○
12个 ○,每6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3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4个一份,分成了( )份。
3、先用10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
(1)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2)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3)平均分成10份,每份( )根。
4、填一填:每份分的( ),叫做平均分。
答案:1、√,×。
2、圈一圈略:2,4,6,3。
3、5,2,1。
4、同样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生:我知道了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小华家来了两位客人,妈妈拿了一些水果招待他们,小华想把这8个苹果分给两位客人,该怎么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想一想(2)动手操作。
(3)( )是平均分(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A 1和7 B 2和6 C 3和5 D 4和4
2、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打“√”,不是的打“×” )
( 1 )
( )
(2)
( )
3、先圈一圈,再填空
(1)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 )块。
(2)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 )块。
(3)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 )块。
(4)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 )块。
4、☆ ☆ ☆ ☆ ☆ ☆ ☆ ☆ ☆ ☆ ☆ ☆ ☆ ☆ ☆
把以上☆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5、在生活中分东西的时候,6可以分成( )和( )、( )和( )、( ) 和( )。其中是平均分的是( )和( )。
6、 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答案:1、选D
2、√,×。
3、2,3,4,6。
4、每人分得3个。
5、1和5,2和4,3和3,3和3。
6、4×7=28(只)或7×4=28(只)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5和1,2和4,不一样多
3和3,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 6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 1个和 5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 2个和4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6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3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等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一个小朋友唱一首歌,用了3分钟。10个小朋友齐唱这首歌,需要( )分钟。
答案:3分钟。
资料链接:
平均数的作用
对一种事物进行平均分的结果得出的每一份的数都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数也叫作平均数。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年级上册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册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共4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整体规划,学段目标,单元评价设计,教学过程和典型成果,教学课例展示,总结收获,学后反思,汇总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岛版 (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四 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四 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与导入,感受,巩固练习,智慧大回放,总结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四 巧手小巧匠——认识多边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四 巧手小巧匠——认识多边形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