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优质课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68264/0-17265794255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优质课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68264/0-17265794255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优质课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68264/0-172657942559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备课专用教学设计(教案)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 安塞腰鼓(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八年级下册《社戏》课堂实录 其他 0 次下载
-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开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看戏是旧时中国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经济水平的落后又限制了这一活动的频率,往往只在年节活动时才有机会享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昔日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戏艺活动——社戏,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和美好。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欺侮”“屹立”“皎洁”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知识链接
社和社戏
“社”古时指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礼等。
社戏,即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一般在庙台或野台演出,也有把戏台搭在水边的,观众在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南宋时,陆游的《春社》诗中就已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2.目标任务二:梳理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记叙了 “我”和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
◎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
平桥概况(随母归省)—伙伴游玩(乡间生活)—无船出行(戏前风波)—夏夜行船—赵庄看戏(船头看戏)—停船吃豆(偷豆煮豆)—深夜返回(月夜归航)—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根据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4):写“我”随母亲探亲后在平桥村的日常生活,突出“我”对去赵庄看戏的期盼。
第二部分(5—30):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和看社戏后归航的全过程。
第一层(5—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前往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写“我们”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途中偷豆并煮豆的事。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3.目标任务三:研读情节,感受叙事艺术。
◎文中描写的事件,哪些着墨较多?哪些一笔带过?
小结:看社戏是主要内容,因此看社戏前后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去看社戏前的波折。
首先,这本身就属于看社戏全过程的内容;同时,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帮助,表现出平桥村于“我”确实是一片“乐土”;再者,写波折也是为写看戏做铺垫,使课文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情趣。
◎略写的平桥概况、乡间生活两部分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中心事件“看社戏”发生的环境和缘由。
结构上:为下文和小伙伴去赵庄看戏做铺垫,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是乐趣无穷,吸引读者细读看戏部分;与结尾句遥相呼应。
情感上:表达对平桥村及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本文围绕主要事件“看社戏”,从想看戏不得,到能看戏而不愿看,从沮丧返航再到途中偷豆,情节曲折,摇曳多姿,其间欲扬先抑,山穷水尽而又柳暗花明。
(1)请指出情节的起伏。
(2)课文第4—9段写戏前风波尤为精彩,标记出看戏前的三次起伏,并思考这样行文的好处。
戏前风波的三次起伏,写出“我”在希望与失望中交替的煎熬与惊喜,生动表现了“我”盼望看戏的热切心情,衬托下文没看到盼望中的精彩社戏时的无趣、失望,为后面的败兴而归埋下了伏笔。
小结:详略有致、波澜起伏,是本文叙事的艺术。作者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有详
有略、跌宕起伏地处理了大量看似与该事件联系并不紧密的材料。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探究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终于看到的“社戏”让人扫兴。“看社戏”其实只是一条串联起平桥村的山、水、人、情的线索。那么“我”在看戏前后及看戏时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表现的?
◎“我”盼望去看戏,却因为没有船而去不了,“我”因此着急又无奈。文中是怎样描写“我”的“急”的?细读第4—8段,圈画写“我”心里“急”的句子,归纳、批注心理描写方法。
①“只有我急得要哭”是正面描写,直接点出“急”的心情。
②“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是侧面描写,“似乎”一词表明这是“我”因迫切希望看戏而产生的想象,表现出“我”沮丧、着急的心情。
③“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此处用“我”什么都不想做的行为来表达“急”的心情,俨然是一种小孩子脾气,表现一种童真童趣。
写法归纳:运用正、侧面描写表现“我”着急的心理,写出了“我”想去赵庄看戏的强烈愿望。
◎因为八叔的船回来了,加上伙伴们“写包票”,“我”得以去看戏,心情自然变好了。文中是怎样描写“我”的“愉悦”的心情的?细读第9—14段,圈画描写“愉悦”心情的句子,归纳、批注写作特点。
①“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中的“立刻”“一哄”表现了“我们”被允许去看社戏后急不可待而又欢快的心情。
②“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舒展”写出了“我”如愿以偿后的喜悦,与上文的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夸张地表明“我”的心情之好。
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清香”“扑面”“朦胧”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两岸的景象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图。而这美好的景象正凸显出“我”内心的愉悦,这就是“以景语写情语”的妙处。
④“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将月下的露天戏台比作“仙境”,写出了戏台的朦胧之美,体现了“我”心情的愉悦。
写法归纳:动作描写、修辞手法、感官描写、环境描写。
◎“我”对社戏已然没有未看到时的兴奋,而是感到满满的“疲倦”。文中怎么写我的“疲倦”的?细读第19—21段,圈画描写“疲倦”心情的句子,归纳、批注写作特点。
①“我有些疲倦了”直接点出“疲倦”。
②“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写 “我”由于长久等不到想看的戏而产生疲倦之感。
③“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这几句写老旦出场表演时“我”心理的微妙变化,妙在虚词,如“然而”“终于”“只是”“竟”“却”“仍旧”等。这些虚词不着一个“倦”字,却间接写出了戏剧的乏味和“我”的失望情绪,将“倦”态写得妙趣横生。
写法归纳:直接写、间接写、妙用虚词。
◎“我”看不到社戏“急得要哭”,“兴奋”地前往赵庄却又不得不“疲倦”地回家,在这个过程中,朴实真挚的感情、和谐友好的民风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平桥村形形色色的人物里,作者着重刻画了某些个体。其中你最喜欢的是谁?是哪些描述让你喜欢上他(她)的?试用句型“我喜欢……的……,我从……中感受到了……”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例如:我喜欢(慈爱)的(外祖母),我从(“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中感受到了(外祖母对“我”的疼爱和关心)。
【示例一】我喜欢(宽厚)的八公公,我从(他借船给“我们”,并且不计较“我们”用了船上的盐和柴)中感受到了(八公公的大方和宽厚)。
【示例二】我喜欢(朴实热情)的六一公公,我从(他对“我”认可豆好吃的感激;他没有责备孩子们偷豆,只是觉得踩坏了很可惜;他送母亲和“我”豆吃并夸奖“我”“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中感受到了(六一公公宽厚和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
◎从文中找出写“双喜”和“阿发”的句子,细细琢磨,模仿例子,深入分析文字背后的意味。
①“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写动作,两人配合默契,利落能干。
②“‘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写语言,阿发善于观察,细心。
③“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语言、动作结合,体现了阿发做事干脆、周到,主张偷自家豆则体现了阿发的无私和憨厚。
④“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双喜的想法表现了他考虑周到、顾全大局、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点。
⑤“‘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是的”写出了双喜的诚实;“我们请客”是偷豆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写出了双喜的机灵;“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是双喜在机智地转移话题。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乡民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轻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类似于今天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一样,是友善的祝福。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也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2.目标任务二:分析表达方式。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同学们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第1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述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的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3.目标任务三:研究叙述视角,探查作品思想。
◎理解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找出文中表现出“儿童视角”的语句,试分析其中蕴含的童真童趣。
【示例一】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悲伤、失落的情绪。
【示例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示例三】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时的精神状态,富有童趣。
【示例四】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儿童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阅读《社戏》选入教材时删减的部分内容,说一说作者在北京两次看戏的感受如何。
第一次看戏: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第二次看戏: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作者在看戏的叙述中多次写到“挤”。物如刑具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狭窄拥挤的生存空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使得“我”几乎失去了做人的生趣。拥挤中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在两次看京戏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两次看戏,透露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从《社戏》全文来看,作者抑前扬后,甚至将叙述视角由成人转换成儿童。课本选文与删节内容一共写了“我”三次看戏的经历,这三场戏有何异同?
三场戏都枯燥乏味,都没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退场,但心情意绪、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然永生难忘;描述“我”在北京戏园中的感受时用杂文手法,语言尖刻带有讽刺性;而在回忆看社戏时,使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叙述方式和优美的抒情散文式笔调,字里行间荡漾着诗情画意。
◎探查作品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社戏》不仅仅是在写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驾着轻舟往赵庄看社戏的事件,还是一个在城市流浪多年、饱经世事沧桑的成年人在描绘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我”在平桥村这片理想“乐土”感受到的朴实真挚的友情、和谐质朴的民风、温馨甜美的风光等一切自由与美好,都在针刺苦难的现实,都在表达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期望,它的本质与《呐喊》中其他篇章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等是一脉相连的。
结束语:曾经的童年,因为它的永不再来而愈发美好。纵是名角的戏、美味的豆又怎能与那夜的相比呢?那一夜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风光,那一群纯真善良无拘无束的少年玩伴,那一方民风淳朴自由宁和的平桥乐土,那一段失去了就无从寻觅的童年时光!这些都是成年的“我”心中永远的“好豆好戏”,更包含着成年的“我”对那个心灵桃源的怀念之情。
三、作业布置
1.课余时间阅读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祝福》,感受作者的乡村情结。
2.你参加过哪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民俗活动?试仿照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本课教学设计从探求作者的写作用意开始,先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在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的叙事艺术时,从作者着笔多寡、笔锋指向不难看出作者眼中真好的是那山那水、那里的人们和那份温暖淳厚的人情。然后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品析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总结归纳写法,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效果,为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和口语交际打基础,同时再次引领学生将作者的写作立意指向《社戏》所描写的人、景、情。最后,通过研读文章的关键语句,拓展背景资料和删节部分选段,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总之,开始不直接把“乐土”“好戏”“好豆”这样的提示性词语呈现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解读文章的思路设计、人物刻画、语言表达,明确“根据需要进行表达”的思路,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为实现单元写作目标做好铺垫。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研读文眼,研读“好”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发兴趣导入,解题,速度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感知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社戏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