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展开1.积累字词,理解文意,梳理文脉,熟读成诵。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写法。
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代文化名人。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因此,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柳宗元:“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柳宗元,走进他的《小石潭记》。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著有《柳河东集》。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他的山水游记,不局限于描摹客观景物的自然美,而是把自身遭际和主观情感融入其间,境界凄清幽峭,动人心魄。
◎背景链接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这令他满怀愤懑,于是他便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理清游踪。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篁竹(huánɡ) 珮环(pèi) 清冽(liè) 坻(chí)
嵁(kān) 参差(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 悄怆(qiǎ) 幽邃(suì)
读出节奏: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读出韵味:本文的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读来明快有力;杂用三五七字句,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示例】“潭中鱼可百许头(重音,惊奇的语气),皆若空游无所依(音调低),日光下澈(重音),影布石上(缓慢,轻读)。佁然不动(语速慢),俶尔远逝(语速快),往来翕忽(重音),似与游者相乐(平静)。”
◎在文中圈画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语句及描绘的主要景物,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把握游记特点
【梳理游踪】这篇游记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的:发现小潭→③_______________→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
作者采用④_______________的手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参考答案]①鱼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潭中景物 ④移步换景
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知识,积累字词。
◎古今异义
隔篁竹,闻水声(古义: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允许,许可。)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一词多义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可以、能够)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表示约数)
杂然相许(动词,赞同) 《愚公移山》
清
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自)
隶而从者(动词,跟随)
环
如鸣珮环(名词,玉饰)
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而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
以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
若
皆若空游无所依(动词,好像)
若屈伸呼吸(代词,你) 《杞人忧天》
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如、比得上) 《愚公移山》
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坻,为屿(动词,成为)
乃
乃记之而去(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潭西南而望(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文言句式
倒装句:如鸣珮环(谓语前置,即“如珮环鸣”)
卷石底以出(谓语前置,即“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
省略句:影布石上[“布”后省略介词“于”,即“影布(于)石上”]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即“(溪水)斗折蛇行”]
◎成语积累
斗折蛇行:形容道路、水流等蜿蜒曲折。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欣赏美景。
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略写石、鱼、树、源流等四周环境。我们先一起来欣赏小石潭的水。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写小石潭的水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珮环。②水尤清冽。③全石以为底。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朗读这些句子,用一个字概括“水”的特点。
清。
◎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的?使用了什么手法?
“闻水声,如鸣珮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声比作珮环撞击发出的声音,写出了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水尤清冽”从视觉上直接写了水的清。“全石以为底”是从侧面写出了水清,正是因为水清,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也是从侧面写水清。
◎小石潭的其他景物也都各具特色,现在,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处景物,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方法指导: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②朗读相关的语句;③抓住重点字词品味景物特点;④分析描写方法。
(1)小石潭的鱼“乐”: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生动的画面,同时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活动;“佁然不动”,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憨态可掬,潭底石头上映着清晰的鱼影子,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一些鱼儿飞快地游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嬉乐,这是作者把自己游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
(2)小石潭的石“奇”: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奇”。
(3)小石潭的树“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其颜色,“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其形貌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小石潭的树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美。而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4)小石潭的源流“曲折”: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和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目标任务二:体会情感。
◎对小石潭的描写中寄寓着作者复杂的情感。 再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心情变化:先乐后悲。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变化原因:①作者因被贬谪而内心愤懑;②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作者面对小石潭的美景,本来是很快乐的,后来的“悲”,一定是被潭中某种景物触动了。你能找出可能引发作者悲情的景物吗?
第3段写小石潭的水源。那条溪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犬牙差互”,处处显示并强调着溪流“曲折”的特点,这使作者不由得联想到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与这条溪流何其相似!第4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出了环境的空旷、凄清,触发了作者的“迁谪意”;“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进而凸显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悲凉心情,所以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从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①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②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作者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内心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3.目标任务三:领会写法。
◎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作者描写小石潭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1)移步换景。第1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2)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①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进行描绘。“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②动静结合。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③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3)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冽,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4)侧面描写,烘托景色。第2段无一字写水,却将水的清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结束语:怀才不遇的柳宗元,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像吴均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面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他选择“记之而去”,这其实体现的是柳宗元的人生态度。他有着高贵的灵魂,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在柳宗元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呢?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命题。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目,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
《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中的传世佳作。作者用笔简约,意蕴深厚;写景生动传神,特点鲜明;且寓情于景,含蓄复杂。这样一篇课文,字数虽然不多,但学生要想准确深入地理解把握文章内涵也不容易。
为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需充分考虑文本解读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采用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解读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疏通字词、梳理文脉、赏析景物、揣摩情感、总结归纳等环节,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打通路径;为学习抓住特征写景、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等核心目标的突破,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最后,带领学生感悟柳宗元的人生态度,感受他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发学生的深思。所至
所见
所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闻水声
心乐之
下见小潭
水
—
近岸
石、树、藤蔓
潭中
①_______________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
溪流、岸势
—
坐潭上
竹、树
②_______________
记之而去
—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过程,作业提升——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设计,共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品读课文,指导朗读,探究作者的情感,结束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