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借助注释感知文章整体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2.多形式朗读,多方位创设情境,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3.知人论世,理解“闲人”的含义,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感知文章整体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2.多形式朗读,多方位创设情境,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闲人”的含义,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一代文学巨匠,他的笔下流淌着千年的诗意与情感。他的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历史的夜空,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而在他的众多佳作中,《记承天寺夜游》无疑是一篇熠熠生辉的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感受着那份宁静与深远,聆听历史的回声与心灵的对话。
二、朗读课文
1.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如何读好一篇文言文?
预设:学生会谈到字音、节奏、感情等。
2.学生自由练读后,请学生单独展示,大家共评,注意以下几处:
(1)欣然起行(欣喜之情语气活泼语速快语调高昂)
(2)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念”字停顿,缓慢略低沉)
(3)遂(不假思索有点激动语气轻快语速稍快语调略高,读出和前文对比)
(4)亦未寝(心有灵犀语气喜悦畅快语调略高)
(5)相与步于中庭(闲适从容 语速放缓)
(6)盖竹柏影也(恍然大悟重读,拖音)。
怎么样读的有感情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你可以试着看看注释,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读好一个句子,再辐射到一篇文章,现在试一试,每个同学选选一句读一读。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对照PPT提示,配乐齐读全文,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三、读懂文意
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要求:读懂本文的内容,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本文记叙了怎样的一件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依据线索可以把文章分成几层?
明确:“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散步。线索是月,可按叙事、写景、议论分为三层。
四、赏读美景
1.那晚二人在承天寺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所描写的月夜美景。
预设:月光 竹柏影子
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明净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缠绵动人,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小组合作讨论,是否可以把原句改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并说明理由。
预设:
换后不好,理由如下:
这句是个双重比喻,一把月色比作积水,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不加本体给人一种错觉,后面用“盖”原来是揭晓答案,写景中也有波澜。
3.请一位擅长朗读的女生缓缓读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全班闭眼倾听,想象画面,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景象及你的感受。
预设:
生1:"积水空明”给人以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生2:月色、竹子、柏树,是实实在在的景色,而积水藻荇是作者想象的景物!一个是实写,另一个是虚写。
生3:“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激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意境。
生4: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月光比作清明澄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的特点。
教师小结: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xìng)的清影,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这一段写的是月色,但是没有用一个“月”字。可是每个字写的都是月亮,这就是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高超之处。
4.学生用轻柔空灵的声音,连读本句两遍,读出月光的空明澄澈之美。
五、悟读情感
过渡:美妙月色不期而至是快乐的,与友人心有灵犀、漫步赏月是快乐的,可苏轼为何不称自己为“乐人”而叫“闲人”?你认为什么是“闲人”?(清闲 悠闲的人)可是苏轼真这般清闲吗?出示资料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无薪俸,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自此他在城东买坡地耕种来养家糊口。
1.从这则资料中,你读出了什么?一个人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到这样空明的景色呢?
预设:内心痛苦,生活环境困苦、艰难的。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闲情雅致。
2.苏轼仅仅只愿做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吗?出示资料二: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有“致君尧舜”之志;
38岁任密州太守:扫蝗虫,赈灾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44岁--48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实名。
请你谈谈这一声“闲人”,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情感。
预设:无奈、困惑、苦涩、悲凉、感伤、自嘲……
学生带着这份无奈/困惑/苦涩/悲凉/感伤/自嘲的感情高声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假如你就是苏轼,身处这样的境遇中,你会是什么样?而他是怎么做的?出示资料三:
在黄州的四年又四个月,他作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他还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一声“闲人”,还包含了苏轼多少复杂的情感,请你说说看。
预设:自豪、沉醉、乐观、闲情、雅致、豁达、洒脱、从容面对苦难……
学生带着这份复杂的感情,再次高声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
教师小结:这声“闲人”是苏轼在特定历史背景与心境下的自我写照。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这种闲暇并非他主动选择,而是命运的无奈安排。然而,苏轼却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这一切,将“闲”视为一种生活的馈赠。他通过欣赏自然之美,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寄托。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品味自然的韵味,去追寻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六、课堂拓展
1.学生合作共读苏轼在黄州时的作品,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女生读黑字,男生读红字)
预设:从容豁达,不惧人生风雨。
做人应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永葆热爱生活之心。
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2.结合本课所学,给苏轼或自己写副对联,写出你的感悟。
教师范例:历经人间万千苦 却做天地洒脱人
你的佳作:
七、课堂小结
这就是苏轼,他在人生的暗夜,依然热爱生活,欣赏身边美景。用月光来温暖自己寂寞的心灵,用文字去点亮生命,所以他才活出了别样的精彩。同学们,愿我们心中也都有一轮明月,在遭遇挫折时可以自我疗愈,自我超越。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打开两扇心门,珍藏一缕阳光,常怀豁达之心,永做乐观之人。
八、作业布置:
1.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将《记承天寺夜游》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感触呢?你是陶醉于疏影摇曳的庭下月景,还是对“闲人”一词有了深刻的领会,或是苏轼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某些触动呢?请拟写文章,通过校园广播站“美文推荐”栏目,向大家推荐《记承天寺夜游》。(第1、2题任选一题完成)
3.推荐阅读: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其他作品《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