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附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渡荆门送别》中的生字、生词。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学习分析诗歌的技巧,如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一)诗歌的意境理解
(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分析
三、教学难点
(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二)诗人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荆门地理背景介绍
通过展示荆门的地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荆门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接着,向学生介绍荆门在古代的重要性,它是楚蜀两地的交通要道,有着“楚蜀咽喉”之称。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创作背景的初步认识。
2. 李白及其诗歌风格概述
然后,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样的介绍,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创作背景与情感导入
结合《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李白离开家乡,乘船经过荆门,前往楚国的情景。强调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
1. 诗歌韵律感知
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渡荆门送别》的韵律美。教师在朗读时,应特别强调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例如,在“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两句中,教师可以示范如何通过停顿来突出“渡远”和“来从”的韵脚,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2. 学生跟读练习
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跟读练习。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前朗读,其他学生则在座位上轻声跟读。通过跟读,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逐渐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教师在此环节中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发音,提高朗读水平。
3. 情感与意境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例如,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站在荆门之上,远眺长江,感受山川的辽阔和江水的奔腾。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还能够在朗读中表达出相应的情感,使朗读更加生动和感人。
(三)生字生词学习
1. 导入新知
(1)展示荆门的地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2)简单介绍荆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荆门”一词奠定基础。
2. 课文原词解析
(1)逐字解析“荆门”、“楚国”等词,如“荆门”是地名,位于湖北省,是长江的一处重要关口。
(2)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楚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3. 互动式学习
(1)设计“我来当小老师”环节,让学生轮流上台解释生字生词,如“游”字在诗中表示“游览”。
(2)教师点评学生解释,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学生对生字生词有准确的理解。
4. 应用实践
(1)创设情境,如“假如你是李白,你会如何描述你眼中的荆门?”让学生用生字生词造句。
(2)组织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四)诗歌内容讲解
1. 逐句解析诗歌意境
(1)“渡远荆门外”: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渡”和“荆门”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诗人乘舟远行的情景。接着,展示荆门的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2)“来从楚国游”:解释“楚国”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行进的目的地。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楚国的向往。
(3)“山随平野尽”:通过地图展示山与平原的地理关系,让学生理解山逐渐消失在视野中的景象。讨论山与平原的转换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4)“江入大荒流”: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长江的奔腾景象,让学生感受江水的壮阔与荒凉。
(5)“月下飞天镜”:通过夜晚江面倒影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月亮倒影如同天镜的美妙。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6)“云生结海楼”:展示云彩变幻的图片,让学生想象云彩如何形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讨论诗人如何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
(7)“仍怜故乡水”:引导学生思考“怜”字的情感色彩,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8)“万里送行舟”: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人虽远离家乡,但心仍牵挂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
(1)排比与对仗: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排比结构,让学生体会句式的韵律美。
(2)比喻与拟人:探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意境。
(3)夸张与想象:讨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夸张手法,让学生感受诗人如何通过夸张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3. 情感体验与分享
(1)情感共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情感共鸣。
(2)情感表达: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可以是一句话或一小段文字。
4. 诗歌句式结构分析
(1)句式多样性:分析诗歌中不同句式的运用,如四字句、五字句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句式与意境的结合:讨论如何通过句式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如“山随平野尽”中的平缓与“江入大荒流”中的激昂。
5.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李白,模拟诗人创作《渡荆门送别》时的情景,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渡荆门送别》的风格,创作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的短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绘画创作:结合诗歌内容,让学生绘制一幅表现诗歌意境的画作,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诗歌技巧分析
1. 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
(1)句式结构
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渡荆门送别》的句式结构。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字,四句一组,共两组。通过分析每句的字数和句末押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例如,首句“渡远荆门外”与第二句“来从楚国游”在节奏上形成呼应,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2)韵律特点
其次,我们要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渡荆门送别》的韵脚为“游”、“流”、“楼”、“舟”,通过押韵,诗歌的音韵美得以体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押韵的字词,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1)排比与对仗
我们要分析诗歌中的排比和对仗修辞手法。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山”与“江”形成对仗,而“随”与“入”则形成排比,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画面感。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比喻与拟人
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月下飞天镜”中的“天镜”是月亮在水中倒影的比喻,而“云生结海楼”则运用了拟人,将云彩的变幻比作海市蜃楼。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拟人,诗歌的意境得以丰富和拓展。
3. 诗歌意境的营造
(1)自然景观的描绘
在诗歌技巧分析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渡荆门送别》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随平野尽”和“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
(2)情感的融入
同时,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也是意境营造的重要部分。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样的情感表达,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4. 诗歌主题的探讨
(1)故乡情怀的体现
我们要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渡荆门送别》以故乡情怀为核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如何体现在诗歌中。
(2)诗歌与诗人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要探讨诗歌与诗人的关系。《渡荆门送别》不仅是李白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故乡的普遍情感。通过这样的探讨,让学生理解诗歌与诗人之间的联系,以及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六)情感体验
1. 导入情感话题
(1)提问激发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过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分享: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经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3)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角落。
2. 诗歌情感分析
(1)逐句解读情感:我们来一起看看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是如何表达他对家乡的眷恋的。
(2)重点句子讲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李白用“怜”字表达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
(3)情感共鸣: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能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3. 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1)自然景观与情感的联系:在这首诗中,李白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壮丽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山、江、月、云都成为了他情感的载体。
(2)具体分析:比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里的山和江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情感的延伸。
(3)引导学生感悟:同学们,试着去感受这些自然元素背后的情感,它们是如何与诗人的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的。
4. 情感表达的写作练习
(1)写作任务布置: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可以是具体的景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
(2)写作指导:在写作时,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你的文字更加生动。
(3)作品分享: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前朗读,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 情感与生活的联系
(1)生活实例引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因为某些事物而想起家乡的时刻?
(2)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每组分享一个生活中与家乡情感相关的故事或经历。
(3)情感深化:通过这些生活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家乡的情感不仅仅存在于诗歌中,它也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七)课堂互动
1. 探究荆门的地理意义
(1)展示荆门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荆门的地形特点。
(2)提问学生:“李白为何选择荆门作为背景?荆门的地理位置对于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3)学生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荆门作为楚蜀咽喉的战略地位及其在诗歌中的意象。
2. 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
(1)引导学生朗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创作一首表达对故乡思念的小诗或短文,进行课堂分享。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教师指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境。
(2)提问:“这两句诗如何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它们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分享观点,教师总结并强调李白诗歌中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八)课堂小结
1. 课文内容回顾
(1)《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2)诗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行程,展现了诗人离开家乡,踏上旅途的情景。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山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长江奔腾不息,流向远方的荒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李白的诗歌语言豪放,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渡荆门送别》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天镜,云彩的变幻比作海市蜃楼,形象生动,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2)诗歌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对仗,使得诗句更加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3. 情感与思想的深入探讨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最后一句,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尽管已经远离家乡,但诗人的心仍然牵挂着故乡的山水,这份情感深深地融入了这首诗中。
(2)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九)作业布置
1. 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一)学生掌握情况
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方法调整
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探索更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
六、附录
(一)生字生词表
(二)诗歌翻译
(三)参考资料链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分析艺术手法,鉴赏诗歌美感,创作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我寄愁心与明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我问你答,你问我答,渡:横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