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点线面-考点梳理
2025届高三语文之文言文复习17:《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语文之文言文复习17:《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微点夯实,记忆导图,重点梳理,考点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①( )。埏②( )埴③(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④(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①( )者不立,跨②( )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③( )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④(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⑤(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①(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②( )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①( )易谋②(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③(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④(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①( )我大瓠之种,我树②( )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③( )无所容。非不呺然④(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⑤( )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⑥(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⑦(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⑧(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⑨( )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⑩(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⑪( )也夫!”
【记忆导图】
【重点梳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多义词语
(1)举
(2)治
(3)明
(4)事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6.成语积累
【考点巩固】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2)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加难能可贵,《〈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的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的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五石之瓠》中,庄子认为使用大葫芦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老聃死,秦失[注]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注 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子的朋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始也B吾以为至C人也D而今E非也F向吾入G而吊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失吊之”与“形影相吊”(《陈情表》)两句中的“吊”字含义不同。
B.“是遁天倍情”与“尝以十倍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
C.“适来,夫子时也”与“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D.“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与“惠子谓庄子曰”(《五石之瓠》)两句中的“谓”字含义相同。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③其脆易泮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⑥世世以洴澼eq \(,\s\up7(),\s\d7(·))为事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不行
跨者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②从事
民之从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义项
例句
①
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⑤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⑥
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
⑧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⑨
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义项
例句
①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②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
③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苏武传》)
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⑤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⑥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⑦对付,抵御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⑧整治,训练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⑨整理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
义项
例句
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
③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④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
⑤
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
⑥
若知我不降明(《苏武传》)
义项
例句
①
世世以洴澼为事
②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
③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
④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十二章》)
⑤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
⑥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答司马谏议书》)
活用类型
例字例句
释义
(1)名词作动词
吴王使之将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②其坚不能自举也
(3)使动用法
能不龟手一也
(4)意动用法
是以圣人欲不欲
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或标志词
(1)判断句
死而不亡者寿
(2)宾语前置句
自胜者强/自知者明
(3)状语后置句
请买其方百金
(4)定语后置句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成语
释义
①
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比喻急于求成的人,难以持之以恒。
②
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
③
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
④
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
⑤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⑥
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⑦
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需从基础做起。
⑧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参考答案
微点夯实
《老子》四章
(第十一章)①功用 ②揉和 ③黏土 ④门窗
(第二十四章)①踮起脚 ②跨大步 ③认为……正确 ④人 ⑤为,做
(第三十三章)①勤勉 ②死而不朽,指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第六十四章)①显露迹象 ②解决 ③接近 ④弥补,补救
五石之瓠
①赠送 ②种植 ③宽大空廓的样子 ④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⑤击破 ⑥漂洗 ⑦卖 ⑧带兵 ⑨划分土地 ⑩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⑪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重点梳理
1.①同“现”,表现 ②同“形”,形体、样子 ③同“判”,分离 ④同“蔂”,土筐 ⑤同“皲”,皮肤冻裂 ⑥同“纩”,丝绵絮
2.①行走不稳 ②做事
3.(1)①承受 ②举起,抬起 ③列举 ④兴起,发动 ⑤被攻占 ⑥举荐 ⑦拿,用 ⑧尽,全,皆
⑨施行
(2)①治理,管理 ②国家安定 ③审理 ④讲求 ⑤医治,治疗 ⑥惩治,治罪
(3)①聪明 ②视力 ③明白,清楚 ④明白,懂得 ⑤说明,阐明 ⑥明显,明确
(4)①职业 ②事务 ③做事 ④实践,从事 ⑤侍奉 ⑥前一个“事”,办(事);后一个“事”,事情
4.(1)带兵 (2)①大的东西 ②坚固程度 (3)使……冻裂 (4)以……为欲
5.(1)无标志词判断句 (2)两个“自”分别是动词“胜”和“知”的宾语,翻译时需调整为“胜自”和“知自” (3)“百金”前省略了“以”,“以百金”作状语修饰“买” (4)标志词是“者”,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
6.①跨者不行 ②自视不明 ③自是不彰 ④自伐无功 ⑤余食赘行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⑦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⑧慎终如始
考点巩固
1.(1)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其坚不能自举也 (则)瓠落无所容 (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2.(1)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会长久。(得分点:企、跨、彰、伐、矜)
(2)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每一筐土开始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得分点:毫末、累、为、执)
(3)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得分点:欲不欲、贵、学不学、复)
(4)(这药物)能够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能免除漂洗丝絮,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得分点:龟、一、或、洴澼)
3.(1)ADF
解析 “然”在这里是回答“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的,应该独立成句,故应在A处断开;第二、三个“也”字后面均应停顿,所以应在D、F处断开。
(2)D [D项“含义相同”错。称作/对……说。A项吊丧/安慰。B项违反/倍数。C项有时、偶然,或适合(均可)/刚才。]
参考译文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们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的生死寿夭皆受于自然的(道理),古时候人们将这种做法叫作逃避自然的法度。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人把这样称作上天所系之物的解脱。”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新教材)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复习 课时27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共6页。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