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解析版)
展开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包括20道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豌豆人工异花传粉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B. 套袋—去雄—传粉—套袋
C. 去雄—传粉—套袋
D. 去雄—套袋—传粉
【答案】A
【分析】豌豆杂交实验中,需在自花授粉前对母本人工去雄,去雄后要套袋隔离,待雄蕊成熟后,再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后还需要套袋隔离,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结果。
【详解】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母本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故选A。
2. 南瓜果实的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那么表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AaDd和aaDdB. AaDd和AADD
C. AAdd和AaDdD. AAdd和AADd
【答案】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AaDd表现型为白色盘状,aaDd表现型为黄色盘状,两者表型不一样,A错误;
B、AaDd和AADD表型白色盘状,两者表型一样,B正确;
C、AAdd表现为白色球状,AaDd表型为白色盘状,两者表型不一样,C错误;
D、AAdd表现为白色球状,AADd表现型为白色盘状,两者表型不一样,D错误。
故选B。
3. 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 )
A. 4个着丝粒B. 4个DNA分子
C. 2条姐妹染色单体D. 2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分析】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四个DNA分子,因此称为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A、一个四分体包含2条染色体,即两个着丝粒,A错误;
B、一个四分体包含4条染色单体,4个双链DNA分子,B正确;
C、一个四分体包含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四条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
D、一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4.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每个容器中小球数量均为12个。则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详解】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根据题意卵巢应能产生A和a两种卵细胞,比例为1:1;而精巢也能产生A和a两种精子,比例也为1:1,因此两种小桶中均放了两种A和a的小球,并且比例是均等的,也就是6:6,以模拟配子的比例,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个容器中产生的两种配子的比例都是1:1,即两个容器中的两种配子的数量应该相等。
5. 柳穿鱼、枯草杆菌、发菜、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A. DNA、RNA、RNA、DNAB. DNA、DNA、RNA、RNA
C. DNA、RNA、DNA、DNAD. DNA、DNA、DNA、RNA
【答案】D
【分析】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柳穿鱼、枯草杆菌、发菜都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 如果用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5SB. 可在DNA中找到32P
C. 可在外壳中找到35S和32PD. 可在DNA中找到32P和35S
【答案】B
【分析】DNA中含有32P,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能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检测到32P放射性。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将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检测不到35S放射性。
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标记都在亲代噬菌体上,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35S,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其DNA进入细菌,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细菌提供原料,所以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32P,B正确;
C、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且蛋白质不含有P元素,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32P、35S,C错误;
D、DNA进入细菌,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细菌提供原料,所以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32P,但是找不到35S,D错误。
故选B。
7. 下列有关概念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②(糖)+③(磷酸)→④→⑤(DNA)
A. ①表示的碱基有5种B. ②表示核糖
C. ④表示脱氧核苷酸D. ⑤表示核糖核酸
【答案】C
【分析】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
题图分析,图中①为含氮碱基,②为脱氧核糖,③为磷酸,④为脱氧核苷酸。
【详解】A、①是碱基,组成DNA分子中的碱基有4种,分别为A、T、G、C,A错误;
B、DNA分子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即②表示脱氧核糖,B错误;
C、④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C正确;
D、⑤表示脱氧核糖核酸DNA,D错误。
故选C。
8. DNA的一条链中(A+G)/(T+C)=0.4,上述比值在整个DNA分子中是( )
A. 0.4B. 1.0C. 0.6D. 2.5
【答案】B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在整个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即T=T,G=C,则(A+G)/(T+C)的比值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 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其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 种群中雌配子数量:雄配子数量=1:1
B. 种群中X配子数量:Y配子数量=1:1
C. 雄配子中X配子数量:Y配子数量=1:1
D. 雌配子中X配子数量:Y配子数量=1:1
【答案】C
【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
【详解】A、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
B、在XY型性别决定中,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不一样多的,一般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所以含X的配子和含Y的配子无法比较,B错误;
C、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C正确;
D、雌配子不会含有Y,即不会产生含有Y的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10.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伴性遗传,但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性状
D. 基因和RNA是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答案】C
【分析】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详解】A、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伴性遗传,也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
B、非等位基因可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B错误;
C、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它们控制同一性状,C正确;
D、DNA和蛋白质是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错误。
故选C。
11. 玉米是异花传粉作物,靠风力传播花粉。一块纯种甜玉米繁殖田收获时经常发现有少数非甜玉米的籽粒,而其旁边纯种非甜玉米繁殖田收获时,却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以下对此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玉米籽的非甜为显性性状B. 甜玉米繁殖田中混有杂合子
C. 个别甜玉米出现了基因突变D. 非甜玉米繁殖田中混有杂合子
【答案】A
【分析】玉米是单性花,且雌雄同株,纯种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既有同株间的异花传粉,也有不同株间的异花传粉,甜玉米上的非甜玉米,是非甜玉米授粉的结果,而非甜玉米上的没有甜玉米,说明甜是隐性性状,非甜是显性性状。
【详解】A、由于在甜玉米的果穗上结有非甜玉米的种子,但在非甜玉米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说明控制非甜玉米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甜玉米性状的是隐性基因,A正确;
B、由于玉米是雌雄同株的单性花,所以玉米间行种植,既可以接受本植株的花粉,也能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纯种甜玉米接受非甜玉米的花粉的可能性较大,B错误;
C、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根据题干信息“经常发现有少数非甜玉米的籽粒”可知,出现基因突变的可能性较低,C错误;
D、若非甜玉米繁殖田中混有杂合子,那么非甜玉米接受自身花粉时,就会出现甜玉米的籽粒,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A。
12. 遗传咨询可预防遗传病的发生,但下列情形中不需要遗传咨询的是( )
A. 女方是先天性聋哑患者B. 亲属中有智力障碍患者
C. 亲属中有血友病患者D. 男方幼年曾因外伤截肢
【答案】D
【分析】遗传咨询是降低遗传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常见的遗传咨询对象有以下几种:
(1)夫妇双方或家系成员患有某些遗传病或先天畸形者;(2)曾生育过遗传病患儿的夫妇;(3)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或先天畸形儿的父母;(4)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或有死胎死产等情况的夫妇;(5)婚后多年不育的夫妇;(6)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7)长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的育龄青年男女;(8)孕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以及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孕妇;(9)常规检查或常见遗传病筛查发现异常者。
【详解】A、先天性聋哑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女方是先天性聋哑患者时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不符合题意,A错误;
B、智力障碍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因此亲属中有智力障碍患者时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不符合题意,B错误;
C、血友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亲属中有血友病患者时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因外伤而截肢不属于遗传病,不需要遗传咨询,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吸烟者精子中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B. DNA甲基化可在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C. 基因型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D.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乙酰化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答案】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基因型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详解】A、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变化,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变化,会影响转录进而影响表达,B正确;
C、基因型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C正确;
D、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结构成分之一,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紧密程度,从而进一步调控基因的可表达性,D正确。
故选A。
14. 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Ⅲ3的基因型是XbY,Ⅲ2的基因型一定是XBXb
B. Ⅳ1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1/2
C. 女性红绿色盲患者的后代中,女儿可能患病,儿子一定患病
D. 红绿色盲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答案】C
【分析】伴性遗传概念: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详解】A、图中Ⅲ3号的基因型是XbY,Ⅱ2号基因型一定是XBXb,Ⅲ2号基因型可能是XBXb,也可能是XBXB,A错误;
B、Ⅱ2号基因型是XBXb,Ⅱ1号基因型是XBY,故Ⅲ2号基因型是1/2XBXb或1/2XBXB,Ⅲ1号基因型是XBY,Ⅳ1号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1/2×1/2=1/4,B错误;
C、由于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故女性红绿色盲患者后代中,女儿可能患病,儿子一定患病,C正确;
D、红绿色盲遗传具有交叉遗传且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的特点,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关于人类“唐氏综合征”,“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B. 患者父母不一定都患有这些遗传病
C. 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区分三种疾病
D. 都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日来检测是否患病
【答案】B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唐氏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疾病,A错误;
B、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不一定患有这些遗传病,B正确;
C、只能通过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区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区分另外两种疾病,C错误;
D、只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检测“唐氏综合征”,D错误。
故选B。
16. 下列对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 转基因细菌的获得是利用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
B. 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理
C. 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
D. “多利羊”的获得是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答案】C
【分析】单倍体育种,可以很快得到纯合二倍体植株,但植株高度不育。
多倍体育种,育种年限较长,至少三年,一般多倍体育种出来的植物结的果实大,提高营养成分,如糖分、淀粉等。
杂交育种,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诱变育种,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详解】A、转基因细菌的获得是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
B、培育无子西瓜利用的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培育高产青霉素利用的是基因突变,C正确;
D、多利羊的诞生利用的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17.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不当的饮食会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为预防癌症的发生,应尽量避免摄入( )
A. 绿色蔬菜B. 新鲜水果C. 食用菌D. 发霉食物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和食用菌,均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应多多摄入,与题意不符,A、B、C三项均错误;发霉食物含有致癌因子,会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应尽量避免摄入,D项正确。
考点:细胞的癌变
18.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示意图,A、B、C是染色体上的片段。若甲染色体正常,则乙染色体的变异类型是( )
A. 倒位B. 易位C. 重复D. 缺失
【答案】C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包括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甲染色体正常,而乙与甲相比,在AB片段之间多了一部分A片段,说明乙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一片段。
【详解】A、倒位指基因排列顺序发生部分倒转的一类突变,而图中乙染色体上增加了A片段, A错误;
B、易位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与图示不符合,B错误;
C、图中甲染色体正常,而乙与甲相比,在AB片段之间多了一部分片段,说明乙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一片段,则乙染色体的变异类型是重复,C正确;
D、图中乙比甲多了一个片段,而甲是正常染色体,所以乙的变异不是缺失,D错误。
故选C。
19.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B.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生态系统最初是由分解者和生产者等组成的两极生态系统,现在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A错误;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关系实现的,B错误;
C、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20. 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原始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是( )
A. 胚胎发育都从受精卵开始
B. 具有同源器官
C. 胚胎发育都离不开水
D. 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答案】D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原始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是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与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出现鳃裂和尾非常相似,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5道小题,共50分)
21. 下图表示某DNA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赖氨酸、UUC—苯丙氨酸、UCU—丝氨酸、UAC—酪氨酸)
(1)完成遗传信息表达的是______(填字母)过程,a过程表示______,该过程所需的酶有______。
(2)图中含有核糖的结构是______(填数字);由②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b、c ②. DNA复制 ③. 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2)①. ②③⑤ ②. 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
【分析】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①是DNA分子,②是RNA分子,③是核糖体,④是肽链,⑤是tRNA;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
【解析】(1)图中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遗传信息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即图中b、c;转录过程b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2)核糖存在于RNA中,②是mRNA,③是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⑤是tRNA,因此②③⑤均含有核糖;由②中密码子的排列顺序查密码子表可知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
22. 如图1为某动物(二倍体)体内细胞分裂图,图2为不同分裂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图3为细胞核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柱形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细胞处于______分裂______期,含有______个DNA分子,对应于图2的______段。
(2)图1细胞所示分裂方式和受精作用对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的恒定,以及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十分重要。
(3)与图2中CD段相对应的细胞分裂时期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图3中引起①→②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减数第一次 ②. 后 ③. 8 ④. BC
(2)染色体数目 (3)①. 有丝分裂后期 ②.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分析】分析图1: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2: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3:①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②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含量=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解析】(1)图1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细胞中共含有8个核DNA,图2中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该细胞对应与图2的BC段。
(2)图1细胞所示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3)图2中CD段每条染色体上核DNA数目减半,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图3中引起①→②变化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23. 如图表示果蝇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基因A、a分别控制果蝇的长翅、残翅,基因B、b分别控制果蝇的红眼、白眼。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______性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示果蝇的表型是长翅______眼。
(2)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等通过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得到了“基因在______上”的结论。
(3)同时考虑基因A和a、基因B和b,图示果蝇最多能产生______种类型的配子,这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答案】(1)①. 雌 ②. 红
(2)染色体 (3)①. 4 ②. 等位基因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解析】(1)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X,即该图表示的是雌性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知,该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表型为长翅红眼。
(2)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说,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
(3)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由于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图示果蝇最多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分别是AXB、AXb、aXB、aXb,这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24. 小麦的毛颖与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抗锈病与感锈病是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者将纯合的毛颖抗锈病与光颖感锈病杂交,用F1个体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1)实验______的结果说明毛颖和抗锈病都是______性性状。
(2) F1个体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______。
(3)将实验一子代中的毛颖抗锈病播种到实验田中,如果全部成活,并让这450株小麦自交,理论上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有______株。
(4)实验二的结果说明F1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比例是______。
【答案】(1)①. 一 ②. 显
(2)9:3:3:1 (3)50
(4)1:1:1:1
【分析】实验一F1个体自交,子代毛颖抗锈病:毛颖感锈病:光颖抗锈病:光颖感锈病=9∶3∶3∶1,说明毛颖、抗锈属于显性性状,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毛颖抗锈病属于双杂合子。实验二:F1×光颖感锈病,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属于测交。
【解析】(1)亲本为纯合的毛颖抗锈病与光颖感锈病,两者杂交后F1表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实验一中F1个体自交,F2中毛颖:光颖=(450+149):(151+50)≈3:1,可以判断出两对相对性状中,毛颖对光颖为显性、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
(2)F1个体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毛颖抗锈病:毛颖感锈病:光颖抗锈病:光颖感锈病=450:149:151:50≈9:3:3:1。
(3)设小麦毛颖与光颖受A、a基因控制,抗锈病与感锈病受B、b基因控制,由实验一F1个体自交后子代毛颖抗锈病:毛颖感锈病:光颖抗锈病:光颖感锈病≈9:3:3: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后代中的毛颖抗锈病植物(A B )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将这450株小麦自交,只有纯合子AABB自交子代才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理论上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有1/9×450=50株。
(4)实验二中F1(AaBb)×光颖感锈病(aabb)属于测交,子代毛颖抗锈病(AaBb):毛颖感锈病(Aabb):光颖抗锈病(aaBb):光颖感锈病(aabb)≈1:1:1:1,所以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即AB∶Ab∶aB∶ab=1∶1∶1∶1。
25. 桦尺蛾的体色有黑色和灰白色,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鸟类更易于在白天发现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的个体,并捕食它们。科研人员对某地区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桦尺蛾体色的差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为_______提供了原材料。
(2)对该地A、B、C三个区域桦尺蛾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鸟类的捕食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起定向的_______作用,推测1975年以后_______色桦尺蛾的存活率更高。
(3)为验证上述推测,在与A、B、C环境相似的另一区域投放了等量的黑色和灰白色桦尺蛾,一段时间后统计不同体色桦尺蛾的存活率,结果如图2。若曲线Ⅰ为_______色桦尺蛾的存活率,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4)不同体色桦尺蛾比例的变化,是由于种群的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①. 进化 ②. (自然)选择 ③. 灰白 ④. 灰白 ⑤. 决定体色的基因频率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据图可知,不同区域的桦尺蛾黑色类型比例不同,其中鸟类的捕食相当于自然选择作用,可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起定向的选择作用;据图可知,1975年以后黑色类型的桦尺蛾比例逐渐降低,故推测1975年以后灰白色桦尺蛾的存活率更高。
(3)若上述推测正确,在与A、B、C环境相似另一区域投放等量的黑色和灰白色桦尺蛾,则黑色桦尺蛾的存活率应较低,对应曲线II,则曲线I为灰白色桦尺蛾。
(4)不同体色桦尺蛾比例的变化,实质是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亲本
子代不同表型个体数量(株)
毛颖抗锈病
毛颖感锈病
光颖抗锈病
光颖感锈病
实验一:F1个体自交
450
149
151
50
实验二:F1×光颖感锈病
309
308
305
304
[生物][期末]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两个营养级,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