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附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渡荆门送别》中的生字、生词。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学习分析诗歌的技巧,如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一)诗歌的意境理解
    (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分析
    三、教学难点
    (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二)诗人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荆门地理背景介绍
    通过展示荆门的地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荆门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接着,向学生介绍荆门在古代的重要性,它是楚蜀两地的交通要道,有着“楚蜀咽喉”之称。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创作背景的初步认识。
    2. 李白及其诗歌风格概述
    然后,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样的介绍,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创作背景与情感导入
    结合《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李白离开家乡,乘船经过荆门,前往楚国的情景。强调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
    1. 诗歌韵律感知
    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渡荆门送别》的韵律美。教师在朗读时,应特别强调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例如,在“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两句中,教师可以示范如何通过停顿来突出“渡远”和“来从”的韵脚,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2. 学生跟读练习
    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跟读练习。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前朗读,其他学生则在座位上轻声跟读。通过跟读,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逐渐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教师在此环节中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发音,提高朗读水平。
    3. 情感与意境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例如,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站在荆门之上,远眺长江,感受山川的辽阔和江水的奔腾。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还能够在朗读中表达出相应的情感,使朗读更加生动和感人。
    (三)生字生词学习
    1. 导入新知
    (1)展示荆门的地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2)简单介绍荆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荆门”一词奠定基础。
    2. 课文原词解析
    (1)逐字解析“荆门”、“楚国”等词,如“荆门”是地名,位于湖北省,是长江的一处重要关口。
    (2)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楚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3. 互动式学习
    (1)设计“我来当小老师”环节,让学生轮流上台解释生字生词,如“游”字在诗中表示“游览”。
    (2)教师点评学生解释,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学生对生字生词有准确的理解。
    4. 应用实践
    (1)创设情境,如“假如你是李白,你会如何描述你眼中的荆门?”让学生用生字生词造句。
    (2)组织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四)诗歌内容讲解
    1. 逐句解析诗歌意境
    (1)“渡远荆门外”: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渡”和“荆门”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诗人乘舟远行的情景。接着,展示荆门的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2)“来从楚国游”:解释“楚国”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行进的目的地。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楚国的向往。
    (3)“山随平野尽”:通过地图展示山与平原的地理关系,让学生理解山逐渐消失在视野中的景象。讨论山与平原的转换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4)“江入大荒流”: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长江的奔腾景象,让学生感受江水的壮阔与荒凉。
    (5)“月下飞天镜”:通过夜晚江面倒影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月亮倒影如同天镜的美妙。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6)“云生结海楼”:展示云彩变幻的图片,让学生想象云彩如何形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讨论诗人如何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
    (7)“仍怜故乡水”:引导学生思考“怜”字的情感色彩,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8)“万里送行舟”: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人虽远离家乡,但心仍牵挂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
    (1)排比与对仗: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排比结构,让学生体会句式的韵律美。
    (2)比喻与拟人:探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意境。
    (3)夸张与想象:讨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夸张手法,让学生感受诗人如何通过夸张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3. 情感体验与分享
    (1)情感共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情感共鸣。
    (2)情感表达: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可以是一句话或一小段文字。
    4. 诗歌句式结构分析
    (1)句式多样性:分析诗歌中不同句式的运用,如四字句、五字句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句式与意境的结合:讨论如何通过句式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如“山随平野尽”中的平缓与“江入大荒流”中的激昂。
    5.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李白,模拟诗人创作《渡荆门送别》时的情景,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渡荆门送别》的风格,创作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的短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绘画创作:结合诗歌内容,让学生绘制一幅表现诗歌意境的画作,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诗歌技巧分析
    1. 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
    (1)句式结构
    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渡荆门送别》的句式结构。这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字,四句一组,共两组。通过分析每句的字数和句末押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例如,首句“渡远荆门外”与第二句“来从楚国游”在节奏上形成呼应,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2)韵律特点
    其次,我们要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渡荆门送别》的韵脚为“游”、“流”、“楼”、“舟”,通过押韵,诗歌的音韵美得以体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押韵的字词,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1)排比与对仗
    我们要分析诗歌中的排比和对仗修辞手法。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山”与“江”形成对仗,而“随”与“入”则形成排比,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画面感。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比喻与拟人
    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月下飞天镜”中的“天镜”是月亮在水中倒影的比喻,而“云生结海楼”则运用了拟人,将云彩的变幻比作海市蜃楼。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拟人,诗歌的意境得以丰富和拓展。
    3. 诗歌意境的营造
    (1)自然景观的描绘
    在诗歌技巧分析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渡荆门送别》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随平野尽”和“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
    (2)情感的融入
    同时,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也是意境营造的重要部分。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样的情感表达,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4. 诗歌主题的探讨
    (1)故乡情怀的体现
    我们要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渡荆门送别》以故乡情怀为核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如何体现在诗歌中。
    (2)诗歌与诗人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要探讨诗歌与诗人的关系。《渡荆门送别》不仅是李白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故乡的普遍情感。通过这样的探讨,让学生理解诗歌与诗人之间的联系,以及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六)情感体验
    1. 导入情感话题
    (1)提问激发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过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分享: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经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3)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角落。
    2. 诗歌情感分析
    (1)逐句解读情感:我们来一起看看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是如何表达他对家乡的眷恋的。
    (2)重点句子讲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李白用“怜”字表达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
    (3)情感共鸣: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能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3. 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1)自然景观与情感的联系:在这首诗中,李白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壮丽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山、江、月、云都成为了他情感的载体。
    (2)具体分析:比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里的山和江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情感的延伸。
    (3)引导学生感悟:同学们,试着去感受这些自然元素背后的情感,它们是如何与诗人的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的。
    4. 情感表达的写作练习
    (1)写作任务布置: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可以是具体的景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
    (2)写作指导:在写作时,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你的文字更加生动。
    (3)作品分享: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前朗读,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 情感与生活的联系
    (1)生活实例引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因为某些事物而想起家乡的时刻?
    (2)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每组分享一个生活中与家乡情感相关的故事或经历。
    (3)情感深化:通过这些生活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家乡的情感不仅仅存在于诗歌中,它也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七)课堂互动
    1. 探究荆门的地理意义
    (1)展示荆门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荆门的地形特点。
    (2)提问学生:“李白为何选择荆门作为背景?荆门的地理位置对于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3)学生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荆门作为楚蜀咽喉的战略地位及其在诗歌中的意象。
    2. 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
    (1)引导学生朗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创作一首表达对故乡思念的小诗或短文,进行课堂分享。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教师指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境。
    (2)提问:“这两句诗如何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它们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分享观点,教师总结并强调李白诗歌中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八)课堂小结
    1. 课文内容回顾
    (1)《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2)诗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行程,展现了诗人离开家乡,踏上旅途的情景。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山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长江奔腾不息,流向远方的荒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李白的诗歌语言豪放,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渡荆门送别》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天镜,云彩的变幻比作海市蜃楼,形象生动,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2)诗歌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对仗,使得诗句更加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3. 情感与思想的深入探讨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最后一句,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尽管已经远离家乡,但诗人的心仍然牵挂着故乡的山水,这份情感深深地融入了这首诗中。
    (2)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九)作业布置
    1. 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一)学生掌握情况
    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方法调整
    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探索更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
    六、附录
    (一)生字生词表
    (二)诗歌翻译
    (三)参考资料链接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分析艺术手法,鉴赏诗歌美感,创作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我寄愁心与明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我问你答,你问我答,渡:横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