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过关检测练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66922/0-17265358326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过关检测练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66922/0-17265358327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过关检测练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166922/0-172653583274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过关检测练含答案
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过关检测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过关检测练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生态大区,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
①行政区划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自然地理特征 ④生态系统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2.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具有一定范围、形状
②都非常脆弱
③具有明确的区际边界
④边界具有过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被称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地坑院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又独立的院落,有窑坡通道与地面相通,窑洞顶部地面上基本没有植被,作为打谷场。坑院天井中间挖有渗井,天井四周砌有青砖瓦檐的拦马墙,窑顶还要在雨过天晴后碾压平整,个别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下图为地坑院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天井中的渗井主要的功能是( )
A.供水 B.调节湿度
C.防涝 D.调节温度
答案 C
4.推测个别窑洞上方通向地面的“马眼”作用是( )
A.采光 B.通风通道
C.散热 D.粮食通道
答案 D
5.窑顶还要在雨过天晴后碾压平整是为了( )
A.种植蔬菜 B.加固窑洞
C.防止下渗 D.减少侵蚀
答案 C
6.回水是一种奇特的地理现象,是海水与河水对流的自然景观。某地理研学小组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回水区的河海交汇盛景,可以( )
A.利用GIS测量回水区的深度
B.利用GNSS模拟河海交汇盛况
C.利用RS监测回水区面积变化
D.利用BDS研究回水区水温变化
答案 C
7.在对城市圈发展进行动态研究过程,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技术
C.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技术
答案 B
耕地具有经济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现已进入城乡转型快速发展阶段。下图示意1998—2018年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1998—2018年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的演化过程中( )
①经济收入保障功能增强 ②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增强
③生态安全维护功能增强 ④地区产业结构比重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9.1998年以来洞庭湖地区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农业劳动力投入增多 B.城乡相互作用增强
C.粮食种植的比重增加 D.耕地功能趋于集中
答案 B
10.图示三个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是( )
A.较弱—增强—增强 B.较强—减弱—减弱
C.较弱—增强—减弱 D.较强—减弱—增强
答案 D
下图示意湖南沅江流域古城镇分布。图中古城镇指形成发展于明清时期且大部分古建筑保存较好的聚落。古城镇古建筑顶梁普遍刻有掌管雨水的神龙,檐檩绘有象征神水以避火灾的鳖鱼、雀替。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促使图示古城镇形成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植被 C.土壤 D.河流
答案 D
12.干流的古城镇密度明显小于支流,其主要原因是干流( )
A.位置偏僻 B.地势平坦
C.交通便捷 D.土壤肥沃
答案 C
13.古建筑中的神龙、鳖鱼和雀替等文化元素,可反映出当地( )
A.旱涝频繁 B.渔业为主
C.生态良好 D.气候炎热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江西千烟洲、江苏常熟、山东禹城和辽宁沈阳四地农田反射率年变幅图。完成下面两题。
14.图中丁地反射率年变化幅度大的原因是( )
A.海拔高,空气稀薄
B.昼夜长短变幅大
C.冬季积雪覆盖率高
D.水域面积分布广
答案 C
15.监测四地农作物长势状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BDS B.GIS C.RS D.GNSS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潭阳郡地处韩国西南部,村庄依竹林而建,得益于竹林的庇护,村民居住舒适安逸。潭阳传统竹林耕作系统采用多层生产模式,竹林与农田共同构成了整体景观。竹制工艺品长期以来是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20世纪末期,由于市场对竹产品需求的增长,竹林迅速向周围扩张。为保护农业文化景观,村庄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竹保健品、竹工艺品等精品制造和乡村旅游接待。2020年,潭阳竹田农业系统(下图)入选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1)分析竹林对村庄人居环境的调节作用。(6分)
(2)说明该村实施产业转型对保护竹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6分)
答案 (1)竹林调节气候,为村庄营造冬暖夏凉的环境;竹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村庄提供稳定、优质的水源;竹林净化空气,改善村庄大气质量。
(2)促进农村产业发展,避免竹林扩张侵占农田;增加对高品质毛竹的需求,促进竹林管护;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当地居民对竹田景观的保护。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秃尾河和孤山川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两条一级支流,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430 mm。秃尾河控制的流域面积为4 503.40km2,其中林草地占比55%,耕地占比18%;孤山川控制的流域面积为1 263.11km2,其中林草地占比53%,耕地占比32%。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土高原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图1为秃尾河和孤山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图2、图3分别为秃尾河和孤山川1956—2010年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1)说出秃尾河和孤山川共同的水文特征。(4分)
(2)指出秃尾河和孤山川径流量差异的形成原因。(2分)
(3)指出1956—2010年秃尾河和孤山川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4分)
(4)分析秃尾河和孤山川输沙量相差不大的原因。(4分)
答案 (1)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汛期集中在夏季;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2)秃尾河流域面积远大于孤山川,所以其径流量远大于孤山川。
(3)变化趋势:秃尾河和孤山川年输沙量均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
原因:小流域治理工程见成效,水土保持作用明显,水土流失减轻。
(4)孤山川流域面积小,但流域内耕地占比大;耕地加剧水土流失,使输沙量增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练习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属于图中“其他”项目的是,该公园GEP高的主要原因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5°S,17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八过关检测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色楞格河相比,安加拉河,育空河流域径流主要补给来源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六过关检测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时间我国能源,与该布局密切相关的现象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