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第1页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第2页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共7页。
    3. 线索
    4. 记叙人称
    5. 叙述顺序
    6. 常见的修辞手法
    7. 表达方式
    8. 常见的描写方法
    9. 常见的表现手法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
    (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活动地点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描写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人 称
    作 用
    教材举例
    第一人称
    “我”“我们”
    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统编八上)朱自清的《背影》,(统编八下)鲁迅的《社戏》等,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自然,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他”“他们”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统编九上)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
    插叙
    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是插叙。
    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1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发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手 法
    作用及答题规范
    比喻
    [统编七上P5]
    辨析:甲(本体)如、像、似的、若、犹、好像、仿佛(喻词)乙(喻体)。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拟人
    [统编七上P9]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
    [统编七下P40]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彻,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强烈)地写出(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夸张
    [统编八上P40]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对偶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的心情。
    反问/设问
    辨析: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设问是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反问: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设问: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把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详见“8.常见的描写方法”)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
    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
    分类依据
    方法类别
    特 点
    作用/答题规范
    根据描写内容
    人物
    描写
    动作描写
    又称行动描写,是指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自身的行动。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特征;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详细地刻画。
    外貌(肖像)描写
    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环境
    描写
    自然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作品主题。
    社会
    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根据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
    ②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
    表现手法
    作用/答题规范
    教材举例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
    (正衬/反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统编八上)《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伏笔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照应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一次比一次抒发得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抑扬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等行为的讨厌,而后面她为“我”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象征
    (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统编八上)《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带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统编七上)《春》中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情致,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学案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精致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精致版),共54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词语解释篇: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词语解释篇,共3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共6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